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孫權勸學教案7篇 “孫權勸學”:智慧人生的人文啟示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3W

“孫權勸學教案”是孫權在東吳政權時期所創制的一種教育制度,以鼓勵人們讀書學習為主要內容。該教案在歷史上有着較高的教育價值和歷史價值,對於推動古代教育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孫權勸學教案7篇 “孫權勸學”:智慧人生的人文啟示

第1篇

本文節選自《資治通鑑》,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説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能“閲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論,將本課設計為:應引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多角度評價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語言和人物形象為主,教師積極參與,適時點撥為輔的教學形式。另外,可將呂蒙與方仲永作比較,進行延伸遷移,貫徹“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瞭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3、在課堂上通過聽讀,小組討論歸納出全文的情節,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的線索。

4、與《傷仲永》的比較閲讀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1、朗讀法。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覆朗讀。

2、表演法。將本課設計為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教師適時點撥教學形式,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説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再現人物形象。

3、討論法。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1、説到三國這段歷史正如歌中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確實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劉備、孫權,真可謂三國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説過這樣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佩服,對於孫權,我們瞭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瞭解他的其他方面。板書《孫權勸學》

2、簡介《資治通鑑》及作者司馬光(課件顯示,由學生看註釋一起填入關鍵詞語)

資治通鑑,由司馬光支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2、對照註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大驚——結友)

概括情節: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側面描寫)。

1、學生分別扮演孫權與呂蒙,模擬人物進行對話,討論孫權説這些話,該以什麼神態、語氣説。

2、同學分別談談他們對三句話的理解,主要説説應該運用什麼語調,語速,讀出什麼情感來,以符合人物身份,能達到規勸目的,談完試讀。(課件顯示三句話)

3、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呂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學,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看誰的語氣語調揣摩得更準。)

4、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5、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藴含其中

方仲永:五歲能詩,賢於材人遠矣。少年不學,一事無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

有一位同學,學習很好,成績也很優異,但她不愛勞動,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勸她。聯繫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勸技巧,寫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課前三分鐘 (學生講三國中的小故事)

一小組朗讀,其他小組訂正,朗讀後合作討論理清課文情節,歸納出本課應掌握的字詞

3、課文註釋補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組間互相挑戰文中的翻譯,從而歸納出各段落的重點詞語。

4、再次朗讀課文,、熟讀、讀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讀出人物的心情,語氣。

(1)"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容推辭,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又可見關心、厚望。 )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悦神情和略帶責備的意味。 )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鼓勵呂蒙求學。)

5、提問: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歎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孫權勸學教案7篇 “孫權勸學”:智慧人生的人文啟示 第2張

第2篇

⑵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2、聯繫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教師講故事,出示課題、作者並板書孫權勸學)

師提問學生,師生齊説,《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

誰能説一下《資治通鑑》是一部什麼書?司馬光是一個什麼人?(提問學生)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教師介紹《資治通鑑》的命名由來並出示。當年宋神宗之所以給這本書命名為《資治通鑑》,有“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鑑。希望同學們通過孫權勸學這個小故事,也能有所收穫。

學習這篇文章的主要目標是:出示課件,生齊讀明確。

1、下面請大家大聲自由朗讀課文,要做到讀準字音、停頓,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後面的合作朗讀中與大家討論解決。(教師口述)

2、全體起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朗讀。先交流自己畫出的字詞,互相質疑答疑,再小組集體朗讀課文。(師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讀)

4、出示全文,教師強調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和停頓不當之處。

通過我們對文意的疏通,我們知道,我們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譯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讓生説(留替調補刪)並出示。明確文言文翻譯五字法翻譯課文最基本的方法。

通過讀譯課文,相信大家對本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現在你能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説出文章的內容或寫法嗎?(先小組討論,後自主發言)

課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並得到魯肅讚揚的故事,從而告訴我們,告訴我們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正所謂開卷有益。(板書:孫權勸呂蒙學魯肅贊開卷有益)

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説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文中孫權為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品析)

⑴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⑵“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説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⑶“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説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⑸“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歎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2、分角色朗讀。誰能比他讀得更好呢?一位同學朗讀作者話,另三位上台分別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説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同學作點評。

剛才我們分角色朗讀了課文,想一想孫權三勸的魅力、呂蒙乃始就學後的變化,魯肅的愛才、敬才,你有什麼收穫或感想呢?下面我們先小組討論,再自由發言。(起立)

