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三年級上冊教案最新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11K

教案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可以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對教師來説,寫好教案是為了讓自己的教學效率得以提升,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三年級上冊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上冊教案最新8篇

三年級上冊教案篇1

【內容簡析】

課文通過一件事,生動地講述了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唱歌的鳥的故事,表達了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文章先概括地講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唱歌的鳥,再具體講父親怎樣喜愛樹林和鳥,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具體而生動,使人回味無窮。課文以對話的形式推進整個故事情節,適於進行分角色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突出訓練重點,加強詞句訓練、朗讀訓練、思維訓練,整體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教學目標】

1.抓住課文關鍵詞句,通過朗讀,體驗、感受父親一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2.藉助插圖,整體把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作者先概括寫,再具體寫的表達方法。

3.會認“黎、凝”等6個生字,會寫“霧、蒙”等10個字。學會文中的新詞。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感受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唱歌的鳥,激發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課文插圖)、生字卡片、課文朗讀錄音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啟發談話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牛漢。

2.提問:就課題,猜猜課文會講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錄音範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你猜對了嗎?

2.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自主識字。(自讀識字→小組內交流記字的方法→教師檢查學習情況,注意指導把字音讀準。)

3.同桌互讀課文,做到把課文讀正確。(留足時間,讓學生多讀。)

4.指名學生讀課文,教師及時發現學生把文讀通、讀順的困難點,及時指導,儘量使學生做到:不讀錯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讀,不讀破句。特別要注意讀好文中的長句子,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靜氣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鳥最快活的時刻,是飛離樹枝飛向天空的那一瞬間”等。

三、藉助插圖,整體把握

1.觀察課文插圖,説説插圖反映了什麼。(反映了“我”和父親坐在樹林邊,高興地觀看樹林的鳥和聽鳥叫的情形。)

2.讀課文,想想課文哪些部分的內容描寫了這幅插圖的情形。(從第2自然段開始到課文結束。)

3.默讀思考:課文的第1自然段寫什麼?與下面的內容有什麼關係?(第1自然段概括地講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唱歌的鳥,後面的內容具體地講父親怎樣喜愛樹林和鳥。這是先概括後具體的表達方法,層次清楚,給人印象深刻。)

四、指導書寫部分生字

1.讀生字。先讀讀下列要求會寫的字的字音:指、濃、舒、暢、獵、膀。

2.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案《語文s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父親、樹林和鳥》教案》,來自網!

學生互相提醒:這些生字都是什麼結構?書寫時應注意什麼?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書寫的字,師生評議。

五、佈置作業

1.繼續完成生字的書寫。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讀生字,組詞語,用“舒暢”口頭説句子。

2.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細讀課文

1.自讀,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唱歌的鳥?

2.在小組中交流,説説自己的看法、感受。

3.全班彙報交流,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

(1)父親發覺“林子裏有不少鳥”,原因是什麼?(葉子在動,有“鳥味”。)父親為什麼會有這個發現?找出有關詞句説明。(抓住“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凝神靜氣”“像樹一般兀立”“生怕驚動”等詞句,理解父親仔細觀察,對樹林和鳥非常瞭解,對鳥有着深厚感情。)

(2)鳥為什麼會有氣味?怎樣才能聞到樹林裏鳥的氣味?(通過父親的話語,説明父親由於長期觀察和親身體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舒暢”“深深”“準備唱歌了”和“靜靜地用心地聞”等詞語和短語,可以看出父親對鳥兒特殊的情感。)

(3)為什麼説“樹林和鳥兒最快活的.時候”也是父親“最快活的時刻”?(可通過朗讀體會父親對樹林和鳥兒的喜愛之情。)

4.討論:父親説“黎明的鳥,翅膀潮濕,飛起來沉重”,“我”聽了父親的話,為什麼心裏掠過一絲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興?(表明“我”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喜歡上了鳥兒,進而產生了保護鳥類的思想感情。)

5.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寫字

1.檢查對生字詞的認讀。

2.出示本節課要寫的部分字:霧、鼻、凝、翅。

(1)讀準字音;

(2)分析字形,互相提示;

(3)教師示範,學生書寫。

四、佈置作業

1.填寫“詞語花籃”,積累詞語。

2.走進大自然,觀察鳥兒是怎樣飛、怎樣叫的,用幾句話寫下來。

三年級上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徑、斜”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會寫“寒、徑”的13個會寫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默寫《山行》。

3、藉助註釋,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並能背誦。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通過看註釋,查字典,聯繫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徑、斜”2個字,會寫“寒、徑”等4個字。

2、通過看註釋,查字典,聯繫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交流古詩,激發興趣。

教師口述: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古詩,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古詩中作者用最凝練、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詩人作詩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詩人筆下變得更加奇妙。同學們一定積累了很多描寫四季景色的古詩,請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華。(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評議和小結。)

總結交流: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日(宋代)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夏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楓橋夜泊(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展示圖片:你知道這是什麼季節嗎?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説説秋天有哪些特點?

教師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牧乘着馬車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楓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在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彷彿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他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板書:山行(杜牧)。

這麼美的景色,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中去領略一下吧!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交流描寫四季的古詩導入課題,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教學情景。】

二、介紹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邊聽邊畫出詩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後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麼,標出讀不懂的地方。

課件出示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檢查交流情況。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石徑傾斜

(重點指導讀準前鼻音“徑”。)

②你認為詩中哪些字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覆讀。

(2)理解詞語:結合註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寒山】 產生,生出。“白雲生處”指山的深處。

?石徑】 因為。

?生】 深秋時節的山。

?坐】 石子小路。

(3)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學習“會寫字”

寒徑斜霜

1、學生字: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經—徑”“雷—霜”。

加一加:“餘鬥=斜”。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霜”:“雨”作偏旁時,左邊豎變點,橫折鈎變成橫鈎。“寒”字的下面不是兩點水。“徑、斜”是左右結構的字,“徑”要寫得左窄右寬;“斜”要寫得左右等寬。)

