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 探索數學的奇妙世界: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61W

本文是關於一年級數學説課稿的簡介。我們將深入探究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和方法,通過清晰的説課稿,幫助教師們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進程和思維習慣。本文內容涵蓋了數學概念的引入、教學目標的確定以及教學活動的組織與設計,以期為一年級數學教師們提供寶貴的教學參考和指導。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 探索數學的奇妙世界: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第1篇

我説課的課題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的內容。它包括課本96-98頁的例1、例2以及課後的“做一做”。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何相應的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為以後學習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

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我指定了以下學習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在比較、觀察的過程中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題目;同時,學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打打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湊十法”,因此,我確定了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加法。

一年級的孩子認識事物時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並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夠初步的進行判斷和推理,但思維水品總的來説還很低,思維過程往往只依靠具體的表象,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為了讓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更高效的完成本節課預設的各項學習目標,我在教法和學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在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參與與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操作,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旋律,結合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討論、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世間中獲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法方面: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再加上他們入學的時間並不長,對於充滿約束的課堂容易產生煩感,雖然孩子們身上有這些小缺點,但是他們的表現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們驚訝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與模仿,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活動得出極端9加幾的各種方法,然後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會計算9加幾的題目,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為了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湊十法”,本節課我準備了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每位學生準備18根小棒。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稱個,是真個教學活動的呈現。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應該體現“身邊的數學”這一特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情境為切入點,利用課件展示我校學生在運動會上精彩表現的照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在追問孩子們是否想繼續參觀,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此時的學生一定都是情緒高漲的,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讓學生接受挑戰,如果挑戰成功便可繼續參觀。

挑戰的目的就是複習。“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課件複習舊知識的重要性。複習過程主要有以下步驟。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關計算10加幾練習,然後以天空的形式幫助學生複習“一個數可以分成1和幾”,最後,讓學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這三項挑戰內容的'設置層層遞進,為本節課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做好了準備。

順利闖關的孩子們一定很興奮,適時用語言對學生的情緒加以控制,讓孩子們用數學的視角去參觀運動會的場景。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時我將例1和例2結合起來,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來教學。

第一步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這一步驟中,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飲料”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説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過程,由於每個孩子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在這裏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並根據學生的回報結果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學生彙報的情況可能會有三種:(1)數數法,即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2)接數法,箱子裏有9盒,然後再接着數10、11、12、13;(3)先將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將一盒放進箱子裏和原來的9盒湊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我安排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學的開始,我讓學生用數學的視角來觀察例1的主題圖,讓他們説一説圖上包含的數學信息,並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歸納算法,鞏固記憶,這也是本環節的最後一個步驟。根據一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深刻理解“湊十法”的過程是有難度的,必須將這個抽象的過程形象化、轉變成自身的時間,才能達到希望的效果。此時,我將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與例2的動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活動後進行彙報,請學生到講台上講述操作的過程。最後引導學生小結:在計算9 + 3時,可將3分成1和2,1和9湊成十,10 + 2 = 12;同樣的,計算9 + 7時,可將7分成1和6,1和9湊成十,10 + 6 = 16。(板書)這時黑板上已經有了三個算式,引導學生説出這三個算式都是關於9加幾的加法,從而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有學生產生“分小數”的想法,對這種敢想敢説的行為要加以鼓勵,可以讓學生採用像板書上呈現的方法來驗證“分小數”的想法是否可行。

通過本環節的鞏固練習,教師可以真實的掌握學生對於新授知識的理解情況,從而進行下一步的教學部屬。一年級的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高,但自制力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根據這一特點,我安排了3個練習。首先,用課件展示菠蘿、蘋果的實物圖,色彩鮮豔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通過此題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第二個練習時根據圖意寫算式,先讓學生互相説題意,然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處理第三個練習時,我將簡單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再把他們放在“梯子”的剪貼畫背景中,讓學生運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再讓學生尋找規律,引導學生説出第一個加數都是9,每個算式中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這個算式中的第二個加數少1,適時追問這個1到哪裏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了十,從而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着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對於本節課的小姐,我也嘗試着讓學生來參與。學生通過説本節課的收穫,將本節課的內容做一總結,方便日後複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本節課的板書已經都呈現在黑板上,在設計板書時我力求做到重點突出、簡潔易懂。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 探索數學的奇妙世界: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第2張

