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國文人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1W

讀後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他們的動機和成長過程,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技巧和創作思路,有助於我們的寫作水平的提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中國文人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中國文人讀後感8篇

中國文人讀後感篇1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歷來是文人墨客們津津樂道的文學主題。那麼,文人作家們筆下的春節,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一代文學大師曹雪芹,運用神來之筆,細膩地描繪了舊時王公貴族過年的熱鬧情景,場景描寫極其盛大:大觀園正門上也挑着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也寫了清朝時節的過年習俗:除夕晚上,先是由賈母率領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家祠、敬祖先;再就是向上輩行禮,給晚輩壓歲錢;最後全家吃合歡宴。正月七年級開始走親訪友,看戲賞燈……

魯迅筆下的春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説,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在他的小説《祝福》裏,魯鎮的新年洋溢着喜慶,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的爆竹,散發着幽微的火藥香。“祝福”亦稱“祚福”,據説始於元朝,千年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紹興人特有的過年方式。而在《過年》一文中,魯迅對人們過舊曆年表現出的“格外的慶賀”,“去年還熱鬧”,“比新曆年還起勁”,表示了他的讚賞。他自己則是:“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作家馮驥才(《年意》)描寫了大年將臨時候的逼迫感,“如果此時你還缺幾樣年貨尚未備齊,不免會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轉來轉去”,再看“你生怕誤車而錯過大年夜的團圓,也許會不顧捱罵、撅着屁股硬爬進車窗”這句,是表現過年回家那種着魔發瘋的情緒,描寫的場景和今天出門在外、回家過年所造成的春運緊張場面,不謀而合。當然,也不乏描寫過年的熱鬧與光鮮:年貨,無論是吃的、玩的、看的、用的,全都火紅碧綠,豔紫鮮黃、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點滿了燈。

梁實秋的《過年》,則大力宣揚了過年的乏味與繁瑣:我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過年,除夕要守歲,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這對習慣於早睡的孩子來説是一種煎熬……“登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個頭,才算禮成。這個差事我當過好幾次,從心坎兒覺得窩囊”。

名作家莫言在文章《過去的年》中寫道: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實在驚人,能吃多少個餃子就不説出來嚇人了。表現了過去物質生活的貧乏,所以,他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因為“可以吃好飯、穿新衣,有許多的熱鬧和神祕”,他更寫了“裝財神”這一年節時的討飯習俗:往往是你一家人剛剛圍桌子吃餃子時,大門外就響起了響亮的歌唱聲“財神到,財神到,過新年,放鞭炮。快答覆,快答覆,你家年年蓋瓦屋。快點拿,金子銀子往家爬。”讓人在笑出眼淚的同時,稍感難過。

透過作家筆下絢麗多彩的春節,我們看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年的文化都在傳承和發揚,濃濃年味雖讓人羨慕,而那過年時節的無奈苦澀,更讓人感歎不已。

中國文人讀後感篇2

談及中國,每個人所想到的都不一樣。有人想到了宏偉的長城,有人想到了華麗的綢緞,有人想到了甘醇的茗茶……而我想到的,是墨意的山水與靈動生機的自然萬物。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給予了我們對自然特殊的情感,創造了我們獨有的“天人合一”。這是中華靈魂的底色,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能將它從我們的生活中移除。

真正的中國式生活,應該是無比悠哉、雅緻的:寧靜民居的清晨總是在鳥兒活躍的啼唱中開始,無論是窗前陽台或是路邊的老瓷磚總有生機勃勃的綠景植物,閒談的百姓桌前總有一壺温熱的甘茶。他們嚮往的不是喧鬧的繁華,而是青山綠水共為鄰的那一份寧靜;他們喜愛的不是絢彩的名貴花種,而是代表着我們內在信仰的簡單植物;他們需要的不是酒肉奢華,而是能令其心思的苦與甘。這,便是真正的中國。我們不為塵世糜爛的物質生活所傾倒,不為世俗的名利所迷惑,而我們中華的不屈的氣節亦從此而出。我們的淡薄、我們的灑脱、我們的恍世孤傲,正是那包容萬物的自然所給予我們的民族氣質,一種超凡的領悟與安然。

