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8篇 “從釣魚中學習:反思啟示教學的精髓”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5W

隨着網絡時代的到來,釣魚、詐騙等網絡安全問題也愈發嚴重。一名研究生因上當受騙而導致家庭破裂,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文從釣魚事件的啟示出發,對網絡安全教育進行反思,呼籲大眾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避免受騙上當。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8篇 “從釣魚中學習:反思啟示教學的精髓”

第1篇

?釣魚的啟示》在第一次執教時由於安排的資料太多,教學過程如蜻蜓點水般,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學生學得資料太多但不夠紮實。在第二次設計教案時,我把學習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不捨得放魚的理由,為下節課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這一節課,我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和學生一齊完成了《釣魚的啟示》第一課時的學習。從教案設計上看,這節課堂的教案很簡單。首先是從生活的謎語導入,讓孩子明白善於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現,得到啟示。介紹作者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讀懂生活這本書的好處。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讀通難讀句子;放手讓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古人云:學貴在疑。讓學生提出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善於提問的潛力。其次圍繞“我不捨得放魚的情緒變化?”“為什麼我捨不得放?”兩個問題理解課文。教學環節比較簡單。從學生層面看,這是簡單的學生。這節課學生負擔很輕;課堂上,圍繞第一課時目標,循序漸進,學生學得簡單自在。從老師層面看,上課也很簡單。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捨得放魚的情緒,學生感受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捨”的情緒入手,讓學生找找捨不得的理由。課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讀是語文教學永久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為下節課

課堂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但如何指導學生的朗讀潛力,提高朗讀的效果,還有待於自己的學習與探索。

羅老師説:“朗讀要有必須的層次性。每讀一遍要到達一個什麼目的,讀出一個怎樣的效果。作為老師心中要有數。”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學生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怎樣才能讀出效果,老師在朗讀技術上應給與指點,如體會作者不捨得放魚時能夠把“慢慢地”、“依依不捨”讀得慢一點,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就明白該怎樣做。

林老師説:“朗讀還應營造情境,在必須的情境中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創設必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顯現朗讀效果。

課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成就紮實有效的課堂教學。

鑽研教材是備課的關鍵環節,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程序、選取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於永正老師是這麼做的:

4、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於老師的做法引領着我在今後教學中將教材鑽研到底。

課堂中老師應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在《釣魚的啟示》中,我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釣到魚時願意輕易放了魚嗎?學生有話可説。語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讓老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更好地瞭解學生。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是教師課堂評價語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作為有效的評價語,我想首先是評價要正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啟發。在學生的回答出現暗礁的時候,老師用心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底藴,多與人交流,多學習,多閲讀好書,吸取精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藴。

引用於永正老師的一段話: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穫。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必須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讓我們在不斷地反思中收穫精彩。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8篇 “從釣魚中學習:反思啟示教學的精髓” 第2張

第2篇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閲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即對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

第二學段,這時學生的朗讀能力已基本形成,語言發展也初步規範,內部言語的心理機制也開始成熟。因此,應將教學重點放到以默讀、感悟為主要方式的語段訓練上,同時進行言語表達和語感訓練。其中,言語表達主要是指用規範語言簡要概括信息的表達能力,語感訓練則是通過對典型語例的精緻化教學,以課文的思想情感為背景,感悟體驗不同言語表達形式的作用和差異。第二學段仍要加強朗讀教學,但與第一學段不同,主要是通過典型語句的朗讀比較,感悟句段內的語言組合規律,以發展良好的語感心理圖式。

文本解讀的重點和難點,不一定就是閲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釣魚的啟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但根第二學段閲讀教學目標,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啟示”,只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學生的真實中國,一是指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徵。學習內容的難度超越學生心理特徵,學生學起來必定是困難重重。二是指學生已經知道什麼。美國奧蘇伯爾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見,找準學生的學習中國非常重要。對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説,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聯繫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才能化難為易,學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釣魚的啟示》這類課文所藴含的哲理。

剛開始唱歌時調子起高了,就難以唱下去。教學也是這樣,一開始,把中國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中國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中國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對深奧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外問題解決。

第3篇

上完《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走出教室,我的心中還充滿着對文中父親的敬佩之情,眼前還浮現着一對父子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感人畫面。坐在辦公桌前,心靜了下來,課終於上完了,回想起這堂課,我感到一陣陣愉悦,同時,一絲絲遺憾也湧上了心頭。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所國小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絕望地離開。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着,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夜以繼日地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課文描寫具體,感情真摯。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設一座橋樑,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呢?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課堂一開始,我通過深情的導語和讀詞想象畫面將學生帶入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積極地投入,展開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元對話。

2、抓關鍵句入手,指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外貌、動作理解人,利於寫作。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中找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學結構簡單樸實,體現了高年級閲讀教學的特點。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板塊,感受父親的了不起,清晰明瞭;一條主線,“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貫穿全過程。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去自主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發展。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如學生從課文對父親的外貌描寫説説父親在挖掘過程中可能遇到什麼事?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父親?這樣做,填補了課文空白,使學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親的了不起。對父親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體會,我感到一個直面困難、永不言棄的父親形象逐漸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我更欣喜地看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累語言,內化語言,並靈活地運用了語言。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地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每一位學生得到了紮紮實實的發展。

