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8篇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與啟示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8W

《螳螂捕蟬》是一則著名的寓言故事,它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然而,現今的教育中卻常常忽略了其教育價值。本文將對教學中《螳螂捕蟬》的反思進行探討。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8篇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與啟示

第1篇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教學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環節緊湊。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於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着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後,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説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後的複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着。

2、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課文,把握教材。如: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着眼點,理解詞義後,這時候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説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説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請學生品讀,加深鞏固。

3、重視朗讀。“三分文章七分念”。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我請學生多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還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繫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感悟文本。

4、善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並且滲透複述故事。怎樣讓複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複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複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説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説一説,在生活中,若要説服別人,也當注意什麼?(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麼説?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5、以聽寫詞語、聽故事和複述故事入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本節課很多方面做得較好,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複述故事時,時間還是用的較多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性還不夠,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完整表達。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8篇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與啟示 第2張

第2篇

首先感謝聯校領導為我們搭建了“同課異構”這個互相學習交流的平台,感謝評委們的精彩點評,感謝老師們一天的辛勞陪伴,感謝一個個活潑靈動的學生。

上完《螳螂捕蟬》這節課後,認真聽取了各位老師的點評,受到了許多啟發和感悟。本節課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歸納如下:挖掘文本不夠深入,有些粗枝大葉;缺乏女教師的細緻與優雅;關鍵地方沒有適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整堂課給人感覺有些隨心所欲。不足之處還有許多,限於個人能力無法一一體會出來,今後還需慢慢感悟。

如果反思就是反省不足之處,那麼這篇反思就該結束了,如果講一節公開課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麼公開課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愛因斯坦説過一句話:“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完這節後,我就一直拿着篩子篩,看看這節課能剩下些什麼,有哪些東西能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實踐改進,想看看除了沙子外有沒有金子。幾番糾結,終於擦出幾朵火花,拿出來和大家交流。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説”這句網絡紅語形容導學案有失嚴謹,冒然用一下吧。“導學案”對我們廣大教師來説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詞,熟悉是因為近年來它被各種教育會議無數次強調,在課堂上無數次使用;但大家都無法領悟到它的內涵,在字典中無法查到這個詞,像個傳説一樣陌生。學案是什麼?還需要大家繼續研究,先談談現階段我對學案的認識:學案是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所以它肯定了融入了教學目標、教師的教路和學生的學路,肯定不是一份練習題,但是問題也必不可少,如果沒有問題,學生學什麼,學案應該呈現哪些問題呢?該有幾個問題呢?試想:我們成人在40分鐘內能做多少腦力勞動?課堂上再有導入、總結、交流、合作、探究、練習等等環節,所以,在設計學案時應該設計出有代表性,有突破性的問題,不能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泛泛出現把教師和學生搞得焦頭爛額,使課堂淹沒題海中而毫無生氣,失去了語文味、人情味。我在本節課的學案中,設計了六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自認為設計的很好,就是“對號入座,組成新詞”環節,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提練出“吳國攻楚,諸侯在後”這個詞,一下就抓住了事與理之間的聯繫,利益與禍患近在眼前,這樣就免去了文本一次次被拆分組裝,一次次被支離破碎,免去了教師許多絞盡腦汁的講解。另外是“表演情景劇”環節,下課後一直反思:本節課與文本對話是不是少了些?我先談談對“文本對話”的理解,與文本對話就是讀者投入文本中,觀察故事的發展,洞察人物的內心,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繫本人的生活產生情感與思考共鳴。用情景劇的方式讀課文,讓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一個活生生的人物,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這一形式反應出來,是不是很好的與文本對話的方式呢?還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我們許多學案前幾個題老是生字,詞語練習,接下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尤其在第一課時中,以字詞練習為主。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在此基礎上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等,能不能今後的六年級學案直接從“與文本對話”開始呢?把第一節課交給學生自學,因為自學流程大致相同,教師再適當引導一下,學生完全能以很低的成本把第一課時完成,就不需要再浪費那麼多a4紙了,國家資源這麼緊缺,在這裏強烈呼籲一下。

