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思考》教學反思8篇 優化《數學思考》教學:反思與實踐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本文主要圍繞教師在教授《數學思考》課程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對教學方法的反思展開,旨在提供教師教學思路的啟示和幫助。

《數學思考》教學反思8篇 優化《數學思考》教學:反思與實踐

第1篇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數學思考》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數學思考》教學反思新課程改革以後,每冊教材中都增設了一個內容,那就是《數學廣角》。這個內容的增設,滲透了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排列、組合、集合、等量代換、統籌優化、數學編碼、抽屜原因等,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對於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都是有利的。

總複習中也有這一塊內容,由於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知識多,且難度比較大,所以在複習時不可能像前面那些知識一樣進行系統的整理,只能對一些主要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複習,所以在這個內容的複習中,我關鍵就滲透一個重要思想:化難為易。

複習中選取的找規律、排列組合、邏輯推理都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要用到的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了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教學中採用了列表、圖示等方式,把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儘可能直觀地顯示給學生。在學習這個內容前,我請孩子們對這個內容進行了預習,課堂上進行有效的交流,尤其重視方法的的歸納和應用,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這些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目標落到實處。如找規律這個內容,6個點可以連成多少條線段?8個點呢?點少的時候,咱們可以動手連一連來數出線段數,但關鍵還是要從連線的過程中發現連線時的規律。書中的算式是1+2+3+4+5=15(條),而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列的:5+4+3+2+1=15(條),他有自己的理解:6個點,開始可以從其中一個點出發與另外5個點相連,連5條線段,換個點與其它點相連,只能連4條,依此類推。相當ok的想法,規律也很快就找到了,化難為易成功了!

《數學思考》教學反思8篇 優化《數學思考》教學:反思與實踐 第2張

第2篇

對學生所舉例子暫不評價。師取出事先準備的激光電筒,將激光射向牆面,問:這是射線嗎?

生3:射到我們學校前面的那幢樓,牆上還有一個點,那不是線段嗎?

生1:(很着急)我到操場上,往天上照,這就是射線。

師:大家説得都有道理。讓我們想象一下,假如手電筒的光可以向一個方向無限延伸,就可以把它看作一條射線。

我認為,生活化師教學理念而不是目標。生成生活化材料的目的並非是要讓學生找到生活中有那些東西可以看作射線。生活中本沒有射線,射線是數學抽象的結果,引導學生舉例就是要讓他們同樣經歷現實世界的數學抽象過程。而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得以進一步認識射線的特點,感悟到了什麼是“無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發展。我想這才是數學生活化的本意。

第3篇

近日整理聽課筆記,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課堂上諸如“對不對?”、“可不可以這樣?”、“好不好”等的封閉型問題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你認為如何?”、“你是怎樣想的?”、“你能想出幾種方法?”等極具開放性的提問。不可以不説這樣的轉變體現了教學的開放,反映了新課程的理念。筆者對此做了一些思考。

案例一:揭示比例意義的概念(學生計算各比的比值後,教師板書)

師: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比例。觀察這三道等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3∶5=18∶30中3到18擴大6倍,5到30也擴大6倍。

生:我發現0.4∶0.2=1.8∶0.9中,0.4是0.2的2倍,1.8是0.9的2倍。

生:我發現前項擴大幾倍,為保持比值不變,後項也應擴大幾倍。

師(面露難色)我們看看錶現形式,直觀看有什麼特點?

師:(無奈,分別指向三個等號)這些等號説明了什麼?

案例中“觀察這三道等式,你發現了什麼”這一開放性提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答案五花八門,課堂氣氛很熱鬧。可我們也不難發現,教學效果不盡理想,雖然學生的回答可以説十分精彩,但離教學目標相差甚遠,最後執教老師不得不“無奈地分別指向三個等號問:這些等號説明了什麼?”這樣生澀地把教學帶向下一步。

應該説開放性的提問正符合了新課程提出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師應激發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等理念。但本案例中的“你發現了什麼”卻阻礙了教學。可見,開放性的提問應是一種教學理念的轉變。這樣轉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課堂開放了,學生靈動起來了,智慧在師生互動中流淌。但任何一件事都是一把“雙刃劍”,“你發現了什麼”的開放性提問如果用在了不適當的內容,不恰當的地方,就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像上述案例那樣適得其反。

教師出示三道題請同學們至少選擇一題,用兩種方法解答。

(1)上衣每件114元,褲子86元。如果購買50套需要多少元?