(2)老師範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霜”和左右結構的字“斜”,學生練寫。

寒:上下寬中間窄,中間是三橫兩豎,下邊的撇和捺要舒展。

徑:左窄右寬,左邊是彳,右上邊第二筆點在撇的下邊中間位置、上邊不交叉。

斜:餘字第二筆捺變為點,豎鈎連接上橫,下橫稍長,鬥字的中豎要長。

霜:整體筆畫多、要寫緊湊,雨字要寫扁一些、下框變為冖。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鑑。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設計意圖:在會寫字的教學中鼓勵學生運用積累的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體現部編版教材多元識字的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有效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能力。對重難點生字的書寫指導,培養學生書寫漢字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為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打下基礎。】

五、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3、藉助註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師評議並小結: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户人家。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六、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一)初解詩意。

1、談話激趣:杜牧在這首詩中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異常美麗的秋景圖。詩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細細地品味,看大家是否會有新的發現。

2、理解詩題:“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時是什麼季節嗎?(深秋)詩中哪些地方告訴了我們季節呢?(“寒、晚、霜葉”告訴了我們當時的季節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

3、交流:這麼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麼?(霜葉)

4、交流: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麼?(霜葉紅於二月花)

5、探究:正是美麗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難以抑制自己的驚喜之情,作者的什麼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這份驚喜?(停車)

6、讓作者“停車”的原因是什麼?(霜葉紅於二月花)這裏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眼裏深秋的紅葉有什麼特點?(和二月花相比,讓我們感受到紅葉紅得鮮豔,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我們從秋天的葉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機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覺生命力旺盛,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進衰敗的痕跡。)

7、詩人為我們展現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裏有寒山、石徑、白雲、人家、紅葉,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但是讓詩人更動心的是深秋的紅葉!作者是用什麼手段表現出來的呢?(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和二月的紅花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的楓葉上除了顏色的豔麗,還具有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經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體會。

1、教師導言:深秋時節,天氣已經轉冷。遠處山林中詩人杜牧乘坐的轎子正慢慢走來,首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什麼?(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2、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文插圖,説説看到的景物。結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

3、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

一個“遠上”寫出了“山”的綿延起伏;

一個“寒”刻畫了“山”的悽清寒冷。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

一個“斜”字讓我們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在虛無飄渺,白雲升騰的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有幾户人家。

4、教師小結:詩的前兩句“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

5、學生邊觀察課文插圖,邊誦讀前兩句詩句。

6、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描繪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簡筆畫。

7、談話過渡:正當轎子緩緩前進時,詩人又看到了什麼?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8、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文圖片,説説看到的景物。結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及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9、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詩的後兩句“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①點明寫傍晚之景。②傍晚晚霞和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格外美麗。③詩人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表達對紅葉喜愛。④停車久,觀察細才能悟出“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運用對比的方法,寫出深秋的楓葉形象生動,這是全詩的中心句。“紅於”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詩人通過描寫了一幅秋景圖,表達對紅葉的喜愛之情,讚美秋天的美麗。

10、學生邊觀察課文插圖,邊誦讀後兩句詩句。

11、鼓勵學生認真體會、感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繼續完善自己的簡筆畫。

12、引導體會:“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至作為名句千古流傳。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抓住重點字詞,讀中感悟,理解詩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感悟古詩、感情誦讀、積累古詩的能力。】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教師範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和停頓。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2、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

3、教師小結:讀古詩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

4、教師再次範讀,指名讀,指名領讀,學生齊讀。

5、自由讀,練習背誦。

6、 《山行》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物?從哪些地方發現的?(《山行》這首詩寫的是秋天的景物。從“寒山”“霜葉紅於二月花”看出來的。)

(四)檢查背誦,體會感情。

1、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

2、教師引導,體會感情:詩人用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前兩句寫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後一句寫近景,寫出了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

(五)詩句積累。

1、誰還了解詩人杜牧寫秋景的詩句,説給大家聽聽。

2、學生交流,教師小結:詩人杜牧寫秋景的詩句還有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秋夕》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寄揚州韓綽判官》

?設計意圖:在拓展交流中激發了學生積累古詩句的興趣。】

七、課文主旨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寫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八、課堂小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激發了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瞭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九、當堂檢測

板書設計

寒山石徑(斜)

山行楓林(紅)熱愛

白雲(生處)人家

課後反思

成功之處:《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並體會作者的情感。各種形式的朗讀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導課環節充分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着設計了問題:自由的觀圖,説説秋天有哪些特點,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瞭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生合作交流理解前兩句古詩的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在教學後兩句詩時,在學生合作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完善自己的簡筆畫。在繪製簡筆畫的過程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古詩的意境。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在今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運用各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並鼓勵學生不受詩句約束,大膽想象。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贈、劉”等8個會認字,會寫“贈、劉”等7會寫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

3、學習古詩新唱,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導入類型:交流秋天,激發興趣。

教師口述:從上節課的學習中老師發現同學們都很喜歡秋天。誰來用一些詞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説給大家聽。(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的交流中,老師感到大家不但喜歡秋天,而且對秋天瞭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歡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詩作詞來讚美秋天。

導入課題: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贈劉景文》(板書課題:贈劉景文學生齊讀課題。)認讀生字:贈、劉,讀準平舌音“贈”,邊音“劉”。

理解題目:誰知道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蘇軾送給劉景文的。)

?設計意圖:識字與學文相結合,引導學生養成“隨文識字”的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

二、瞭解作者,介紹背景。

1、瞭解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2、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

?贈劉景文》是蘇軾於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蘇軾此詩雖似寫景,但每句都切合劉的身世,並用以勖勉對方。這在蘇詩中確屬精心之作。我們必須透過表面的景物描寫,才能領略詩中的積極涵義。

?設計意圖: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感悟作者情感。】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邊聽邊畫出詩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後邊讀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麼,標出讀不懂的地方。

課件出示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4、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檢查交流情況。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贈送姓劉菊殘猶有傲霜君子橙黃橘綠

(重點指導讀準平舌音“贈”;翹舌音“橙”;前鼻音“殘”;後鼻音“贈、橙”。)

②你認為詩中哪些字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覆讀。

(2)理解詞語:結合註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劉景文】 舉,向上託。

?擎】 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傲霜】 詩人的好朋友。劉景文名季孫,原籍開封,是北宋名將劉平的小兒子。

?君】 最。

?正】 對對方的尊稱,相當於“您”。

?橙黃橘綠】 表面意思“橙子將黃,橘子猶綠”,指秋季景物。

(3)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學習“會寫字”

