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谷愛玲的讀後感優秀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W

讀後感也是一種分享,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與他人分享,促進交流和討論,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地捕捉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變化,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谷愛玲的讀後感優秀7篇,感謝您的參閲。

谷愛玲的讀後感優秀7篇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1

張愛玲筆下那個的紙醉金迷的舊上海,奢靡華麗,有着當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還保留着舊社會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鎖記》為反映其中現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個麻油店主的女兒,嫁給一個身患“骨癆”殘疾的世家大户姜家的二少爺,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緣,哥嫂又不爭氣,這一切使她時刻處於緊張和焦慮之中。文章圍繞着她對於“黃金”和“情慾”的追求,就如她對女兒長安説的:“你自己要曉得擔心,誰不想你的錢?”她將自己鎖在那黃金做的枷鎖中,也許這便是張愛玲“金鎖記”書名的由來吧。

如果不是為省下那筆嫁粧,當她高高挽着大鑲大滾得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時,喜歡她的有肉店裏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以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可因為家裏貪財,她嫁給了身患“骨癆”的癱瘓少爺,正常的生理情慾的不到滿足併為其所折磨。她試圖勾引姜家三少爺,忍不住地哭訴着“天哪,你沒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順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臉枕着袖子,聽不見她哭,只看見髮髻上插的風涼針,針頭上的一粒鑽石的光,閃閃掣動着。”“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簡直像在翻腸倒胃地嘔吐。”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隻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裏的蝴蝶標本,鮮豔而悽愴。

終於,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點。這些年,她戴着黃金的枷鎖,卻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後就不同了。但之後卻沒有什麼改變,她仍然戴着那副黃金的枷鎖,她不允許女兒長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鄭重地告誡她:“表哥歲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樣混賬。你自己要曉得,誰不想你的錢?”當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爺上門並對她調情時,“七巧低着頭,沐浴在光輝裏,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悦……”她甚至覺得“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為了錢麼?不是的,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可她一轉念“他想她的麼——她賣掉她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隨後,精明的七巧用計謀試探着姜季澤,在她自以為得戳穿後,將他趕出門外,季澤走了,那打翻的酸梅汁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得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長,這寂靜的一剎那。落魄的七巧站在窗前,“淌着眼淚”目送着向外走的情人,將她渴望愛情卻又怕失去黃金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最特別值得一提的小説最前面月亮意向的運用和描寫“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洪荒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淒涼”,就是這個詞,貫穿全文的基調,也是詮釋書中感情的最好形容詞。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2

每個作家的背後,總會有幾段支撐着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或美好、或哀傷;或圓滿、或殘缺,但總會成為他們創作的最初。我在整理書架時發現了《張愛玲傳》,記得書的結尾我是隔了許久才看的,因為這個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讓我這個若干年後的局外人對此產生一種微妙的情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張愛玲,她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張佩綸的孫女;她出生在腐朽的晚清,見證了家族的輝煌衰敗;甘於無為墮落的父親、勇於追求自由的母親,不幸福的家庭也註定了張愛玲不平凡的感情生活。因為父母親失敗的婚姻,她不輕易動心,直到遇到了那個對她一生產生巨大影響的胡蘭成。她不在乎他的家庭、不在乎他的職業,她對他的愛近乎執着。當她捎信告訴胡蘭成,她已決心與他斷絕關係的時候,沒人知道這個女人的心用怎樣的痛楚來關閉她好不容易開啟的心門,即使後來出現了一個賴雅。這樣執着的愛,也許就是造成了張愛玲感情的悲劇。愛,是需要決心的,過於執着的愛,也許是種傷害。“天地中的萬物生靈有多少被囚禁、被羈籠,他們可以屬於你,可當他們身心分裂而為你擁有時,你實際並沒有擁有。”我還年輕,還沒能懂得這種難以摸索的愛情,但張愛玲的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深刻的。

君子之交 死生不貳

沒有一個人是獨立於世界而存在的。張愛玲也有與她相知相交的朋友,像蘇青、宋淇等,當然還有炎櫻。炎櫻無疑是她的摯友,在張愛玲初次到香港時,兩人便成為要好的朋友,炎櫻也見證了張愛玲兩場婚姻。她們有着相距甚遠的性格,卻很好地形成了互補,彼此牽掛着。張愛玲在舊金山的時候,會因為炎櫻的來訪而坐立不安,擔心她會失約,戲稱她是“從天而降”,她喜歡炎櫻快樂的笑臉,認為她“永遠都是一眼輕快活潑的流泉”。擁有一個摯友,無論現實多麼殘酷,生活多麼艱難,依然不會舍你而去,依然會有那麼幾個人單純地惦記着你。