(2)桌子每張56元,椅子每把24元,買三套需要多少元?

(3)學校給鼓號隊48人買隊服和鞋。每套隊服65元,每雙白球運動鞋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同桌互相説説自己是怎樣算的?哪種方法簡便,為什麼?

(約5分鐘後,學生説明思路及計算方法,師板書。)

師:每道題兩種方法都能夠得出相同的結果,我們就可以説左右兩個算式是什麼關係?

師:請仔細觀察、分析這三個等式,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嗎?

生:我們小組的同學發現這三個等式左右兩邊都有加法和乘法。

師:你們找到了共同點,有相同的數和運算符號。很細緻的比較,那麼有不同的地方嗎?

生:我們發現:左邊算式先求和再求積,有小括號;而右邊的算式先求兩個積,再求和,沒有小括號。

生:我們發現每道題的兩種方法,在計算時有一種方法簡便,另一種不簡便。

生:左邊的數50、3、48只用一次,而右邊的算式中用了2次。

生:我補充,我們發現左邊的算式中先求兩個的和,再乘一個數,而另邊的算式只不過用兩個數分別去乘這個數。

師:非常好。正因為有了細緻的觀察,大家才會有如此多精彩的發現。剛才這位同學回答時用了一個詞特別好。想想是哪個詞?

師:對了,那麼誰來結合例子具體説説“分別”的意思。

數學知識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藴涵着人們豐富的創造性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就是將前人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財富的複雜過程。案例二中“仔細觀察、分析這三個等式,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嗎?”的提

問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把生活原型轉化為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知識發生並逐步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

同樣是觀察幾道算式,問學生有什麼發現,比起案例一來講,案例二顯然是成功的,教學效果是有效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關鍵是為學生構建一個發現的平台。案例一中只讓學生計算了一下各個比的比值,初步看了一下後就問學生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的觀察體會都是淺層次的,浮淺的,再加上提問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學生抓不住教師的要點,自然回答不到點子上。而在案例二中,教師創設了生活情境,在解決問題中列出算式。教師適時提出要求:同桌互相説説自己是怎樣算的?哪種方法簡便,為什麼?讓學生深入思考,充分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拋出“仔細觀察、分析這三個等式,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嗎?”這一問題,學生的交流自然是精彩的,發現當然是繽紛的,生成必然是創新的。

其實,“你發現了什麼”這樣的問題設計,目的是為了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而這當然少不了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這是一個師生互動、互學的過程。案例一中的設計,如果能放在比例意義概念揭示以後,讓學生多寫幾組比例,然後仔細觀察寫出的比,體會寫比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問: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其實它有着很多有趣的特徵。請仔細觀察,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樣教學就會事半功倍了。

教師藉助演示,引導學生學習“有6個梨,每3個裝一盤,可裝幾盤?”並誘發學生列出算式6÷3=2。接着,教師把“梨”的個數分別設為7個、8個、9個、10個、11個,讓學生把教師發給的“紙片梨”、“紙片盤”拿出來,同桌間進行操作、討論,並要求出算式。交流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生:不會。因為如果還餘3個的話,那麼就可以再裝一“盤”了,這樣餘數又為0了。

師:除數為3時,餘數有0、1、2三種可能,這説明了什麼?

師:是這樣嗎?大家再舉一些例子,比如我們現在令除數為4,寫幾道算式,研究研究。

這一教學片斷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而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親自動手操作的情境,充分提供給學生髮現的時空,讓學生積累一些感性認識。教師通過兩個開放性提問:“根據上面這一組算式,你們能發現什麼?”、“大家再舉一些例子,比如我們現在令除數為4,寫幾道算式,研究研究。你現在又有什麼發現?能用一句話概括嗎?”引領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使學生的自主探索、小組合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教學實踐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書本上的知識是前人總結出來,但對於學生來説,又是有待發現的新知識。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領(你發現了什麼只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手段)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去自學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知,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精神體驗。即使學生一時不能發現問題,教師也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等待學生去思考,去操作,去交流,去發現知識,尋找規律。

教師出示:有5張數字卡片1、2、3、4、5,從中抽出2張組成兩位數,你能組哪些呢?你知道一共有幾個兩位數?