贈劉蓋菊殘君橙

1、學生字: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曾貝”是“贈”,“文刂”是“劉”,“登木”是“橙”,“ 皿”是“蓋”。

(2)減一減:“羣—羊=君”。

(3)換一換:“線”把“糹”換成“歹”,變成“殘”。

?設計意圖:在識字教學中相信學生能夠獨立識字,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最習慣的方法認識漢字,遵循識字的基本規律,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蓋”字的“羊”沒有尾巴;“君”字的第二筆橫要露頭;“贈、橙”都是左窄右寬,“殘”左右等寬,“劉”左寬右窄。)

(2)老師範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蓋、菊”和左右結構的字“贈、橙”,學生練寫。

贈:右邊中間框要扁、裏面是中豎、左點和右撇,不是日或田。

劉:文字橫要短、撇要長、捺變為一長點。

蓋:上窄下寬,中間是王字,下框要扁、裏面是兩豎、下橫最長。

菊: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裏面米字要寫緊湊。

殘:左邊要窄小,右邊兩橫都稍向上拉,下邊是一撇,斜鈎要長。

君:上邊扁框上橫短下橫稍長,中間一橫最長,一撇從上橫起筆、稍直一些。

橙:登字左上邊橫撇上有一小點,右上邊捺上有兩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鑑。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設計意圖:在寫字教學中嚴格落實新課標的有關要求,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質量。】

五、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2、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3、藉助註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師評議並小結: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六、品讀欣賞,整體感知。

(一)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1、指名朗讀,教師評議: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那你們知道這兩句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説,板書:荷盡菊殘

3、理解“荷盡”

(1)看到“荷”,我想起了一首小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的“小荷”和“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中的“荷”有什麼區別?

(3)引導理解——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託。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4)反覆讀:荷盡已無擎雨蓋。

4、理解“據殘”。

(1)秋天來了,菊花開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早上還看得見霜呢。這時候的菊花怎樣了?(學生各抒己見。)

(2)引導理解——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

(3)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卻依然挺立着,這是一株什麼樣的菊花呀?(菊殘猶有傲霜枝)

5、對比朗讀,教師小結:詩的前兩句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

讀了這兩句腦海中出現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荷花已經黃的、白的、紫的……各種顏色的菊花在秋風秋雨中枯黃、捲曲的花瓣,隨風飄落,但是還是不肯低下高傲的頭顱,仍然露出孤高之態。

(二)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1、看到“橙黃橘綠”你會想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自由發言。)

2、除了橙子、橘子,還有哪些果實也是在秋天成熟的?這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這就是秋天的美呀!

3、所以詩人蘇軾怎麼説?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2、齊讀詩句,教師小結:詩的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碩果累累、成熟豐收,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三)《贈劉景文》這首詩寫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還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麼樣?

?贈劉景文》這首詩寫了秋季的景色,從枯荷(荷盡已無擎雨蓋)、殘菊(菊殘猶有傲霜枝)、“橙黃橘綠時”這些地方發現的。我還知道秋天秋天的風,捲起了片片黃葉,在街道和巷子裏吹。又到家家户户儲存秋菜的季節了。大白菜、土豆、蘿蔔、冬瓜……堆滿了菜店的棚子。田野裏那好聞的氣味。紅薯地都翻過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裏。經過秋霜的紅薯秧,葉黑黑的,一團團堆在地頭,發出一種甘甜的味道。……(只要能體現秋天的特徵就可)。

(四)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談話過渡:同學們已經理解了詩意,如果能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味就更好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練習朗讀,好嗎?

2、知道了解七言詩的朗讀。

(1)古詩的朗讀要注意在詩句中適當的停頓,這樣有節奏讀,聽起來才會有美感。不同字數(五言詩、七言詩)的詩有不同的節奏。

(2)七言詩的誦讀節奏基本句式應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一般七言詩我們都是後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為兩個大節奏來讀,也就是上四下三讀法。

3、教師範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4、學生自由體會讀。

5、小組比賽讀,男女生比賽讀。

6、齊讀。

7、指導背誦:同學們,劉景文受到了蘇軾的鼓勵,終於嶄露頭角,後來他還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賞識,做了官,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勵志的詩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指名背誦)

8、多元吟誦,古詩新唱。

同學們,老師在課餘的時間把這首古詩配上了音樂,讓這首詩變成了一首歌曲,你們想聽嗎?欣賞“古詩新唱”——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了古詩語言的優美,同時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

七、課文主旨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贈劉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一年最好的景緻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詩人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喚起學生面對生活要樂觀向上,不泄氣,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八、課堂小結

?贈劉景文》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徵。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擎雨蓋”指荷葉。第二行詩讚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喚起了我們面對生活要樂觀向上,不泄氣,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九、當堂檢測

十、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荷盡已無

贈劉景文菊殘傲霜樂觀向上

橙黃橘綠

課後反思

成功之處:在教學這首詩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對這首詩的作者蘇軾的生平事蹟作了簡單的瞭解,拉近了學生和詩人之間的距離。再讓他們理解這首詩的題目,並進一步瞭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由於三年級學生知識儲備較少,生活閲歷較淺,在理解這首詩時存在很大的難度,特別是“擎雨蓋”“傲霜枝”這樣的詞語。因此我引導孩子們一邊對照註釋,一邊自己理解課文,讓他們對全詩有一個大概把握。接下來我重點對“擎雨蓋”“傲霜枝”這兩個詞語進行了講解,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將“荷葉”叫做“擎雨蓋”,怎樣的枝條叫“傲霜枝”。通過交流孩子們對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認識。

不足之處:雖然孩子們理解了詩句意思,但由於教學上的不足和時間的關係,致使學生對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沒有很好的理解。如果在課前或課後指導孩子細緻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教學效果會更好。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背誦課文。

2、能借助註釋、看圖、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文。(重點)

3、學習一組寫秋景的古詩,感受作者對秋天的讚美,體會借景物描寫抒發的情感。(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談話導入,營造詩境。

教師口述:出示課文插圖,請學生説出插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後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順連貫的話説説圖上的內容。

總結導題:同學們説得真精彩,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來學習宋代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板書:《夜書所見》)

?設計意圖: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利用形象直觀的課文插圖導入課題,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看圖説話,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鬆的開始,創造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學生的閲讀期待,為更好地閲讀和理解古詩奠定了基礎。】

