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8篇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領略唐詩之美,感悟人生真諦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57K

該教案將古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解析古詩的語言、風格、意象等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一經典之作。同時,教案還圍繞課文展開豐富的課堂活動和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修養。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8篇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領略唐詩之美,感悟人生真諦

第1篇

自古風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頭的悸動,特別是遇到潔白的大雪,更是能觸動他們容易騷動的心。你所學過見過的詩詞中帶有雪的你記有多少呢?(學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師要多鼓勵,多讚揚)喔!同學們掌握的還真不少,足見大家的知識的淵博。在剛才大家所展示的詩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為覺得寫雪最為突出,現在大家一起來吟誦一下吧!

(學生吟誦)很好!大家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雪景?(學生可能説出多種情況,教師最後總結。)這真是: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呀!從此雪景中你體會到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呢?(提示學生可以參考剛學過的《小石河潭記》的作者介紹)孤獨,淒涼,因被貶而悲傷的情感。同樣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們今天來看看清朝的張岱是什麼樣的心境呢?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1.現在我們就跟隨張岱一起來領略西湖雪景的美麗吧。請齊讀課文(學生齊讀)找出文中張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讀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詩?

學生會到許多答案,教師總結: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些兩句的意境是多麼的相似,可見此二人都有什麼樣心境?

3.我們來看“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

句中三個“與”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囉嗦呢?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去掉。

學生答:(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連在了一起,更能顯示出天地之間的蒼茫。如果是去掉了,就顯得界線分明,沒有蒼茫之間意了。)

4.我們再來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

我們平時來説長堤應該用一什麼?亭子用一什麼?船用一什麼?人用兩三什麼?

學生答:不能,用痕、點、芥、粒,顯示出這種景物在天地之間的蒼茫,渺小,如果換掉了就顯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1.張岱能寫出這麼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個字來評價他的話是哪一個字?

那我們能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們小組之間可以做適當的交流。

學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後去看雪。(更定:時間上是晚上七、八點鐘)

張岱在這種情況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獨與清高。

2.等張岱來到湖心亭,亭中已經有人了,這真是:莫道君來早,更有早來人呀!

如此説來,亭中早到之人,也應該是“痴”於雪景了。

那麼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比張岱來的更早,準備有酒食,預計停留時間很長,在時近年關,卻不回家,在此看雪。

學生可自由發言,鼓勵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

3.張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為什麼金陵人邀張岱飲酒,張岱卻“強飲三大白而別”,(強做何解釋?強是勉強)而不是多喝幾杯?

學生答:張岱獨自賞雪的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停留的想法,就離開了。

你説得真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張岱還真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也足見其不願與他人為伍的孤傲。

4.張岱見到亭中之人,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這不是所答非所問嗎?難道是他們有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作答)學生可能很難抓住重點,教師此處經總結一下。

這更顯出張岱對故國的思戀之情,還文章開關,用崇禎的年號,張岱是清朝人,卻用明朝的年號,在簡介中還有,張岱明亡後不仕,這都説明張岱的遺世獨立,以及對故國的思戀。

今天我們跟隨張岱,賞了雪景,也理解了張岱情感,現在就讓我們就一句話來概括張岱的特點吧。請用好一個 的張岱來作總結。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課外古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8篇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領略唐詩之美,感悟人生真諦 第2張

第2篇

兩班的學生思想較為活躍,能向老師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少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目的性上不夠明確,態度不是很端正,認為語文的學習可有可無,考試時成績拉不出什麼差距,因而不重視語文的學習。有一半左右的學生通過教師近兩年的語文自學能力教學的培養,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總體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是很好,甚至還有考不及格的學生存在。優生的比例太小。

九年級中,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

我們採用人教版教材,本冊教材共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讓學生感悟人生,第二單元、第三單元關於人與自然。第四單元關於民俗文化,第五單元、第六單元古文閲讀。六個單元有閲讀,這套教材的主要特點,我覺得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一是比較全面的體現了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各項要求;二是建立了具有整體綜合語文教學效應的“單元合成,整體訓練”的新的語文教材編排體系;三是設計了比較完備的助學系統,利教便學;四是堅持了教學內容的質和量的統一,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九年級語文的學習,是國中學習過程的第三個階段(第五、六學期),也即最後階段。教學重點上升為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語文對生活的服務關係,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課文按照文體分類編排。語文基本訓練更進一步,進行記

