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設計5篇 "湖上初晴後雨"教學設計,締造詩意閲讀!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5W

本文圍繞着古代文學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展開教學設計。通過深入挖掘文學內涵、形式特點、意義價值等多角度分析,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經典,體味優美文章,拓展自身閲讀能力。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設計5篇

第1篇

這首詩是描寫西湖的眾多詩歌當中最為膾炙人口詩歌之一,有人説“此詩一出,人人傳誦,從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蘇軾的妙喻,讓美麗的西湖和這位美女從此結緣,西湖又稱“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傳神,無論是“水光瀲灩”的晴天還是“山色空濛”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處,這緣於西湖自然之景美不勝收,也是作者與西湖獨有的緣分。

體會詩歌的意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首詩歌的教學,要在詩境與文章外顯的語境之間找到巧妙的融通點。要讀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從而感受到“淡粧濃抹總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兩幅圖中的語境。從“水光瀲灩”、“山色空濛”、“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氣下的不同的美,將這兩幅圖鋪展開來,將西湖的美讀得富有層次和厚度。從詩人信手拈來的比喻“淡粧濃抹”“總相宜”中尋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處,迴文西湖晴雨圖,讀出西湖的自然出眾,走入詩文中作者由觸動心靈的感官之美內化為理性讚美的詩境。由此,詩歌“語境”和“詩境”緊密融通,生成詩歌課堂和美之境。

根據三年級學生學習詩歌的要求,開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的能力,重視讀詩的方法,通過“美讀”和“趣讀”激發閲讀的主動性,同時通過“有方法”“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學會讀詩、品味詩歌語言,逐漸感悟出詩的意境,也有利於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積累和進行課外閲讀延伸。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學生準備:課前蒐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1. 同學們,聽説大家特別喜歡玩,尤其喜歡遊山玩水,是嗎?咱們湖州就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師最喜歡湖州的蓮花莊,尤其喜歡荷塘裏挨挨擠擠的荷葉。誰能像老師一樣向大家介紹你的最愛?

2. 就是這迷人的江南風景,讓中國古代許多文人一邊走走看看停停,一邊與朋友一起飲酒作詩。彷彿這江南水鄉就是他們的故鄉。

1. 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西湖嗎?誰能用一些詞語説説杭州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風景如畫、山清水秀、遊人如織、楊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詩人,他特別喜歡西湖,他第一次來到杭州就覺得這裏特別熟悉,幾乎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他在杭州兩次做官,像愛自己的家一樣治理杭州,西湖在當時也會遇到污染的問題,他在西湖興修水利,建起了“蘇堤”和“三潭映月”兩道獨特的景觀。

3. 你們知道他是誰嗎?(蘇軾)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樣的美呢,今天我們跟隨一位最愛西湖的大詩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①透過讀詩題,你讀懂了什麼?(a.天氣變化——初晴後雨;b.地點——湖上舟中;c.幹什麼——飲酒聊天)誰能連起來説一説。

③小結:瞭解了詩題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蘇軾寫詩信手拈來,跟大家寫日記似的,常常在題目中介紹一些寫詩時的背景,理解了詩題,我們再來讀一讀。

1. 大詩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樣的,大家快讀一讀詩歌,要求:放聲朗讀,讀準字音。

①一人讀一句,其餘學生讀課題、作者。(瀲灩liàn yàn 亦yì 宜yí)

①瞭解了詩題和作者,讀準了古詩還不能算讀好了,還得讀懂古詩,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學習古詩的時候有什麼讀懂古詩的好辦法?(看註釋、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蒐集資料……)

②有這麼多好辦法大家一定要用起來。現在,請大家邊讀古詩邊看註釋,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詩寫的是初晴,哪句寫的是後雨。

1. 讀詩句你讀懂了什麼?(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朧朧)

2. 短短兩句詩,兩幅神奇的畫卷就在我們眼前出現了。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1)藉助註釋説説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閃閃,是多麼美好!)

