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神奇的腦教案參考8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8W

教案應該清晰地闡述每個教學步驟的細節,教案應該充分考慮到教學資源的可獲得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神奇的腦教案參考8篇,供大家參考。

神奇的腦教案參考8篇

神奇的腦教案篇1

一、活動目標:

1,認識手的外形特徵和功能,知道人人都有一雙手,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助成人做 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和仔細觀察的習慣。

3、印製不同手形,通過自己的想象和不斷的嘗試,感受設計的.樂趣。

4、感受繪畫的趣味性,體會創作的快樂。

5、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範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二、活動準備:

教師的一隻手的手指上畫上娃娃、紙、蠟筆

三、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小朋友,老師今天帶來了5位小客人(出示一隻手)你們認識它們嗎?(對了,這叫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

(二)玩一玩、變一變。

1、幼兒玩手指遊戲:握一握,張一張,分一分,並一併,看看小手會變成什麼?

2、幼兒互動:看一看,説一説自己的小手變成了什麼?

3、展示手形一:

想一想,這個手形可以變成什麼?(先讓幼兒自由想象,師再相應添畫將它變成孔雀)4、展示手形二:

這個手形添上幾筆變成什麼?(先讓幼兒討論,師再相應添畫將它變成大樹)

四、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鼓勵幼兒不斷變化手形,大膽表現自己所要表現的畫面。

五、展示作品,交流分享

邊相互欣賞與交流自己的手形畫。

活動反思

美術課一直是我們班小朋友最喜歡的活動。現在我們都是中班的小朋友了,小手也越長越大,學會了許多的新本領。活動開始運用手指遊戲,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在作畫時,大家都能發揮想象進行創作。只是由於第一次使用記號筆,很多小朋友畫畫時會將小手弄髒。因此,在今後的美術活動中,我還將繼續指導幼兒如何正確使用作畫工具,幫助幼兒養成乾淨作畫的良好習慣。

神奇的腦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 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

2 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 能與同伴合作,較細緻地進行操作活動。

4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 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 鉛畫紙若干(教師多備一些,用廢舊的紙,但要平整)。

2 積木多塊、小組記錄表、粘紙小標記(貼在全班放積木最多的格中)。

3 每人四張紙:

第一張:嘗試讓紙站起來。(試過後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積木的)用於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積木嗎

第二張:折起來嘗試放積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於分析比較:怎麼樣才能放得多。

第三張:用折兩折的方法把紙摺好。用於猜測:摺疊後可擺放積木的數量。

第四張:備用。

——科學活動的材料準備非常重要,教師既要考慮到幼兒的使用情況,準備充足的材料,同時也要養成節約材料的好習慣,因此,在準備材料時要進行推理和測算。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幼兒坐桌邊,四人為一桌,兩人為一個小組。既讓幼兒都能看到教師的操作枱,也便於後面活動時,幼兒能方便地分組,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紙,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師:這是什麼紙有什麼用

師:你們能不能讓紙站起來呢每個人從桌上拿一張紙,想想辦法,讓紙能自己站起來。

——紙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這個話題兼顧了幼兒的日常經驗,同時又給了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紙”的機會,引出了探索主題。

2 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幾下啊兩下。你呢。數不過來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剛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

——教師在指導中有意識地把個別孩子的操作法傳遞給全體幼兒,與此同時,教師的指導語中也透露出鼓勵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哪怕只是折的次數的不同,這也為後面的活動打下了伏筆。

二、再次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幼兒探索

1 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能擺放積木。師: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積木嗎

2 幼兒猜測後,教師拿一塊積木嘗試,全體幼兒發現紙上是可以放積木的。

3 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積木的數量。

——教師每一個提問之後,都不急於動作,而是留給幼兒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4 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積木。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積木又穩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塊積木。

——用兩種最常見的實驗材料,讓孩子有機會去發現並驚奇,與其説這是實驗,還不如説更是遊戲。

5 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則和要求。

師:兩人一組試一試,每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 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裏,

