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發言稿

在青年讀書交流會上的發言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1.05W

結合工作談幾點體會,歸納為幾個關係。

在青年讀書交流會上的發言

一、根基與成長的關係

錢教授講座,提到了一個上海靜庵寺的方丈,要發動一百萬人捐獻黃金,鑄造一個金佛。最後不敢捐了,因為他發現,如果真的捐夠一百萬人,那寺廟要拆掉重建。因為,底座不夠結實,承載不起那麼重的佛像。這個事情出了説明民間存有大量黃金,我倒領悟到了另外一個道理。就是根基的牢固程度與成長的高度的關係。

這個方丈是有智慧的,及時停止了鑄造佛像的行動。而現實中卻有許多人仍在做着類似黃金鑄造佛像---積累財富的事情,卻沒有空加固根基。

我們都知道大樓的根基不牢固,大樓會倒塌;樹的根基不深,會被大風吹倒。那麼,人的根基不深,會不會被財富、被官位、被名利壓倒?我感覺,能的。現實中有許多人,錢賺到一定的程度、官當到一定的級別,就出事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根基不紮實,德不配位。

唐朝名臣魏徵諫太宗説:“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的確如此。

《易經》中也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之不厚,何以載物?德之不有,又以何載物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傳不習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實質就是紮根、修德的過程。所以才有《孝經》、《大學》的出世。

道不正則不能行遠,根不固則不能長高。教育就是一個紮根生長的過程,文化建設也是一個將道內化於心的過程。“詩言志、文載道。”文之所以能化人,就是因為道載其中。文中無道,以何化人?讀書,就是化道於心的重要途徑。讀什麼樣的書,就會化出什麼樣的人,再傳播什麼樣的道。歸根結底,是人格的造就、精神的樹立、良好風氣的養成。文化建設不是立幾個牌子、掛幾幅字,是要讀書學習的。看什麼樣的書,聽什麼樣的話,交往什麼樣的人很重要。我們應該提倡讀好書,交好友,説好話,做好事。

所以,我們年輕人要成長,必須先固本,踏踏實實打基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根要往下扎,謙遜,謙虛,再謙遜;學習,學習,再學習。積厚德以載物,學良能以健行。

拔苗也能助長。但要真正長大、長高,必須先打牢根基。

二、物質與精神的關係

記得聽一個講座,老師有這樣一句話:錢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小事。無獨有偶。去年一般幹部崗位輪換之後不久,我問我科一名年輕同志:從分局税源管理崗位調到內勤,物質收入比原來有所減少吧?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物質的是都是小事”。聽了這句話,我很欣喜,欣喜於他的回答。我又感到羞愧,羞愧於我問出這樣的問題。

物質的事都是小事,那麼什麼事的是大事?與物質對應的顯然是精神。精神層面的事才是大事。

4月24日至30日,我局組織了一期井岡山黨務工作培訓班,大家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沒有吃、沒有穿,沒有先進武器的貧窮的共產黨人,為什麼打敗了強大的國民黨軍隊?最後的答案,就是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共產黨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在交流會上,有的同志是這樣説的:與革命先烈相比,識字比他們多,金錢比他們富有,可是,論精神、論信念,自己卻比他們貧乏、無知和渺小的多。

可見,真正強大的不是物質的富有,而是精神的強大。現實中有許多同志選擇崗位,出了看收入,還是看收入。如果把崗位和權力僅僅當作是賺錢的工具,那的確貶低了工作的價值,也貶低了自己的價值。

我不是否定物質的基礎作用,而是反對精神的頹廢和道德的丟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我們都知道和贊同勤儉節約是美德,奢侈浪費可恥,但現實中我們多少人在浪費,食堂裏、酒店裏那剩菜、剩飯。其實我們扔掉的不僅僅是一個饅頭、一個包子,而是美德。正如錢教授講的,這樣的發展有意義嗎?

有的東西上去了下不來,那就是安逸、享樂、奢侈,物質的待遇,有的東西下來了上不去,那就是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謙虛謹慎的作風。這些是做為一個人、一個黨員、一個國家公務員最重要的品質。

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現實之中,物質是生存的基礎,但真正的富有和強大卻靠精神來支撐。

三、目標與手段的關係

其實,發展的根本和最終目標不是賺錢,而是為了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的更加幸福。錢教授在講座中也説了,我們往往把目標與手段弄反了。用一輩子忙忙碌碌來賺錢,積累財富,卻沒有空停下來享受幸福。有時候,因為我們跑的太快了,以至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要往哪裏去。

現在許多年輕人的目標是“三大”:上大學、將來找好工作賺大錢、當大官。我認為這些都不是人生目標,只是人生路上的經歷階段或是手段。上了大學是學習的新起點、新高度,而不是學習的終點,混個文憑畢業。找到好工作、賺到錢、當上官都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幹事的起點。當官是為了更好的幹好事,還是幹事是為了當上更大的官,明白這一點很重要。

比如:我們今天開會,開會本身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要在全系統弘揚一種樂業好學的讀書之風、勤勉負責的務實之行。今天的會,只是個開始,會後的行動才是真正的內容。如果在會上説起來激動,聽起來感動,回去不動,不能變成實際行動,那這個交流會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目標離不開手段,但千萬不要把手段當成目標。

四、教育與培訓

自去年我被調到人事教育科,所以思考一點教育與培訓的的問題。教育與培訓的關係,猶如學校裏育人與教書的關係,也就是育人和育分的關係。

先講一個故事:一次參加女兒家長會,呼籲家長不要過分重視孩子的分數,重視良好品行、習慣的培養。老師聽後非常不高興,做學生,不要分數要什麼?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之後兩年多,老師不再讓我在家長會上發言。今年女兒上九年級了,老師又提出要我發言,因為她發現我的女兒學習和其他方面成績一直在進步。對於孩子的成長,我總結出了三個格:健康的體格、健康的人格、健康的性格。具體了這三格,成績就顯得並不那麼重要。話又説回來,具備了這三個,成績也不差到那裏去。

可以看出,教育和培訓既密切聯繫,卻又不盡相同。教育,更側重人文素養、價值觀念、獨立思想的培育,解決責任意識與敬業、樂業的問題,實際就是態度問題;而培訓強調業務技能的培養與訓練,解決怎樣做的問題,是個能力問題。而學習不好,或者工作做不好,從根本上説,多數情況下不是能力的問題。

培訓是禾苗,教育就是根。業務技能培訓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先把教育的根扎深。

時間關係,就談這幾個關係,從根本上講就一個關係:本與末的關係。《大學》中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