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做人不能太驕傲,要謙虛。我們不能總用老眼光來看待別人,人都是在不斷地變化着的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方仲永的變化與呂蒙的變化有何不同,對你有什麼啟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努力讀書,開卷有益。)

假如仲永和呂蒙穿越時空相遇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哪兩位同學能既興表演一下。

學與不學,使呂蒙和仲永的結束髮生了很大變化。縱觀我們周圍,也有些同學上課常開小差,課後時常完不成作業,成績總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勸導他努力學習呢?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出息而得到魯肅讚揚並與之結友的故事,告訴我們讀書是有用的。最後老師把宋代蘇軾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我們一起共勉。它就是: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2、收集與讀書、學習有關的名句、格言,寫在摘抄本上。

第3篇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帶出“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進而帶出兩個成語的出處——該段文字。吸引學生注意力,導入新課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兩個成語的運用。

同學們,上課之前來作一個聽力小訓練,我來説一段話,要求是你們用心聽,並找出我這段話裏的兩個成語。

話説我國中的時候有個同學小劉,這人特別不愛學習,成天髒兮兮掛着兩條鼻涕,被同學戲稱為“鼻涕蟲”。鼻涕蟲是那種老師一提就搖頭歎息,也沒有什麼夥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國中文憑久完事的。畢業以後我們就再沒有見面。多年後工作了,有天國中同學搞了個小聚會。大家很久沒見面,個個都覺得特別新鮮興奮,大家聊得特別高興。這時候有人高喊:快看!我們一瞧,原來來了一輛亮銀色寶馬,車門一開,從車上下來一個穿着西裝,戴着眼鏡,特瀟灑一“款哥”。所有女同學都“哇”了一聲,紛紛議論這帥哥是誰呀,這時候一同學説了:“他就是當年那個‘鼻涕蟲’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後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後來考上了一名牌大學。人家現在已非‘吳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張得大大的,因為實在沒辦法把鼻涕蟲跟眼前這個帥哥聯繫起來。一同學不禁搖頭歎了一句:“唉,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啊……”

好,這段話就講到這裏,同學們能不能找出我剛才這段話裏的兩個成語呢?(如示)對了,這兩個成語出自我國一部著名的史學著作,大家知道是什麼嗎?——《資治通鑑》

2、簡介《資治通鑑》及作者司馬光(課件顯示,由學生看註釋一起填入關鍵詞語)

資治通鑑,由司馬光支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2、對照註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3、請學生看課件顯示圖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一組一個同學,由同學推選,一個復旁白部分,一個複述孫權的話,一個複述呂蒙的話,一個複述魯肅的話)

1、思考:課文以什麼方式展開故事情節?(人物對話)

2、請同學們和你的同桌分別扮演孫權與呂蒙,模擬人物的語氣進行對話,討論孫權究竟為什麼要説這些話,該以什麼神態、語氣説。

3、請三個同學分別談談他們對三句話的理解,主要説説應該運用什麼語調,語速,讀出什麼情感來,以符合人物身份,能達到規勸目的,談完試讀。(課件顯示三句話)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容推辭,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又可見關心、厚望。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悦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説有何作用?

現身説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説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5、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呂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學,效果如何?(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看誰的語氣語調揣摩得更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説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7、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藴含其中。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説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1.在課堂練習本上解釋“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説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有一位同學,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也很優異,但她不愛體育鍛煉,身體狀況不好;身為同學的你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勸她。聯繫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勸技巧,寫一段文字。

第4篇

?孫權勸學》節選自《資治通鑑》,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説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以下《孫權勸學》語文教案,歡迎也讀。

理解文章開卷有益的主旨,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樂知者”。

(1)、理解、運用文中的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顯示春秋時代的一個故事: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學生回答:這首歌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我們能想到有關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麼,誰知道司馬光是怎樣的一個人?

(3)、請哪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説説這則故事的意思?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這是師曠勸晉平公學習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説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同時也説明,開卷有益的道理。

導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確,亂世出英豪。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湧現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可謂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説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稱讚。對於孫權,也許我們更多的是瞭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孫權勸學》,來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二、作家、作品、人物簡介(多媒體顯示)(提醒學生注意劃線部分)