7 分組嘗試將紙摺疊後可放多少塊積木。

——探索性的科學教育就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而記錄正是這種活動的標誌。通過記錄,可以瞭解孩子的原有經驗和真實想法。讓孩子對實驗前後的記錄做個對比。更加有衝擊力。

三、討論,再次進行實驗

1 幼兒搬椅子轉成半圓坐。一起參與討論。

——通過前面的遊戲,孩子們已經感受到了神奇和驚訝,他們現在還不知道。討論後的活動會使他們的實驗更精彩。

2 出示不同幼兒折的紙,引導觀察比較。

師:怎樣才能放更多的積木

——這次的討論對後面的實驗以及實驗會給幼兒帶來的驚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擾,形成討論的氛圍,從而將個體的經驗轉化為集體的經驗,讓孩子獲得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師:通過交流,我們發現紙折的次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紙對齊折;先讓紙自己能站穩,再小心地輕放積木,不能碰桌子。

——教師的小結語也是經過提煉的,不僅僅是大家的發現,更是對下一步實驗的規則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的實驗更具科學性。

3 設置挑戰,再次嘗試。

師:剛才,我們在紙上放得最多的是14塊積木,現在大家換張紙重新折,再試一次,比一比哪組小朋友放得最多。

4 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第二次記錄的要求。

師:兩人一組一張表格。選擇一種方法進行實驗。

——提出記錄的要求,培養記錄的習慣,對實驗很重要。

四、交流

1 細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對結果進行記錄。

師:把紙的折法記下來,把放積木的結果也記下來。

——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孩子總是希望自己的猜測是對的,一旦發現自己的猜測出錯,往往不願意面對,因此在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

2 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發現。

師:你和好朋友在實驗的時候用了什麼方法放了幾塊積木説給我們聽聽。

——在活動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內容是值得記錄下來的。

活動反思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最直接的體驗中學習,在動手中去發現。在這個活動中。我選擇了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材料“紙”和“積木”給孩子進行操作實驗,把有關力的科學轉化為孩子可親自操作的遊戲,依託幼兒熟悉的、直觀的材料。讓孩子在富有挑戰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讓人驚訝的科學現象,努力讓孩子從探究遊戲中感受快樂,獲得智慧。

一、感受

1 感受驚訝。

思考: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神奇,產生探究慾望和興趣,不斷體會神奇,增加新經驗。

策略:選擇孩子最常用的學習用品紙張和遊戲用品積木進行操作實驗,而結果是讓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張薄薄的紙,經過自己的變形居然能放上那麼多的積木。

2 感受親歷,

思考:鼓勵孩子親歷實驗的過程,感受物體變化帶來的心理體驗。

策略:活動不是一種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過程,而是以遊戲的形式,讓孩子親歷探險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感覺。

3 感受興趣。

思考:對孩子來説感受科學的趣味,比“懂得科學”更重要,讓孩子體會實驗是有趣的,像遊戲一樣,從而感到科學的趣味,

策略:觀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實驗結果,激發了孩子的競爭意識,為了超過同伴而產生繼續實驗的興趣。

二、提煉

1 提煉經驗。

思考:紙張的變化與力的關係,這方面的經驗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狀態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讓孩子從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經驗,過渡到與同伴交流經驗,逐漸到進行有_定要求的實驗。在操作中逐漸積累經驗,從而發現實驗結果的神奇。

2 提煉習慣,

思考:成功來源於好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為幼兒入國小後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策略:將活動設計成具有挑戰的遊戲,通過遊戲規則的要求。提出科學實驗中的習慣要求,為大班孩子的繼續成長打下基礎。

神奇的腦教案篇3

教案目的:

1、瞭解水的三態變化,知道水能變成冰,也能變成水蒸氣。

2、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觀察實驗的基本方法。

教案准備:

1、一隻盛有少量水的燒杯(劃有紅色線、要求有顏色的水)、酒精燈、一杯熱水。

2、小塊冰若干,盛有熱水的保温杯。

4、《小水滴旅行記》的課件。

5、課前準備:幼兒在家做水結冰的實驗。

教案流程:

一、活動導入。

師:出示冰。(幼兒在家裏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麼?”