二、介紹作者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他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主要作品:《遊園不值》《嘉興界》《訪隱者》《四朝聞見錄》等。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邊聽邊畫出詩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後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麼,標出讀不懂的地方。

課件出示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檢查交流情況。

3、檢查初讀情況

理解詞語:結合註釋和自己的學習經驗,互相交流對古詩中詞語的理解。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夜書】 風聲。

?蕭蕭】 晚上寫。

?梧】 梧桐樹。

?客情】 旅客思鄉之情。

?知】 讀作“tiǎo”,用細長的物件逗引。

?挑】 籬笆。

?促織】 猜想。

?籬落】 俗稱蟋蟀,也叫蛐蛐。

4、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學習“會寫字”

送挑

1、學生字: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送—進”“挑—桃”

加一加:“辶關=送”“扌兆=挑”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2)老師範寫,重點指導,學生練寫。

送:“辶”的捺要長;“關”下橫稍長,最後一筆捺變為點。

挑:左窄右寬,左邊是“扌”不是“木”,“兒”左右各有兩筆,居中間位置。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鑑。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3、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1)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送寒聲挑促織

(重點指導讀準“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2)學習多音字。

①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挑(tiāo tiǎo)

tiāo:1>扁擔等兩頭掛着東西,用肩擔着,如挑土、挑夫;2>挑的東西,如挑擔;3>選,揀,如挑選、挑揀、挑剔、挑肥揀瘦。

tiǎo:1>用竿子棍棒等的一頭舉起或支起,如挑起簾子;2>撥弄,引動,如挑撥、挑動、挑頭。

②讀一讀:小孩們精心挑(tiāo)選了兩隻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tiǎo)逗它們鬥起來,吸引了很多大人圍觀。

(3)你認為詩中哪些字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覆讀。

(4)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五、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2、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3、藉助註釋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師評議並小結:蕭蕭秋風吹動梧桐樹的葉子,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的秋風讓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猜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因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

六、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1、談話過渡:你們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節嗎?(秋季)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節,這時的蟋蟀又大又壯,叫的聲音特別好聽。到這首詩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2、讀一讀,用自己的話説説詞語的意思。(蕭蕭:風聲;梧:梧桐樹;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4、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5、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客”,相機介紹作者背景資料(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着燈,在籬笆邊找蟋蟀,並捉蟋蟀。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6、引導交流: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誰呢?(是詩人,就是葉紹翁。)説起葉紹翁還有一個故事:葉紹翁是福建人,小時侯被送給浙江的一個葉氏的人家做兒子。他的爺爺原來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為朝廷政變,受到別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他的家變得悽慘不堪。他的爸爸媽媽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

7、教師引導:詩的前兩句中“寒”字一語雙關,不僅寫出秋風的寒涼逼人,更體現了詩人的孤獨,不如意。一“送”一“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梧葉搖落,蕭蕭作響,江上秋風寒氣襲人,寫出了秋意的清冷,表達了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得淒涼之感。

8、引讀:瞭解了這些,你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為什麼牽動詩人的情懷?漂泊在外的他會想起——(生答……)那就是思鄉之情。我們帶着這思鄉之情再讀一讀。)

(二)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1、理解“知”:藉助註釋我們知道“挑促織”的意思,那麼這個“知”是什麼意思?(料想。)

2、在漆黑的夜晚詩人怎麼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夜深籬落一燈明。)

3、引導交流:你捉過蟋蟀嗎?指名生説。

預設一:學生捉過蟋蟀。教師讓學生自由交流分享體驗,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預設二:學生沒有體驗過。教師充滿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時侯和小夥伴到草叢裏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順着聲音好不容易發現一隻,趕緊用手去捂,覺得應該捂到手裏了,可是打開一看,卻什麼也沒有。如果能捉到一隻,我會高興得不得了!

4、朗讀指導。

5、師範讀,並小結:詩的後兩句:這兩句描寫了兒童挑燈夜捉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作者的聯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想起家鄉得温馨美好。兒童無憂無慮、活潑天真得舉動,巧妙地反襯出了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及對家鄉得思念之情。

6、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四)指導全文朗讀。

1、齊讀。

師:就在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時候,看到一羣孩子在捉蟋蟀,詩人又會想到想到什麼?(生答)是呀,也許他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想起兒時的夥伴,也許想起家鄉的孩子,想到這些,他的思鄉之情就更濃了。身在浙江的他,多麼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團聚啊。

2、教師範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和停頓。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學生齊讀。

4、配樂讀(配樂曲馬思聰《思鄉曲》)。

5、唱詩(配上《世上只有媽媽好》旋律)。

6、指導背誦古詩:這首詩要把詩人“想家”的感情讀出來,聲調要緩慢些。最後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後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學生先讀,老師指導,老師再範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

(四)檢查背誦,問題交流。

1、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

2、教師引導,問題交流:《夜書所見》詩人在瑟瑟秋風中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夜書所見》詩人在瑟瑟秋風中看到了秋葉、秋風、秋江、秋燈、想到了兒童在明亮的燈光照耀下挑促織。)

?設計意圖:朗讀古詩,配樂唱詩,都是為了激發學生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有利於更好地把握古詩思想感情。】

七、課文主旨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夜書所見》詩人通過對秋風落葉、小孩捉蟋蟀、籬笆下的燈火等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鄉的感情。

方法指導

1、藉助資料理解古詩。

概念:借景抒情(詩人寫景物是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達出來)是古詩的主要寫法,由於古詩離我們的生活已經很遙遠了,要想準確把握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藉助作者寫詩時的背景資料,會容易很多。

運用:比如《贈劉景文》這首詩的情感把握,就要讀一讀劉景文、蘇軾寫詩的背景資料,才會把握得準確。

八、學習寫作方法

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1、想象是我們寫好作文的一種必備能力,讀詞語想畫面是常用的一種方法。

2、舉例:比如讀古詩《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看到“楓林”腦海中就出現這樣的畫面:秋天來了,一絲微涼的秋風拂過,有點絲絲的寒意!也帶來漫天的樹葉紛紛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黃鶯展翅飛翔,還有的像舞蹈演員那樣輕盈地旋轉着飄飄而下。我看看這兒,看看那兒。突然,一片“火光”,不對,是一片片紅雲映入眼簾。我走近一看,原來不是火光也不是紅雲,而是一片楓樹林,那楓樹林格外動人,一層層、一段段、紅的鮮豔、紅的可愛……襯着白雲藍天格外的豔麗,我心中不由發出感歎:我愛這如詩如畫般的楓林之季!