第2篇

?100以內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二冊(人教版)第四單元內容。這是學生了數數、數的組成和數的讀、寫法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一張從1—100的數字表來認識數的順序,完成例7和“做一做”習題,例8是通過學生認識了物體和計數器上的數位,瞭解數的大小,能把物的比較遷移到數的比較來完成。通過例7、例8的學習,掌握100以內數的規律和比較實物轉化問題。

1、讓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遷移思維,熟練數數的習慣,以及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會獨立思考,與他人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能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交流思維過程、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能比較兩位數的大小。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比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

通過展示一張1—100以內的數字表,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在這張表上,讓學生自然輕鬆地數出1—100的數和找出有規律的數。

讓學生讀填好的數字表,提問:你們能自制一張1—100的數字表嗎?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讀數的過程中有急於提出問題的心理趨向。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讀,如橫讀、縱讀、交叉讀、讀、分組讀、讀等形式,然後從不同行列中去觀察、比較,找出有趣的排列及相鄰數之間的大小。

學生為了掌握數的順序和比較數的大小,就不得不用一些習題來幫助學生驗證、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1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不僅充分運用直觀,而且重視語言與直觀的巧妙結合,無論是

老師的語言,還是學生的操作,都要引導學生邊看邊讀、邊讀邊想。在例7教學中,通過看、讀、想、讀等思維形式,找出規律,得出結論。如13左右相鄰1,上下相鄰10,左斜相鄰9,右斜相鄰11。

2在例8的教學中,讓學生看圖、認圖,數出物體個數和能把計數器上的數讀出來,從物比較遷移到數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1、複習舊知,為了學習新知識作鋪墊,讓學生從1數到100。

(2)通過讀數字表,引導學生左右、上下、交叉觀察、比較找出有趣的排列。

(3)找一找,通過縱橫觀察。例7的1、2題的答案引導學生找出來。

(4)利用遷移思維,引導學生能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完成例8。

(1)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找出1—100以內數的規律,並完成39頁“做一做”習題。

(2)數一數;指導學生獨立完成42頁的第一題、第二題。

第3篇

統計知識在一年級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統計的重要性,初步培養統計的觀念,並在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基礎上,認識統計圖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一年級上冊通過最喜歡的水果這一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根據圖表中的數據提出簡單問題並回答問題。

?組織比賽》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統計的第一課時,在教材中先後安排了學生所熟悉的組織比賽買氣球調查你們組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三個活動,使學生體會統計的必要性,鼓勵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增長統計活動的經驗。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象形統計圖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有關的統計知識。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並能用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的形式呈現數據;在此基礎上,學生學會繪製條形統計圖,這與一年級上學期繪製的象形統計圖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對統計圖的分析中,學生通過閲讀條形統計圖作出合理的判斷,從而為決策提供依據,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藉助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發展統計觀念。

2、使學生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3、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根據信息做出判斷和決策。

4、學會與人合作,積累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根據"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思想理念,為了有效的促進師生互動、共同發展,落實課堂教學效果,展現真實的課堂教學,我本着以生為本,發展能力的原則,從教學內容、學生思維特點和年齡特徵考慮,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教學活動能否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徵。由奧運和福娃引入"組織什麼比賽好呢",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明確,統計的必要性。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強調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組活動中收集數據時,方法多種多樣,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整理數據,在愉悦的動手中瞭解了同學們都喜歡什麼活動好,又互相啟發,共同進步,增強了合作意識。再根據統計圖上的的信息做出決策:組織參與人數最多的那項活動才好,又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該為生活服務。"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數據的方法後,我聯繫課堂實際設計練習,讓學生在小組裏統計得到獎勵的福娃,要求學生分析統計結果,作出比較,切實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第4篇

?最喜歡的水果》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調查與記錄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觀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礎上,嘗試親歷數據收集整理的活動,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最喜歡的水果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統計的載體,教材通過設置這一活動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入的體會調查的必要性及其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

1、藉助為聯歡會購買的水果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統計調查的必要性,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

2、結合調查數據的記錄,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簡單的決策建議。在解決熟悉的問題中,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3、初步學會與同伴的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數據的結果,體會統計與調查的必要性,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結合調查數據的記錄,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簡單的決策建議。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是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統計活動會有一些接觸,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知識,但對於本課的學習他們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設計了一個慶元旦聯歡會的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在他們調查、記錄數據的過程中,體會調查與收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這節課主要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嘗試調查活動,記錄數據。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感受到統計調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

以慶元旦舉行聯歡會為契機,老師要給同學們買一些水果,可是老師該怎麼買呢?哪種水果買多些?哪種水果買少些呢?