幼:“冰”、“我在家裏也和爸爸媽媽做了。”

師:“對,這是你們在家裏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還記得你們是用什麼做的嗎?”

幼:“知道”。

師:“那誰來告訴我,你們是怎麼做的?”

幼兒回憶製作的過稱和方法。

教師小結:“恩,對。水可以變成冰、變成冰花、冰雕。看老師手裏的圖片,漂亮嗎?”老師放出示圖片。

得出結論:水可以變成冰。

二、操作部分。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水可以變成冰、變成冰花、冰雕。那你們知不知道冰可以變成什麼呢?”

幼:“水”

師:“那小朋友們怎樣才能讓他們變成水呢?誰來告訴我?”

幼:用熱水、冷水、太陽、手、火等方法。由於時間和操作的可行性,老師採用手捂得方法驗證(先讓一個説用手的小朋友示範,老師旁邊指導。再讓其他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嘗試並感受有冰變水的過稱)並記錄。

師:“小朋友們,現在冰變成了什麼?”

幼:“水”

師:“你們真聰明,那有沒有誰願意告訴我你的手現在是什麼感覺?”

幼:“很涼快,冰冰的”

師:“恩,老師的手也冰冰的,小朋友摸摸身邊小朋友的手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再摸摸自己的小臉,有什麼感覺?是手冷還是小朋友的臉冷?”

幼:“手冷”

師:“你們的小手為什麼冷呢?”

幼:“我們剛剛摸冰的”

師:“對,我們的手剛剛摸了冰,現在冰吸收了我們手的温度變成水了。小朋友們,你們覺得水神奇嗎?”

幼:“神奇”

得出結論:冰可以變成水。(在一定的温度基礎上)

師:“恩,神奇水寶寶可真調皮,一會兒變成冰,一會兒又變成了水。可是你們猜猜如果老師繼續加熱水寶寶,它還會變成什麼呢?”

幼兒猜測結果。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

幼:“想”

師:“看,老師前面的杯子。仔細看啊。”

教師演示實驗:點燃酒精燈,將盛熱水(水是有顏色的,這樣便於幼兒觀察)的燒杯放在三腳架上燃燒,要求幼兒觀察水的變化。

師:“小朋友們,你們發現水有了什麼變化了沒?那水蒸氣是從哪裏來的?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燒開水、煮飯等)

師:“你們説水神奇不?”

教師小結:水還可以變成水蒸氣。

三、欣賞故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水還有什麼神奇的變化?”

遊戲活動:幼兒在太陽下做冰變水的實驗。

家園共育:家長與幼兒一起探討水的作用。

日常生活:瞭解生活中水的變化。

區域活動:

1、溶解組:“把鹽、糖放進水裏攪拌後,它怎麼不見了?”

2、沉浮組:“把東西放在水裏,有什麼不同現象?”

3、流動組:“為什麼小籃子裝不住水?”

4、衝力組:“為什麼把水澆在水車上,它就會轉?”

神奇的腦教案篇4

課題:大人國與小人國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舉例説明大小是通過比較才可以體現出來的。

2、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製作大人國或小人國。

教學準備:

學生:玩具、紙、筆等

教師:電腦圖片、動畫資料、實物投影、玩具等

教學重、難點:

1、如何理解大與小是通過比較表現出來的。

2、能否用對比的方法來表現畫面中的大與小。

教學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活動一:

1、請學生觀看《格列佛遊記》電影片斷。

2、討論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來到大人國、小人國的?你都看過那些這方面的書?