敍、説明、議論三種表達方式綜合的訓練,並落實到實際運用上。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應達到的能力與目標,領會了課程標準的內涵,才能瞭解學生知識與能力,語文素養等方面的不足;它是開展語文教學要重依據和指導性綱要,教學的理念、情景的創設,互動的教學平台的搭建,都離不開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同時它又是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外在體現;它是會考命題的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是會考命題方向的源泉所在。吃透標準才有可能吃透語文會考評價的方向、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展開針對性的教學。

?考試説明》是課標的具體化和進一步的精細化,它根據課標,結合考試實際,以會考的範圍和要求及主要題型示例甚至試卷的長度,難度,各部分大致的分值等都作了十分具體的説明。因此,作文老師必須認真研究考試説明,讓複習能做到低時高效。

本學期時間緊,任務重,學生語文能力差異大,有必要研究現階段學生最缺什麼知識與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區分出主要差異與次要差異,有選擇、有重點地突破性地分層教學。這是我們有效開展本學期教學與複習工作的第1個前提條件。

領悟了課標的內涵,鑽研了《考試説明》,明確了學生最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僅僅是開展本學年教學與複習工作的前提,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學,高效複習,還需要選好、用好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是自己精心篩選,不用外面的資料。根據學生實際自己出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不搞提海戰術,下攔河網。

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得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每一節課,老師必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要求。並且要擇其重點進行教學,不能面面俱到。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教讀課文的學習,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己學習。

5、重視閲讀訓練。閲讀是考試的“半壁河山”,也是社會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最接近人們生活的語文知識。抓好閲讀訓練,一方面在講課時認真分析,多教給學生一些閲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閲讀一些課外書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自讀第學年不少於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因此,要求學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我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課外書籍拿來借給學生看,原來沒有開放過的學校圖書室,請求管理員開放,也要求學生跟其它老師藉着看。有條件的買一些來互相傳閲。總之,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看一些課外書。看了課外文章要求學生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名言警句,注意歸類收集,如寫人的和寫物的分開,與四季的分開等等;二是體會文章的時代意義、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時代的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文章是作者心靈世界的反映,從文章內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閲讀文章,一定要求學生能體會出這些內容;三是注意學習各篇的寫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內容,而且運用了較好的表達技巧,閲讀文章要求學生注意吸取這些好處,以便“遷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來。

6、加強寫作訓練。要加強寫作訓練,從三點入手:第一點是多觀察,多積累(多積累前面己談到)。多觀察就是要培養學生經常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第二點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發,感悟得深,才發得快,發得猛。第三點是多練。可按照自己的作文訓練系列進行一次全面的訓練,全面地儘可能地提升學生作文的質量。

第3篇

2、理解詩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悽切而不衰颯”的特點。

教學方法:通過對詩人經歷的瞭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學生可以就詩意自學,然後老師點撥,通解詩意然後背誦默寫。

一、導入(由和韓愈同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柳宗元引入新課。)

二、結合註釋瞭解作者及背景(學生先讀書下注釋,後教師補充)

1、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歲喪父,由嫂氏撫養成人。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反對駢文,提倡散文;詩歌創作亦力求獨創,不避險僻,以文為詩,形成宏偉奇崛的特點。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

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税,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徵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淨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讚孟子闢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複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佛教的傳播也盛極一時,法門寺是史書所載中國境內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剎之一(或稱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聖地。從唐貞觀年間開始,一共舉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動,第六次迎佛骨的時候,韓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韓愈當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了這首名篇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弊政,哪裏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餘命。