3、練一練:讀古詩《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中“蕭蕭梧葉”會想到什麼景象?

九、課堂小結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讓我們體會到作者秋夜思念家鄉的感情。在體會古詩感情的同時,我還學習了藉助註釋、看圖、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這三首詩都是寫秋天的景物的,學完後我們組織一次“秋天的詩歌誦讀會”吧!建議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於3首寫秋景的詩;

2、先自己練習朗讀,再讀給家人聽,聽聽他們的建議;

3、做好朗誦的準備,形式多樣:可以詩配畫、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樂誦讀……

三年級上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氣候特徵是一定地區的規律性天氣現象。

2、知道季節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教學重點

瞭解四季的氣候特徵。

教學難點

瞭解一些動植物夾套保温泵的季節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徵景緻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於動植物的季節性生活規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引入。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lc型羅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徵的圖片。

二、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瞭解在一定的地區,天氣現象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稱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徵。

2、四人小組討論。

3、秋天氣候的特徵。

4、其他季節的氣候特徵。

5、小組彙報。

6、師生小結。

7、在不同季cb系列齒輪油泵節裏,動植物有什麼變化?

8、小組討論後彙報。

9、教師小結。

三、課後作業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三年級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音樂的作用,體會人類對動物的愛。

2.會認1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3.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瞭解白鯨喜愛音樂的生活習性,初步學習抓住重點詞語學習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認1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1.聽音樂《藍色的多瑙河》

師: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聆聽音樂《藍色的多瑙河》。聽完你有什麼感受?

2. 出示課題 ,齊讀課題。

師:《藍色的多瑙河》是世界著名的圓舞曲,非常優美、優雅。不僅人欣賞它,白鯨也欣賞它。白鯨和剛才播放的藍色多瑙河樂曲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喜愛音樂的白鯨》這一課。

二、學習生字詞

1.師:請大家打開課本,把課文讀一遍。

2.師:現在老師要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了。每隻鯨魚寶寶的後面都藏着一個生字詞,一起和這些鯨魚寶寶交上朋友吧!

3.指導易寫錯的生字。(慌、區)

三、感知課文

(一)體會白鯨遇險前的“快樂”

1.讀第2、3自然段體會白鯨遇險前的“快樂”

師:今天,我們要認識的這羣白鯨不僅聰明,還是一羣貪吃貪玩的小調皮呢。不信,打開書讀讀課文2、3自然段。

2.再次品讀,渲染快樂的氛圍

師:瞧,它們多快活啊!我發現咱們班也有幾隻快活的鯨魚寶寶。

3.指名讀2、3段

師:真羨慕他們啊!你們也想當快樂的小白鯨嗎?

趕快加入吧!

4.師:白鯨們真是太逍遙了!連回家的時間都忘了!(板書:追魚)

你看見這羣貪吃貪玩忘記回家的白鯨,你想對他們説點什麼?

(二)體會白鯨遇險後的“絕望”

1.可惜白鯨聽不到大家的忠告,他們遇到了危險。(板書:遇險)

這是怎樣的危險呢?(兩天以後,突然來了一股寒流,海面轉眼變成了冰雪的世界。白鯨回去的.路被冰層堵住了。)

2.哪些詞語説明寒流來的快?(抓住“突然”“轉眼”等重點詞語理解)

3.這時白鯨的心情怎樣?找出表現白鯨心情的兩個詞語。(着慌,絕望)

什麼意思?為什麼着慌?為什麼絕望?

4.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天氣越來越冷,白鯨活動的區域越來越小,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的話,白鯨會怎樣呢?(又冷又餓,困死在楚科奇海)

5.如果你是白鯨,此時此刻,你想説點什麼呢?(後悔當初太貪玩,貪吃,沒有想後果)後悔也晚了,他們絕望地叫起來!你聽到他們在叫什麼了嗎?(救命啊!)

同學們理解得真好,誰能把這樣的理解送到句子中,有感情地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6.過渡:現在你就是這羣被困白鯨中的一個,如果沒有救援的話,你的生命就會出現危險了,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三)拯救白鯨,體會“奇蹟”

後來白鯨又是怎樣得救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營救現場吧!

1.默讀5.6自然段,根據內容填表。

白鯨得救的經過:

第一次營救:獵人發現白鯨後 ____,人們________,還_____.可是_____,人們沒有辦法,只好__。

第二次營救:________開來了,開出了_________.可是_______。就在白鯨和人們都絕望的時候,一個船員想到_______,白鯨終於得救了。”

2.全班交流

⑴一共有幾次營救?

⑵學習第一次營救,完成填空。

課件出示:“獵人發現白鯨後馬上報信,人們紛紛趕來鑿冰搶救,還帶來好吃的。”

⑴“紛紛”什麼意思?(許多人或事物)接二連三地

⑵“紛紛趕來”是怎樣趕來?

⑶一聽到這個消息,就有這麼多人趕來,説明人們對白鯨怎麼樣?

⑷請你找找這句話中還有哪些地方也能讓你感受到人們對白鯨的關愛?

⑸小結:看來,人們對白鯨的關愛真是無處不在啊!

3.完成填空:可是剛鑿開的冰馬上又凍上了,人們沒有辦法,只好請求援助。

小結:第一次營救失敗了。但是人們沒有放棄。

4.完成填空: 直升飛機和破冰船開來了,開出了一條長長的通道。可是白鯨一動不動,就在白鯨和人們都絕望的時候,一個船員想到放古典樂曲吸引白鯨游出冰區,白鯨終於得救了。

小結:白鯨終於得救了,第二次營救成功了(板書:得救)

5.孩子們,聽,優雅的古典樂曲響起來了,讓我們在這音樂聲中再來讀讀5、6自然段吧!(配樂齊讀)

6.學完了課文我們不禁感歎,白鯨的營救過程真可謂是一個“奇蹟”?為什麼説是“奇蹟”呢?學生交流,你能把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嗎?(學生根據板書複述課文)

四、深化拓展

1.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那羣可愛白鯨中的一個,你會對營救你的這些人説些什麼呢?