(2)你從詩句中那個詞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閃閃?(瀲灩)

(3)瀲灩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波光粼粼,波光閃閃,波光閃動,湖水盪漾,浮光躍金,湖水耀金……)我們一起來積累這些詞語。

(4)是什麼讓西湖水面波光閃動?(太陽)想像一下,假如你現在就在西湖的遊船上,明媚的陽光照耀着整個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麼特點?(西湖的水在陽光下更加透徹,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陽光下彷彿披上了一層碎金;西湖的魚兒歡快地舞蹈,一躍而起,彷彿穿了一身金縷衣;西湖的荷花和荷葉更加鮮豔了……)

①引入詩歌《曉初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淨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中峯慧日峯下。林子方:詩人楊萬里的朋友。無窮:望不到邊。別樣:特別的。

a. 我們一起來看看,同樣在六月,詩人楊萬里在西湖看到晴天下的西湖景色又是怎樣的。請大家自由地讀讀古詩。

b. 誰來説説讀過古詩,你讀懂了西湖在晴天麗日下又有怎樣特別的景緻?(荷葉在陽光下更加綠,荷花在太陽的照耀下更紅了。)

c. 小結: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裏這樣鮮豔明媚,如果你就是蘇軾,你會怎樣吟誦這句詩?(評價: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這明媚的陽光!我聽出來了,你的吟誦是發自內心的!)面對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們一起來陶醉地讚美——水光瀲灩晴方好!

(1)面對這樣美麗的湖光山色,請你用一個字來讚歎。(好!美!妙!奇!……)詩人怎麼表達?(方好)

(2)老師用了查字典的方法來理解這個“方”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字典上關於“方”的解釋。①正直;②正當,恰好;③一種形狀。請大家選擇一下,贊同的小朋友舉手。

(3)是怎樣的景緻讓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處?(水光瀲灩的精緻,山青水秀的景緻,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緻……)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這一抹陽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這晴日裏的西湖讓世人從心底説出了——水光瀲灩晴方好!(齊)

(1)正當詩人和友人陶醉在這明媚鮮豔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氣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麼變化,誰藉助註釋來説一説?(雨天,西湖雲霧迷茫,也是那麼奇妙!)

(2)在晴天裏西湖的山是什麼樣的景象?(蒼翠欲滴)現在呢?(朦朦朧朧、山色濛濛、雲霧瀰漫、雲霧迷茫、雲霧茫茫、迷霧濃雲……)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這朦朧迷茫的景象用詩句中的一個詞語就是(山色空濛)。

(1)閉眼想象一下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見這樣的西湖雨景你有什麼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帶入詩句當中讀一讀。

(2)晴空萬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裏這朦朦朧朧的西湖奇妙嗎?(也奇妙)

(3)從哪個字當中你讀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詩文當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這樣的出神入化,帶着你自己的感受讀一讀。

蘇軾在杭州做官的時候他自己辦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邊,西湖在夏日裏時晴時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見。此時,蘇軾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氣下的西湖,蘇軾和他的朋友邊喝酒邊聊天,想想他們會説些什麼?選擇剛才我們學過的詞語用一用,比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閃閃,波光閃動,湖水盪漾,浮光躍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朧朧、山色濛濛、雲霧瀰漫、雲霧迷茫、雲霧茫茫、迷霧濃雲)

預設:朋友:蘇兄啊!這晴天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真是美麗啊!

蘇軾:是啊,這雨天的西湖山水朦朧,也是別有一番奇妙之處啊!

讓我們像老朋友聊天似的説説這變化萬千的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讓我們沉醉在這變幻的美景中,閉上眼讚美一下這奇妙的景象——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1)一天之中,詩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兩種美,真是高興。這時他由西湖想到了什麼(誰)?(西子)

(2)西子是誰?(西施)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秋時期越國美女)

(3)插入圖片和資料,請大家自己讀一讀老師補充的有關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補充: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傳説西施在河邊洗衣,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後都忘記了遊動,沉了下去。)

(4)通過材料,西施你讀到了西施是怎樣的美麗?(生答)所以我們誇讚一位美麗的女子常常説她有沉魚落雁之美。

(1)從古詩當中找一找詩人是怎樣讚美西施的,哪一句?(淡粧濃抹總相宜)

(2)淡粧濃抹是幾種裝扮,有什麼特點?(淡粧素雅,濃抹鮮明豔麗)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員們鮮豔的粧扮是(濃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粧扮叫做(淡粧)。(看圖説一説)

a.那西施是着淡粧好呢還是濃抹好,看看詩人的怎麼讚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總相宜)

b.淡粧適合西施,濃抹也適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論淡粧還是濃抹都適合。男生,我們來誇一誇西施的美——淡粧濃抹總相宜。

