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3W

優質的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和探究,提高學習的實效性,在制定教案中需要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細緻的計劃和安排,增強時間管理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7篇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感知時鐘在生活中的用途。

2.瞭解時針和分針的運行方向和運轉規律,學習辨認整點。

活動準備:

鐘錶若干;記錄表;遊戲場地等。

活動指導:

1.猜謎導入,瞭解時鐘在生活中的用途。

(1)小朋友們,老師請你猜一個謎語: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會説沒有嘴,會走沒有腿,它能告訴我,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你們知道謎底是什麼嗎?

(2)瞭解時鐘的在生活中的用途。

引導語:你們知道時鐘有什麼用嗎?

小結:可以看時間,知道幾點了,可以設鬧鐘,提醒我們要做的事,比如,叫我們快起牀,要出門上幼兒園,要吃午飯,真是生活的小幫手。

2.實物操作,瞭解時針和分針的運行方向和運轉規律,學習辨認整點。

(1)觀察時鐘,認識鐘面。

引導:你認識時鐘嗎?小朋友可以觀察一下,動手撥一撥時針;鐘面上有什麼?

小結:我們眼睛看到的時鐘正面,也叫做“鐘面”,有數字、有不同的針。

引導語:鐘面上有哪些數字?數字是怎麼排列的?我們一起來看看時鐘鐘面的數字是怎麼排列的呢?

小結:鐘面上有1~12的數字,時鐘鐘面的數字,最上面是12,也是時鐘走一圈的起點和終點,從起點12開始,接着是1-2-3-4-5-6-7-8-9-10-11-12回到終點12,呈圓形循環不停的走。

(3)撥一撥時針,瞭解時針、分針得運轉規律。

引導語:鐘面上還有什麼?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有長短不同的針,長針叫分針,短針叫時針,最細、最長的一根針叫秒針。

3.演示、操作,再次認識時鐘運轉。

(1)教師演示,初步感知時鐘整點。

引導語:鐘面上不同的針有不同的本領,時針和分針想進行跑步比賽,它們都在數字12的起跑線上,猜一猜誰會贏?

(邊演示大鐘面行走,邊引導幼兒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轉)

“哥哥腿長、弟弟腿短,天天競走大家看,哥哥走一圈,弟弟走一步”,哥哥走一圈後,弟弟走一格,剛好走到數字1的位置,這樣,就走了1個小時的時間,長腿分針哥哥走在12的位置,短腿時針弟弟走在1的位置,表示1點。

(2)幼兒操作,進一步感知時鐘運轉。

請幼兒操作,撥時鐘1點,2點,3點。

長腿分針哥哥走在12的位置,短腿時針弟弟走在2的位置,表示2點。

長腿分針哥哥走在12的位置,短腿時針弟弟走在3的位置,表示3點。

(3)對比不同整點的鐘面,認識整點。

注意觀察,長腿分針哥哥和短腿時針弟弟走過的1點,2點,3點,他們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和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1點、2點、3點的時鐘上,長腿分針哥哥一直都指向終點12的位置;短腿時針弟弟分別在1,2,3的位置。原來,認時鐘時,長的分針指向12;短的時針指向數字幾,就是幾點整。

3.認識整點時鐘記錄方法

如果要把時間幾點記錄下來,用數字可以怎麼表示整點呢?(用數字表示整點時,先記短腿時針指向的數字,再記“點”的符號“:”,最後記錄“00”,就像這樣表示1點(1:00),2點(2:00),3點(3:00)、6點、9點。

4.拓展遊戲:

遊戲一“時鐘播報”。

這是圓圓小朋友的一天,他不知道自己一天是在幾點完成這些任務的,請你們幫助他記錄一天活動的時間,請你和朋友一人説,一人記錄,把時間記錄在格子裏。7:00起牀

8:00上幼兒園

9:00户外運動

10:00玩玩具

11:00吃午飯

12:00午睡

2:00起牀

3:00玩沙子

4:00放學

5:00吃晚飯

遊戲二:老狼老狼幾點鐘

在以前,我們一起玩老狼老狼幾點鐘的時候,都是老師告訴你們幾點了,從今天開始,小朋友們自己認識時鐘,需要你們自己讀出“幾點鐘”,如果是12點鐘,就要趕緊躲起來了。準備好了嗎?

總結:小朋友們,你們馬上就要上國小了,按時起牀上學,我們可以請時鐘幫忙,提醒我們按時做好每天該做的事情。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地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

3、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各種排列規律的卡片。

2、各種顏色的木塊、幾何圖形、貼絨圖案若干。

3、操作卡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觀察卡片上物體的排列,讓幼兒感知物體排列的次序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

2、請幼兒補充規律。找出卡片上物體的規律,想想接着應該排什麼?

