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中國讀後感模板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2W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大家對書上內容的認識,為了寫出優秀的讀後感,我們應該從哪些角度來思考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中國讀後感模板8篇,供大家參考。

《讀中國讀後感模板8篇

《讀中國讀後感篇1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後,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中國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淺。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歷史,我們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並且這是一段屈辱史,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

中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長期封建統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着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着國內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經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中國近代史,使我深深體會到今天的辛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激發出我強烈的愛國熱情。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到“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鬥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間相比較。

中國是近代史,是中國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羣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鬥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個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而中國人民的團結和行動的力量,是我們打不垮的砝碼。人民的覺醒,是近代史中最偉大的成就。

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我們更應該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們的國家保持飛速的發展。我們要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使祖國走向輝煌。

《讀中國讀後感篇2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讀完這篇由梁啟超寫的《少年中國説》,我感到了一種強大的力量正在驅使着我,讓我心胸澎湃,鬥志昂揚。是啊,在梁啟超激昂灑脱的文字中,充滿了霸氣、充滿了希望。

?少年中國説》是以我們少年為核心寫的,把我們當成祖國的希望。人們都説:少年將是希望的種子,一定要讓他們好好地報效祖國。

在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之中,大量的提倡了這個觀點。今天的責任,不在別人身上,全在我們少年身上。因為只有少年得到了發展,祖國以後才有希望。

文章的最後又講到: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更是對我們少年寄託了希望與祝願!頭頂着蒼天,腳踏着大地,從縱的時間看有悠久的歷史,從橫的空間看有遼闊的疆域。

前途象海一般寬廣,未來的日子無限遠長。讓我們努力吧,創造新的未來,讓我們的祖國無比繁榮,讓世人以我們為驕傲!一定要記住,我們是未來的種子,未來的希望!所以,我們現在就必須要努力學習,充實自己;還要積極鍛鍊,強壯身體;不遠的將來,我們必定從現在的祖國花朵成長為參天大樹,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材!

《讀中國讀後感篇3

在剛開始拿起《鄉土中國》這本書時,我有些部分沒有讀懂,從而對它有了牴觸。但是漸漸地,我發現這本書寫的十分有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許多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坐下來,安安靜靜的把這本書讀完。當我讀完之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一開始沒有讀懂的部分——第一章“鄉土本色”,是全書的重點核心部分。

在章節開頭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他的觀點“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緊接着,在一個又一個小故事的串聯下,費老提出了鄉土性的三個表現:基層社會的人離不開泥土,基層社會的不流動性以及基層社會是熟人社會。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對土地的信仰決定了我們離不開泥土。

費老用中國人在內蒙古、西伯利亞種植物的例子生動形象的為我們證明了撒種子、種東西,好像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標籤,不管適不適合,都想種點東西,而這隻能説是一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習慣,或者説是一種文化了。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土地信仰呢?當我們離開家鄉時,總要帶上一捧故鄉的土,那樣才會讓我們有安全感。中國古代總説“社稷”,其中“社”是穀神,“稷”是土神,這有力證明了在中國古代時人們對土地的敬仰之情,支持以農業立國。所以在中國古代,泥土就已經佔有瞭如此之高的地位。直到現在,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就對土地有莫名的依戀。

鄉土社會的第二個表現是基層社會的不流動性。為什麼鄉土社會總不流動呢?其實,它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費老在此用了“遊牧的人”、“做工業的人”和“種地的人”三種人的實例説明了我們中國人對土地的黏性很重,外來文化不會輕易的改變我們現有的文化。而即使中國人遷移了,也改變不了定居的常態。一方面,中國人自古形成固定的居所很難改變;另一方面,即使從這塊土地上出去了,他們也會像種子一樣,在新的地方紮根,從而形成一個新的根據地,繼續“繁衍”。雖然中國人在歷史版圖上遷移了一次又一次,但中國人定居的的本性一直沒有變過。由此可見,中國基層的不流動性是有歷史淵源的,是農業文明造就了這種不流動。

鄉土性的第三個表現是熟人社會。在這裏,作者引入了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兩個概念。前者因為長時間地在一起生活,彼此熟悉,從而自然生長成一種社會。比如中國;後者則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而結合的社會,比如歐美。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後者是“機械的團結”,差距立現。因為大家都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所以大家都是熟悉的,因此中國是一個熟悉人的社會。因為彼此經常接觸,陌生感越來越少,熟悉感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信任和默契。這樣的社會形成的人際關係是熟人社會。這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中國人總是自來熟?因為我們生在熟人社會,對於我們而言“四海之內皆兄弟”,即使我們真的不熟,喝完這杯酒,也就熟了。

由此可見,中國的社會確實是鄉土性的。雖然這種社會在一定方面之下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因素,但同時也正因為這種所謂“土”的依戀與凝聚,使得我們自己的文化不容易被外來文化同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讀中國讀後感篇4

這是一本深入中國農村的一本著作,這裏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內容只就農村而言。雖然如此,但中國尙千年來的壓迫封建思想並非短短几十年就能從我們的血液中消失的。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舊侑着鄉土的特性。因而從農村着手描述,更能反應出原汁原味的中國。

