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7篇 《烏鴉喝水》教學感悟:啟發式教學的應用與探究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W

本文圍繞國小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故事《烏鴉喝水》展開反思,從故事中挖掘藴含的教育價值,探究如何有效教學。通過分析和總結師生們的教學實踐,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7篇 《烏鴉喝水》教學感悟:啟發式教學的應用與探究

第1篇

?烏鴉喝水》這節課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難看出,這節課真正的主人是學生。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學生們在表演、討論乃至爭論的'過程中,獲取了知識。知識的獲取並不是老師硬塞給學生的,教師把思考的權利和時間就大膽地交給了學生。老師的一句“你能幫助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了雙向互動。從學生的相互辯論中不難看出學生在情境中,熱烈的情緒,好奇的心理,探究的精神交織在一起,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認知活動中。親身經歷的探究為主的學生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老師讓學生仿烏鴉的辦法做實驗,驗證了烏鴉做法的正確性,培養了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

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7篇 《烏鴉喝水》教學感悟:啟發式教學的應用與探究 第2張

第2篇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讓孩子去“展示自己”,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第3篇

烏鴉是又黑又醜的鳥,然而,課文中卻給烏鴉以讚美,如,“寒鴉數點”,“暮鴉棲未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烏鴉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在談到烏鴉反哺的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在本課《烏鴉喝水》中,我們又以認識它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也知道了什麼?接着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裏的水不多,喝不着,怎麼辦?為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麼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

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動中只感覺了烏鴉飛到東來,飛到西,沒有把“找”這個詞落實於實處,這一環節在課堂上應及時引導,讓學生明白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終於找到了一瓶水。

第4篇

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9課《烏鴉喝水》是一篇老課文,在幾次教改後依然被列為重點講讀課文。而在全面提倡課改的今天,要求教師要直面新課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帶入新的課堂。不得不承認,在課改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經常要面對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答非所問,異想天開,而這些往往要讓教師不知所措。然而在教完《烏鴉喝水》這課後,我對學生的“異想天開”有了新的認識。

通過我的啟發,並做了實驗演示。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通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突然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突然“從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被打斷教學的我顯然有些始料未及。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平時淘氣搗蛋總有他的份。我有些生氣,但是看着他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你為什麼這樣説?”我追問。“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顯然我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馬上,我後悔了,又向他請教“烏鴉為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同意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鄰居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書中只説瓶裏有水,若是小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説“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才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差點被我視為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我慶幸自己尊重了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了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此刻,教學的意義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不能否認,在這堂課上,學生是最成功的。順着學生的這股學習勁,我在原有的教案設計上加了一個環節:假如這時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怎麼辦呢?

學生討論的很激烈,有幾個答案引起了我的興趣:“烏鴉四處尋找小石塊,往返運送小石塊,又累又花時間。如果找不到足夠的小石塊,它就喝不到水了。其實,還有更好的辦法:垃圾桶裏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裏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裏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裏的水倒進碗裏,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鬆,多好啊!”多麼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答案呀!我都沒有想到這些!聽到這兒,我不得不為自己反思一番。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教師對問題的理解、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往往與學生不盡一致。這是因為,教師是成年人,經驗豐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學生往往富於幻想,思維更具情感性、發散性和靈活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認真傾聽學生的答案,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你會發覺兒童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他們的心靈純真無瑕的讓人嚮往。

第5篇

這節課我給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接着我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了,懂得的道理也更多了。

第6篇

師:我們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半瓶水,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怎樣才能把瓶裏的水升高呢?

師:有一隻烏鴉飛了很多地方,怎麼也找不到水喝,這一天,它發現了一片荒地上有半瓶水。你能幫它喝到嗎?

師見時機已經基本成熟,立即下發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塊。

生:所以每年汛期來臨前,有關部門總會疏通河道,緩解水流。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以上摘錄的《烏鴉喝水》的教學案例,對此作出了很好的詮釋。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我已經真正成為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

從小孩子們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可以窺見到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探究的預期目標得以實現,科學的探究方法得到培養,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探究精神得到延續。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説一説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因此,探究性學習需要關注過程,但決不是意味着拋棄探究的結果、結論。它需要結果、結論,還在於結果、結論將是我們今後探究性學習的“載體”,是我們進一步探究的前提或基礎。這才是探究性學習的“本真”。

第7篇

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閲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初步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為本節閲讀課的重點,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烏鴉在“找水喝”到“喝着水”這一過程中心情的變化,讀懂故事闡述的基本道理,拓寬知識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多次教學,不斷反思,我深切體會到,教學設計的思路對於課堂氣氛及學生學習、精神、思維的狀態,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

師:同學們,你們的生字識記能力非常強面老師想考考你們的朗讀水平。(出示幻燈片一)誰會讀這句話?