很顯然,這是一道開放式練習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答案找到了,一共有20個。但本案的教學似乎總缺了點什麼?用我們現在流行的話説:味道沒有做足,蛋糕沒有做大。開放練習可以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發展學生的思維。量指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想得多”和“想得快”;質指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想得全”,即不重複、不遺漏,有規律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全部答案。這是對學生思維的更高的要求。而本案例中學生的表現卻是想到什麼説什麼,思維是零散、無序的。教師也僅僅停留在從量的方面上發展學生的思維,忽視了對“質”的追求,忽視了習題中隱含的規律,忽視了對學生有序思維的培養。利用開放性問題的獨特作用,我們可以這樣組織教學。

師:靠着集體的智慧我們終於找到了所有的答案。可我總感覺不是很好?你們呢?

(讓學生也感覺到這樣零散地想,不夠系統,容易遺漏或重複。一個人想的話,就更不容易想全了。)

學生的排列方式有很多,教師引領學生統一一種排法,即:12、13、14、15;21、23、24、25;31、32、34、35;41、42、43、45;51、52、53、54。並分行排列,如下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交流,發表意見,最後引導學生認識到找兩位數的較好較快的方法是先確定十位上的數,再確定個位上的數。按這樣的方法寫兩位數,能做到有條不紊。按照年段的不同,我們可以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如果這一內容放在高段,我們不妨再提高要求,可以引入乘法原理的初步知識。不管怎樣,通

過這樣的調整,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更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科學性。

(學生很快都用短除法的形式求出12和30的最大公約數是6,最小公倍數是60。這顯然不是本節課探求的重點。本節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深入的觀察、分析、比較、總結,發現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異同。於是執教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師:其實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有着密切的關係,請大家仔細觀察用短除法求解的過程,先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們小組得出求最大公約數和求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有:都是用短除法的形式分解質因數的,都要用它們公有的質因數或公約數去除,都要一直除到兩個商互質數為止。

生:我們發現了不同點是:最大公約數是將所有的除數乘起來,也就是公有的質因數相乘,而最小公倍數要將除數和商都乘起來,也就是公有的質因數和它們每個獨有的質因數相乘。

師:分析地很好,這是它們最本質的區別,正是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方法不同的地方,最容易混淆,咱們在做的時候要注意別乘錯了。

生:老師,我們小組有一個發現,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60是它們最大公約數6的10倍,這正好是除到的兩個商2和5的乘積。

生:我也有個發現,不知對不對。我想可以用12×5或30×2,積都是60,這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師:將這兩個數和短除法後所得的商交差相乘,還真能得到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連驗算都想到了。不過,我有個疑惑,這些發現是否真的正確,換其它的數能否成立?

師:這是個好提意,大家動手做吧,也許你還會有新的發現呢?……

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的探索中去,爭辯聲、笑聲不時迴盪在教室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究與創造。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獲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之所以會有那樣的發現,開放性的提問(幾次問你有什麼發現)、教師的鼓勵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學生不但自己首先品嚐到了“發現――成功”的快樂,同時還引領其他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於是便有了更精彩的發現。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以盡情展示,情感得以盡情宣泄。這樣良好的氛圍,積極的心理場,激勵着學生向科學的殿堂攀登。

教學需要關注細節,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你發現了什麼?”,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第4篇

在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時常常採用機械、重複的題海訓練,忽視了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致使學生反感和厭惡數學計算。新課程改革以來,部分教師又偏向於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盲目讓學生隨意發揮,效果同樣不夠理想。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迅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及對此展開探究。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一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更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只有具備了計算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提升學習成績。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學生日後的學習和發展有着奠基作用,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國小數學計算教學中,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第一步。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在訓練形式上下功夫,通過遊戲、競賽、限時口算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另外,在注重訓練形式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試題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計算問題。有了這樣的努力,學生便能在心裏引起對數學計算的重視,從而更加專心、認真地學習計算。