陰雲遮蔽秦嶺,不見家鄉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願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屍於瘴氣瀰漫的嶺南水濱。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韓、柳這兩首詩歌,雖然都是貶謫詩,但在思想情感上卻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作於詩人初到柳州的時候,這一次的嶺南之貶,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貶更加使詩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詩人面對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惡劣環境,其情感基調是愁思瀰漫、悽苦無比的,但同時也有對惡勢力的控訴。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韓愈在離京去貶所,到達藍田縣時寫的,此時詩人的怨憤尚有餘息。此前,韓愈已是刑部侍郎,經過多年的歷練,其仕途正是通達之時,而且是抱定“為聖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闢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幾至殺身。故此,詩歌中充滿了不平之氣。“不平則嗚”,所以詩雖出以悽切之語,卻不衰颯,有一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氣充斥在詩歌中。

柳:情感基調是愁思瀰漫、悽苦無比,也有對惡勢力的控訴

韓:“為聖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闢佛教,充滿了不平之氣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説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説,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峯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繫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盪。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敍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全詩敍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第4篇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駁斥錯誤觀點,從而得出正確觀點的駁論方法。

4.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係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1.預習課文,給文章和閲讀提示中不熟悉和無把握的字詞注音並解釋。

3.通過網絡或課外書籍,查閲有關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資料。

2.鞏固已有的議論文知識,為更好地學習課文作準備。

3.通過查閲資料,讓學生與文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感悟自信。

1.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關於自信的心理測試題。(見多媒體課件)

從調查的結果看,有部分同學對自己缺乏自信,而許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業、人生的低谷時,難免會喪失自信心。如何重樹自信,創造或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許多人,也包括今天我們許多進入職業學校的同學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根據查閲的資料介紹作者,教師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補充總結。)

(1)本文屬於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總結:在文章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藉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

總結: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也就是説,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個學生只要能講出熟悉的一兩個人物或事例就行。學生作答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簡介。目的是讓學生從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創造。)

總結: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後,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同學更好地明確,在駁論文中,除了對方的錯誤觀點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張。)

總結: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以上五個思考題,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總結。)

在文章中,作者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展開了有力的批駁,提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後發出了只要有一絲熱情,一滴血汗,都應該創造,都能夠創造的創造宣言。

1.思考文章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舉例説明。

2.思考本文運用的主要的表達方式,並能結合課文具體分析。

3.尋找當代或身邊現實生活中與課文主題有關的實例。

説明: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品讀鑑賞課文,分析文章表達方式及語言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自信,感悟自信,從而在生活中揚起自信的風帆,駛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1.思考:文章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總結:文章主要運用了敍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敍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在學生分析時,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兩點加以展開即可。教師則在學生分析後,對答案進行整合。)

2.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現的運用修辭手法的主要例句。學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思路,在學生的講述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補充和總結。)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強調在單調的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6)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森林。

總結: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説明了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本文敍議結合,運用大量的排比,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於創造,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鼓動性。

教師導入:這裏是有關當代保爾張海迪的介紹,她身殘志堅,沒有向命運屈服,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請同學們結合課後找的資料,對比自己的生活和環境,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為了讓學生勇於發言,也為了讓個別無準備的學生有話可説,故先引入了張海迪的事例。設計此環節的意圖是:一方面替學生樹立榜樣,另一方面,通過對比感受,讓學生樹立自信。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再作簡單的總結。)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來源於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2.作者所舉的“不能創造”的五種藉口是從哪些角度提出來的?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有人説: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説: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

(1)用“——”劃出錯誤觀點並説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2)用“[ ]”標出反駁過程的語句,並説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3)用“~~”劃出事實論據並説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4)用“( )”標出理論論據並説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3.“感悟自信”為題,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話。可以運用上課使用過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類似的題材。

第5篇

2.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抓住描寫張飛的關鍵詞語,感悟張飛的性格特點,學習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方法。

4.學會尊重他人、以誠待人、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質。

諸葛亮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人物。在任何時候提到諸葛亮,作為一箇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因為,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百分之百的中國的智多星。今天,我們將學習的“三顧茅廬”不過是諸葛亮眾多故事之一,但是,僅僅從這一個故事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們就可見一斑。(板書課題、作者)

①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軍隊,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高低。

②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益州地勢險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業。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山東東原(今山東東平)人,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説《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