那份與自然相依的敬仰,是我們美好生活的源頭,亦是人類生命的原點。可惜,隨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有不少年輕人逐漸在奢華的物慾享受中迷失。不論是寧可在寶馬車裏哭也不要在自行車上笑的拜金女孩,還是為追求名利而不擇手段的官場之爭,背後映出的都是滿滿的可悲。僅僅是因為那令人發昏的金銀碎響、那虛偽的奉承,他們拋棄了生活應有的簡單雅緻,拋棄了生活最初的自然,卻也被那份寧靜灑脱永遠的拒之門外,在喧囂的黑夜中獨自忍受煎熬,無法安然入睡。

倘若我們放棄了對自然的敬畏與信仰,我們必將在渾濁的物流中迷失。迴歸於自然,以一顆簡單、純真的心去面對生活,是我們每一個年輕人需要重新學習的。嘗試着在書桌前擺放一盆綠色植株,在休閒之於欣賞一首小詩,或是選擇步行於蔭蔭小道而非乘坐冰冷鋼板之軀的汽車。這無不存在於簡單的生活中,卻能令我們在快節奏的競爭中感受到心靈的寧靜與閒適。沒有任何東西將我們限制於繁忙的城市裏,我們完全有選擇在怡人的秀麗山水裏度過我們的假日。在依舊純淨的天地之間攀登、戲水,觀賞君子蓮、正氣竹,不讓自己被無邊的物質吞噬。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命之美。

也許我們有過困惑,有過迷茫,但只要我們認真面對自己的內心,我們便能得到答案。因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依賴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感,是我們靈魂的一部分。它是我們平和生命的根本,是我們美好生活的真正源頭。中國的形象是怎樣的?是墨意山水中一抹傲然灑脱的身影,是湖邊的甘醇的香茶,又或是青青松竹前的遺世淡然。

中國文人讀後感篇3

自秦漢以來,中國文壇開始日益強盛,人類走出了蠻荒,開始走向文雅,也開始用優美的文字記錄身邊的事,中華的文明走向巔峯,然而性格各異,百家爭鳴,若以隻言片語草草論述似乎太過於不尊重歷史,只得將其大體之一二,冰山一隅,進行論述。

坦率,乃千百萬文人的基本條件,文人的資本。心直口快,坦,坦然,率,率性,其中夾雜着一種真實,毫不掩飾,直言勸誡,不懼禍否。遙想當年的虞翻,替孫策南征北戰,更是有“日行千里之術”,孫策死後,也依舊盡忠職守,並沒有因為孫權的昏庸而改變自己的性格,依舊是直言不諱,志節分明,折而不屈,始終秉承着忠臣的信念,為國家出謀劃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被放逐,但他的心依舊是不變的,盡忠職守,繼續為吳國出謀劃策,最後死在了被放逐的荒涼之地,至少到最後孫權也後悔了。正式這種剛上直率的信念,支持着一個又一個的文人為國出力,奉獻己身,忠貞不屈!

就算沒有能上戰場為國出力,率性也依舊沒有改變,要悲傷,就是怮動大悲。當年蔡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變是典型的率性的詩歌,將悲傷寫得如此肝腸寸斷,毫不掩飾,思鄉又不捨骨肉之複雜情感表現。從亂離到歸漢,中間的失貞,還有孤寂,那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深深瀰漫在詩中。志意乖兮節義虧,人格與軀體上的雙重侮辱。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更是用了一句話,連接了前後的故事,更具體地表現出了此時內心的掙扎,能將心中的愁緒寫到如此妙絕,古今也唯有蔡文姬一人而已,如此真情地吐露,多少次令我淚流滿面,在她的《胡笳十八拍》裏,我們似乎能深深地感受到她那顆多嬌的心。