有了計算興趣還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讓學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在進行完必要的教學內容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拓展訓練,每天堅持做10道相關試題,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因素,通過“趣題徵解”“巧算比賽”等形式將學生不喜歡做的稍顯複雜的數學計算簡單化,增強學生的計算信心。

作為計算的基礎,口算一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入門方法。這是因為一道數學題,無論是簡單運算還是四則混合運算,通常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題組合而成的,毫不誇張地説,口算能力的高低、快慢直接影響着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口算練習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儘量使試題具備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比如,初學時,教師可以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以及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為基礎,讓學生嘗試進行口算。有了這一基礎,教師再逐漸增加難度,多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提高學生對數據特徵的觀察力及數學推理能力,如此便能讓學生在面對較為複雜的計算題時,仍然能夠通過口算迅速得出正確答案。

估算與口算一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計算方法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和強化估算意識,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學過程有意識地滲透估算思想。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將估算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對數學規律、解題思路等進行估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估算意識。其二,鼓勵學生通過估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一個油桶裝5千克油,有32千克油,能裝幾桶?通過這樣的估算訓練,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引起重視,主動探索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意識和能力。

很多時候,數學計算出現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粗心大意、馬虎,沒有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計算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面對 數學題目,教師可通過“一看、二想、三計算”的形式指導學生認真審題,對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都要觀察仔細,然後再確定運算順序,以合理的運算方法進行結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必須書寫工整,避免過於潦草的字跡和過多的塗改,保持作業整齊美觀。有了這些積累還不夠,必要的驗算同樣不容忽視。因為在計算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數字沒看清,運算順序錯誤等疏忽,而驗算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使計算正確率明顯提升。有了這幾方面的努力,學生計算的準確度將大幅提升,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良好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時更快、更準確。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計算時所犯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只要教師及時引導就能糾正和克服。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且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生根,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面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及時幫學生收集典型的錯題,與學生共同“會診”,一起交流。同時,要求學生整理錯題本,將各類錯題記錄下來,利用課下時間重新分析訂正。如此,便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總之,國小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並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更多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計算能力,為學生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5篇

?數學思考》教學反思新課程改革以後,每冊教材中都增設了一個內容,那就是《數學廣角》。這個內容的增設,滲透了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排列、組合、集合、等量代換、統籌優化、數學編碼、抽屜原因等,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對於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都是有利的。

總複習中也有這一塊內容,由於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知識多,且難度比較大,所以在複習時不可能像前面那些知識一樣進行系統的整理,只能對一些主要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複習,所以在這個內容的複習中,我關鍵就滲透一個重要思想:化難為易。

複習中選取的找規律、排列組合、邏輯推理都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要用到的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了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教學中採用了列表、圖示等方式,把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儘可能直觀地顯示給學生。在學習這個內容前,我請孩子們對這個內容進行了預習,課堂上進行有效的交流,尤其重視方法的的歸納和應用,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這些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目標落到實處。如找規律這個內容,6個點可以連成多少條線段?8個點呢?點少的時候,咱們可以動手連一連來數出線段數,但關鍵還是要從連線的過程中發現連線時的規律。書中的算式是1+2+3+4+5=15(條),而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列的:5+4+3+2+1=15(條),他有自己的理解:6個點,開始可以從其中一個點出發與另外5個點相連,連5條線段,換個點與其它點相連,只能連4條,依此類推。相當ok的想法,規律也很快就找到了,化難為易成功了!

