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8W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講述了孩子的成長其實也是家長的成長,只有家長用心澆灌才能促進孩子成長,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1

寒假中有幸閲讀孩子給我一本書籍——《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我被作者書中列舉的在教育過程及生活當中的不同實例,解讀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以及客觀地評價教育者的各種狀態,深深地吸引進去。其中,李躍兒説"要是不懂什麼是兒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許會更好。

書中,李躍兒説,“中國的家長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從我們教師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教師也可以分成這3類呢?雖然,教師上崗前都進行了教育學、心理學的考試,但捫心自問,你真的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嗎?我有點惴惴不安了。李躍兒説:給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礙孩子的成長,要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我們老師和家長常常打着“為了你好”的幌子,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當我們將孩子喜歡的漫畫書撕得粉碎的時候;當我們將興致盎然地玩着電腦的孩子從電腦前拉開的時候;

此書有些事例,使我覺得,教師和家長都太功利了。家長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教師希望按自己的意願塑造孩子獲得成功感,可是,我們都忘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每個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複製的,為什麼老師家長想像複印機那樣複印孩子的未來呢?現在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和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孩子也很無奈:老師家長怎麼就不懂我的心?雙方的關係有的甚至緊張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有些地區甚至有弒父、弒母的悲劇發生。可是這能完全怪我們的孩子嗎?異化的教育,異化的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形成了惡性循環。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於不尊重自己,試想一個孩子不再用童貞、純潔的語言和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還是一個孩子嗎?作為孩子的家長、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做了摧殘純美的童年生活的劊子手。我們在以愛的名義做着傷害愛的事情。我們把自己以為重要的喜歡的強加給孩子,從來沒有平等地蹲下來問孩子真的需要嘛?這樣合適嗎?我們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孩子的生活被我們一雙雙無形的手控制着,這樣的孩子,自身會產生一種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湧動而出的幸福感嗎?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温柔親切地問他,他需要怎樣的幫助和關愛。無論哪個孩子,都具有優良的品質。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為人師的要早早發現這些品質,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中,要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因為孩子們的夢想遠比老師計劃的還要遠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麼的空靈,那麼的純淨,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保護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擁有幸福的每一堂課,擁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來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又從何談起呢?雖然,巴學園只有一所,但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像李躍兒老師那樣俯下身子,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關愛。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時就像在一面光潔的鏡子前觀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雖然距她的教育觀點還差得很遠很遠,但是,我會向着“愛自己的班級的幼兒,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的方向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2

“人的幸福不幸福,並不是取決於他有多少財富,過着多麼奢侈的生活,而在於他的內心有沒有釀造幸福的工廠。”

“家長如果不懂教育又沒有時間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給孩子發展的自由。”

“你內心的慈愛要是一條河,別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會感覺不到給了別人,所以也不會計較別人回報你什麼。”

“如果把家庭的愛比作花園的話,愚昧的愛就是有毒的花了。”

“對於成人來説,最要命的是,每個人都緊緊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這本書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學家李躍兒經典著作。她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通過190多個生活和教學中的故事,演繹了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方法,為父母、老師和孩子快樂交流建立了一個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教育者配合。閲讀這本書就是教育者學習愛的智慧的過程,不僅對教育孩子有用,對於提高家長和教育者自身的修養也有深刻的意義。

李躍兒從一個畫家,到一個美術教育家,再到兒童教育家,現在更是創辦了自己的幼兒園和國小,以獨特教育思想支撐的“巴學園”,給無數茫然失措的家長帶來了希望。一些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們追隨者、探索着、發展着她的教育理念。不同於傳統教育的嚴苛和教條,也不同於西方教育的開放和自由,她給在中國社會背景下成長的孩子一條全新的發展嘗試,更是給千千萬萬為教育發愁的家長們一條走向幸福的路徑。

給你一個每個家庭都會發生的場景,孩子要吃零食,使盡各種招數,哭鬧、打滾、甚至摔東西。家長就是一句話:不行。越不行,孩子哭鬧越厲害,家長越覺得不能縱容,矛盾越來越大,衝突不斷升級。可是,仔細想想,孩子真的是那麼想吃零食嗎?他需要的是物質,還是物質背後的東西?