欲美之 何患無辭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無論是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在還是清如鏡明如水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張愛玲雖然身處在亂世,卻依然能夠活在自己淡然的世界中。她書寫的故事創造出了無數人物,也許受自身經歷的影響,在張愛玲的故事中,大多已被渲染了一股哀傷的氣氛,主人公也多數被賦上悲劇的色彩。張愛玲總有能力把故事寫進讀者的心中,她不在故事的表面停駐,而是深入到情節的內部、到人物的內心。“她是一片焦黃輕靈、隨風而逝的落葉。從枝頭飄落,她的根,再也捉不住她的方向。”她輕輕的下筆,卻給予讀者深深一擊。她的辭藻很美,卻又是那樣的實在,她的每一句話,無論濃墨重彩,抑或輕描淡寫,都存在那樣一種美,令人不禁致予難以言表的讚美。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3

?傾城之戀》敍述的是一個寄居在孃家的離婚女人,白流蘇,遇上了一個原本是介紹給她七妹的男人——範柳原。範柳原對流蘇有一點點愛意,但這點愛不足以讓玩世不恭的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而流蘇恰恰卻只要一紙婚契。她知道愛情不能天長地久,而婚姻能提供給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的好一點而已!在纏綿的情話營造的虛幻的氣氛中,展開的確是一場無聲的戰爭,就像故事所處的大背景——太平洋戰爭!他們各自設立了精妙的陷阱,期待着獲獵對方,卻都不能如意,流蘇滿懷着惆悵回到上海,以退為進,期盼着範柳原能妥協,能給她一份尊嚴,去生存!

然而,一個秋天,流蘇已經老了兩年———她可經不起老。於是範柳原的一個電報又把他牽回了香港。滿懷着無奈何失敗的心情,流蘇已甘心於情婦的身份……

戰爭成全了白流蘇,使她得到了範太太的身份。而範柳原卻不再和她鬧着玩了,他把俏皮話省下來説給旁的女人聽。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在一般人眼裏是張愛玲擅長寫悲劇小説裏難得的喜劇,但在我看來,《傾城之戀》是徹頭徹尾的大悲劇———傾城之悲哀!她從人的劣根性與道德觀的殘缺揭示了這個徹底的大悲劇。城之將傾,國將不國,一個封建的離過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個不想締結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長久的愛情裏,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還有人羨慕,視流蘇為榜樣。悲哀的年代!悲哀的城池!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張愛玲筆下的雙城,在地理上,是流蘇和柳原來來去去的那兩座城:上海與香港。白流蘇的兩城之間的歷程反映出心境的起伏。上海是流蘇家人的所在地,代表着一傳統守舊、充滿壓力的世界;香港則是一個冒險的新國度,代表着所謂的現代文明,是白流蘇打算放手一搏的賭局。

雙城,在心理上,又是流蘇和柳原心中各自構築的城。柳原的城建築在對自由無拘愛情的渴求上;流蘇的城卻是建築在所謂的經濟利益上,她需要一紙婚契作為保障。最初,內心一樣孤獨的範柳原只想戀愛,他需要一個紅顏知己;白流蘇想結婚,需要一個體面的丈夫,好讓她出淨胸中一口惡氣。兩個人於是展開了一場愛情攻防戰。範柳原想攻破上海女人白流蘇期待婚姻的心城,而白流蘇則想攻破範柳原只要愛情的心城,一對現實中的自私男女,於是這場心戰就顯得旗鼓相當精彩萬分。而對他們的愛情攻防戰而言,太平洋戰爭是一個轉折點。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4

輕輕開啟書的扉頁,縷縷墨香如醇醇楊柳風,在心間縈繞書香氤氲中,我與李白·杜甫暢談詩歌,與魯濱遜一起冒險,同曹操縱論天下英雄,和林黛玉一起品味葬花詞。

近幾天讀了張愛玲的t;t;傾城之戀>>。我喜歡張愛玲,喜歡她冷眼看繁華的清冷,而,《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筆下唯一温暖而瑣碎的愛情。這個愛情以一個大悲慘為前提為背景。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釐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全在命運中。故事中的男女主只是命運手中牽船上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不堪一擊。命運通過戰爭成全了他們。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總得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範柳原到最後一刻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生死契闊我們自己那做得了主......”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放縱勞累之於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終究只是一個女人。

喜歡小説的最後一段話“流蘇到了這個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邊,一個人剛富有了兩重身體,也就蒙了兩重危險。一顆子彈也許打不中他,也許打中她。他若是死了,他若是殘廢了,他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她若是受了傷,怕拖累他,也只有橫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沒有孤身一人死得乾淨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這般想,別的她不知道,這一剎那,她只有他,她也只有他。

讀《傾城之戀》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放才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張愛林這個清冷的女子,總愛將殘忍的真話隱在淡淡的哀愁裏不經意間説了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哀傷卻又毫無辦法。張愛玲的文字為我築起了一個清冷的夢,一個藝術的夢。

書能香我何必花,品讀張愛玲,讓那令人心顫的的清冷裝點我的夢。

讀書真好,如品香茗,餘音繚繞,沁人心脾。讀書是休閒,是收穫,同時也是享受。讀書為我築起了一個夢。讀一本書,寫下一個夢。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5