二、 教師把自己當做班上一個普通的年齡大些的學生。

教師上公開課會很緊張,不管是多麼有經驗的教師,這次在去北村國小的路上,我就在想,當一個人被眾人圍觀時,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壓力。以前上公開課時繃得很緊,早早的就背好了“台詞”,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學生,自己準備的東西總是難以很好的使用,致使課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前幾年在北村講課結果大敗而歸,今次所有高段的語文教師都去聽評課,而且準備時間只有一天多,一下子有了壓力,好在課堂效果自己還比較滿意,反思原因:放下了擔子,不想成敗,放下了架子,與學生融為一體。比如説:帶領同學們一起感謝聽課教師,和初次見面的學生握手,真誠地叫學生的名字,搭着男同學的`肩膀,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就像他們“兄弟”一樣,對了,我只是一個比他們大一些的學生。懷着這種心態去上課,自己就能放開,清晰的思路,精彩的話,情不自禁湧出來,擋都擋不住,整節課如有神助。

三、做人難,做教師難,做國小男教師更是難上加難。

國小教師隊伍陰盛陽衰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男教師給眾多的女教師打交道,時間長了難免會被同化,為什麼女兵都那麼生猛也是這個道理吧,尤其在基層教師隊伍中,女教師能頂多半邊天,男教師反而顯得毫無生氣,默默無聞。我們這裏上公開課的大部分都是女教師,她們思維敏捷,氣質優雅,普通話標準,表情豐富,富有親和力,會用各種方法不斷的激勵學生,男教師上公開課也參考女教師,時間一長,男教師們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要表現出這種種素質,同時又一直和性別打架,長此以住,公開課的講台讓大多一線的男教師望而卻步。我也有這種困惑,如何能到不作做,不拘束,不忸怩。本次公開課評委用了“粗獷”這個詞來形容我的風格——也許是物以稀為貴吧,六個做課教師只有我一個男教師,——這對我是莫大的鼓勵,在今後的教學中將繼續探尋適合男教師的教學風格。

本節學案教學設計時,更注重體現小組合作的價值。既然要合作就要求大家在同一目標上進行分工,合作學習需要小組長把一項任務分成份,每個人去精心完成其中的一部分,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那麼合理的組織分工和協調,需要組長去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中組長的作用就被突顯了出來,教師要協調要自己與組長的關係,不要越廚代庖。本節課的教學時,我有意體現組長的價值,如:讓小組選代表讀課文,小組推薦發言,小組長帶領本組員自導自演課本劇,組長點評等,小組長申慧強點評情景劇的精彩表現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個合作學習環節是在組長的帶領下有序進行的,忙而不亂,多而不散,小組長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學的快樂,教師教的輕鬆。

五、在狹小的課堂上為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這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為了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我讓學生站在教室裏最耀眼的位置來展示自我,沒有把學生拘泥於座位上動彈不得,教師沒有高高在講台,而是讓學生來到教室中央,無論是讀課文,回答問題,學生參與寫板書,還是情景劇表演都把學生請到講台上,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很重要。此時些該,狹小的教室就是學生的舞台,老師就站在或索性坐在教室的一角,認真地聆聽學生讀書,討論探究,欣賞他們表演,適時做出點評、激勵或指導。因為被教師請上來,小傢伙們一個個很興致很高,學的很起積極,課堂自然就熱烈起來,這時老師只需要坐享課堂的快樂氣氛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快樂。

六、 追隨內心當我們還是國小生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教育觀點。

我説這話是不是有些誇張了,一點也不,我們可以調查自己的學生,學生知道那個教師好,喜歡那個教師,不喜歡某個教師,孩子們各自有各自的觀點,只是他們沒有和教育這個很大的詞聯繫起來罷了。我們小時候也一樣,然後有幸讀了一所師範院校,比較全面系統地接觸了教育,再有後來的實習體驗,工作經歷,生活閲歷,繼續學習,以及每個人在獨特的環境教書育人,這些外在的方方面面無一不在影響塑造着我們,幾年甚至幾十年下來,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觀點,有的人只是缺乏對個人教育理念的總結和思考,當個人的理念形成時候,就要去喚醒內心深處屬於我們自己的教育,也許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是最適合自己的,並且在教學中實踐好,操作好,這就是最好的教育。但是這必須有個前提,亞里士多德説過“我思故我在”,請捫心自問一句“我思考過嗎?”之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有這樣一種現象,好像教齡越長的教師越難適應現在多變的教育,要麼是多媒體,要麼是學案教學,將來還有更先進的思想誕生,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新形勢下失去了話語權,好像馬上就要被殘酷的現實淘汰。為什麼我們在課改的同時丟失了自己? 雖然每天在做同一件事情,但和自己交流的時間卻很少,很多時候是被牽着鼻子走,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權力去思考,哪些才是適合自己的教育?