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侑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政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需要等方面展開敍述。我們中國鄉土社會表現的熟人社會特徵,在差序格局下的親疏關係,在儒家社教的文化傳導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國社會的整茖面貌。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老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茖詞的藐視,稱讚“土”字用的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為侑了土的滋養,才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侑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侑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這種鄉土獨侑的氣息藴含着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也是鄉村獨侑的氣息。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正是這種“土氣”。此等的精闢見地,如果沒侑一種流淌在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意識和鄉土中國情緒,恐怕是難抒發出來的。

?鄉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説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從《鄉土中國》《再論文字下鄉》,都是在談論民族歷史、文化對茖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差序格局更為深遠的影響仍然是對中國人行為方式、道德觀念的傳統導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而這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轉型,無疑是起着消極的作用。

《讀中國讀後感篇5

早就聽説費孝通老師的這本書,一直沒有騰出時間拜讀,近期抓緊時間終於看完了。一本關於社會學的著作,在裏面融入了質性研究和比較研究的科學探索方法,通過對比現代經濟下西方的團體格局和鄉土經濟下中國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國情境下的關係社會的緣起等,更深層次解釋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受益匪淺。裏面有很多喜歡的語句和思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幾段話:

1.中西社會結構的不同: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中西社會關係的理解: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瞭解。所謂瞭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義體系。同樣的刺激會引起同樣的反應。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繫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而西方現代的文化卻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衝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無盡的創造過程,不斷改變。

3.最欣賞的戀愛觀: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瞭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並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説是生命意義的創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產,不是個事業。戀愛的持續依賴於推陳出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

《讀中國讀後感篇6

?中國藝術精神》是徐復觀的代表著作之一,與所寫《兩漢思想史》一起,被認為是任何有志治中國思想史的人必讀的經典。這本書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相結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之精神以外,其餘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及其所藴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徐復觀深入研究莊子講的學道、體道及成道的境界,發現其與現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討論的美與藝術的情況頗多近似或相同,從而認定莊子的道正是中國的藝術精神。這對研究中國藝術精神具有開創性的作用。

這本書是徐復觀先生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危機的背景下寫出的,系統地指出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及其對現代人生的啟示。

他在此書中對儒道兩家思想在傳統藝術人生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做了深入研究。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説是藴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於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徐先生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將藝術作為與道德、科學相併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認為藝術最能體現出個全整個體所具有的修養和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同時也是修身養性的手段。中國傳統藝術成就蔚為大觀,而其中體現的藝術精神來講,就是由道德而藝術,在世界中安頓內在自我進而達到與外在社會秩序和諧的一種力量和超越精神。他進而認為,中國文化精髓和最高體現就在其藝術精神,而中國的藝術精神實際上則由老莊思想系統所導出,尤其體現在中國傳統山水繪畫上。他説“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思想系統所導出”,並且,“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的正統”。與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現出一種式性解放的“純藝術精神”。

徐先生的這論點從從整個中國藝術和文化的大處着眼,觀點鮮明,論述詳備,但此論一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中國藝術精神,能否以道家為精髓根本?因為,在徐先生看來,無論在精英傳統,還是在民間社會,佔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禮樂文明只承擔了道德領域的倫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藝術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則遜色於道家。換言之,在儒家內部,作為盡善的儀式化、規範化的儒家禮教只是倫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藝術精神”,即能盡美的樂教文化,不幸“自戰國末期,已日歸湮沒”。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認為是儒家樂教自身內部和社會外部的雙重原因所導致的。從內部來看,“樂”的到達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用的上的工夫。一個儒者可以通過“克己復禮”、“慎獨”、 “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養,因而也就“無需乎必取途於樂”。從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為人生而藝術”的雅樂並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孔子所追溯達到的美善合一的音樂精神與其形。之合於少數知識分子的人生修養之用”。而易於被人民接受的俗樂又“始終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人們的正面的承認。

通過了解,徐先生對道家思想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論述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實徐先生僅僅從儒家樂教的衰落推導出儒家藝術精神的“日歸湮滅”不免有些武斷,因為儒家講求的修身治世、立己達人的內在性超越精神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產生也是有影響的。我更覺得中國藝術精神在內容上應該是儒道互補的。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後,我也有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説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於藝術創作,而是落實於人生態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説:“循莊子之修養論,而循至於極,可以使人達至於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於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

這些迷惑的地方要通過大量的翻閲資料來理解它,徐復觀先生雖然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鋭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核,發前人所未發,啟後人之所啟。雖説是無意於言“t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讀中國讀後感篇7

《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代表作,現在是作為高中生整本書閲讀的必備書目,也是我們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然而,如果僅僅以高中生的閲讀來看待它,顯然是低估了它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全書共14張,從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到權力結構,從中西方文化的對比等多個角度着眼,探討了中國文化形成的基本形態。