再來將目光轉向放蕩不羈的曹子建,天下一石,子建八斗。子鍵的才高,其率真坦誠更在詩中可見一斑。為了追求自己心愛的女人,徑直寫下了千古絕句“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血”就這麼兩句,充分地體現出了對她的仰慕情懷,僅僅是兩個比喻句,就把對洛神的愛意描寫到了極致。在這之後,更是“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似乎又有一種才子的可愛,傻乎乎的率真。使人沉浸在了黃九年級年的那一天之中,對一個女子如此細緻入微的觀察,如此清新。多麼一個放蕩不羈的才子啊!無拘束的自在閒適。

自然是文人的歸宿,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一副多麼美麗的田園畫,陶醉於山水之間,次啊能有這種淳樸,青山郭外斜,花落知多少,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自在!閒敲棋子落燈花的閒適自在!

説到底,文人的性情也正就是順應自然,而且不會拘於細節,不在乎外界的評價。這個性情也正是老子口中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正是這個“道”成了中國文壇經久不息的“永恆之火”,它讓我們變得率性,變得可愛,變得真實。

而這些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也必將在我輩的身上,傳承下去……

中國文人讀後感篇4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中國歷史漫長而豐富,其中中華文化更是具有感染力和豐富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它不僅體現了人類追求完美的本能,還藴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議的能量。

在《品中國文人1》中,我們通過本書看到了屈原漫步江邊;司馬遷埋頭著書;司馬相如操琴作賦。曠達篤定的嵇康、舉目,悠遠的陶淵明、豪氣浪蕩的李白,憂思純美的杜甫,豐贍細膩的白居易、柔腸旗旋的李煌……他們在天幕上永遠閃爍,照耀着後世文人的心志與情懷。

在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談的是一位樸素、勞作,不與世同流合污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他的曾祖父是東晉大將軍陶佩。陶淵明出生在江山如畫的尋陽郡柴桑縣一個叫上京裏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潛,世稱靖節先生。陶淵明的著名詩篇大多是他四十歲以後寫的,他四十一發時仕彭澤令,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職歸隱躬耕田園,過上了安逸,悠閒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於貧病交加。

中國曆代辭官者,數以千萬計,只有陶淵明將質樸生活的欣悦,通過樸素的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他的詩篇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田園風光:“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我們可以看到躬耕田園的樂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悠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的詩樸素,通俗易懂,但在當時以及後來很一段時間並未受青睞。鐘山榮的《詩品》將詩歌列為上中下三品,陶淵明居中品。但這並不能否認陶淵明的文采,蕭統評價他的詩:語時事則指而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蘇東坡提到他,永遠以學生的口吻:“淵明吾師”、“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陶淵明是中國歷史第一位田園詩人,是他,確立了人性的價值,審美的價值,開創了詩詞中一種淡雅清新的境界。他是中國的頭號鄉村歌手:房前屋後皆風景,一草一木亦關情!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那個手提一籃金菊花,慢悠悠向東籬走去的詩人向我們説。

中國文人讀後感篇5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不約而同地流連於美麗的自然風景之中。而當鍾靈毓秀、風情萬種的山水與才華橫溢、吟風詠月的文人相結合,文人置身於山水,縱情于山水,寄意于山水,於是便有了一篇篇的山水美文流傳於世,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用心閲讀這些佳作後不難發現,這裏面隱藏着的,除了中國文人的愛恨情仇,還有中國文人的品格和精神。可能是中華文化深受老莊思想的浸潤,超脱出世,文人骨子裏都有一種隱士情懷,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古代文人喜歡將自己的諸多情感用詩文來傾訴,而寄身於山水的文人則常常用細膩而豐富的筆觸記錄身邊的美景,這樣一來這些山水反而被他們賦予了新的生命,從而愈加鮮活。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許多名勝古蹟之所以威名遠揚,除了自身風景秀麗之外,更多是因為這裏有着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藴,而這文化歷史底藴便來自於中國文人的筆。很多人心心念念嚮往廬山,其實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風景美過廬山的,數不勝數。然而,廬山雖不在五嶽之中,卻名氣更勝。李白的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陸游的歸裝漸理君知否?笑指廬山古澗藤。王維的范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將廬山深刻的文化底藴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得慕名前來廬山的墨客文人絡繹不絕。