第6篇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地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來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過程中,不斷地運用着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數學知識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本節課教師注重滲透由難化易的數學思考方法,在教學例1時,讓學生從2個點開始連線,逐步經歷連線的過程,隨着點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線段和總線段數之間的聯繫。學生經歷豐富的連線過程後,整體觀察和對比表格中的數據,發現每次增加的條數就是點數(n-1)。

生活就是數學,數學就是生活。學生學會數學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可以培養應用技能及創新精神。在教學例題時,我採用了一題多解的方法,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之後,鞏固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靈活運用之前發現的連線問題的規律,解決這道生活中的問題,還能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整個過程都在逐步地讓學生學會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懂得運用一定的規律去解決較複雜的數學問題。

第7篇

因為視導,又因為新課上完好幾天,所以沒有新課來迎接視導,所以選擇了代數式這章的複習課來公開課,其實,很少這麼系統的一個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了,每次都是直接聯繫,這次因為這一章知識點比較繁多,特別是代數式,整式,單項式,多項式,次數,係數一系列的知識,當時上課的時候學生都很多亂了,煩了,這次章複習就好好的學習了下,我採取的方式是,學生不看書,回憶下這一章我們都學到多少知識點,學生通過自己舉例子,回憶概念,定理,法則,對本章的知識點有了一定的瞭解,然後做題目,我儘管這一章也學完了幾天,但是難得題目基本沒有,主要還是選擇練習基本知識進行的,所以這次公開課我選擇了幾個典型的題目,例如求代數的值得時候,我們有直接給未知數的數值,而是告訴這樣的式子x+7的絕對值+y+3的平方等於零,這樣的題目,還有x的平方+x+7=10,求2x的平方+2x等於多少,因為平時基本沒有練習,所以這樣的題目讓學生直接做出現了問題,我上完,覺得應該先出一個,老師講解,或者和學生一起探討,然後在來個變式讓學生做,這樣會好很多。

最近總覺得自己遇到了屏障,不知道怎麼上課了,尋求突破。

第8篇

一年級上冊從第六單元,教材安排了一組以“金色的秋天”為題的“用數學”的內容,教材在這裏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它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自己選擇恰當的計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問題。這對學生鞏固加減法意義和1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金色的秋天”,用同一情境圖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由於第一次接觸“用數學”,教材對例題和做一做選用什麼計算方法去解決問題作了一定提示,像“4+□=□”但是對於部分學生來説這塊內容還是比較難,特別是求部分數的問題。針對以前教學中出現過的問題,本節課我做了如下的處理,教學過程如下

(1)(出示第一幅圖)從圖上你看到了什麼?誰能説一説這幅圖?指名説圖意。

(3)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出示“?個”)

(4)誰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自己先想一想,然後分小組討論研究一下。反饋,理解算式。

(1)(出示第二幅圖)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同桌互相説一説圖意,然後指名説。

(1)小朋友仔細看這兩幅圖,你覺得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在大括號下面打問號,是要我們求兩部分合起來的總數,用加法計算;如果大括號下面是數字的,表示幾部分的總數已經告訴我們,而是要我們求其中一部分,所以用減法計算。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1.對於大括號的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只是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告訴大家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如果此時可以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一下,學生的理解起來會更簡單,再讓學生來説説你覺得大括號有什麼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只是流於形式並沒有很好的運用。在對比中我只是讓學生觀察這兩個題目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當學生説出問號的位置不同時,我急忙把話題接過,自己沖沖的總結了一下,以至於在後面的練習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如果在這裏能讓學生多説説,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通過他們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情況下用加,什麼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再做一個總結,這樣也許後面的教學會更順利。

3.在後面的金魚圖的練習中(求部分數),學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為求部分數是今天這節課第一次接觸,圖中並沒有出現一些動態的畫面,所以學生很難入手,在這裏用了很多的時間講解,但是最後反饋的情況還是不理想。除了可以從上面的對比中做出一些調整外,我覺得在新課的教學時(兩幅兔子的教學中),因為課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讓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時能夠在黑板上畫一些簡易圖(如圓圈圖),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有一個參考的模型,碰到類似的題目學生會去對比,對於學生來説有一個依託,這樣對於題目的理解會更好。

整節課以金色的秋天為主線,努力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將情境圖動態化,用課件來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引領學生體驗數學的魅力,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在課上,充分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意思,再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自己發現問號的位置不同,所求的問題就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並用手勢、肢體語言等幫助學生體會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