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從而引出課題。

讓同學們從事先準備好的四種水果圖片中選出一種你最喜歡的水果圖片。選好後先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將各自所選的水果圖片貼在黑板上,再請同學們觀察這樣貼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組的小朋友最喜歡什麼水果,如果這樣擺不好,你覺得怎樣擺比較清楚明瞭。並上黑板擺放圖片,並説明這樣擺的理由

然後教師小結:像這樣就是我們第一組同學最喜歡的`水果的統計圖,通過這個統計圖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多,喜歡什麼水果的少,那老師要想知道我們全班小朋友喜歡水果的情況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製作一個統計圖呢?隨即教師課件出示最喜歡的水果統計圖,由學生彙報,教師將全班學生喜歡的水果圖片填入統計圖中。再根據統計圖師生一起填寫統計表。

然後學生根據統計圖和統計表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並解答。

由於我班的同學都在學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師傅們並不知道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樣的早餐,所以有時侯做了同學們都不喜歡吃的飯菜時,就會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費。怎樣來解決這個浪費的問題呢?由此引導學生説出可以利用剛才學到的統計知識統計出同學們最喜歡的早餐。

2、教師給每小組發一張早餐統計圖,讓學生在喜歡的早餐上畫三角符號,由小組組長將本組的統計結果貼在黑板上,然後集體填寫全班學生喜歡的早餐統計圖和統計表。看着這張統計圖和統計表請學生説説你想對食堂的管理人員提點什麼建議?希望他們怎麼做?

小朋友們,學了這節課你們知道要比較東西的多少的時候,畫什麼圖比較好啊?(統計圖)那在畫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呀?(先把東西分一分,再擺一擺,擺的時候注意要把東西擺放整齊)

第5篇

1、教學內容:《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認識人民幣是國小數學教材中唯一的一個單元。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學生都有過用錢的經歷,從小就知道錢是好東西,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都已經認識人民幣了。

3、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根據教材的編排要求並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現實的情境中,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

4、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本課中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是重點,用錢、換錢,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引導,通過師生交談、問答法、課堂交流法,引導學生根據收集到的信息來理解知識。教學中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數學,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數學。教師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而鞏固和深化新知。

1、學生特點分析:國小生好動、好表現,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認識人民幣的知識並不全面,這節課就是要系統學生的知識,認識各種人民幣,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3、動機和興趣上:要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情境導入、自主學習,探索新知、拓展應用,加深認識、反饋總結。

設計思路:實物導入——情景產生問題——凸顯解決問題策略

課始,教師出示存錢罐,問:同學們這是什麼?(生:存錢罐)説的對,這是老師小時候用的.存錢罐,漂亮嗎?你們有沒有自己的存錢罐?看來,大多同學都有自己的存錢罐。咱們國家的錢叫什麼知道嗎?對,咱們國家的錢是歸全國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幣,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這時,教師就板書課題。然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這一程序主要安排3個教學環節:小組交流初步認識—全班交流再次認識—拓展介紹深化認識

要想分類數,那得先會認,認識人民幣的小朋友舉手,太好了,課前老師讓你們帶的錢帶來了嗎?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帶來的錢介紹給大家,介紹時説清這2件事,課件出示:1、你這張錢面值是多少?(也就數字是1角還是5元,這也是錢的正面)2、你這張錢的圖案是什麼?

活動一:組內交流。教師巡視、傾聽、指導,發現素材。

活動二:全班交流。學生展示錢幣並介紹,教師組織其他同學傾聽、提問,並注重與學生對話,適當解讀,如圖案。通過同樣面值的不同式樣介紹套數及人民幣的收藏價值,根據交流先後分區域板書。(大面額的教師提供)大面值的教師現場提供。

活動三:換零錢。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這麼多人民幣(指板書)如果要給他們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幾類?為什麼?(豎線隔開,板書元角分,介紹人民幣的單位)

生活中常常要換零錢,比如乘公交車。我現在有1元錢(出示)要換成成角的。現在各組準備成角的錢和我換,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來得和我這1元相等。(小組討論、湊錢)現場兑換,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書: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書:1角=10分

關於人民幣,你還知道那些知識?或者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適當拓展介紹,如:人民幣的地位、趣聞、愛護等)

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推理、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認識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發現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我們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1元=1角=讓我們從現在起,做人民幣的小衞士,愛護和使用好人民幣,下課!