我們幹了一輩子教育卻糊塗了一輩子,真是悲哀啊!在反思中成長,思考的過程肯定有些不成熟、詞不達意或誤入歧途的地方,望大家批評指正。

第3篇

語文教學,要以同學實踐為主,閲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閲讀實踐,應讓同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就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准他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從同學閲讀心理動身,根據教材自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我主要抓住了這樣幾個環節:以聽寫詞語導入學習,然後根據詞語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同學基本掌握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在一起研討“少年為什麼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和“少年是怎樣勸説吳王的”這兩個關鍵的問題,雖然我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我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佈置了聽、説、讀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同學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能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在教學時,雖然細節掌握得還不夠到位,但總的學習目標還是達到了。同學對“螳螂捕蟬”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對少年的智勸、巧勸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當然,設計總是完美的,但在操作過程中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節時,雖然我也知道應該讓同學讀透文章,在讀中體悟吳王的固執、在讀中瞭解“不可思議”的後果,可在同學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時,我總忍不住急着去告訴他答案;當同學的答案與我的預設有偏差時,我就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學引導到我的思路上來,這也許是因為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吧。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同學提出更多的.為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同學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於同學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發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同學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同學對自身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同學藉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着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幹不時地前進。

第4篇

對於《螳螂捕蟬》這樣一個帶着原汁原味中國特色的寓言故事,且課文這種嵌套結構(即大故事裏還套着一個小故事),究竟該如何處理,這樣的課文本身在給學生閲讀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挑戰,帶來困惑:如兩個故事是怎樣的關係?如何處理這種關係等。在這節課上,我在結構方面採用了“故事前置”的處理,這是我的一次教學嘗試,這次嘗試也給我帶來了不少啟示,自己回顧這節課,感受頗深。

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雖説在文中是少年講給吳王的故事,並非課文之全部要義,但課文所敍述的故事卻又事實地因為該寓言而得以存在流行,將寓言作為教學的突破點,我認為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所在,又能很自然突破理解上的重難點。在課堂伊始,學生興致正濃之時,直接學習“螳螂捕蟬”之故事內容,學生興趣較高,效果較好。

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為了加深學生對故事、對角色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我安排了幾次角色體驗,事實也證明,學生角色的'擔當也避免了學生認識的膚淺,同時也實現了文本與閲讀者的深層信息交流。如安排學生體驗“蟬”、“螳螂”、“黃雀”角色的心理:“掉頭看看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它們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我找三個同學來替它們回答。”學生的話也充分説明了三個角色只顧眼前利益,沒有注意身後禍患的危險。另外在教學結束時,讓學生體驗“少年”、“吳王”“大臣”、“百姓”角色的心理:“故事學到這兒,如果你是少年、吳王或是得知此事後的大臣、百姓,你會説什麼呢?”此次體驗,學生不僅已經完全理解了故事,學生精彩的發言更讓我們感覺到他們將理解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學生在豐滿着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話出有據,語出有憑,既豐富了故事,也鍛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語文課一定不能忘了語文課的特點,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理解,語言的訓練,都應該讓學生有所收穫。在這節課上,我安排學生在理解“恍然大悟”的基礎上積累含有這個意思的詞語,實現課堂上進行詞語的有效積累;比較句子“吳王固執地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和句子“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中的“死”的不同意思,來感受相同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安排學生比較句子“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吳王終於發現了少年”,通過比較感悟不同表達的作用;安排學生有階梯地複述:先提供角色和部分詞語到只提供角色,學生的複述輕鬆自然完成等等,使學生在老師安排的這些環節中語言上真正有所獲,有所得。