(4)這句話僅僅在讚美西子麼?(還在讚美西湖)誰讀懂了這句話,説一説這句話什麼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濃抹,雨天就如西施淡粧,不管晴天雨天都適合西湖)

(5)引讀:女生,我們一起來讚一讚這美麗的西湖,看似説西子,實際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濃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粧)一天之中,詩人看到了西湖濃抹的美,領略到西湖淡粧的奇妙,想到這裏,詩人不禁讚歎——(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1. 這首詩是詩人第一次到杭州時所作的,當他第一次見到這人間天堂的奇景的時候,你們猜猜,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激動、興奮……)帶着這樣的心情,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2. 蘇軾喜歡西湖,更喜歡用詩來寫西湖,這裏流下了他許多的詩、墨寶。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望湖樓醉書》。

(2)這是什麼樣的天氣,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風大雨急的西湖驟雨圖)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讓美麗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氣中盡顯風姿,在詩人心中留下了永恆的畫卷,也讓我們跟隨者這位最愛西湖的詩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西湖之行,現在我們要和它説再見了,讓我們把這幅畫映在腦海中,悄悄地帶走吧!(生伴樂齊誦)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設計5篇

第2篇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兩詩為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1課,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課堂上充分利用這種對比:以兩詩文字的對比為主,輔之音樂、書法、繪畫等手段,利用通感將“美”體驗深刻。本教材分兩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二課時,以《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的感悟為主。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設計着力於重疊,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文字和音樂的重疊,意境和書法的重疊。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這意象和意景的重疊為主要。蘇軾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點在對比,本詩在教學中力圖和《望天門山》形成對比,在對比中凸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美。風格上兩詩有着明顯的不同,《望》為唐詩,直抒胸臆,《飲》為宋詩,含蓄清麗。一直一含,讓學生在朗讀對比中感受,在山水畫面的對比中感受,在音樂節奏的對比中感受,在書法線條的對比中感受。匯聚所有的感受最終成了對詩文的感受,而這感受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

緊扣“總相宜”想象西施的“淡粧濃抹”和西湖的“瀲灩”“空濛”,通過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韻。

1.熟讀成誦。讀百遍,意自現。課堂上留足時間讓學生讀詩,使他們在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中理解詩歌意思。

2.口誦心為。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詩詞中的畫面,在意境中浮想聯翩,獲得讀詩的愉悦。

本課件着力於以樂抒情,以畫達意。《望天門山》輔以民樂合奏《奔騰》風格雄渾粗獷以引導高亢之聲朗讀;《飲湖上初晴後雨》輔以柔婉清麗的古箏《平湖秋月》以浸潤柔美之音吟誦。“瀲灩”一詞比較生僻,若直接用課件傳遞實景,過實必有過死之弊端。課件只呈現波光粼粼,介乎虛實之間,引而不發,留給學生較大的想象空間。

將兩詩以墨跡形式呈現於課堂上。《望天門山》書以魏碑風格,線條遒勁剛硬;《飲湖上初晴後雨》則書以禇體,風格清麗,線條柔美。精裝裱,懸於黑板前。

1.師:《望天門山》讓我們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險峻,水的湍急洶湧,更讓我們感受到25歲的李白那血氣方剛的滿腔豪情。誰願意為大家再現一番。

2.師引:我們姑且告別這雄壯的天門,隨着宋朝詩人蘇軾去領略杭州西湖的景緻。

?“怎樣的山,怎樣的水?”這一問題貫穿課堂始終。隨着學習的深入孩子們逐漸展開屬於自己的山水畫卷。此處一問不要求做具體回答。〕

這又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呢?我們繼續感受詩句。自個兒含在嘴裏輕輕地多念幾次,想象着那山,那水……

?“含在嘴裏輕聲地念”,此舉旨在讓學生潛心會詩,潛心首先需要靜場。〕

打開書,看着插圖,再將詩句讀幾次,讀不懂的地方看看註釋。你覺得這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詩句傳遞的畫面是萬千的,插圖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圖和註釋的輔助下讀詩,能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由具象畫面引領學生走近詩句意景,有助於打開學生的想象之窗。〕

生讀,師範讀,生讀……(音樂中的誦讀使朦朧的感覺清晰起來)

?音樂是流動的畫,《平湖秋月》之優雅柔婉非常接近詩句意境。詩句在音樂中的再現,無疑引領學生感受到了帶着情感的畫面。〕

師:音樂聲中,彷彿美女西施向我們款款走來……瞭解西施嗎?