2.如果你是參加營救白鯨的人,看到白鯨在蔚藍的大海上越遊越遠,你最想説什麼?

五、結語:有了這些充滿愛心的人,白鯨得救了,有了這些可愛的白鯨,大海更加美麗,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和動物就是在這樣的真心真愛的連接下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的。

六、板書設計

喜愛音樂的白鯨

獵人:馬上報信

人們:紛紛趕來

政府:直升機和破冰船

追魚——遇險——得救

【教學總結】

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輕鬆愉快、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學中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注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體現了閲讀教學的本分。

成功的地方是:

1.字詞的教學。本節課,我紮紮實實地進行字詞教學。課上既有集中檢查識字情況,又有在學文的過程中理解品味詞語的意思。

2.重視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

3.重視以讀為本。課堂上我採取了多種形式的讀,學生從能讀到會讀,再到有感情地讀,讀出了層次,體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

不足:我覺得還有些地方落實得很不夠深入:

1、讓學生自己讀了書以後,對於讀懂了什麼,應該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抽學生彙報,對於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很有幫助,可這節課我沒能很好地體現;在引導學生自瀆、感悟、體驗後,讓學生有感情地讀書,應該注重讀---評---再讀,可我沒能很好地把握好時機,讓每一個學生都達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完課文後,本來打算配上音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可由於自己課堂上語言不夠精練,浪費了時間,就沒有實現這一環節。

三年級上冊教案篇5

?讀海》

教學要點:

1、學習緊扣標題和關鍵語句辨析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閲讀方法。

2、品味移情擬人的寫法和準確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特色。

3、認識率真自然就是美的道理,提高審美趣味。

教學時間:

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

1、學習緊扣標題和關鍵語句辨析作者思路。

2、把握文章主旨的閲讀方法。

3、品味映襯的寫法。

教學程序:

一、教者範讀課文,要求學生緊扣標題,圈畫出表明作者對海的認識的語句,探尋作者認識變化的軌跡。

“讀海”就是由不知海到知海,由不懂海到懂海的過程。

不知海知海不懂海懂海

文章共七個部分,能表明作者認識變化的關鍵句子有:

(一)“海藍得透明……不能玷污的。”

(二)“兩三步之外就是海”

(三)“海在風的蠱惑下,……礁石”“海的無情”“驕奢恣狂的大海”

(四)“那浪花是大海生命的精華”“狂熱的愛”

(五)“大海對礁石矢志不渝的的愛”

(六)“海真大,大得我在身在其旁而又夠不着”

(七)“海浪退下去了,退下去的是成排的淚水”

第一、二、三部分

温軟嬌嫩

平平展展

很近

可以走到那邊去

無情

第四、五、六、七部分

豪放堅韌

波浪滔天

很遠

大得我在身在其旁而又夠不??

有情(狂熱的愛)

二、師生討論,理清文章的層次:

第一層(第一、二、三部分)對海淺層次的印象:海是温軟嬌嫩的,是可以過去的,是驕奢恣狂而又無情的。

第二層(第四、五、六、七部分)寫對海的深層次的認識:海是豪放堅韌、率真自然的是闊大的、有情的,渴望得到理解的。

文章前後兩層,寫出了作者對大海兩種截然相反的印象,而大海之所以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因為大海率真自然。大海不因為人們的誤解而改變率真自然的品格,同時也在渴望被人理解,被人讀懂。

所以,作者在讀懂後留下了淚水,這説明作者對大海的率真自然之美是持肯定、歌頌、讚美態度的。

三、師生共同賞析,品味文章“映襯”的手法。

本文的映襯就是“以物襯物”

文題為“讀海”,作者卻花了很多筆墨寫礁石,是不是離題呢?不,相反,這正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運用“映襯”的手法,以礁石來映襯大海。

第三部分寫礁石是為了反襯大海的無情與驕奢恣狂;

第四部分寫礁石是為了渲染大海的豪放堅韌;

第五部分寫礁石是為了襯托大海哦的率真自然(看上去,作者是在讚美礁石,而大海對率真自然的礁石“愛個不停”的舉動分明在昭示着大海自身的率真自然)。

四、作業:

閲讀課文,品味課文“移情擬人”的手法和準確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

1、品味移情擬人的寫法

2、體會準確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特色

教學程序:

一、師生共同賞析課文,品味文章“移情擬人”的寫法

本文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應歸功於作者成功運用了移情的手法。作者善於運用那些適合於表現人的動作、感情、思想、品質的次要於來描寫大海、礁石,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使其具有人的靈性,進入物我契合的狀態。正如金聖歎所説的那種境界:“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裏去;花看人,花到人裏來”既使描寫對象生動干擾,也使作者的情思表現得更加濃烈。例如:

“那浪花是大海的生命的精華,潔白、晶瑩、美麗、燦爛,熱情澎湃地撲向礁石,伸進礁石每一條皺紋”

“海水狂熱的愛,在礁石上,被碰得粉碎”

“浪花很快又積聚起新的力量,向礁石進行又一次愛的衝擊”

這些語句就賦予了大海以人的感情,形象地表現了還的豪放堅韌。

又如:

作者在第七部分,以呼告句式與海對話,人海相知,物我相合,是寫海更是寫人,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對大海率真自然之美的理解與熱愛。

二、體會文章準確貼切、鮮明生動的語??