3、幼兒動手操作,把缺的補上去,將規律補完整,並説説為什麼要這樣補。

4、分組操作:

第一組:按顏色排列,選擇兩種或三種顏色的木塊進行間隔排列。

第二組:按幾何圖形排列,選擇兩種或三種幾何圖形進行間隔排列。

第三組:按圖案排列,選擇兩種或三種圖案進行間隔排列。

5、幼兒自由選擇操作活動,教師巡迴指導,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嘗試進行有規律排列。、

6、請幼兒介紹自己是按照什麼規律排列的。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的設計沒有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沒有讓幼兒在遊戲、操作中掌握比較的方法來掌握物體的長和短。本次活動,大多是教師在前面説教,而幼兒不是很主動的學。並且在活動中,教師對於比較的方法講述的也不是很清楚,(重疊和長短排等)雖然在活動設計時體現出來,但是在活動中沒有。在活動中,幼兒講述的較少,教師講的太多。這些作為新教師需要注意到的。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篇3

設計思路:

新的《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興趣。我設計的這個小火箭的科學活動就重在於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通過一個有趣的科學小實驗——火箭上天,讓幼兒通過親身活動,在獲得大量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及操作活動基礎上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大氣壓強的作用,積極思考動腦,自主的加以歸納、概括,最終得以真正理解與掌握。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以及空氣流動的力量,感受大氣壓強的作用。

2、嘗試探索小火箭發射的高度與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關係。

3、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幼兒科學探索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幼兒經驗基礎——對空氣有一定的瞭解。

2、材料準備:小火箭及發射器人手一個;記錄表水彩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讓幼兒自由嘗試火箭上天的方法。

2、集體討論你用什麼方法讓火箭上天的?你最喜歡哪一個方法?

3、幼兒再次探索、遊戲。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問引發幼兒思考:為什麼我們拍瓶子,小火箭能飛起來?

2、把瓶蓋蓋起來現在小火箭還能飛起來嗎?為什麼?

三、探索小火箭發射高度與拍打瓶子時用力大小的關係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以及空氣流動的力量,感受大氣壓強的作用。嘗試探索小火箭發射的高度與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關係。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幼兒科學探索的精神

1、請兩位幼兒比一比,誰的火箭飛得高。啟發提問:為什麼一樣的火箭,有的飛得高,有的飛得低呢?

2、請幼兒操作,探索小火箭發射高度與拍打瓶子力氣大小之間的關係,填寫好記錄表。

3、小結:拍瓶子力氣用得大,火箭飛得高;力氣小,火箭也就飛得低。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關注身邊常見事物的明顯特點和現象。

2、嘗試根據不同物質的吸水特點進行不同組合搭配,尋找的吸水效果。

3、理解實物與符號之間的關係,初步學習用簡單的符號做記錄。

活動準備: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裝水的塑料瓶、盤子、小方巾、海綿、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兒實驗記錄表、符號對照表、教師統計表等。

活動過程:

一、魔術遊戲,激發興趣。

1、教師:今天老師帶了杯水來和小朋友做遊戲,你們想一起玩嗎?

(1)出示一杯水和一個不透明的瓶子,將杯子裏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了回來)

(2)出示另一個不透明的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再次做實驗,引導幼兒猜猜這次水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2、啟發幼兒猜猜水到哪裏去了?

幼兒:在瓶子裏。

幼兒:飛到外面去了。

3、打開瓶蓋,找出原因。(原來裏面有一條毛巾)小結:水被幹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幼兒非常興趣地觀看魔術遊戲,揭開謎底後都發現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過來幼兒也理解了毛巾會吸水這一道理。

二、實驗驗證,尋找答案。

1、介紹實驗材料,符號對照表。

教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會吸水,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師介紹提供的物品後出示符號對照表,引導幼兒理解不同符號所代表的物品名稱。)

2、講解實驗方法。每5個人一組,每次每種物品取一件,分別放進塑料槽的黃色區域內並記錄擺放的順序,接着取一瓶水從塑料槽頂端的紅色圓點處慢慢的將瓶子內的水倒進槽內,直至全部倒完,最後將流入槽底托盤內的水倒進事先準備好的量杯內,看清量杯內的水量並做相應的記錄。實驗結束後取出槽內的物品,放進塑料筐內,將手擦乾後再次取物,改變物品的擺放順序後再次實驗。

3、提出實驗要求:

(1)5個人一組,每次實驗每種物品各取一件,擺放後先做記錄才開始實驗。

(2)水要倒到塑料槽頂端的紅色圓點上,速度要慢。

(3)每次實驗結束將槽內的物品取出放進塑料筐內。

(4)每次實驗物品的擺放順序不能相同。

4、幼兒分組操作,尋找答案。

幼兒:海綿最會吸水。

幼兒:我覺得毛巾最會吸水。

幼兒:最會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會留走。

幼兒:最會吸水的排中間。

幼兒:我覺得應該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綿,再放棉花,這樣最會吸水。

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豐富的操作材料,較順利的完成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流出的水被倒進了事先準備好的燒杯裏,幼兒很快能根據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斷出本組的哪種組合最會吸水。