李躍兒教育實踐的總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這麼強烈的慾望實際是在家長不斷的限制中激發出來的。缺少時間陪伴孩子的家庭中尤其突出,精神層面的缺失,只能從物質世界尋找補償,而這時家長的限制就會將情緒逼到死衚衕。不讓玩就偏向玩,不讓吃零食就更想吃零食,不讓看手機就總想看手機。在許多家庭裏,好像這個現象無解,進入了死循環。

突破口到底在哪裏呢?我想應該就在對孩子的理解和心靈的陪伴中找答案。就如書中提到的“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當孩子再吵鬧着要零食時,在排除孩子餓了這種情況後,想想是不是好長時間沒和他玩了,是不是對孩子很想和你分享的新發現置若罔聞了,是不是沒有注意到孩子受了小委屈無人訴説了。是不是該和孩子交交心了。

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伴隨着孩子的降臨,焦慮就從此不曾停止過。小寶寶的時候要焦慮吃奶吐不吐、睡覺總是睡不沉、長不長體重,會不會生病。慢慢的孩子長大了,焦慮也漸漸地變成了怎麼還不説話,怎麼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怎麼不愛看書,怎麼畫畫都是亂七八糟的塗鴉。總之,她怎麼總會和我想象的不一樣。我是不是也會像很多媽媽一樣,無形的逼迫孩子向着我給她設定的路線前行,卻不知不覺的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即使我沒有説,即使我沒有做,就是一個簡單的眼神、一次皺眉,就讓孩子縮回了探索的手,變得不敢嘗試、不敢犯錯。

我開始找各種育兒書籍,當我發現了李躍兒的書時,真是如獲至寶,《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還給孩子》、《幼兒園那些事兒》,一口氣讀了三四本,也開始接觸胡萍、尹建莉等兒童教育學者的著作。慢慢的我知道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成長軌跡的,有共性、有個性。孩子心智發展參差不齊,有的語言發展早些快些,有的大運動發展的快,有的精細活動更好,但所有孩子共同的一點就是需要家長的關注和愛。而這個愛是孩子需要的愛,不是家長認為應該給予的愛。

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主要以培養人的個體自主、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為目的,學習要有樂趣,思維要有創造性,精神上愉悦、心理上健康。但有些家長孩子兩歲多就逼着孩子認字、計算,以為這樣就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這樣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結果只能是徒勞無功。瞭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愛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家長要放下自己的虛榮心,給孩子多一點自由和空間,或許他能飛的更高。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3

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談到教育,總是與一系列矛盾和悖論聯繫在一起,比如管教與自由、慈愛與溺愛、幸福與痛若、希望與失望……人們在不斷地探尋以期得到答案,養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斷地反思: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嗎?問題在哪兒,怎麼解決呢?正是這些疑問,讓《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無比現實的意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所著,李躍兒從自己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巴學園”的教育實踐,和自己育兒實踐的切膚之痛中領悟到教育的真諦,然後用流暢的故事語言表達出來,出版了這本書,深受讀者喜愛。在北京召開的一次這本書的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與其説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專著,不如説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關於愛育的宣言。

著名育兒專家小巫把李躍兒稱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認為她不僅精通教育,而且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能讓我們入迷地讀着故事的同時,學習着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家長;願天下父母都來讀一讀她的故事,學一學其中的道理,把幸福還給我們的孩子,並在為這本書寫的序言中把它推崇為“一定要看的一本書”。她寫道:

“對讀者,我想説,如果你想博覽教育羣書,我推薦你先看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懶得多看書,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議你別的書都可以不看,卻一定要看這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分為四部,分別是“用靈魂感受孩子的靈魂”“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幸福使孩子產生學習的動機”。書中,李躍兒用她那愛與真誠的語言講述着關於愛育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性格鮮亮的小精靈,告訴人們孩童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要人們去理解那個色彩斑斕而鮮活跳亮的心靈。用她自己的話説:“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對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錯的。”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語上赫然寫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這是李躍兒的教育觀,她的教育座右銘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讓穿鞋的人感到舒適;舒適的先決條件就是鞋子適合於腳。對教育來説,只要適合於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書中表明,孩子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孩子從出生到學會走路、説話、吃飯、寫字,一切從無開始,就像生命之樹,只要你種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出土,什麼時候抽葉,什麼時候開花結果那是按預先設定好了的機制在起作用。嬰兒實際上就是一顆準備長成精神大樹的種子。

李躍兒告訴人們,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並尊重和理解這些規律。在一次家長會上,她苦口婆心地勸説一位家長:孩子6歲之前是屬於大自然的,他們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不是由養育他們的成人所決定的。正因為他們能夠固執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帶來的方式去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法,才使他們成為他們自己。閲讀本書,我們就能明白什麼叫“愛育的宣言”。她大聲疾呼,要為孩子營造愛的平台,用愛佔有孩子的靈魂。

很多時候,成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展。故事中的楊一凡,起初她的身體裏像沒有靈魂一樣。她並不是天生就是這樣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變的,我們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變成這樣沉睡的狀態。如果由於不懂使孩子成了這樣,我們也可以引領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狀態。

讀完《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我感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就站在眼前,感動着我。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李躍兒在書中所提到的教育,説白了就是“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