(一)作者譴詞用字十分準確貼切。無論是動詞還是形容詞都能恰切地表情達意。

1、我驅車乘興而行

“驅”字與“乘興”相呼應,表現出作者看海之後的興奮與一心想盡快趕到海邊去的急切。

2、那浪花是大海的生命的精華,潔白、晶瑩、美麗、燦爛,熱情澎湃地撲向礁石,伸進礁石每一條皺紋

一個“撲”字傳神地寫出了大海對礁石的愛的狂熱。

3、海水狂熱的愛,在礁石上,被碰得粉碎

這個碰字不僅表現了動作,更傳達出水石相擊的澎湃聲勢,比“撞”、“摔”更響亮,更有表現力。

4、海藍得透明、藍得温暖、藍得柔軟。

透明、温暖、柔軟分別從亮度、温度、硬度三個方面形容大海的藍,調動讀者的各種感官去感受,形象地表現作者對海的初始印象。

5、於是我頓生一種自得的興致

“自得”一詞語準確地道出了作者自鳴得意、洋洋自得的心態。

(二)作者善於調遣描繪色彩的詞語。

例如:

“碧綠的波峯馱起白色的浪花撲向這邊的礁石”

“浪花像撕碎了的白色的花瓣,撒落在海里,融入碧波……大海温厚白潔的手指,插進礁石褐色的指縫”

“一圈圈白浪撲到礁石的腳下,熱吻着礁石黑亮的腳趾”

“我揀起一塊石頭,竟也雞蛋糕似的金黃且夾心”

“海灘的淺水下,是各種石頭。紅的、綠的、白的、花的、條紋的,説不出是什麼顏色的顏色”

這些詞語的運用,使人讀來如見其色。

作業:

1、課後練習四

2、語文同步練習

三年級上冊教案篇6

一、複習內容

分數除法的複習與應用。(教材第46頁整理和複習,第47頁練習十)

二、複習目標

1.通過複習,很好地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2.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進行分數除法的計算。

難點:正確列出數量關係,掌握四類分數除法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整理

1.複習倒數。

(1)師:倒數的意義是什麼?(學生搶答,教師板書意義)

(2)師: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麼特徵?(學生搶答)

(3)師:如何求一個數的倒數?

引導學生分整數、小數、分數回答。

2.複習分數除法及其計算法則。

(1)師:分數除法有哪些類型?

引導學生回答:分數除以整數,一個數除以分數。(板書類型)

(2)師:寫一道除法算式,讓同桌算一算。分數除法與分數乘法的計算有什麼聯繫?

引導學生回答:分數除法要轉化為分數乘法計算。

(3)師:整數除法和分數除法的意義相同嗎?算一算,説一説。(課件出示題目)

3×7= 21÷3= 21÷7=

5/3×1/2= 5/6÷5/3= 5/6÷1/2=

學生通過計算得出:整數除法和分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都是乘法的逆運算。

師生共同總結:無論是整數除以分數,還是分數或小數除以分數,都可以轉化為乘法計算,也就是説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板書計算法則)

(4)點名學生説一説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3.複習分數除法應用題。

師: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幾類應用題?它們的特點和解題思路是什麼?

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後彙報。(根據學生彙報板書四種應用題類型)

二、知識應用

1.教材第46頁整理和複習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集體訂正。同桌之間説一説混合運算的順序。

2.教材第46頁整理和複習第2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師:3個問題分別屬於哪一類應用題?(點名學生回答)

(3)讓學生先寫出數量關係,再計算。(教師巡視,指導答疑)

3.教材第47頁練習十第1~4題。

第1題:教師讀題,學生判斷正誤,點名學生説出錯誤的原因。

第2題:點名3名學生板演,其餘學生訂正。

第3、4題:先讓學生讀題説一説屬於哪一類應用題,再獨立計算。(教師訂正)

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

4.教材第47頁練習十第5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

(3)同桌交流,分析數量關係並列式計算。

(4)點名學生説一説解題思路,教師訂正並總結。

三、鞏固反饋

(課件出示題目)

1.判斷。

(1)一個數除以真分數,商一定大於被除數。( )

(2)甲數比乙數多1/4,乙數比甲數少1/4。( )

2.糧店運來麪粉140袋,是運來大米的袋數的7/9,大米運來多少袋?

140÷7/9=180(袋)

3.一根電線杆長12 m,埋入地下部分的長度是露出地面部分的3/7,這根電線杆露出地面的部分是多少米?

12÷1+3/7=

4.天貓商城舉行促銷活動,一款移動硬盤降價19後售價400元。這款移動硬盤原價多少元?

400÷1-1/9=450(元)

5.修一條路,甲單獨修需16天,乙單獨修需24天。如果乙先修了9天,然後甲、乙二人合修,還要幾天?

1-9/24÷1/16+1/24=6(天)

四、課堂小結

本單元結束了,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1.這節複習課我分成了三大模塊。第一模塊為建立知識網絡,第二模塊為檢測效果,第三模塊為質疑總結。

第一模塊先讓學生回憶章節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義,重新感知概念,然後梳理概念,根據這些概念間的聯繫與區別,構建知識結構圖。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整合能力,他們能快速讀懂提綱、表格等形式的知識框架結構。

第二模塊需要改進之處是,我應該針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學習問題進行總結和提示,把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進行彙總並告知學生,並在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模塊只有幾個學生進行質疑,説明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有待加強,這是以後需要更加努力的環節。

2.我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級上冊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針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與秒的運行關係,1分=60秒。

2、通過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體概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觀察實踐能力。

3、藉助生活實例和多種實踐活動,滲透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培養他們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秒的具體概念,通過觀察、合作交流歸納出秒針與分針的。運行關係即1分=60秒

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體驗1分1秒的長短。從而對分秒的具體概念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鐘錶實物

學具準備:學生每人準備鐘錶一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1、課件呈現春節聯歡挽回的一個場景,人們用倒計時的方式,等待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導入新課——計量很短的時間,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2、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地方用到時間單位秒?

3、關於秒,你知道什麼?你還想了解什麼?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獨立觀察鐘面————-和同桌交流你的發現從而引出又細又長走的最快的是秒針

2、在合作學習中探究分與秒的運行關係

①四人小組合作,兩人看分針的變化,兩人看秒針的運動。

②彙報分針與秒針的運行結果。

③小結:秒針走一圈,即60小格,分針走一小格。

板書:1分=60秒

三、在活動中體驗時間,感知時間的價值

1、聽一聽(1秒的滴答聲)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長短)

3、做一做(讓學生自由發揮1秒能做什麼,即用動作表示1秒)

4、讀一讀(1秒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財富)進行珍惜時間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動

活動一:當老師説開始時,閉上你的眼睛,每個同學都在自己的心裏估計,一分鐘到了,自己睜開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時間,然後坐下。

活動二:拍一拍數一數

全班同學看着課件中的鐘表,伴隨着滴答聲,邊拍手邊數數,在各種感官中具體感受一分的長短。

活動三:估算一段動畫片的播放時間長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麼)

一分鐘,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完成。

彙報:一分鐘自己的完成情況。

四、鞏固練習、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我會填(課件)

①我們上一節課用40( )

②小丹跑50米用9( )

③媽媽每天工作8( )

④從學校到家要走大約20( )

2、我來當裁判

3、想一想,誰先到家?(課件)

小兔樂樂:我到家時是1時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時是1時59分58秒

五、課外延伸

1、瞭解鐘錶的發展歷史

2、瞭解我國古代計時的方法

六、作業設計(自由選題)

1、可以上網或查閲書籍,也可以調查身邊的人或自己,瞭解一分鐘還能做哪些事情?