閒來無事 看到博上許多人都在寫 在談‘愛’這個字眼 想起以前看過張愛玲的散文《愛》 就在網上重又温習了一遍 重讀張愛鈴的散文《愛》 又有許多新的感受:

那個年代 這是一個故事 悽美而感人 無須過多言語的詮釋:這又是一首情歌 潛在的情感穿越各種迷離 一生永不褪色 一生中 只有那句刻骨銘心的話維繫着兩顆跳動的心 心與心的感應 心與心的默契 如黑夜裏的一個亮點 支撐着一個人的理性靈魂 這種寓平靜中的“轟轟烈烈” 也許 這就是張愛玲散文《愛》的魔力

“這是真的” 我的情感隨作者的坦言而觸動 她該是一個愛做夢的女人吧 我喜歡有月的夜 月光可以柔柔地瀉在月白的衫子 她愛在春天的晚上 輕輕地靠在桃樹下 攀着發青的嫩枝 讓情感從這裏延伸 初春是美的 無奈冬意還未褪盡 她的目光一直停佇在桃樹對面的那扇門 彷彿門的開啟與閉合緊緊聯繫着所有的驚喜與感動 今夜無月 黑夜中 她已忘記了自己的美 她的執着已忘記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兒 她忘記這是一種叛逆 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動

“噢,你也在這裏嗎?”輕輕的 話語簡潔得連一個字也容不下去 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澀 是驚奇發生的激動 彼此的無言 生怕更多的言語 都會驚動周圍的小生命 破壞了無聲的美 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離 那一份清泉般的美麗 他會發現她今夜的美嗎 他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離 相識而無語 那份最真摯的情感 最純真的愛戀為何深藏心底不敢輕易地表露 也許是家庭的緣由 也許是無形的網 也許這是對傳統無聲的背離 春天的晚上 桃樹之下的邂逅 無言的默契 那一份寂靜的黑色掩飾不了內心的狂熱 靜與動的比照 恰恰給我們留下如詩的空白 想象也因此而美麗 張愛玲正是用真實的粗線條描繪出她的理想主義

“就這樣就完了”無聲的美讓人感到缺憾 以至於歷盡種種苦難之後 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 現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

“沒有早一步,也沒晚一步,正好趕上了。”就是那句話構成一段美麗而沒有結果的緣 張愛玲跳躍的筆觸時刻捕捉着情感的觸動與兩極感受的隱性描寫 蒙太奇的畫面 理想與現實中的碰撞 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的無奈, 美的缺憾也許山盟海誓能代表轟轟烈烈的愛 但這比不上為愛無聲守侯的美

我要一片藍天 自由地飛 我要像一陣雲煙 無聲無息的美 也許精神之戀是不完美的 那個年代 愛無須表白 無聲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的演繹。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6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鬱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着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隻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裏面的主人公幹着急,總是覺得就差這麼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繫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脱離的悲劇色彩。在閲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鬱得喘不過氣了。在這裏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逃離了原來的城市隻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脱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裏,無法勇敢當着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説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後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麼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麼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後要麼就自殺,要麼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後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後,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後一個心願,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谷愛玲的讀後感篇7

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説:當我修行大智慧到彼岸心經成就時,觀照到內心處於極其平衡、清淨的狀態,以前一直都活躍着的五藴都消失了,過去所承受的苦難,厄運也有如夢幻泡影般消失殆盡,而且以後也不會再出現了。舍利子,我跟你説,我們所見的物質形態看似有形,其實和無形的空沒有差別,甚至還可以這麼説,有就是空,空就是有。

為什麼我這樣説呢?舍利子我告訴你,所有生命的本質,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其本原是極清淨、極平衡的,它們一直存在着,不生也不死,沒有生和死的概念,沒有垢和淨的差別,也不存在增加或減少的問題。

所以,在這樣的清淨中沒有有形物質的存在,沒有感受、思想、意念和見解。到了這樣的境界,已經沒有六根了,也感覺不到六塵了,也沒有六識的分別了,徹底擺脱了六道輪迴的折磨,所以也就無須知道“苦、集、滅、道”這樣的聖諦了,談不上什麼智商,也談不上什麼擁有,一切都了不可得。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成就了菩薩的功果。

我跟你説,依智慧到彼岸來修行,能做到心無掛礙,因為知道了所有的現象都是暫時的、短暫的,不是根本;如果做到了心無掛礙的境地,哪裏還會有恐怖,哪裏還會有顛倒的妄想,最終自自然然地就到達了彼岸,到達了清淨的極樂世界。所有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佛都是依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來修行,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我們知道智慧到彼岸是最神奇的心法,是最明瞭的心法,是最上乘的心法,是不可思議的心法,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也可以叫做智慧到彼岸心法。現説心法如下:修行、修行,不斷地超越自我當到達清淨的彼岸時,自然成就大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