師:同學們,這隻烏鴉為了找水喝到處飛,飛過高山,飛過大海,飛過平原,最後才找到水。同學們,你們看見了嗎?這就叫“到處”。哪個同學再來讀一讀這句話,要能讀出焦急的心情。(生再讀句子)

(後面的教學環節,基本上是按“教師出示句子,學生朗讀表演”的程序進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朗讀,一問一答,按部就班,整個課堂有條不紊,環環相扣。)

師:同學們,這是個童話故事。剛才我們讀了課文,你最喜歡讀哪個句子?你覺得哪句話寫得最有意思?

生:(積極、興奮)我最喜歡讀“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着水了”這句話。

師:還有哪些同學也喜歡讀這句話?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教師隨機出示幻燈片)

師:同學們,這句話很長,讀好它不容易。你們幫老師想想,怎樣才能把這句話讀得更好呢?

生1:“一個—個”要讀慢,一點,讀輕—點,要讀出感情。如果讀得太重,那麼小石子就會把瓶子砸破,所以要“小心”一點讀。

師:你説得太有道理了,看來你是我的小老師。來,你給大家示範瀆一讀。(生瀆)

師:同學們,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讀得有重有輕,有快有慢,這就叫有感情地讀。

生2:我覺得“漸漸”要讀得慢一點,因為水升得不快。

師:看來你瀆懂了“漸漸”—詞的意思,你能結合動作表演朗讀嗎?

生3:我覺得“烏鴉就喝着水了”要讀出高興的語氣。

師:是啊,讀課文時,還要注意讀出人物的心情。看來,同學們對朗讀還真有研究。現在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讀。

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讀:找朋友讀,小組合作讀,個人表演讀等。)

師:有哪位學生自告奮勇到台前來讀一讀? (生比賽朗讀)

師:(出示教具:瓶子、小石子)誰能把烏鴉喝水的過程演示給大家看?

片段一的教學。教師過多地闡述我對文本的理解 在教師的強力牽引下,學生的回答也是言不由衷,出於迎合教師串講串問表現過多,課文內容分析過細,明顯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

片段二的教學,教師盡力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為:尊重了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學習方式的權利,學生合作學習,學習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

片段一採用的是線型結構設計。這種設計的`弊端是:學生學習空間受限制,無自主選擇機會;教學環節雖步步緊扣,但死板而機械,教學流程具有不變性和明顯指向,串問串答,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的興趣不高。

片段二採用的是板狀結構設計。每一環節教師均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選擇空間,因此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板狀結構的課堂設計在流程上具有多變性和不確定性,課堂教學因而顯得多姿多彩;一問多答,討論式、研究式、合作式等學習方式多樣化,氣氛熱烈;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師: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你們覺得這是隻怎樣的烏鴉?

師:是啊。烏鴉知難而上,肯動腦筋(板書:肯動腦筋)。

師:同學們,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還能用什麼辦法喝到水呢?

師:同學們想的辦法都不錯。回家後,請大家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你的朋友或父母聽,好不好?(下課)

師: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休想對烏鴉説些什麼呢?(師戴頭飾,飛到學生中間 )

生:烏鴉,你很了不起,能想出這麼好的辦法來喝水。

生:烏鴉,我要給你發一朵小紅花,然後給你打上一百分。

師:看來同學們是喜歡上這隻烏鴉了。老師也寫了一首兒歌來讚美它。

(出示幻燈片:烏鴉烏鴉本領大,肯動腦筋想辦法,—個—個石子放,困難再大也不怕。)

師: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可以寫出更好的兒歌。當然,你如果願意的話,還可以兒歌編成一首歌曲呢!(生自編自唱)

師:今天,江老師有兩份禮物要送給大家。誰想當科學家? (部分學生先舉手)誰想當文學家? (另—部分學生舉手)我把“題一”和“題二”作為禮物送給想當文學家的同學,把“題二”送給想當科學家的同學。

[附題一]“編一編”——“有一天,烏鴉又口渴了,到處找喝。看見前面有一口小井,烏鴉飛了過去,可是井太深,烏鴉喝不着水,怎麼辦呢?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井裏,結果……”請你想象結果,並把它寫成故事。

[附題二]請你課外閲讀一個關於烏鴉的故事,下次舉行讀書彙報會時彙報。

[附題三]當瓶子裏的水少於一半時,放石辦的辦法還能喝到水嗎?請你動手試一試。

片段一的教學設計,教師結合文本雖然作了適當的拓展,學生思維也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但深度和廣度還是不夠的。尤其是在課外練習的設計上,表現得比較平淡和蒼白,有草草收場之感。

片段二,教師就讚美烏鴉這一環節設計了“編兒歌、唱兒歌”等環節。學生通過自編自唱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感受,而且將語文學習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構。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閲讀與理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文本的超越。在練習的設計上,新穎獨特有個性,大膽開放有創新。通過實驗操作,培養了學生運用科學的態度分析事理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敢於懷疑、敢於實踐的科學求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