讓學生自己説説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我的板書既簡明,又突出重點,讓學生看上去一目瞭然,能很清楚地看到這節課所學的知識。

第6篇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並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裏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説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説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並能説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並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説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通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着重培養學生髮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並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第7篇

本課是部編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通過一幅旅遊窗口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能準確表達幾和第幾的意思。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於“幾和第幾”學生們並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第幾的基礎上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1.通過情境體驗與參與,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

由於學生很少有獨自購票的經歷,書中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不相符,大膽將主題圖捨去,換成同學排排隊、小動物排排隊、圓片排排隊三次活動,層層遞進,突破教學重難點。

針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對左右位置表述不清的問題,課前我增加了一個小遊戲:請同學們伸出左手和旁邊的同學打個招呼,記住你們是朋友;再伸出右手和同桌握握手,希望這節課你們能團結互助。其目的在於強化左右的概念、創建和諧輕鬆的課堂氣氛的同時為後面的新課做鋪墊。

我設計了幾種導入方式,經過實踐,確定這種導入最受學生的歡迎。(課件5張)首先請學生看各種排隊圖片,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排隊是文明的行為,然後請學生説説為什麼要排隊,總結得出:如果不排隊,大家擠來擠去會很亂,容易出危險。使學生明白: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這樣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後揭示學習主題:排隊中的數學知識“幾和第幾”,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新課。

此環節的設計更加註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請表現好的一組同學玩遊戲,然後請學生介紹一下自己認識的同學在隊伍中是第幾個,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提出問題:xx排在第2個,這裏的第2個指的是幾個人?你知道前兩個人是誰嗎?同樣是2,為什麼表示的意思卻不一樣呢?xx的後面又有幾個人?回座位一個同學,他們的位置有什麼變化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初步感知了“幾和第幾”的區別。

第二次活動:小動物排排隊,小動物排排隊進一步理解序數含義。(自己準備的頭飾)

在這次活動中我為學生帶來五位動物朋友,原本是我安排好小動物的`位置,聽從了張老師的建議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排排隊,這樣沒有限制學生思維,學生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參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接下來請學生介紹一下每個小動物的位置,學生的介紹中有的從左數起,有的從右數起,根據學生回答的不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小動物的位置,使學生明白數的起點不同小動物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在此環節中張老師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由教師示範怎樣把幾個和第幾個圈出來,這樣形象直觀,學生一下子就學會了,最後我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提問考一考同桌,看看從不同的方向能否準確介紹小動物的位置,從而進一步理解序數的含義。

1.圈小貓,讓學生親自數一數,圈一圈,目的是檢測學生能否準確區分幾和第幾。

前幾次試講時發現學生有很多學生並沒有把三隻小貓圈在一起,而是每個圈一個圈,反思原因是學生不懂怎樣去圈畫,採用了張老師的建議在小動物排排隊環節就示範教給學生圈畫方法,到了本題,問題就不再出現了。

(1)想想蘭蘭前面有幾個人?指哪些?蘭蘭後面有幾個人?指哪些?

(2)一共有多少人?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問題,還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思維性訓練的目的。

課尾,我設計了小遊戲:快快樂樂出教室的環節。加入歡快的音樂,讓學生和着音樂的節奏拍着手聽清老師提出的每一個要求,正確進行判斷,走出教室。這樣的設計不僅檢查了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也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本課重難點突出,思路清晰。本課創設情境,感悟新知環節讓學生理解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進一步感悟新知活動中,又讓學生體驗了“第幾的相對性”。“第幾”是相對的。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使其在具體的操作中感知和體驗“第幾”的相對性,使知識向縱深發展。

1.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侷限性,尤其是剛入學在常規方面還沒有完全養成,致使教師在授課時處於被動。