1、司馬光(1019――1086),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sù)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為淵博。仁宗(趙禎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1038—— 1040)國中進士,英宗(趙曙1064—— 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神宗(趙頊,1068——1085)熙寧(1068—— 1077)初拜翰林學士(唐時始設此官,相當於皇帝的祕書兼顧問,參予機要,宋代以後權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於週期,東漢以後專司彈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頑固地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曾自請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長官),退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鑑》的編撰。哲宗繼位後任尚書左僕射(yè)(秦始設,後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後立即廢除新法,數月後,卒。追贈太師,温國公,諡(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範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全書貫1362 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閲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註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鑑補正》,為《通鑑》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呂蒙(178――219),三國汝南富陵(現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郞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初不習文,後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死。

如:(1)、“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

(2)、“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歎句,驚訝的語氣)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1、參考註釋,根據平時的積累,疏通文義,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1)、重點字詞:[初]當初。[謂……曰]對……説。[掌事]掌管國家大家。[孰若]與……相比如何。[遂]於是,就。[但]只不過。

a、蒙辭以軍中多務。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這是一個狀語後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詞。

b、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應理解為: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1、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 而變為讓人“刮目相待”的?

2、孫權又是怎樣勸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1)、“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説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説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4、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是怎樣表明的?

(沒有直接表現呂蒙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言語中側面表明的。)

(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藴含其中。)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説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2、讀了本文你有什麼感受呢?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作為肩負建設祖國重任的中學生來説,知識對我們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今天的學習生活呢。聯繫課文,把自己的感想寫出來。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寫作上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説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希望同學們多讀書,不斷完善自己。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語氣詞,通“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lù)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初,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託。孫權説:“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閲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説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於是就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説:“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説:“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後,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第5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通過朗讀和翻譯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主旨,積累文言詞語。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齊讀此詞,導入新課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學生在自由朗讀後,挑戰無標點而讀)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根據情景,補充對話。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揣摩語氣。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刮目相待”後,請結合文章最後一句,想象魯肅有何表情、動作、語言?這説明了什麼?

1、請用“傷仲永,我悟到蒙,我懂得。”的句式,談

第6篇

?孫權勸學》一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主要寫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勸説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文章記事簡練。

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識與能力: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詞語並理解課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闡明的道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的

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藉助於多媒體和各種參考資料,引導學生朗讀、表演、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懂得“開卷有益”,讀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

教學重點: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策略:建立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的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一)導入。由《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敗走麥城”引入,介紹孫權、呂蒙、魯肅,讓學生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激發閲讀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先介紹,老師再補充,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質疑問難、合作探究、對比閲讀、課外拓展等多種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新的學習模式。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觸動心絃的句子。

提示:四個人合作討論、理解、然後明確,適時請求老師點撥與補充。設計意圖: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學生“開卷有益”的道理。

提問:你在預習中對作者和《資治通鑑》瞭解多少,由學生先介紹,不完整老師再補充。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議一議:本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為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

在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探究、討論、課堂發言等給予及時的評價、引導和總結;課堂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本次課綜合性總結;課後,通過測試題和作業來作評價和反饋。

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探究、討論、課堂發言等給予及時的評價、引導和總結;課堂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本次課綜合性總結;課後,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網上的討論發言,教師給予引導與總評,並且對課堂延伸部分提出的幾個問題的探究情況作評價和反饋。

第7篇

1、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並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3、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2、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學淺,還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説他了,那麼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他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1、教師配樂示範朗讀的方式,讓學生聽清讀音,注意句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出讀音和句讀方面的錯誤。

4、展示標有正確讀音的大屏幕,以學生齊讀的方式讀準字音。

5、展示標有正確讀音和句讀的大屏幕,以學生齊讀的方式讀準句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之間互相討論,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組的形式每組探討兩句話的翻譯,小組之間開展競賽,合作共同完成課文的翻譯工作。

3、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師生共同解決。教師大屏幕展示重點字詞的翻譯。

師: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你感興趣的人物的語言自由練讀。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魯肅: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奇、讚歎

通過指讀、齊讀、對比讀、師生合作朗讀、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體會人物的語言,從而總結出人物性格特點。最後讓學生脱本進行人物對話,為背誦課文打下基礎。

歸納成語: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我們學過《傷仲永》,你認為方仲永與呂蒙有何不同?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你覺得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學生能背則背,不能背就讀,課堂在課文的吟誦聲中結束。

文中有多處省略,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擴寫《孫權勸學》,完善人物形象。語言可用文言,可用白話,也可文白夾雜,字數不限。

文中有多處空白,為學生的創造性閲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話省略了許多未説的內容;“蒙乃始就學”,如何學,本文沒説,儘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呂蒙究竟談了些什麼讓魯肅大驚?這些內容儘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去補充。學生在補充時可文言可白話,可文白夾雜,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