文人委身自然山水間,從中尋找精神寄託,而山水間的情結往往都會標榜着一種孤傲。這裏走走,那裏看看,把胸中的一腔熱血全部向自然宣泄,這樣一來,情感豐富了山水,山水也造就了詩文,先是景觀被寫入了文章,後來文章也變成了景觀。中國文人的山水情懷,就這麼延續了下來。

可為什麼不用鳥獸蟲魚來寄託情懷而選擇山水呢?這也有自然景觀本身的原因,山水美景對人有一種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山水神之所暢,孰有先焉南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認為觀山水就是觀道,同時肯定了山水暢神的審美功能。置身山水之中能給人一種閒適、愉悦的感受。

説到底,山水是一種中華文化的底藴,甚至是一種中華文明的符號,中國文人用山水描繪出了自己或倔強或曲折的心路征程,用山水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中國文人的魅力!在品讀詩文時,我們不但要從中吸收那些翰林子墨從山水中悟出的道理,更是要學習他們在山水中領會人生與生命的真諦,將自己心靈詩意地棲居於山水田園,尋找自己內心的一份寧靜。

中國文人讀後感篇6

得到此書,如獲至寶,很想向旁人推薦,可又困於描不準對象.先生的書,國學之道,血性之筆,人性深處的哲思.

我愛男作家的書,只因我愛上有血性的文筆.正如此書,血液與靈魂穿梭,文學與哲學交融,把人文藝術拉向一個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説不盡的美.這美,暇思無窮…

眾看當代人的審美觀,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們無比頂級的追隨.百年之後,他們只不過是台上唱小曲的戲子,終究改變不了被人們娛樂消遣的角色.翻看歷史長河,多少傑出文人的光彩是無法掩蓋,每一個文人都有自己的稜角,都有自己的藝術,影響着華夏人民千年的藝術.

歷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滾不停息的波浪.在這裏我想説的是,司馬遷則是最驚人的那顆駭浪,當科學家們拿着尺子衡量着長江與黃河的源頭,司馬遷則在幾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華夏人民的源頭,秦始皇創下了萬里長城,而漢武帝培養了大史學家司馬遷.近來在雜誌看到了一句這樣的話,南唐後主李煜,是失敗的皇帝,又是失敗的男人.我不禁有點吃驚, 李煜是失敗的皇帝,可是,又有誰可以寫出像這樣的千古絕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古今,誰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蘇東坡,誰沒有?只是李煜文學上的成就遠遠勝於政治上的成就.

説李煜又是失敗的男人,那更是大錯特錯了!大周后與小周後,兩位絕代佳人,人稱東吳時的二喬.大周后與李煜靈與肉的結合,可畏是人類情感的顛峯,小周後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氣的溢血而死.那個跳着金蓮舞的絕世美人,調戲着皇帝趙光義,大力的揮霍着為之建金蓮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趙光義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無比風光的金蓮台上,跳起了金蓮舞,她嬌娜的身姿始終是背對着趙光義的宮殿,絕世的容顏面向着南方,心裏默默的念道,今天國主四十一歲大壽,娘為你跳金蓮舞.好感人的一剎那,原來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卻這般忠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損.所以李煜,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麼的魅力?