但還是有不足之處,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例如在教學“勸説”父親部分,沒有強調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

第4篇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第一次的教學我是先關注啟示,學生對於課文內容也不是很熟的情況下去理解,去寫話,學生就無話可説,課堂一下子就顯得沉悶了。老師再怎麼啟發引導,學生也説不出什麼有價值的內容。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閲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可能因為自己的朗讀水平不夠,所以我的課堂中最明顯的就是學生朗讀不夠到位,特別是對重點句子的指導和反覆朗讀比較欠缺。讀的少了,對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就差了。第二次教學我從“釣魚”入手,讓學生去讀,去找“這是一條怎樣的魚”?學生找到以後,又引導學生個別讀----老師範讀——齊讀。在反覆多樣的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課文題目是《釣魚的啟示》,文章也是按“釣魚”和“啟示”來寫的。哪一部分是寫“釣魚”的?哪一部分是寫“啟示”的?

問題二:就“釣魚”這件事來説,什麼是“是”?什麼是“非”?

問題三:“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中”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做起來為什麼那麼難?然後引導學生去體會這是一條怎樣的魚?我不願放的原因是哪些?再通過轉換角色:假如是你,你怎樣向父親乞求?進行説話練習。

通過第一次失敗的教學後,我又重新修正設計,進行教學實施,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第一次主要是我把目標的重點放在字詞教學上,這對五年級的孩子來説,要求太低了,學生也引不起多大興趣,課堂就顯得沉悶了。而且整堂課學生讀的太少,沒有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再加上我們班孩子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怕説錯話,所以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自己也要加強對教材的研究,不能憑經驗上課。

第5篇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教師在調動學生進取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着自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閲讀文本,他們的閲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同一文本也完全能夠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一樣的解讀。在閲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閲讀的主人,享受閲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着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閲讀反思的時空。學生經過閲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由於學生個人的生活閲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於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着自我的看法,潛心閲讀文本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閲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閲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閲讀的進取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一樣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構成自我的見解和觀點。

第6篇

教學這一課時,我重點抓住文章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讓學生悟文、悟法,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珍視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激發閲讀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着重學習“我”和父親的對話,並感受“我”和父親的心理變化。

語文是離不開“讀”的,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閲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釣到魚時,“我”的心情如何?並體會釣到魚的不容易

問題二: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三: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學生能通過多次的、不同形式的讀,來對這三個問題進行思考,並獲得道德上的震撼。

教師語言不夠嚴謹,容易造成學生的誤解。在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我”釣到魚時那種“得意”的心情,我讓學生思考:可不可以給“得意”換一個詞?學生説出了很多詞語,例如:興奮、激動不已、高興……原意是讓學生帶着自己換上的詞語再帶着體會讀一讀,結果説成了:“帶着興奮、激動不已、高興的心情讀一讀。”這是我很不應該錯的地方,也説明教學時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學生不可能同時帶着這麼多種的感情讀一個句子。課後,我想我應該讓學生先自己帶着自己的體會讀一讀,然後再指名學生上來讀,讀後讓他説説他是帶着什麼心情讀的,如果其他學生沒有感受到這種讀,説明還要進一步指導朗讀。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7篇

?釣魚的啟示》一課具體敍述了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築設計師11歲時的釣魚經歷,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的形象。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學的。如果一開始就把中國定得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就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越是深奧的'課文,中國越應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所以我在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而不是“啟示”。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而這樣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啟示。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對“啟示”的理解,學生理解得都很深刻。

因此我覺得對於一篇較長的文章,在備課時能遵循一些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設計一些牽一而發動全身的問題,課上起來條理清楚,課堂氣氛和諧!

第8篇

情感是文章水到渠成的內心體驗,讓人為之心動,為之共鳴。然而,共鳴之中,卻讓人感悟更多。所以,文中潛移默化的靈氣薰陶,也許就能讓學生悟得更深了。《釣魚的啟示》雖只是一次兒時釣魚的經歷,卻讓小作者在父親的言行之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與力量,讓他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抵擋住了那些“誘惑人的魚”。可見釣魚帶來的'啟示已經超越了文字本身。事實的確如此,也許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許只是一個細節,但如果你仔細體會,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個收穫更可能相伴一生。於是,我抓住這個時機,讓學生也來動筆寫寫你生活中的啟示。學生仔細地回味了生活,思考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一篇篇文章也就得心應手地寫成了。“第一次擦火柴中收穫到的勇氣”、“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收穫到的親情”、“下棋中的一步悔棋收穫到的人生需步步紮實”、“風雨中堅強毅立的葱收穫到的人的倔強”……真不想到學生的收穫竟是如此之多。看來,筆端的文字流露的不僅可以是一份情,更可以是一份人生的收穫。文字讓學生感悟更深,啟迪更多。

可見,在模仿中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説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所以,讓學生模仿優秀作品進行寫作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靈氣薰陶,提高文學修養,更重要的是依樣畫葫蘆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達意、謀篇佈局、譴詞造句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