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篇 明朝風雲: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4W

《萬曆十五年》是國內知名作家黃仁宇創作的一部歷史學著作。該書詳細描繪了明朝萬曆年間的政治、軍事及社會變革。通過對明朝歷史的深度研究,作者從微觀與宏觀的角度出發,展示了當時社會的興衰軌跡。閲讀《萬曆十五年》不僅能夠深刻理解明朝末年的複雜局勢,還能夠對歷史發展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篇 明朝風雲: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第1篇

?萬曆十五年》講的萬曆年間一個很普通的年份,敍述的人是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面舉足輕重的人物,它把明朝的官僚機構的“陽”和“陰”説的極為透徹,不禁讓人冷汗涔涔,其實每年都可以是萬曆十五年。年份固然尋常,但早已埋下了衰亡的伏筆。

作為一部明史經典著作,它很好讀,一點也不生澀難懂,彷彿在看小説一樣。主要人物的每一次選擇都讓人揪心,心理活動也特別真實可感,可能會有嚴苛的歷史學家不屑於這種講述,但平心而論,對歷史的解讀很多時候都是作者的主觀思考,既然如此,何必力求表面上的客觀。直接拋開那些顧慮,將文字寫得精彩些,觀點闡述得深刻些,脈絡梳理得清晰些,這樣才是讀者的'幸事,也為作者解開了傳統的枷鎖,便於作品的廣泛流傳。

?萬曆十五年》提出的主要是一個觀點,即“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極,是一切問題的癥結”,這個觀點特別震撼,書中也給出了很多論述,十分令人信服。

當我們看着書中那麼真實可感的人物一步步走向各自衰落的結局時,才真正明白:事件改變命運,命運改變人,人改變歷史,時間改變一切,永遠都是這樣。

讀史可以明智,關照着他們的命運,我們可以看懂很多事情,也能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做出“對”的選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篇 明朝風雲: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1、所謂大歷史觀,是將歷史放到更長的歷史時期內觀察,與世界其他國家橫向對比

2、宗法制的社會結構傳統、廣闊的國土、眾多的人口,在當時交通信息極不發達的小農社會背景下,自然而然就發展出了以道德為準繩,以士大夫階層為統治階級的形式,這是歷史的必然。

3、中國是一個道德觀念極其盛行的國家。常言道,道德是要求自己的,如果用在了要求別人身上,那多半要出問題。但這種觀點,一是很難落實,二是這本身也是一道道德標準本身。其實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是分受眾的',有些只適合士大夫為代表的的所謂精英階層;而有些則是針對底層民眾的。

4、越是深入歷史,越是發現歷史的現實性。以前讀書時候時候,教科書上賦予的歷史觀,在萬曆十五年這類書籍面前,已然全部面目全非。先不説教科書上那些傾向性的表達,即使是客觀表達,在你深入瞭解那些結論背後的事件人物以後,也可能會有全然不同的觀感。這就好像一條你認為很有道理的道理,但當你運用到具體事務中的時候,又會碰到諸多問題。當你終於在不斷摸索中明白了其真諦以後,雖然你仍然認可這條道理,但那種感悟是截然不同的。

5、最後,這是一本好書,值得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去閲讀、思考。

第3篇

黃仁宇先生以大歷史觀集會考察明朝歷史,通過前期大量閲讀史實資料及學術研究資料,綜合個人歷史研究成果,一舉將明朝興衰的前因後果擺在一起斟酌,最終將明朝的歷史節點聚焦於一個看似無關緊要實則暗藏玄機的萬曆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這一年是無關緊要的,卻在黃仁宇先生從不同角度對關鍵歷史人物的融會貫通地剖析之下,顯示着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個關鍵歷史人物最終不幸的歸宿,暗示着明朝最終歷史走向——文官集團以孔孟道德作為立國之本,越來越僵化的政治體系與落後的法制體系,社會發展尋求不到創新的途徑,即使有,也總是被大環境所扼殺:

萬曆皇帝因個人之力無法抵抗固化文官體制而不再熱衷於國事的.退變、張居正鴻鵠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與策略的落空與死後被反、申時行勉力維持文官之間平衡的無奈、海瑞作為最廉潔最死板清官獨自硬抗沒有法律支撐的土地糾紛、戚繼光有志規整強化軍隊建設卻屢遭文官壓制的無力、李贄欲尋求個人自由卻始終受限於傳統道德的壓抑,每個歷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證明代的社會思想之僵化,終將終結為努爾哈齊及其兒子所取代。

還有點奇怪當時的傳統觀念會認為文化與政治與生活不能同時繁榮?有一個很獨特的歷史觀點,“文”與“質”的關係。哲學家李贄發現文極必亂,亂而後治,由重文轉重質(“質”保障人民生活質量)。

第4篇

歷史都已是過去時,記載是對是錯再也無法考證。同時也是偏聽與兼聽的區別。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給出事物的部分細節,甚至是錯誤的,以達到盲人摸象,使讀者走向作者設定的形象。

其實一直感覺像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節選,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回答了問題。挺客觀的,提出了文官集團與象徵皇帝這個點。一個國家宗教團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團結,寄託信仰的對象。而這個集合又怎樣的決策,最終走向哪兒又與少數利益集團密不可分。

有些不記得明朝那些事兒了,也不清楚有沒有像本書一樣描述張居正與戚繼光的關係,特別是戚繼光派鳥槍隊護送這一細節。也許戚繼光是真的為張先生的安危着想,也許只是為了巴結張先生。但後者似乎也沒有錯,在這個崇文的朝代,軍人沒有地位,沒有權利,沒有資金,除了與朝中文官打好關係尋求庇護,戚繼光又怎能獲得資金、權利來組建訓練戚家軍?

申先生作為和事佬確是在盡力的.調節這個平衡,腦海中一直浮現風起長林中荀白水的身影。這兩個人都是一直在平衡,在外人看來都是迂腐的存在,但實則一切的做法也都不無道理。

再者是對自我的懷疑。儒家思想是否已經牢牢地刻入骨子裏,即使自己不承認,即使或許更喜歡韓非子,即使認為自己或多或少可以理性的看待這些古籍思想,但是還是驚覺好像有些想法依然受到這個大前提的限制?

第5篇

萬曆即位之初被認為是明朝中興的開始,萬曆皇帝的勵精圖治給了所有人希望,可是萬曆的兢兢業業好像並不是由他自己內心驅使的,而是被張居正的道德批評和皇太后的廢帝恐嚇而驅趕成的。當太后不在,張居正表裏不如一的現實被發現時,萬曆內心應該是充滿憤恨的。對於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充滿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統太過龐大,上下層組織系統處於一種混沌低效的傳統狀態,將道德而不是法律作為治國之根本。為了維護現狀,保全自己的名聲,申時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現出和稀泥的姿態,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不步張居正的後塵而已。

張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爭議,有自己的宏圖大志,想要改變明朝已有的系統,卻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裏如一,對別人嚴格要求,對自己的親信卻肆意放縱,直接導致自己道德名師的形象在萬曆心中坍塌,結果落得個死後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國疑時的`權臣、改革家沒有做出巨大貢獻,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繼光因張居正而起,因張居正而落,雖然的確是一個將才,但是和張居正一樣,有陽有陰,總有一些東西不能見光。反觀海瑞,他雖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國嗎?只能充當朝廷的門面罷了。沒有完善的底層系統,再厲害的官員也無回天之力,張居正海瑞如此,蔣公亦如此,還是龍媽聰明,學習我黨方略,從建立底層系統開啟豐功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