生:我讀過東施效顰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時候都很美麗。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時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據説她在河邊洗紗時,小魚見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師:如果西施帶上心愛的首飾,穿上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粧……濃抹總相宜(生接)

師引讀: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們情不自禁地説……

生輕柔舒緩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西施”是詩中的意象,蘇軾借西施以喻西湖。此處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環節借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獨特的美麗,更感受文字之傳神。〕

帶着你自己的感覺再讀詩句,“濃抹”時的西湖展現出怎樣的風姿,“淡粧”時的西湖又呈現出怎樣的容顏呢?哪些詩句給你帶來這樣的想象呢?

課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畫面。想象説話,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鏡,在豔陽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聯想到美女西施帶上了珠寶首飾,穿上了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豔麗得讓人炫目!)

(2)你會怎樣抒發自己的讚歎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湖面上起霧了,一切顯得朦朦朧朧。遠山近水、亭台小塮變得空濛,恍然間,若西施蒙上了面紗,顯得神祕淡雅,……這何嘗不是一種動人心扉的美麗呢!

(2)你又會怎樣讚歎眼前的景色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此處也可做另一種重疊――將“瀲灩”與“淡粧”“空濛”與“濃抹”,並不影響詩意解讀。重疊本身就是詩意的再現,不求結果人人同一,但求過程人人涉足。〕

西湖晴時瀲灩,雨時空濛,時而濃抹,忽而淡粧,真讓人分辨不出這是西湖還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2) “晴雨相宜”繼而想象“總(時時處處)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四時不同,晨昏各異……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句……(課件出示西湖十景)

?強調重疊,借詩句中的比喻,鋪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僅僅是畫面,理解的不僅僅是文字。重疊中西湖獨有的豔麗淡雅,温柔清麗猶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一條美麗的畫舫上,蘇軾與幾位好友閒聚。他們或小酌佳釀,或細品龍井。看着西湖晴時瀲灩,雨時空濛,情不自禁地讚歎“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如果説西湖如温柔美麗的女子,那麼天門山則是……剛強的將軍。 板書“剛”

同是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學們是否留意了這兩幅書法。

引導學生感受《望天門山》的線條要硬一些,正如長江一帶的山水充滿了力量感。而《飲湖上初晴後雨》顯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書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們詮釋着剛柔之美。音樂更是如此……

師引男生誦讀:你感覺到什麼?(生:豪情 力量 陽剛)想到的是哪首詩……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門一般,我們一起讀!

師緩緩的:聽……我們的心也便柔軟了起來……一種柔情,在我們心中盪漾……

女孩子起立,輕輕地向大家訴説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結:詩書琴畫各種藝術之間都是相通的,多種形式來體驗美感,能讓我們獲得的更豐厚。

?不止於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氣神。從文字到音樂到書法線條,詩書琴畫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斷錘鍊着孩子們的藝術通感,在無所不在的對比中強烈感受到詩的神韻。〕

4.詩配畫: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首詩端正抄寫,並配上相應的插圖。

“(古詩教學)講意思是很沒意思的。”如繞口令般的話語,是特級教師錢正權老師在全國第二屆經典詩文誦讀研討會上做的風趣而又精闢的論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錢老説:“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進的一次審美旅行。”詩歌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邃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較其他閲讀課而言更具藝術性,承載着更多的美學因素。《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兩詩分別寫了天門山和西湖兩處山水,一陽剛一陰柔,極具美學特質。引領孩子們讀這兩首詩,如何強化這種特質呢?如果用“知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路子來套的話,似乎要經歷一個得景悟情的過程。但詩人之“情”又如何能簡而悟之,其背後種種又豈是9歲小孩兒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趕着他們去悟!“情”之美暫不論,得美景即可。但不止於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氣神。教學時,緊扣“淡粧濃抹”鋪呈畫卷,讓西湖美景始終帶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畫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讀詩時恍若隨同蘇軾盪舟碧波輕歎瀲灩空濛,迷茫淡粧濃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課堂上,從文字到音樂到書法線條到繪畫技巧,詩書琴畫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斷錘鍊着孩子們的藝術通感,在無所不在的對比中強烈感受到兩詩的神韻。