2.以各種形式讀課文,然後小組討論——通過讀課文,瞭解劉備、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劉備求賢如渴、禮賢下士;諸葛亮滿腹經綸,智慧過人。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劉備準備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

?交流點撥】第二段中張飛、劉備的對話以及“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等細節描寫;第四段中“在莊中共宿一宵”等情節。

2.文章主要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見面,卻多次寫到張飛,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交流點撥】文章多次寫張飛與劉備的對話,是通過寫張飛的急躁、魯莽來反襯劉備三顧茅廬的耐心與誠心,表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好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交流點撥】小説通過典型的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為了見到諸葛亮,他甘願立上“半晌”“一個時辰”,態度十分恭敬,張飛則是粗獷豪放,莽莽撞撞。諸葛亮則是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他未出茅廬而能對天下形勢正確分析即可看出。

?交流】①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②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③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第6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千年傳唱,已成佳話。然而古來君主禮賢下士的例子並不少見,為何“三顧茅廬”成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這其中有什麼祕密呢?想要深入瞭解,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1.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説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三遂平妖傳》等。

2.作品:《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説,也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3.補充背景介紹:《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卧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

第三次終於相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課文就是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的。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頓開茅塞: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明確:三顧茅廬”是三次拜訪茅廬的意思,“顧”的意思是拜訪。

三顧茅廬指劉備為了興復漢室,建功立業,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擺脱困境的事。

(一)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這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從劉備的動作(下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態(拱立階下),語言(其時劉備已年過40,孔明才27,劉備卻稱孔明為“大賢”並稱“拜見”)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正面描寫

(二)張飛、關羽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寫二人的反對有什麼作用?

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確:張飛的話表現了他直爽、魯莽、暴躁、不計後果的特點,也寫出了對備的忠心。

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

明確:二人的反對,反襯出劉備的有遠見、有誠意以及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側面描寫)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明確:短短數語,描繪了諸葛亮的外貌、表現了他超凡脱俗、飄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氣質。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內容被後人稱作“隆中對”,請你説説,“隆中對”是如何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

對曹操,誠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對荊州,可爭,作為根據地。對益州,可圖,作為根據地。最終目標:成霸業,興漢室。

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人有詩歎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二)課文寫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後,説“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讓劉備找到了實現宏願的途徑,興復漢室有了可能性。)

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寬容大度、虔心誠意,有遠見、有政治抱負。

2.合作探究:先指名學生展示,有困惑的地方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作為一篇小説,課文刻畫人物用了哪些手法進行描寫?

文章通過劉備“三顧茅廬”之事,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只因劉備有了這樣的優良特徵,才能收穫孔明的結草銜環以報,才能建立起一方霸業。我們今後要學習人物的優良品質,也開創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片天。

第7篇

1. 認識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農村衰敗、農民日益貧困的痛苦情況,加深對新社會的熱愛。學習魯迅反帝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

2. 學習運用對照的方法刻畫人物,領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本篇文章寫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後編入小説集《吶喊》。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後我國農村的凋敝和農民遭受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情景。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及其勢力範圍的劃分,給人民造成種.種苦難。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軍閥連年混戰,釀成橫徵暴斂,農業凋敝,農民破產。1911年辛亥革命,雖推翻了皇帝的專制政權,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兵(軍閥混戰)、匪(盜賊橫行)、官(官僚統治)、紳(地主盤剝)相互勾結。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是苦難之源。

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魯迅很是不滿,一度陷入孤獨和苦悶之中。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五四運動”的爆發,使他受到極大鼓舞。這時他在北京,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精神高舉文化革命的大旗,用小説和雜文解剖舊社會,向反動勢力鬥爭,支持學生愛國運動。

1919年12月,他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赴北京,目睹故鄉殘破景象,農民日益貧困,感到十分悲痛,一年後以這次經歷為題材創作了小説《故鄉》。

以“我”的活動為線索,記敍“我”回故鄉賣屋接母赴北京的事。

故事情節就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結構而成。回故鄉一段稍寫景色;在故鄉一段簡記人物;離故鄉一段則略抒情懷。小説的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就是藉助此故事情節來精心描繪的。

