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6篇 "致鄉愁:情感教學教案設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05W

本篇文章為《鄉愁》教學教案設計,旨在通過綜合運用文本分析、情感教育、文化傳承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鄉村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引導學生體驗家鄉的美好與情感價值,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6篇

第1篇

2、誦讀詩歌,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重、難點);

4、學會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感悟;初步嘗試詩歌創作,感受創作的樂趣。

李白的《靜夜思》大家會背嗎?(齊背)詩中集中表達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的詩句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寄情明月,(看屏幕)這輪皎潔的明月不知寄託着古今多少詩人的鄉愁。思鄉是詩歌永恆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看他是怎樣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現居中國台灣,是中國台灣詩人。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餘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説:“隨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2、師適時點評,指導朗讀的節奏與語速,並引導學生談感悟到的詩中的感情及感情基調;最後,播放四節詩的畫面,學生看畫面在心裏默默吟誦,深切感受詩中的意象與情感。

2、詩人把這些感情分別寄託在哪些具體的事物上呢?

3、四節詩在時間上有什麼聯繫?情感上有什麼變化?

4、四節詩在句式與語言運用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詩中四個意象前的修飾詞語有什麼變化?

雖説是千山萬水的相隔吧,1、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

卻並非久別的父和母,2、和余光中的《鄉愁》相比,你更

1、以“愛”為內容,説一句富有詩意的話(以填空仿寫式步步引導)

3、總結:人人需要愛,社會需要愛,讓我們用心感受愛,以愛回報愛,讓這世界處處充滿愛!

無論何時,在華夏兒女的心中:長城是我永遠的故鄉,祖國是我永遠的最愛!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6篇

第2篇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於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着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繫,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託無限的鄉愁。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後,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悽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於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着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裏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後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並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説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後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第3篇

對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新詩名篇,僅僅只滿足於浮光掠影式的淺層賞析,顯然是不夠甚至是不得要領的。我們應該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探驪得珠,進一步尋求它大獲成功的深層原因,這樣不僅可以把對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還可以由此詩的成功,讓學生初步瞭解現代詩歌藝術上成敗的規律性因素。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於無所依附。)

⑴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讀來似乎沒有任何理解障礙,然而它舉重若輕地濃縮了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你認為“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具體指的是什麼?

⑵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僅僅是鄉愁嗎?

⑴“鄉愁”四節詩在形式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這樣些有什麼目的?

(節與節之間完全均衡對稱,每一節均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節對應,位置上的詩行字數相等)

(鄉愁在保持節與節之間的均齊對稱時,注意到每節內部詩句的長短參差變化,從而透出自由錯落的活潑感:整齊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蕪雜。)

⑵“鄉愁”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結構的復沓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意義,使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顯得既深情綿邈,而又莊嚴正大。)

1、你認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一首詩歌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第4篇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於中國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後任教中國台灣東吳大學、中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台灣大學、中國台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中國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中國台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1.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答: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藴涵飽滿的詩情 :

3.你知道詩的最後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哪個海峽嗎?

答:詩的最後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中國台灣海峽。

4.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是什麼意思?

答: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中國台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願望。

①我依然記得多年前我出走的那個四月,碩大的朝陽一直緊緊跟隨在我的身後,温暖着我的身心。春日的田野,泥土深處的夢正在復甦,一棵小草悄悄探出頭來,為我送行。我沒有離愁,眼裏充滿對於遠方的渴望。當綠皮火車拉響汽笛,載着我慢慢駛離這古老的小鎮,我沒有與故鄉温厚的背影告別。

②出走,從來都沒有一條筆直的路可走。在異鄉的 夜空,我只看到一顆顆哭泣的星星,散發着微弱的光芒。當風從我的雙肩掠過,我聽到來自故鄉的低語。我依稀覺得我的雙肩還保留着四月的温度,那是故鄉的手掌 的温度,多少年來從來沒有冷卻過。是它撫慰着我,讓我在遠走他鄉的日子裏,走得端正而夯實。