三、分享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1、根據幼兒實驗記錄,用大統計表集體統計實驗結果。

2、得出結論:哪種組合最會吸水。

師幼共同統計各組實驗結果彙總在大記錄表上,根據大統計表比較出哪種組合的吸水效果。

教學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通過一個特殊的杯子引出課題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時讓他們自己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後讓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引領孩子再次關注杯子裏的毛巾,比較濕毛巾和乾毛巾的不同,讓幼兒發現其中的祕密。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運用探索式教學法,儘量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悦,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悦感。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獲得相關的感性經驗。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篇5

【活動要求】認識、比較物體的粗細,懂得"粗細"的比較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教師演示用的4種不同粗細的物體(小棒、牙籤、蠟筆和水彩筆)幼兒標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強的為7種不同粗細的物體,能力中等的為5種不向粗細的物體,能力差的為3中不同粗細的物體)(牙籤、小棒、蠟筆、記號筆、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粗細

1、請幼兒用自己盒內的東西穿木珠提問:你在玩木珠的過程中發現什麼了?(牙籤、小棒穿進,蠟筆等沒穿進)

2、尋找原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小棒、牙籤細,蠟筆粗)

3、小結:原來東西有粗和細之分。

二、比較粗細

1、出示小棒

師:剛才我們玩了穿木珠的遊戲,有的東西穿進去了,而有的東西沒有穿進,那麼小棒剛剛穿進了,它是粗的還是細的?

(1)若回答細的,則出示牙籤,讓幼兒比較

(2)若回答粗的,則出示蠟筆,讓幼兒比較那麼這支筆到底是粗還是細。

2、得出結論:一樣東西是無法比較粗細的,要兩樣東西才能比較出租和細。

三、利用粗細不同的物體排序師:你們盒子裏的東西有粗有細,那麼我們來幫他們排上隊

1.幼兒操作任意排

2.提問

(1)你是怎麼排的?(從粗一細,從細一粗)

(2)你是怎麼排出來的?

3、師生共同小結

(1)先找出最細的,然後找出最粗的,剩下的兩個進行比較、依次排隊。

(2)從盒中先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一,然後再在盒中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二,反覆運用這個方法依次排隊。

4、請幼兒採用互換方法比較一種方法排列。

教學反思

1.比較的物體太少;

2.還沒能更好激發孩子對物體比較的粗細的興趣,老師説的多,孩子説的少。

3.做遊戲的時間比較短。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能自己探索製作“小鳥進籠”遊戲,能正確把握小鳥身體的比例。

2.會玩小鳥進籠遊戲,發現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係。

3.體驗自制玩具的快樂,感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

【活動準備】

白色硬卡紙、小木棍、水彩筆、雙面膠、剪??

【活動重點】

掌握自制遊戲的做法。

【活動難點】

知道“視覺暫留”現象的原理。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給小朋友變個魔術,吸引幼兒探索製作興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展示“小鳥進籠”遊戲用具,請幼兒自由探索製作方法。

(1)在一張硬卡紙上畫上小鳥,重點指導幼兒畫小鳥時要掌握身體的比例。提醒幼兒給小鳥圖上漂亮的顏色。

(2)在另一張紙上畫鳥籠,在兩張紙的中間夾上小木棍粘貼在一起即可。

2.引導幼兒玩遊戲,雙手來回搓動小木棍,即會出現小鳥入籠現象。

三、結束部分:

在玩的過程中發現手的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係,體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感受。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美工區尋找材料,製作更多的同原理遊戲,投放到益智區,探索不同遊戲轉動的祕密。

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體下落有直線和曲線之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不同物體按下落方式進行記錄。

3、探索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情況也不同。

活動準備 各種糖紙、羽毛、報紙、塑料積木、球、繩、沙包等,記錄紙、筆,白紙人手兩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麼樣的?

(幼兒自由講述)

二、幼兒探索並討論。

1、幼兒猜想並嘗試

教師: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麼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現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教師: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裏的東西落下來有什麼不一樣?

3、幼兒交流

(1)你有什麼發現嗎?(幼兒自由交流)

(2)為什麼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教師小結: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三、幼兒分組探索,按照物體下落的路線進行歸類記錄。

1、請幼兒分組實驗,觀察桌上的物體的下落方式,並商量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教師:請你 再去試一次,把你的發現記錄在紙上,你這些東西按照落下的路線記在紙上。

2、每組派一個孩子交流各組的發現,並介紹自己的記錄方法。

教師:你是怎麼記錄的?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3、教師簡單小結:

不同物體下落的路線不一樣,有的是直線的,有的是曲線的,直線的落地快,曲線的落地慢。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來的情況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兩張紙

幼兒猜想:你可以用什麼辦法讓他們落下的時候不一樣?

2、幼兒自己嘗試,教師引導幼兒將紙折成不同的形狀

3、交流:你用了什麼辦法?

五、延伸:

讓幼兒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傘,觀察其與其他物體下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