1. 作品從社會現實出發,經過藝術提煉,塑造了令人難忘的典型藝術形象,請學生在第86段中尋找三個詞組來表明三種人物的形象。(三個典型人物)

2. 少年閏土是怎樣一個人?中年閏土又是怎樣一個人?從他的前後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外形、語言、動作)

健康、純樸、熱情、聰明、活潑,農村生活知識豐富。農村的廣闊天地,是他生活的場所;開朗樂觀,“心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小少爺相比,更顯得活潑動人。生氣勃勃,少年英雄。

出現時的背景,那“瓜田月下刺猹圖”的美好形象,珍藏在“我”的記憶中,20年來,沒有褪色。

自卑、衰老、迷信,像個木偶人了。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腫,手開裂如松樹皮,臉上全然不動,如石像一般,只覺得苦,又形容不出。生活艱辛,處境窮困。

他從舊物中揀出來的東西中,不僅有日用的長桌、椅子、抬秤,而且還有一副香爐和燭台。見“我”時,不再是天真幼稚,友誼真摯;而是“動着嘴脣”(儘管有“歡喜”的衝動),“卻沒有作聲”(“淒涼”的處境造成)。神態是“終於恭敬起來了”,叫道:“老爺……”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税,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潑的少年英雄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純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花;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與燭台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賜福,擺脱貧困與苦難。封建統治者藉助宗教對農民實行愚民政策,利用神權把廣大農民牢牢束縛在迷信思想的囚籠內。通過這樣的描繪可以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但又無可奈何;憧憬未來,卻不懂得靠自己及階級弟兄共同反抗來奪取,而是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痛斥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農民的日益貧困,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絕路。

3. 楊二嫂是怎樣的一個人?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麼?(外形、語言、行動、性格)

(2) 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象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外形。

(3) 年輕時,以塗脂抹粉增添姿色招徠主顧,得以謀生;人老珠黃,每況愈下。她的説話和動作表明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4) 楊二嫂的前後變化,説明這個人在舊社會還是受損害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官僚地主統治下農村的急劇破產,也是故鄉衰敗的一種標記。

(5) 恣睢:放縱行為。楊二嫂是舊中國病態社會的產物,在舊社會嚴重腐蝕下,一面辛苦勞動,一面放縱自己,從招徠生意到連偷帶摸,鞭撻了那個黑暗的時代環境和罪惡的社會制度,希望下一代不要走這一條路。

4. “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的思想、情感有怎樣曲折複雜的變化?

作品中的第一人稱“我”,是藝術形象,作者雖運用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材料,但“我”是個虛構人物。

“我”是小説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對故鄉和故鄉人的變化,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描寫出來的。

(2) “我”是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由於辛苦輾轉,他回故鄉的心情是怎樣的?

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感到非常失望與悲涼,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這句話表現了“我”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

懷着壓抑的情感,用淡淡的抒情筆觸,傳出悲涼激憤的心情。

(3) 老屋的殘破寂靜,母親淒涼的神情,故鄉的蕭索景象與“我”的悲涼心情一致。

(4)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階級隔閡刺痛“我”的心,思想上有極大的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氣悶悲哀——從碗碟比較閏土與楊二嫂兩種人物的不同,深感舊社會在物質上、精神上對人們的損害。

展開對未來新生活的希望——“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否定三個“辛苦”,明確指出要追求一種新生活。從失望到希望,反映了作者要求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革命精神。

“忽然害怕起來了”,因為想到希望,就會想到希望的實現,並想到當時社會有無實現的可能。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極端不滿,認識改造它的艱鉅複雜。

閏土崇拜的是神的偶象,只想眼前生活好一些,故“切近”;“我自己手製的偶像”是希望後一代過新的生活,這不是輕而易舉的,須經長期艱苦的實踐,故“茫然”。這樣寫,表現了對革命任務艱鉅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決心。

最後以“路”作比喻,充滿了希望和理想必然實現的信心。這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鬥爭的信心,把小説的主題思想引上一個新高度。