經歷了這樣的學習,也許他們無法十分清晰地表達出詩句意思,但他們肯定能深深地記住這種感覺,記住這剛柔之美。相信這是一次愉悦的詩情畫意之旅。

第3篇

2、能力訓練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美育滲透點: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鑑賞美的能力。

1.理解詩句,瞭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激發想象:請同學們仔細的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 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説是家喻户曉,你願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彙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瞭解。)

4、 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師範讀。

1、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 教師推薦學法,課件一: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藉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是否講出重點詞的意思。 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4、 學生進行自學彙報:教師在彙報環節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彙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後彙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熟讀成誦,解疑問難。教師還要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彙報的要求(1學會聆聽,找出優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在及時的補充及評講的過程中對古詩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進一步欣賞古詩作好鋪墊。

1、 過渡:剛才我們初步的學習了這首古詩,並且瞭解了這首詩的大意,但如果我們想領略其中的美,還遠遠不夠,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3、 教師提出建議,課件二(詩歌審美三法: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1),學生彙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朗讀古詩。

(2)、學生彙報通過想象,我彷彿看到美麗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錶達的同學説説這裏的山、水、雨是怎麼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三(觀看美女西施),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粧與淡粧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課件四(觀看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不難答出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空濛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濛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麼樣的意境呢,你想説些什麼。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和我們一樣,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着特殊的愛戀之情。

第4篇

1讓學生理解本詩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詩中始終所表達的意境。

2 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本詩。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巧妙的構思描繪出西湖的風采神韻。

1、師:同學們喜歡旅遊嗎?都去過那些地方?你們知道“人間天堂”指的是哪裏嗎?“人間天堂”是説什麼意思呢?

2、你們想欣賞一下西湖的風光嗎?那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課件)

1、師:西湖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的,西湖的確很美,在宋代詩人蘇軾的筆下更是美得獨特。板書“蘇軾”)

2、師:蘇軾曾在杭州做官,他寫了一首描寫西湖景色的詩,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5、過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古詩,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學生自由讀詩。強調注意課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讀音及寫法。

3、師:詩之美,美在語言優美,美在音律動聽,這首詩在哪裏停頓是合適的?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用小斜槓畫一畫。

1、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已經能將古詩讀得流利而富於節奏,可是要讀出古詩的韻味,我們還必須理解詩句的意思,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接下來我們一齊學習理解詩句,看看蘇軾如何用這短短28個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學習前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課件出示。

③解疑。講解單個字的解釋。“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閃的樣子

可結合註釋、圖畫,發揮想象理解:你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過水光瀲灩的畫面?你有什麼感受?方:正,恰恰。空濛:形容山巒迷濛的樣子。想象:下雨天雲霧迷茫的樣子你見過嗎?這個時候去看山是什麼樣的?

3、這兩句詩分別描寫了什麼氣候下的景色?用一個字來形容詩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齊讀,讀出煙雨迷茫的朦朧美感,和陽光明媚、波光閃動的美。

5、當詩人看見這豐富而美好的畫面,會是什麼心情呢?帶着愉悦的心情讀。

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你更喜歡晴西湖還是雨西湖?為什麼?帶着你的感受讀,讀出你的喜愛。(喜歡晴西湖的讀第一句,喜歡雨西湖的讀第二句)

那麼,詩人喜愛的是晴天的西湖還是那雨天的西湖?從哪裏可以看出詩人都喜歡。(晴方好、雨亦奇)

過渡:對,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那麼美!這不禁讓詩人聯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①總結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先解釋單個字,再根據單個字的解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師:西施美不美?詩人把什麼比作西施?詩人怎樣評價西施的美?西施化濃粧美不美?化淡粧呢?不化粧還美嗎?為什麼?(大自然所賦予的天生的美)

詩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出她不論什麼時候都美的特質?怎樣讀出這種美?(重讀:總)

③詩人為什麼要將西湖比作西子?她們有什麼相通之處?

(引導理解詩人將西湖比作西子,不僅因為都有一個“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為她們都具有不需外物襯托,不需人為修飾的獨特的天然的美!)

哪個字最能體現西湖的這種美?還是一個總字,看起來是在寫西施的美,實際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

無論晴天還是雨天總是那麼美,一個“總”字將西湖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所以當他想到將西湖比作西子這一奇妙而貼切的比喻時,他是那麼得驚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詩人深深地陶醉了,我們也醉了

師:同學們,你們想親自去領略西湖的美嗎?雖然今天我們不能去到那美麗的西子湖畔,但是詩的美還在於奇妙的想象,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隨着蘇軾再次暢遊西湖吧!