2、記錄自己完成家庭作業需要的時間

3、積累有關珍惜時間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個人作息時間表。

三年級上冊教案篇8

一、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周長

1、剪一剪,初識一週邊線

秋天的樹葉色彩繽紛,形狀各異,每一片葉子都是秋姑娘寫給我們的信。老師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給我的一片樹葉。

師:你能幫我剪下來嗎?可以怎麼剪?(師引導突出一週邊線)

師:一定要從他指的這個點開始剪嗎?

小結:從哪裏開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樹葉一週的邊線,最後回到起點就行了。

(請學生剪下樹葉)

2、描一描,再識一週邊線

老師這兒還有一片樹葉,你能一筆描出它一週的邊線嗎?[板書:一週邊線]

3、比一比,初步認識周長

師:這兩片樹葉一週的邊線一樣長嗎?

對呀,邊線是有長度的,有的邊線長一些,有的短一些。樹葉一週邊線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完成板書]

二、結合身邊實例,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

1、摸一摸,圍一圍,説一説

(1)用掌心摸一摸我們坐的課桌的表面。這個課桌面也是有周長的,用手指圍一圍課桌面的周長在哪裏。誰能説説什麼叫課桌面的周長?(課桌面一週邊線的長度是課桌面的周長)

(2)拿出數學書,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在哪裏?比劃給同

桌看。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數學書封面一週邊線的長度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2、辯一辯,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的周長在哪裏?

師:蘋果是個立體物體,不好表示周長。但是如果我們把蘋果切開,就露出了一個切面,像這樣的平面就有周長。

誰來指一指蘋果切面的周長?

(2)找一找你身邊,哪裏還能找到周長?

生:黑板面的周長,門表面的周長等

(3)小結:剛才我們認識的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周長。其實很多平面圖形上也有周長。

(設計意圖:對“周長”概念的建立,我設計首先是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進而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其中通過一個立體蘋果實物,讓學生理解,周長是指物體“表面”一週邊線的長度,潛移默化中,起到了物體表面與平面圖形這兩方面的紐帶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圖形的周長

1、操作交流中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

師:描出這些圖形的周長,並説一説什麼是它的周長

(幾人板演,其它學生完成在書本62頁)

2、變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圖形周長的認識

師:你們看,房子圖上開了一扇門,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和原來一樣嗎?變得怎樣了?

學生辯論後明確,周長變了,變長了。

師:呀,房子圖上又開了窗,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和開了門的房子圖相比,變了嗎?

學生辯論後明確:周長沒變。

明確:圖形的周長只和外面一週邊線的長度有關,與圖形裏面的線段無關。

師:這也是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認識嗎?它有周長嗎?為什麼?

學生辯論後明確:沒有周長,因為從起點圍,圍不到一週。

師:添上什麼它就也有周長了?

生:

總結:看來,只有怎樣的平面圖形才有周長?(起點和終點手拉手,封閉起來的圖形只有周長)

(設計意圖: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在描周長、剪周長的具體活動中並不能完全建立“周長”的概念,它還需要一定的觀察、比較、思辨等思維活動的參與。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較為豐富而深刻的“周長”概念呢?我設計了一個逐步遞進的衝突情境——開門的房子、開窗的房子、以前學過的角,讓學生在經歷衝突的過程中深化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四、自主動手操作、測量計算周長

學到這兒,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周長,封閉的平面圖形也有周長。

1、探索規則圖形的周長測量計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釐米,你有什麼好辦法?同桌論討商量。

(用尺量,再計算)

請兩位同學合作到黑板上測量,其它同學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周長,用這樣的方法還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圖形的周長?為什麼?

小結:用線段圍起來的圖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計算的方法得到周長。

2、探索不規則圖形周長測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這片樹葉的周長,可怎麼辦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線圍一圍,再量出線的長度)

兩位學生上台操作,得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大約57釐米。

3、在圖形的變化中體驗周長的變化

這是一個方格圖,每個方格的邊長是多少?

(1)求一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在這個方格圖中來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既可以數,也可以算,都是求這個正方形所有邊線的總和。

(2)求3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圖形是由3個方格拼成的,你覺得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預設:12釐米、8釐米、10釐米

師:答案不一樣了,你支持哪種答案的説説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觀點可以舉手提問或反駁。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辯論,我們進一步明白了圖形的周長就是它一週邊線的長度,要求周長,關鍵是找準圖形的一週邊線。

(3)求4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圖形是由4個方格拼成的,你認為它的周長又是多少呢?你是怎麼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嗎?

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8釐米,但是你看看它們形狀一樣嗎?

那你想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由3個方格拼成的圖形並不是3個方格周長的總和。我利用這個“認識易錯點”顯現學生的真實思維過程,引發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思考,從而強化學生對“周長”的正確認識,有效地避免了錯誤。)

五、實踐應用周長,積累測量經驗

今天,我們和周長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長呢?那就讓我們來執行幾項任務吧。

1、先請4人小組的組長來抽取任務

2、在做任務時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軟尺,米尺等)可以由組長到工具角借,請工具管理員介紹工具的用法3、小組合作,教師指導

1號任務:測量一元硬幣的周長

2號任務:測量課桌面的周長。

3號任務:小組內選一位同學,測量它的腰圍

4號任務:沿中間曲線剪開,想辦法弄清楚剪開後兩個圖形的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

①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圖形剪開來比。)

4、彙報交流

5、教師評價,評選出“智慧小組”、“團結小組”、“文明小組”

(設計意圖:採用分小組來抽取任務的形式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得小組間產生競爭意識,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學生在自主測量物體和圖形周長的過程中,經歷觀察、測量、計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際中去認識和理解,讓孩子們在操作中經歷,在經歷中應用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