3、出示課題:大人國與小人國

活動二:

1、將同一輛玩具車分別放在不同的背景下,為什麼有時顯得非常大,有時顯得非常小?(小組討論)

2、教師舉例:雕塑《湯匙橋》《衣夾》等(電腦展示)

3、請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務舉例説明物體的大小是通過對比體現出來的。(微縮景觀等)

活動三:

請學生思考:

1、你想表現大人國還是小人國?

2、你想用那幾樣物體的反差來表現主人公時來到大任過還是小人國?

3、畫面的主體是什麼?

4、用什麼背景來襯托它的大或小?

活動四:

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活動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見。

札記:以前學生畫人總是畫小了,現在有了大和小的對比,構圖比以前好多了。

第二課時

活動一:

繼續完成上節課的作業。

活動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師從構圖及色彩方面進行總結。

活動三:

遊戲:

大人和小人:每個同學將自己畫的人剪下來,隨意找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比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還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學的進行比較,看看又變成大人還是小人了?

課後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圖表現立體的大人國或小人國。

教學札記:

我找到了《格列維遊記》的故事碟片,放了一段給學生們看,讓孩子們直觀的感受同樣的一個人在大人國和小人國不同的遭遇和感受。這使學生們感受到了很多,在創作畫時想象出了諸如:在小人國一下子割了一畝麥子,在大人國住在蘋果屋裏……想象力的的豐富促使了畫面效果的豐富。

神奇的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教材本身來源於幼兒生活,或貼近幼兒生活,是幼兒所熟悉所關注的周圍事物。這節活動《神奇的水》來源於教材本身,是幼兒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的東西,它以教材為載體,充分挖掘孩子的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創新玩法,大膽想象。此活動鼓勵孩子大膽實踐,敢於嘗試新辦法。在此基礎上,注重了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等方面的滲透和培養。

學情分析

大班孩子已經能夠有意識地關注自己身邊的周圍事物,而且對身邊發生的事物產生了探究慾望,也有了一定的主見。他們善於觀察和思考,還能產生一些與別人不一樣的想法。因此,在此活動中,讓孩子動手操作,仔細觀察,鼓勵孩子想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再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説出來與大家分享。教師力求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為他們提供一些藴含教育目標的適合他們的材料,讓孩子自主參與,積極探索,通過體驗過程,交流經驗達到教育目標。鼓勵孩子從多種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嘗試用多種辦法解決問題。

教法

本次活動採取了談話法、遊戲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實驗法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

本次活動引導幼兒採取觀察、實驗、探究等方法進行學習。

設計思路

本次活動的設計注重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和努力探究問題的能力。鼓勵孩子大膽想象,勇於探索,用不同辦法解決問題。

活動設計

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水

活動目標:

1、瞭解水的基本特徵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2、樂於參與科學實驗,體驗科學實驗與合作的樂趣;

3、能通過實驗發現水的其它特徵。

活動重點:瞭解水無色、無味、透明的特徵(突破策略:使幼兒通過比較、觀察的方法來發現水的基本特徵)

活動難點:通過實驗發現水的其它特徵(突破策略:教師提供實驗材料,引導幼兒分區玩水,同時教師對幼兒進行指導,在讓幼兒自己進行總結)

活動準備:

兩半瓶水(蓋上粘有顏料)、四大杯水、一杯黑醋、方糖若干、凹槽管、泡沫、石頭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魔法變變變

幼兒觀察水,師將準備好的有顏料的水瓶拿出來用力搖晃使水變色

詢問:

1、老師手中是什麼?

2、水現在變成了什麼顏色?神奇嗎?