師配樂朗讀,生閉目想象:(如時間不允許,則教師配樂讀古詩)

這一天,陽光明媚,蘇軾與幾位好友相約暢遊西湖,他們泛舟湖上,飲酒賞景,西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盪漾,閃爍耀眼,向人們展示着它美麗的風貌。詩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當詩人正沉醉於這山水美景,忽見幾條細線般的雨絲斜斜地飄進湖中,飄在臉上,原來下雨了,你再看這雨天的西湖吧,雲霧迷茫,縹縹渺渺,又顯出另一番奇妙的景緻。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粧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是那麼美,那麼令人神往!詩人不禁詠出這樣的詩句,讀——師生齊讀。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詩人蘇軾帶我們領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態,同時又用一個奇妙的比喻,讓我們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韻。

1、過渡:我們的祖國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描寫西湖風光的古詩還有很多,下面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首。

第5篇

以重點詞句“總相宜”為突破口,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展開教學。引導質疑,先引出對“總相宜”的理解,再圍繞作者為什麼會發出“總相宜”的讚歎為基點展開討論學習,最後迴歸提升對“總相宜”的感悟,進而理解全詩。發揮韻文形式利於朗讀的優勢,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覆品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五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詩篇。短短四句詩,包含了西湖的種種美景。在詩人筆下,西湖勝景千姿百態,任何情況下都是那麼可愛,具有永久的魅力。

打從一年級開始,班裏的學生就很喜歡朗讀背誦簡短的古詩文,在朗讀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詩描繪的畫面。可是在吟讀上,學生很難進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較膚淺,所謂的感情朗讀只是浮於表面。

教學目標:1、能正確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會寫“亦、粧”兩字。

2、理解古詩,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準備:西湖景色的課件圖、寫有句式小掛板、音樂磁帶

師:我們壺鎮區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周邊的大水庫起了很大的作用,誰來説説你看到的水庫是什麼樣子?

師:西湖美嗎?面對西湖的美麗景色,我們的小朋友往往無法用語言拿來表達,可古代有一位詩人卻只用了寥寥數語就把西湖的美麗表達得淋漓盡致,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大作(出示課題)

讀詩中指導書寫“亦、粧”。(亦:師示範寫,組織書空寫,再再在田字格邊寫一個。粧:組詞,説説後半個為什麼是個“女”字並指導書寫)

聽得出,大家剛才都在讀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對於詩中,你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對“總相宜”的理解)

師:詩人看見了什麼美景,發出了這樣的讚歎,讓我們一起來再讀讀他的詩吧!

師:你哪裏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麗的?請讀出來給大家聽聽好嗎?

師:再讀讀這個句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水波閃動)水波怎麼會閃動?(由於陽光的照耀)從哪個詞看出來?(水光瀲灩)請你來讀讀這個詞

誰來説説平時在哪裏看到過“水光瀲灩”的樣子?請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讀出來。(請幾名學生個別讀)

師:這種感覺美嗎?請你把這種美讀出來。(組織個別讀、小組讀)

詩人看見晴天和雨天的奇景,心情大爽,讓我們帶着這種心情把這兩行吟吟看。

師:看着看着,作者不禁想起了古代的美女西施,於是他就讚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師:是啊,西施之美無人能比。如果西施戴上心愛的首飾,穿上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抹上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粧——(生接:濃抹總相宜)

生:淡淡的粧飾和化了濃粧,穿着華麗的衣服總是那麼恰到好處

師:出示句式指讀:看看“水光瀲灩晴方好”,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賞賞“___”,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

師:在作者的眼裏,西湖晴也好,雨也好,都是那麼迷人。於是忍不住説(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師;當時的蘇軾是在杭州當通判,相當於我們的現在的縣長。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功夫竟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出口就吟起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師播放音樂,生集體讀全詩)

1、關於描寫西湖的古詩有很多,老師課外蒐集了兩首(出示補充資料《望湖樓醉書》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請小朋友們自己去讀讀、背背。

3、看着這兩首詩,我們回想起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讓我們再來輕輕地背一遍。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祐進士,任鳳翔府籤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遊、懷古、贈答、送別、説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敍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脱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fu2]、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説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 [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説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