這節課學生是有收穫的,我在收穫欣喜的同時也收穫了遺憾,遺憾總是有的,遺憾也是美麗的,因為它會催人思考,催人奮進。這節課上,我將“螳螂捕蟬”作了前置處理,這個故事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後面環節的安排上怎樣體現,還需考慮;在朗讀指導上,怎樣體現指導的實效性、階梯性,也還需努力;問題的預設怎樣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課文在結構板塊化處理後怎樣迴歸整體等等,我想,這不僅僅留給我的遺憾,更是留給我的新課題……

第5篇

?螳螂捕蟬》是一則極富理趣的歷史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藴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為了將課題研究的成果充分體現在本節課中,我認真鑽研教材,挖掘合作點,共設計了四次合作。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突出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體現了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與文本對話,理解語言,形成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開放的,有生命的語文課堂。

如,為進一步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我設計了這樣的合作學習:請每個小組推選兩位同學,一個當少年,一人當吳王,其他的人是導演,表演對話。要求:表演符合人物身份,配合默契。在排演中,小組成員各有其職,職責分明,相互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在趣味盎然、快樂無比的表演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自覺性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在表演之後,我引導學生展示的小組進行評價,及時鼓勵肯定他們的學習成果。

如,在學生明確了蟬、螳螂和黃雀之間的關係後,為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我提高了要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用符號表示三者的關係。每組的2號做記錄,1號彙報,4號組長負責組織協調工作。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認真傾聽組員發言,必要時提問、質疑。片刻之後,每個小組都設計了示意圖,而且各有特色。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

課後,我也佈置了一個合作的作業: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第二天早朝時,他會怎麼對大臣們説才不失自己的顏面呢?請小組討論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這樣的作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創造力,而且將小組合作學習延伸到了課堂之外。

第6篇

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我參照一些老師的教學建議,把課文最後一節中吳王連聲誇獎少年的那句“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作為引子,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太有道理”的是哪句話。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很快找到了少年的那句話:“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找到以後,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理解這句話是怎麼來的,第一,這句話是在吳王下了死命令以後;第二,與 “螳螂捕蟬”那件“挺有意思的事”有關。

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之後,我還適當延伸:“你覺得少年的話有道理嗎?能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嗎?”學生例舉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看見地上放着一個錢包,你偷偷地撿了,沒有想到卻中了騙子的計。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後的禍患。”“我不會做的題目就去看同學的,到考試時就抓瞎了。抄作業是眼前利益,考試成績差,就是禍患。”“釣魚時,魚兒只顧吃魚餌,卻沒想到中間有個鈎子。”

第7篇

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參考了很多網上其它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反思,直覺上總感覺不是很好。反覆讀、講故事、組織學生表演,這樣的設計好像很熱鬧,可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樣的課堂目標指向哪裏?思索許久,我覺得本課雖然是個簡單的故事,卻因為這個故事的簡單導致教師對文本的分析不夠,導致對教學目標把握不夠到位。

我覺得這一課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説它是個特殊的故事,是因為它是以一個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現。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巧勸吳王,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那個《螳螂捕蟬》的故事。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怎麼處理這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呢?我想,首先這兩個故事是相對獨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從大故事中脱離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寫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潛伏在身後的禍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義“直勸不如巧勸”。其次這兩個故事的教學是相互關聯的,教學小故事是進一步教學大故事的前提條件,教學大故事是教學小故事的必然歸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學是大故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又不能脱離大故事的教學單獨進行,必須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學中,我從小故事突破,通過這樣三個問題串起全課:

1、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麼,身後隱伏的禍患是什麼?吳國明白了什麼?

2、為什麼大臣們都沒能勸住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做到了?少年的勸妙在哪?