二、認識水

1、師拿出一杯醋和一杯水供幼兒觀察,並詢問幼兒其不同之處(請幼兒來聞一聞,嘗一嘗)。

2、幼兒總結: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三、玩水體驗,找出水的其他特徵

1、幼兒分組入實驗區進行實驗

實驗一區:幼兒用槽管進行實驗

實驗二區:幼兒用方糖進行實驗

實驗三區:幼兒用泡沫紙和石頭進行實驗

2、請幼兒總結玩水中發現的水的其他特徵

幼兒一:發現水可以流動

幼兒二:發現水可以溶解糖

幼兒三:發現水有浮力

四、生活中的水

1、討論發現生活中水的作用。

2、如何在生活中合理用水(出示生活中浪費水和節約用水的圖片供幼兒判斷)。

活動總結

1、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應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活動延伸:請幼兒去活動區繼續玩水體驗玩水的樂趣。

活動反思:在進行實驗活動中部分幼兒沒有進行動手操作,幼兒之間沒有很好的合作意識,而我並沒有進行干涉。這致使部分幼兒做些無關於實驗的事,而幼兒也沒有直接得到結論。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提升幼兒間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

神奇的腦教案篇6

一、內容分析:

?神奇的水》是《幼兒創新智慧遊戲課程》大班上學期的活動內容。在"神奇的水"的主題活動中,我有一個這樣的大目標:"關心周圍的水,觀察大自然中的水景,瞭解我們的生活與水的關係,體會人人都需要水。"在大目標確定以後,我從幼兒的興趣傾向和經驗出發,關注孩子的"尋常時刻",尋找到了進入該大主題的切入口——"玩水祕密多",我將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活動的小目標:如:"我來淨化水""樂意動手動腦探究水的特性""樂意做個護水小衞士"。

二、幼兒分析:

大班幼兒開始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喜歡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創造性的探索活動是大班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不斷的嘗試會讓幼兒體驗到成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本次活動設計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幼兒在操作、嘗試中創新發現祕密,使幼兒主動創新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三、設計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生活、動植物的生存以及生產建設等等都離不開水更離不開淡水。這節教學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是針對現在水資源貧乏,水污染嚴重的情況對幼兒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因此設計這節課的理念是通過這節活動讓幼兒知道不節約用水,不保護珍貴的水源,甚至往清水源中投放污水、亂丟垃圾、污染水源,或者破壞河堤和梯田造成江河水土流失,那麼"世界上的最後一點水將是人的眼淚"。幼兒喜歡在動手操作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的運用自己以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大膽想象進行創新,所以淨化玩水活動就為幼兒創新提供了一個小平台。

以下是具體設計思路與設計意圖1、謎語導入: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

2、幼兒討論水有什麼用:啟發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現大膽講述問題。

3、擴展幼兒知識面:放錄象,觀看有關廢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兒想象思維,創新新的節水方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節約用水?

5、認識水的重要性:人類、動植物都離不開水,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6、創新操作活動探索:探究實驗水變乾淨,先讓幼兒集體討論想辦法,然後初次嘗試操作,再講述、交流、討論自己創新的方法,再次探索創新操作活動。這部分是幼兒操作實驗創新的探究活動,層層遞進,一步一步引導幼兒嘗試想象操作思維開發創新。

7、記錄實驗過程:是幼兒用記錄的方式來總結自己的發現過程。提升幼兒對創新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四、活動目標:

1、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2、通過實踐活動,創新感知污水通過多層毛巾過濾可以變乾淨。培養幼兒觀察、分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活動重點、難點:

幼兒能結合自己的甚或經驗在操作、講述活動中創造性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幼兒大膽思維創新的意識。

六、活動準備:

錄象、裝滿髒水的容器、乾淨的空杯、筆、紙、毛巾、紗窗網、紗布、海綿、大個果凍盒。

七、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刀砍沒有縫,槍打沒有洞,斧子劈不開,沒有牙齒也能咬。(謎底是水)。

2、幼兒討論水有什麼用: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發現大膽地講述問題水給我們帶來的用處。(水能洗衣服、澆花、養魚、洗澡、洗臉、水能做湯、煮稀飯……)

3、擴展幼兒知識面:放錄象,有關廢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兒想象思維,創新新的節水方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節約用水?(如:洗衣服的水沖廁所、洗菜、水果的水來澆花、關好水龍頭、安裝新型的節水器等。)

5、認識水的重要性:人類、動植物都離不開水,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6、創新操作活動探索:探究實驗水如何會變乾淨,出示一盆很髒的水,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使水變乾淨?