感情曲折複雜,通過“我”的感想,抒發對現實生活的極度憤慨,表示對農民的深厚同情和焦慮,提出“新的生活”的偉大理想,並表達了實現理想的決心。(熱切向往)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充分運用了對比手法,抒沉重壓抑的哀愁,揭社會的病根,收鬼斧神工之效。

(1) 故鄉前後情況的對比,描繪了日趨破產的慘景,揭示導致破產的根源。

(2) 少年閏土與成年閏土的對比,揭示了農民命運的日益悲慘,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和絕路。

(3) “我”和閏土之間關係前後變化的對比,揭示了在不同階級之間存在着深深的隔閡。

(4) “我”和閏土之間的關係與宏兒和水生之間的關係的對比,反映了對未來生活前景的熱切向往。

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後變化的描繪,深刻揭露了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層層壓榨下農村破產、農民日益貧困的社會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社會制度在物質上、精神上損害農民無比憤怒;對閏土精神上的麻木狀態充滿同情和焦慮,並表現了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體現了魯迅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文章的主題思想十分深邃:(1) 揭露社會黑暗;(2) 指出貧窮的社會根源;(3) 批判三種態度;(4) 探索新的出路。

2. 練筆參考題:《故鄉新貌》《我可愛的故鄉》《故鄉瑣事》。

1. 學生聽錄音全神貫注。聽、讀、看,對課文前前後後比較熟悉,綜合分析時就大為方便。

2. 教學中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把有關段落對照起來讀,加強對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和寫作方法的理解。

第8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內容。2.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

2、過程與方法:把握小説的情節構思,鍛鍊創造性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19世紀法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摒棄虛榮心,提高道德觀念。

學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運用對比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徵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後,他到了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後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説,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説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二 檢查預習——引導學生掌握下列詞語的音、形、義:

棧橋(zhàn?qiáo)(火車站、碼頭、礦山等的形狀像橋的一種建築。用於裝卸貨物,有的棧橋也供旅客上下用。碼頭的棧橋延伸到海里。)

牡蠣(mǔ lì)(一種軟體動物,也叫蠔〔háo〕,產於淺海的泥沙裏或石上,有兩片殼,肉味鮮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藥。)

撬(qiào)開(用刀或棍捧等的一頭插入縫孔中,用力扳或壓另一頭,以撥、挑開東西。)

煞白(shàbái)(由於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a、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後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傢伙、老流氓、賊、流氓。

b、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説前前後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於勒不同的稱呼?

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願 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 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c、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説的結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婦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為什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怎樣的社會現實?從中可見小説的主題是什麼?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於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於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這篇小説展示了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於態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勢力統治下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的心理,也反映了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這篇小説主要通過富有個性化的描寫和鮮明的對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婦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這點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

恨于勒——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怕于勒)——結局(躲于勒)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體會文章巧妙的構思,理解曲折的情節。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19世紀法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摒棄虛榮心,提高道德觀念。

學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親情對於人生的意義遠勝於金錢。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長、旁白

①我們一看到這篇小説,馬上被它吸引,並急於讀完,關鍵在於小説設置了懸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為什麼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為什麼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②這篇小説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於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描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終明確:小説題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遊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徵。小説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下面有一段情境,請續寫。 遊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裏放着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麼那麼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於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説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係,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關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美好心靈的答案,讓我們再説一次——讓世界充滿愛!

寫作練習: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 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憎恨害怕———奉為福星——深惡痛絕

(趕)————(盼)————(躲)

1、《我的叔叔于勒》選自________國著名文學家________的短篇小説集《羊脂球》。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為主線,以于勒的命運為副線來安排情節,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2、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

3、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

1、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

2、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 )

3、母親也常常説:“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語言描寫( )

1、選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理解有誤的一項( )

a、這個標題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婦的醜惡靈魂。

a、表明資本主義社會人民生活得很苦。(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個勤勞的家庭,可是生活得並不好。

通過小説的學習,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欣賞、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賞方法與技巧的傳授,因而,在小説作品的學習中,關鍵是要帶領學生領會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整個課堂以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為主,以教師的引導為輔,採用小組競賽法和四人小組、同桌研讀交流法為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衝破心理束縛,説出自己獨特的閲讀感受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