中國文人讀後感篇7

不久前,我讀了劉曉川的《品中國文人》一書。讀罷不禁感慨萬千。有感於劉曉川對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詩情、史識、哲思於一爐,以娓娓道來的筆觸探究歷史的奧祕,表現出對古人文化風度的追懷;有感於作者對中國曆代文人靜心地品味,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懷。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是《紅樓夢》開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開頭一般起引出下文、設置懸念的作用,而這五言絕句又設置了何樣懸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紹的,還是“其中味“這三個字。 那麼“其中味“是指什麼呢?讓我們舉起茶杯,跟隨作家劉曉川的筆觸,體會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寫小説,名和利都談不上。“小説者流,蓋出於街談巷議?”曹雪芹這三代豪門子弟,忍飢受寒還遭人白眼,“披閲十載,增刪五次。”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寫,他究竟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在紙上過日子。”曹雪芹撰寫《紅樓夢》時以已家境衰落,他從鐘鳴鼎食到一貧如洗,從闊少爺到窮公子,面對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並沒有臣服,他只過好“紙上日子 ”便滿足,

可堅強也是有“底線”的,曹公口中不説,心中難道也不為生計發愁嗎?或是説社會的腐敗已令他失望不已,沒有心思再去理會紛繁俗世?而面對世人的白眼,他卻也真正做到了“難得糊塗”啊!曹雪芹是可憐的,是堅強的,即使是“舉家食粥酒常賒。”他都挺了過去,並堅持不懈的寫下了《紅樓夢》這部著作。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第一口茶,酸酸澀澀的,就敬曹雪芹的堅強與給他創作靈感的生活經歷

“脂硯齋,則是曹雪芹的紅顏知己。這是一個美麗的、大寫的名字,是偉人身邊的奇花異草。”作家劉曉川是這樣描述脂硯齋這位奇女子的,當時,其貌不揚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為什麼能獲得“氣質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為他的出眾才華與堅貞品格。脂硯齋為了曹雪芹的創作,還寫下了將她驚人才華融注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曹雪芹為千紅一哭,嘔心瀝血油盡燈枯。脂硯齋為曹雪芹淚灑相思地??”,患難時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紅袖添香的待遇,着實是幸運的。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種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時光與給予他鼓勵的紅顏知己脂硯齋。

中國文人讀後感篇8

這個暑假 ,我讀了劉小川先生寫的《品中國文人》,感觸很深,劉小川先生寫的這部書,並不是像其他的文人傳記一樣只是平白的語言介紹人物生平,而是走進他們,通過文獻和作品瞭解他們的生平,再將它們彙集在一起,娓娓道來,讀起來並不會使人覺得平乏無味,反而像是與書中的人物聯繫在了一起,隨着他們命運的顛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讓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歷史中我最喜歡的時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軟蛋君主,幾次被貶,又幾次恢復原職,還要面對張儀這個強大的對手,是出色的政治家,變法試圖讓楚國富強成為霸主;也是出色的詩人,《離騷》在詩歌的歷史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地位。 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貴族,可謂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他們與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們也熟讀經書,能詩能畫,有修養有學問,而現在的“官二代”們卻截然相反。看來,有的時候,我們不光要像外國學習,古人們的修養,古人們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我像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所在吧。

屈原變法失敗,被貶到夷陵,在夷陵的數年間,屈原寫下了《離騷》,後來秦國想要進攻楚國,屈原被複職,屈原連齊抗秦,並取得了成效,本以為屈原可以繼續為楚國變法圖強,秦國的張儀卻對懷王一番花言巧語,屈原被囚禁在了齊國,在囚禁的`過程中,屈原寫下了《抽思》。後來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漢北蠻荒地,後來屈原又被召回,而這次懷王卻被秦國拘禁。懷王死,楚頃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寫下了後人不復望其項背的《天問》,最後,抱石投入汨羅江中自盡……

縱觀屈原一生,文學上成就極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國家毀滅時寫就的,説明困境並不可怕,我們要勇敢去面對,在困境中或許也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誠,才智,鍥而不捨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品中國文人》這部書我還沒有看完,我會繼續我的閲讀,並將感悟記錄下來,學習古人的高尚品質,以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