幼兒討論:

(1)我用紗布把髒東西撈出來。

(2)我用海綿把水吸上來就乾淨了。

(3)我用毛巾把水弄乾淨了……試一試,怎樣把水變乾淨。

(1)我把紗網放在空瓶口上,用果凍殼把髒水舀起來倒在上面,我發現水一下子就漏到瓶子裏,但水還是很髒。

(2)我把紗布放在空瓶口上,把髒水倒進去,瓶子裏的水還是很髒,紗布上也有點髒。

(3)我把海綿放在空瓶口上,把髒水倒在海綿上,流到瓶子裏的水有點變乾淨了。

(4)我把一條幹淨的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髒水倒進去,水變乾淨一點但毛巾變髒了。

説一説,為什麼實驗結果不一樣。

(1)紗窗和紗布的"眼"太大,髒水一下子都漏過去了。

(2)海綿"眼"小,能把水變乾淨一點。

(3)毛巾有許多毛毛,能粘住髒水裏的泥,所以水變得有些乾淨了。

怎樣用毛巾過濾使水變得更乾淨?

(1)我把毛巾疊起來變成兩層,放在瓶子上,把盆裏的髒水倒進去,發現流下來的水乾淨一點了。我又拿一條毛巾疊起來放在第一條毛巾上,把瓶子裏有點乾淨的水倒進去,流到新瓶子裏的水又幹淨了一些。我再拿一條毛巾疊起來放在第二條毛巾上,把瓶子裏又有點乾淨的水倒進去,再流到新瓶子裏的水又幹淨了一些。最後,我在瓶子上放了5條毛巾,把瓶子裏過濾4遍的水倒進去,流出來的水已經變得非常乾淨、透明瞭。

(2)我把兩條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盆裏的髒水倒進去,發現流下來的水乾淨一點了。我拿走用過的毛巾,重新放上兩條新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過濾一遍的水倒進去,水又幹淨一些。最後我換了6次毛巾,水變得非常乾淨、透明瞭。

7、提升幼兒對創新活動的興趣:幼兒用記錄的方式來總結自己的發現過程,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八、注意事項

1、引導幼兒用毛巾過濾時不應用手擰,要讓髒水慢慢從毛巾中滴人到乾淨的容器中。

2、空杯子要透明,便於幼兒觀察比較。

3、將髒水慢慢地倒在毛巾上,提醒幼兒倒水的速度要慢,毛巾要把瓶口封嚴,防止髒水直接倒人容器中,影響實驗效果。

4、可將過濾出來的水,反覆倒在毛巾上,進行過濾。

5、為便於操作,可將紗布縫在鐵絲圈上。紗網可用四根木棍固定。

九、活動反思:

優點:

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的形式讓幼兒體會裏探究創新的過程和快樂,活動中利用生活經驗交流討論、多媒體引導、發散思維創新想象,操作實驗、創新實驗交流、記錄總結等活動,引導幼兒創新動腦思維,教師適當的惟有而提供了探索材料,把問題拋給幼兒自己嘗試着探索創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培養幼兒的思維想象力,創新能力。

不足:

課前的準備活動需要在豐富一些,應提前與家長做好生活觀察活動,這樣孩子的生活經驗會更豐富一些,便於幼兒在活動中與他人交流、創新。操作創新活動中教師要適當的拋出問題,一步一步提升幼兒創新思考的能力和技巧。