2.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答問題的同學不多。

1.加強概念教學,如一共有幾個,第幾、左數、右數。

2.以遊戲或媒體動畫形式教學,確保每位同學積極參與課堂。

第8篇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1)通過實例,瞭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

(1)讓學生經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徵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1、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閲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各位領導和教師,大家好!我説課的資料是蘇教版必修1第1章第3節第一課時《交集、並集》,下頭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一樣,本章在學生經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後,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為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經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並。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在後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資料。有了集合的語言,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着極為廣泛的應用。

1、理解交集與並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並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係;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並集的求法。

2、經過對交集、並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經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本事,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並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作為本節的教學難點。

針對我們師範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着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則,採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9篇

?可愛的企鵝》這一課是在“跳繩”這一課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提高的。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36~37頁。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鞏固8或9的加減法,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鞏固8和9的加減法。

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從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並能用8和9的加減法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

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並能正確表達圖意;知道圖中大括號、問號的含義。

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剛學習了8和9的加減法,並初次接觸圖畫應用題,根據教材情景讓學生提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有很大的挑戰性。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樂與提問題,激發學生關心生活,關注身邊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數學眼光。因此,我們在出示“企鵝圖”以後可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提出不同的看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創“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課堂新局面。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法與學法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教法與學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我採用情境引入法——猜謎語引入或播放企鵝奔跑視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接着採用引導觀察、直觀操作等探究學習、合作交流法、問題牽引法來教學,使學生充分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鍛鍊學生自學和解決疑難的能力;這樣就能較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問題解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發現創新的合作和機會,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留足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讓他們的個性得到滿足,限度地發揮自主性和潛在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書上“試一試”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可能會有困難。我們可以用學具代替實物動手分一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能力。對於“練一練”中的.題目,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鞏固已有的知識,發散思維、拓寬思維。例如:第3題就是一題開放性問題,只要學生的解釋合理,教師應予以肯定。

(一)、口算複習(課件以遊戲的形式出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避免了計算的枯燥乏味。)

猜謎語引入或播放可愛的企鵝奔跑視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揭示課題————可愛的企鵝)

白襯衣,黑大褂,走起路來左右擺,冰天雪地也不怕。

師:猜猜是什麼動物?你們喜歡企鵝嗎?你們知道企鵝生活在哪裏?這節課,老師就帶着小朋友們到南極走一趟,去瞧瞧“可愛的企鵝”。

師:仔細觀察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從圖中還能發現什麼?説説圖的意思。

師:想一想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問號又表示什麼?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麼?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自由交流)

(1)仔細看圖,説説你看懂了什麼?總共有幾隻企鵝?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完整地説一遍圖意。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隻企鵝呢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第10篇

?認識鐘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建立時間觀念”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説,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牀、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根據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的.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他們的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説一説、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人物小丸子給他們帶來謎語,讓學生猜出鬧鐘,激發學生的興趣。接着出示各種造型的鐘面,並提問“小朋友你們也想設計出這麼漂亮的鐘表嗎?”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了學生積極向上,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的氛圍。接着,教師繼續激勵學生,要想設計更漂亮的、美觀的鐘表,先要學會認識鐘錶。(板書課題)。

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小鬧鐘,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並且強調長的是分針,短的是時針。接下來我通過演示撥鬧鐘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走動方向,通過觀察學生髮現時針和分針是按照從數字1到12這樣順時針方向走的。再讓學生沿着這個方向撥一撥鬧鐘,進一步鞏固知識。

我創設了一個小朋友起牀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試認整時。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用課件出示3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鐘面,先老師説時間學生撥,然後讓學生作主説時間老師來撥,為了突破只有當分針指向12才是整時這一難點,在這裏我故意將分針偏離12,讓學生判斷老師撥的是不是他們所説的整時。最後我讓同桌之間互相撥,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掌握了認時整時的方法。

教師出示有許多鐘錶的課件,讓學生髮現了一個不同的鐘表——電子錶。接着出示鐘錶和電子錶表示的時刻,讓學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然後教師再提問:電子錶是怎樣表示時間的?像電子錶這樣表示時刻的方法你還在哪裏見過?你能試用這種方法表示3時嗎?

學生試着用電子表示法寫時間。教師小結出用電子錶表示時間的方法,為了鞏固知識,我緊接着出示8時、10時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