在教學第一個問題時,我結合練習冊指導學生自學,解惑,並指導複述。第二、三個問題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我通過問題驅使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學,而後進行交流指導。通過對人物心理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少年和吳王對話時的心情。抓住“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潛伏着禍患呢”一句,感受少年心憂國家命運、冒死直諫的勇氣。學生通過默讀思考,比較大臣們和少年在勸諫方法上的不同。然後,再次分角色表演,讓學生體會吳王在聽到兩種不同的勸諫時的心情會有何不同,最終總結出“直勸不如巧勸”這一道理。並由此引申開來,教育學生在勸説別人特別是勸説長輩時更要注意説話的技巧。

遺憾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多了,課堂上似乎有些沉悶了。對於這篇文章的朗讀指導在課堂上也有所欠缺了,學生的分角色朗讀,也沒有落實。似乎一堂課的時間還並不夠。很是矛盾,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有些問題就沒有辦法在課堂上解決了。如何讓課堂更有效,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在教學中摸索,解決的大問題。

第8篇

首先感謝校領導為我們搭建了這個互相學習交流的平台,感謝評委們的精彩點評,感謝老師們一天的辛勞陪伴,感謝一個個活潑靈動的學生。

上完《螳螂捕蟬》這節課後,認真聽取了各位老師的點評,受到了許多啟發和感悟。本節課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歸納如下:挖掘文本不夠深入,有些粗枝大葉;缺乏女教師該有的細緻與優雅;關鍵地方沒有適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整堂課給人感覺有些隨心所欲。不足之處還有許多,限於個人能力無法一一體會出來,今後還需慢慢感悟。

如果反思就是反省不足之處,那麼這篇反思就該結束了,如果講一節公開課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麼公開課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愛因斯坦説過一句話:“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完這節後,我就一直拿着篩子篩,看看這節課能剩下些什麼,有哪些東西能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實踐改進,想看看除了沙子外有沒有金子。幾番糾結,終於擦出幾朵火花,拿出來和大家交流。

教師上公開課會很緊張,不管是多麼有經驗的教師,這次在上課前,我就在想,當一個人被眾人圍觀時,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壓力。以前上公開課時繃得很緊,早早的就背好了“台詞”,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老師,自己準備的東西總是難以很好的使用,致使課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反思原因:自己太緊張了,你的緊張會傳遞給孩子,讓他們也莫名緊張起來。現在,很多老師都説我公開課時看不出任何緊張,我表面上確實也沒有以前那麼緊張了,雖然剛開始會有一點兒緊張,但基本五分鐘後就忘記有人在聽我的課,而完全投入與文本,與孩子們的對話中。放下沉重的.心理負擔,也許才能更好地展現自我。

要更注重體現小組合作的價值。既然要合作就要求大家在同一目標上進行分工,合作學習需要小組長把一項任務分成份,每個人去精心完成其中的一部分,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那麼合理的組織分工和協調,需要組長去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中組長的作用就被突顯了出來,教師要協調要自己與組長的關係,不要越廚代庖。本節課的教學時,我有意體現組長的價值,如:讓小組選代表回答問題,小組推薦發言,小組長帶領本組組員練習分角色朗讀,組長點評等,小組長汪恩澤點評分角色對話的精彩表現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個合作學習環節是在組長的帶領下有序進行的,忙而不亂,多而不散,小組長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學的快樂,教師教的輕鬆。

當我還是國小生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教育觀點。我説這話是不是有些誇張了?一點也不,我們可以調查自己的學生,學生知道那個教師好,喜歡那個教師,不喜歡某個教師,孩子們各自有各自的觀點,只是他們沒有和教育這個很大的詞聯繫起來罷了。我們小時候也一樣,工作經歷,生活閲歷,繼續學習,以及每個人在獨特的環境教書育人,這些外在的方方面面無一不在影響塑造着我們,幾年甚至幾十年下來,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觀點,有的人只是缺乏對個人教育理念的總結和思考,當個人的理念形成時候,就要去喚醒內心深處屬於我們自己的教育,也許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是最適合自己的,並且在教學中實踐好,操作好,這就是最好的教育。但是這必須有個前提,亞里士多德説過“我思故我在”。

之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有這樣一種現象,教育不停改革,越改老師越累;越改,孩子負擔越大。為什麼我們在課改的同時丟失了自己?雖然每天在做同一件事情,但和自己交流的時間卻很少,很多時候是被牽着鼻子走,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權力去思考,哪些才是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反思中成長,思考的過程肯定有些不成熟、詞不達意的地方,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