神奇的腦教案篇7

設計意圖

紙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的物品,對於紙的瞭解和使用幼兒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確提出,幼兒科學學習要善於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通過觀察、操作等方法,學習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同時科學談及內容應貼近生活經驗,將身邊的事務和常見現象作為幼兒探究的主要對象和內容,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一張紙給幼兒的直觀印象是有兩面的,但是有沒有隻有一個面的紙或者如何讓一張紙變成一個面,幼兒是難以想象的。本次活動就是讓幼兒用眼和手直觀感受到只有一個面的紙,感受科學的神奇與樂趣。

活動目標

1. 知道紙有兩個面及面的範圍分界;

2. 認識莫比烏斯圈,瞭解其特點,知道如何驗證只有一個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驟實驗,感受科學實驗的神奇,有崇尚科學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一個面的範圍;知道莫比烏斯圈的特點和驗證方法。

解決措施:活動開始時用一張常見的普通紙先介紹紙的面和麪的邊緣,知道筆只能在紙的一個面畫線(筆尖不可離開紙面)。通過驗證並與普通紙圈作對比知道莫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難點:莫比烏斯圈的製作及對其一面的認識與理解。

解決措施:先製作普通紙圈,再通過觀察和聽老師講解制作好莫比烏斯圈,對莫比烏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後在老師的提示下完成製作。

活動準備

材料:寬度為5釐米左右的紙條(正反面不同色),剪刀,雙面膠,馬克筆

幼兒:大班幼兒具備了本實驗所需的畫直線、粘雙面膠、剪刀使用、認識面等的技能。在思維上已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能夠由一個現象推理證明得出一個結論。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傾聽並根據要求或提示動手操作。

活動過程

一、認識紙的面和邊

1.觀察並説明紙的特徵

師:“請大家觀察紙帶有什麼特點嗎?它有幾條邊緣?幾個面?”

2.提出問題並請幼兒嘗試

師:“用一條線從一面畫到另一面,但是筆尖不能離開紙,你怎麼畫呢?”

師:“是不是每一條線都經過了紙的邊緣?有沒有什麼辦法讓它不經過呢?”

小結:紙有不同顏色的兩個面,剛才我們畫過了從一面到另一面必須要經過一條邊。

二、發現自己的作品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並找出問題

1. 將紙帶粘貼成圈

幼兒操作將紙帶粘成圈

師:“請用剛才畫線的方法在紙圈上試一下,筆尖不經過邊緣一直畫會出現什麼結果?有幾個面上有線條?”

師:“老師也來試一下我的紙圈,看看是什麼結果?”

小結:在筆尖不經過邊緣和不離開紙面的情況下沿紙帶劃線,線條的起點和終點剛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個圈。線條就只在紙圈的一面出現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膽猜測並驗證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這條線剪開,會得到什麼?”

三、按步驟製作莫比烏斯圈,通過驗證知道其特點

1.製作莫比烏斯圈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我的紙圈和你們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師:“是什麼原因呢?老師再畫一次,請大家仔細觀察。”

師:“接下來請大家也來做一個,將紙帶一頭翻轉過來,將不同顏色的面粘貼在一起。”

2.觀察並驗證紙帶的特點

師:“再來畫一次試一試,看線的終點能不能回到起點?”

師:“觀察一下線條在紙的哪一面呢?”

師:“現在紙圈有幾個面呢?為什麼?”

小結:剛才説過筆尖不經過邊緣只能在紙的一個面畫線,現在我們做出的紙圈用一條線就把紙的所有地方畫完了,説明紙圈就只有一個面,這就叫莫比烏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師:“用剪刀將紙帶繼續像剛才一樣沿着線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麼?”

師:“剪出來得到了什麼?跟剛才剪出來有什麼不一樣的?”

四、感受科學的神奇,提出問題,讓幼兒能保持興趣,繼續探索

1.總結

師:“今天我們製作並認識了莫比烏斯圈,它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呢?”

