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4W

讀後感是我們在閲讀了事跡之後寫出自己的感想的文體,我們在閲讀完一本書後肯定會有很多的思考,你可以寫篇讀後感記錄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7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7篇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1

《資治通鑑》成書以來,非常受人追捧,列舉一二: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清代顧炎武:(《資治通鑑》和《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學者梁啟超:“司馬温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偉人哉!”

如此多的美譽,似乎《資治通鑑》已成為君臣治國不可或缺之書,但我卻納悶:“自北宋神宗以來,至清末溥儀為止,卻沒有發現誰因《資治通鑑》而使一國大治的例子。”問者無心,聽者是否啞口無言呢?

我本來就無知淺陋,當然不敢非議某些人心中的聖賢,也無能誹謗某些人熟讀的經典,若此書真能“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何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明亡於清?難道那些身居廟堂之上的人不明白聖賢經典的道理嗎,何至於讓“蠻夷之族”侵我中華,戮我妻子,毀我家園?這顯然就有點讓人無法理解了。

從內容上看,《資治通鑑》包羅萬象,有政治、經濟、制度、軍事等方面的涉獵。特別是關於政治和軍事,是此書的重中之重,條理清晰,精彩紛呈,對此我也是不吝讚美。但這仍然不能改變這部書只是司馬光等人的一家之言,是對歷史的一種經驗總結,到底能對後人有多大裨益,這恐怕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當然我並非否定此書的價值,只是希望不要迷信此書,畢竟現實社會不是武俠世界,憑藉一部寶典抑或一把神劍,就能縱橫江湖唯我獨尊。如果有人將一本書與一國的盛衰聯繫起來,這簡直就是風馬牛相及的神邏輯,也好比有人把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拿出來洋洋得意一番,這種阿Q似的故事還是少相信為妙。

我不敢否定《資治通鑑》是一部好的歷史書,我只是質疑將它推上無以復加的神壇。從史學價值來看,此書確實罕有其匹,但從一種歷史總結的角度來説,它時至今日亦難擔此大任。我們暫時放棄對此書的迷信,迴歸到一個原本的問題:我們學習歷史到底是為了什麼?

很顯然我們學習歷史不是照貓畫虎,把今日當作歷史的重演,假若執意生搬硬套,恐怕只會鬧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學習歷史,重要的是內涵,瞭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制度,認清社會的狀況,人性的本質。至於那些明君的憂國、昏君的庸聵、忠臣的耿直、奸臣的媚骨、戰爭的詐謀、和平的可貴、權力的血腥、平凡的真實如此等等,但願都留在書中,別拿出來沾沾自喜。它們只是體現歷史的厚度,並非今天炫耀的資本。

我們從歷史中而來,面向未來而去。前方才是我們的道路,而不是轉身向後看,羨慕那些三王五帝,否則我們的歷史可就真成了陳年流水簿子了!

記住了,未來在前方,別回頭!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2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鑑》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彭越匯合,可到日期了,韓信和彭越還沒來,劉邦很着急,最後將韓信和彭越封王以後,兩人立即支援,幾面合攻項羽,項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烏江邊了,卻遲遲不渡河,手拿短兵器與劉邦作戰,砍了幾百人,自刎而死,劉項兩家的爭奪也就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了。

可劉邦為什麼會勝利呢?以前是項強劉弱,劉邦為什麼會扭轉戰局呢?我覺得是因為他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善於招募人才,比如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還捨得拿錢,當時賞張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項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婦人之道,他看見士兵受傷甚至會流眼淚,可將領有功他又遲遲不肯封賞,所以人們才會默默離開他,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給韓信封為大將軍,項羽卻只是對待他像對待一個小兵一樣,從不聽他的意見。

劉邦年齡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足足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他還有長者的風範、沒有殺秦王子嬰。

但是劉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愛破口大罵,蕭何去追韓信時他回來就對蕭何破口大罵:“那麼多好將領你不去追,便去追一個韓信……”直到蕭何解釋後他才止住。

總之,劉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優點是大於缺點的,應該留名千史。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3

“流水無弦萬古琴,《通鑑》無聲天下音”,讓我們去閲讀《資治通鑑》,瞭解其中的一個個歷史故事吧!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與《史記》並稱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在這近20xx年的漫長歲月裏,發生了多少曲折動人的故事啊!比如:“戰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等,便是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掛書的李密、以死盡忠的豫讓、賢能勇猛的荊軻、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開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所編著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命名《資治通鑑》是因為它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只要我們認真閲讀它,便可以從中體會到烽煙四起的朝代戰爭,無數百姓處於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痛苦。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故事:李密小時候經常牧牛,可他卻每每帶上幾本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這樣便可以邊看邊牧牛了,後被瓦崗軍推選為“魏公”。為什麼他們在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自學成才呢?而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優越幾千倍,有什麼理由不更勤奮學習呢?

《資治通鑑》不僅為我們生動演繹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再現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還給了我們後人警醒。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4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史書——《治資通鑑》。之所以説它令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給我補充了不少“營養”。本書的記載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唐朝的結束。這些知識,填補了不少我對歷史知識的空缺,增長了不少課外知識。此外,這些歷史知識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學習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變遷,説明了前朝的腐敗、無能。而新一代的皇帝,總是會總結前朝腐敗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優點,從中吸取教訓,加以改革,取長補短。其實,生活也一樣,當看到別人的缺點時,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點?看到別人的優點時,要及時吸取並加以運用,從而彌補自己的過失。皇帝的身邊總有一些大臣和謀士,他們為皇帝出謀劃策,明智的皇帝會聽眾謀士的建議,而自以為是的皇帝往往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結果往往會導致忘國。其實,忠言雖然逆耳,可它利於行,能夠聽從別人的勸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前朝已經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一意孤行,後果不堪設想。

《資治通鑑》不但給我補充了知識,還給我帶來了生活經驗,,真可謂“一箭雙鵰”啊!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5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鑑》,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鑑》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説,無所不覽,對《通鑑》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範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於光。

《通鑑》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敍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蹟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捨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鑑》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6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鑑》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説"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關於《資治通鑑》讀後感最新範文7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資治通鑑》,這是一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裏的的商鞅是一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為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一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