作為一個從泥土裏摸爬滾打長大的泥娃娃,鄉土帶與我的,是清新的芳草味與幽幽的炊煙香;但除卻那些自然的饋贈,鄉里人與鄉土的陋習則帶給了我無盡的反感。

鄉里人不識字,也沒見識。明明沒讀過幾份報,沒看過幾本書,卻要裝成高深莫測的樣子聚在一起聊民生談天下。

鄉里人斤斤計較,睚眥必報。今天這家的鴨子闖進了自家的田,明天就必須把自家的鵝趕到他家的地裏去;明明是雞犬相聞的鄰居,偏偏結了八輩子的仇;婦人們沒事就愛串門,對別家新嫁過來的媳婦品頭論足,又説説自家的婆婆的壞話,咒這家笑那家,樂此不疲。

鄉里人迂腐講究,忌諱多。作為堅信科學的二十一世紀唯物主義者,倒不是我不尊重祖宗的規矩,只是有些太過離譜,損人不利己的東西,早早拋棄才好。鄉里人不僅要求自家人遵守,還要別人認同,遭到了否定還擺一副臭臉色。

難怪城裏人會嫌棄鄉下來的,沒見識、自私、膽小懦弱、迂腐落後。書中講的有道理。沒見識是因為不識字,不識字是因為沒必要識字;自私是常態,是為了更小的“公”而自私;陳腐規矩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些講究如同印度妻子殉葬,緬甸成年禮殺人一樣,是傳統。這些能成為鄉土社會不適應新格局的原因,也能當做鄉土社會幾千年沉澱的結果,但絕不能成為鄉土社會就此止步不前的理由。

“從土裏長出過的光榮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

鄉土的落後已是現存的事實,如要正本清源,須得下一番狠功夫。面對泥沙俱下的鄉土社會,在好的改革也會出現漏網之魚。我愛這一方鄉土,也希望它能改頭換面。而都市在前領跑,鄉土卻止步不前。鄉土改革進行得熱火朝天,重點放在了發家致富上,但私以為,思想的改革着實是刻不容緩呀!

正如艾青所説“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依然深愛那片田地。那片讓我馳騁其中的,留下爛漫笑聲的天地。

如今,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階段,城市化進程有條不紊逐步推進。但是,我們的文化卻長久地承襲於鄉土中國。研究鄉土文化,就是研究我們國家和我們自己。我們從何處來,所以將向何處去。

我生於田壟,長於稻泥;我願環住一灣秋水,擁緊一簇稻花;我在烈日之下奔跑,於長空之間遨遊;我躺在雨後的泥土上,嗅着新雨的清香;我與跳水的鯽魚作伴,我以偷食的斑鳩為友;我同乖巧的家犬嬉戲,我隨回程的水鴨同歸。我守在這一方泥土上,傳訴着濃厚的鄉情,所以,鄉土呀,怎可拋棄得下!(楊曉康)

《讀中國讀後感篇8

作為一箇中國人,在這塊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對中國還是比較瞭解的。當讀了《論中國》之後,從一個外國人的眼中,又發現了另外一箇中國,與我以往的認知大相徑庭。

基辛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對於中國的瞭解和接觸不必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少。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勞。多虧基辛格,讓中美雙方搭建了友誼交流之橋。

多虧基辛格,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在十多年間,我對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生活得來,卻並沒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國。以前,我也好奇中國為什麼是共產黨執政,弄不清中國的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國終將向何方發展。但是,這些突發奇想只是奇想,我並沒有更進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後潛藏着怎樣的緣由。許多問題在歷史課本上,在人們飯後閒談中,在電視節目的講授裏略有解説,只是不夠具體完備,且帶有很多主觀色彩。

基辛格的《論中國》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站在一個更加客觀和宏觀的角度重新解讀了中國的歷史和價值內核。

在史實方面,基辛格是很負責的,冷靜客觀陳述了中國的歷史,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還包括鮮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歷史真相。比如,看完這本書,我不再簡單地把中國與蘇聯的關係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兩國關係複雜多變相生相殺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再比如,對於美國出兵朝鮮,我也不再天真認為那是所謂的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這實質上就是二戰後全球兩大正營的較量和角逐。

?論中國》的重點,自然在一個論字。透過漫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基辛格深入淺出講述了中國的發展歷程,勾勒出了中國的社會模型,呈現給讀者一個全面清晰的中國面貌。在整本書的論證中,最觸動我的就是對於中國建國後六十年建設進程的解讀。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無疑讓人難以看清,基辛格透過獨到的視角用細膩的筆觸由淺及深探討了中國的轉型過程,客觀評價了中國的建設和改革,論證了中國在今後的世界中將成為一支獨立的強大的力量。

當然,基辛格是令人佩服的。能夠以寬闊的視野和嚴謹的方法研讀一個人類歷史中最複雜獨特的國家,並能用寬廣的胸懷辯證看待中國的當前與未來,實在難能可貴。

感謝基辛格,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讀完整本書,對中國有了更加透徹的瞭解。雖然很多資料我都只能囫圇吞棗,但這番閲讀確實帶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讓我再一次走進了我的祖國。

讀罷《論中國》,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有情懷和眼界。

Tags:讀後感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