師:“它是將紙帶翻轉一次後粘貼成的圈,我們用筆驗證了它只有一個面,而且將它從中間剪開,得到了一個更大圈。”

2.延伸

師:“我們的莫比烏斯圈還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將現在的紙圈再剪一次,看看又會出現什麼?”

師:“將一條新的紙帶翻轉兩次後再粘貼成圈,它還是莫比烏斯圈嗎?剪開後又有什麼不一樣呢?請大家回去驗證,發現其中的祕密。”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是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多種用途的體現,很好地展現了身邊的科學。從活動過程來看,活動環節由易到難,層層鋪墊,從製作到驗證,過程很完整。但是活動環節偏多,有各種突發情況發生的可能,活動時間難以把控。從幼兒表現來看,本次活動需要幼兒動手能力、良好的傾聽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集中使用,對部分幼兒稍有難度。此外,對莫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的理解可能有難度。從老師的活動開展情況看,同樣需要良好的邏輯思維、較強的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活動中多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部分幼兒需要提供幫助。

神奇的腦教案篇8

一、設計思路:

大班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性、準確性日趨提高,如果一成不變地使用同一種工具,同一種方法,將不利於促進手部肌肉的正常發展,也不利於藝術的表現和創造。

此活動結合海邊的沙雕、外國藝術家的沙畫作品,用生活中的美和大師的作品吸引幼兒的眼球,讓幼兒對沙充滿了神奇和嚮往,又迎合幼兒愛玩沙的心理,利用彩沙的特點與藝術活動相結合,為幼兒創設了大膽表現、自由創造、充分嘗試的機會,從而提高幼兒的藝術表現能力。

二、活動目標:

1、在熟悉沙的特性的基礎上,初步學習沙畫的作畫步驟。

2、激發幼兒利用工具進行沙中作畫,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動腦的能力。

3、體驗沙中作畫的樂趣,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三、活動準備:

1、視頻轉換儀、視頻素材。

2、桌子上放小勺、大盤子、鞋盒蓋子、彩色卡紙、沙子、彩沙。

四、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引起興趣。

提問:(引導幼兒回憶到海邊玩、看沙雕的經驗。)

(1)你有沒有去過海邊?你在電視裏有沒有見過大海?

(2)為什麼大家喜歡到海邊玩、看沙雕?

(3)在大海邊還可以做些什麼事?

(4)沙可以做沙雕,還可以做什麼?

2、欣賞一位外國藝術家的沙畫作品,觀看視頻,瞭解沙畫作畫的.基本步驟。

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欣賞討論。

(1)看看畫上有什麼,一起尋找這張畫的“特別”之處,説説它與我們平時的畫有什麼不同?

(2)我們平時畫畫都要用筆,那藝術家的筆又是什麼?

(3)我們看到的這些畫面中的形象,藝術家是怎樣畫出來的?

3、老師操作演示,重點演示作沙畫的步驟:

(1)構思作品;

(2)在鞋盒蓋子裏舀進沙子,大膽進行沙畫;

(3)選擇彩沙進行畫面的裝飾;

4、幼兒創作,啟發幼兒運用已有的技能及新的方法組合創作。

(1)教師提示幼兒將平時所見到的海邊風景表現出來。

(2)引導幼兒選擇材料作沙畫,選擇合適的彩沙色彩。

5、引導講評。

(1)將幼兒作品展示出來,集體欣賞。

(2)説説製作時的體會。這樣有助於幼兒動作的內化和思維發展,同時也為幼兒創設了相互學習,共享成功樂趣的環境。

活動反思:

大班的幼兒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探究慾望,簡單的繪畫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班幼兒的創作形式。沙子對於孩子來説是熟悉的,而沙畫對於孩子來説卻是新穎的,因此,我在原有的繪畫基礎上,選擇了繪畫方式比較新穎的,幼兒的興趣濃厚,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但是後面的幼兒作畫,幼兒思維沒打開,作品過於單一。

Tags:教案 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