③一個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走不出故鄉的凝視,無論到了什麼年紀,故鄉的山水都一如既往地守望着遊子的迴歸。故鄉,如果説我愛你,為什麼又一次次地離開你?在渴望逃避的瞬間,故鄉那爿小站,絮叨着叮囑與不捨。時間的手指無論怎樣堅硬,都扯不斷滿腹綠意的祖先的遺囑。在人生不停頓的遷徙和別離中,依然保留着這塊土地的方言,那是歷史的血脈,總不幹涸。

④遠離故鄉的日子,我夜夜懷抱舊日的回憶入夢。 當我置身故鄉的懷抱,尋找着舊日足跡的時候,撲面而來的風,卻牽引着我去領略故鄉全新的風貌。貫穿小鎮南北的通江路,已由塵土飛揚的土路變為柏油路。成長 的記憶點點滴滴浮現在腦海,路邊高大的楊樹親切地看着我,彷彿在問我:這些年,你都去了哪裏?我已尋不到那些錯落在低矮平房中彎曲的小巷,那棵長在房檐的 小草只有在我的記憶裏碧綠着。在小巷裏玩耍的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他們繼承了父輩的樸實與勤勞,在這塊土地上支撐起一個新的時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 讓我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街市上車水馬龍,商鋪林立,人們的臉上依舊掛着我熟悉的樸實的微笑。而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那條在小鎮東邊修建的大路與大橋。那 一帶原來是稀稀落落的破舊平房與廢棄的廠區,一直都冷清蕭條。如今人們搬進了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在廢棄的廠區上建起了休閒娛樂廣場。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與氣派的新橋連接,成為小鎮裏的一條運輸動脈。每天清晨,一顆顆還帶着露珠的蔬菜與瓜果從這裏運送出去,豐富着城市的餐桌。人們帶着心中的理想藍圖從這條路離開小鎮,又從這條路回到小鎮,帶回了山外先進的理念與思想。日子就在這條路上一天天忙碌並富裕起來。

⑤遠處的田野,莊稼的面孔在陽光下晶瑩閃亮。我尋根的目光在燃燒,鄉音在我的耳畔感情純正。清澈明亮的江水,滋潤着兩岸,水草肥美,綠樹成蔭,那一片片葉子上有父親的體温,母親的體温。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心是那樣的安寧,踏實,跋涉的思想不再疼痛。不知是誰在喊我的乳名,我回過頭去,竟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她剛剛從廣州回來,探望父母。

⑥一陣鞭炮聲打斷了我們的交談,一排迎親的車隊停在了我們身後,人們紛紛圍攏過來,詢問着是誰家的喜事。歲數大的人慨歎現在的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小孩子不停地拍着巴掌,蹦蹦跳跳……我們也隨着人流,感染着喜氣,默默地為這對新人祝福。

⑦轉眼間,又要離開故鄉了,心裏説不清是什麼滋味。凝望故鄉,我收藏起故鄉的寬厚與沉實,這裏是我永遠眷戀的港灣。

⑧在告別的時候,我看到故鄉潮濕的背影。而我從今後的漂泊,無論多遠、多久,我的鄉愁都是歲月的剪刀無法剪斷的一根棉線……

20.請簡要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的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凝望故鄉,我收藏起故鄉的寬厚與沉實,這裏是我永遠眷戀的港灣。

20.景物描寫,(1分)交代了我離開故鄉的季節,襯托了我對遠方的渴望之情。(2分)

22.用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把故鄉比作港灣,生動形象地(1分)表現了我對故鄉的眷戀之情。(1分)

23.呼應題目,(1分)點明文章的主旨,昇華文章的情感。(2分)

第5篇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於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着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繫,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託無限的鄉愁。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後,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悽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於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着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裏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後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並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説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後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第6篇

《鄉愁》是九義教材國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後,隨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並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台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歎,同一結構形式,反覆陳説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於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採用反覆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覆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一)、導入。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蒐集舉出幾首關於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藉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繫中國台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