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窮人教案模板6篇 貧困鄉村教育:窮人教案模板的精髓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2W

在如今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扶貧攻堅任務日益重要。為了更好地支持和幫助廣大貧困地區的人民,擬定一份名為“窮人教案模板”的文件可謂助力良多。本文將詳細介紹該教案模板的優勢和使用方法,使每一位教育從業者都能在教學中更好地關注和幫助貧困學生。

窮人教案模板6篇 貧困鄉村教育:窮人教案模板的精髓

第1篇

(l)“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3)“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通過學習,瞭解窮人的美好心靈,向學生進行關心他人、奉獻愛心的教育。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感情朗讀,激發學生情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感情朗讀課文。展開想象,以昇華情感。

1.分析掌握桑娜內心的矛盾,體會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點。

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啟發,談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教師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讀課文。

窮人教案模板6篇 貧困鄉村教育:窮人教案模板的精髓 第2張

第2篇

2.我還知道托爾斯泰晚年時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敍事詩《窮人》改編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窮人》,板書課題。

1.打開課本,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講了哪些人物?請你按照主次説説?(桑娜、漁夫、西蒙)課文圍繞這三個人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這篇課文中有兩個地方比較難讀,一處是第九小節,還有一處是桑娜和漁夫的對話部分,誰來挑戰困難,讀給大家聽聽。

4.解決了這些詞句,請你把預習中最感動你的地方讀給同桌聽,讀的同學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流利了,聽的同學要求:仔細聽,如果對方有錯誤,請及時指出。

1.自由讀1-2自然段,讀後説説桑娜家的生活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默讀1-2自然段,桑娜的家裏很窮,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畫出有關句子,説説理由。

請你把這一部分讀一讀。誰來點評一下,把哪些詞重讀了,這樣讀有什麼好處?突出了家境貧窮

2.從這兩個自然段中,你感覺到桑娜是個怎樣的人?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句子讀一讀。

3.再讀課文,體會桑娜家雖然窮她的勤勞能幹能使他們勉強生活。

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才五下,桑娜就早早地起了牀___________。

第3篇

(l)“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3)“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2.初學課文。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誰?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呢?用一、二句話説一説。

[預設]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桑娜和她的丈夫雖然日子過得極其艱難,但仍然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這樣一件事。

(一)師:請自由朗讀課文的1-7自然段,看看從課文的字裏行間我們都會有哪些感受?

[預設] 感受:a、貧窮 b、勤勞 c、辛苦(危險)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朗讀有關環境描寫的句子和桑娜為丈夫擔驚受怕的句子。

雖然他們的日子過得極其艱難,但還是毅然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難道他們沒有想到今後的生活嗎?

1.師:你從哪裏體會到的,快速默讀課文,用曲線畫下來。

教學內容:抓住重點語句閲讀理解課文第一~三段。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1.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窮人》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課文,還要抓住重點語句來閲讀思考。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畫出了哪些重點語句?還有哪些不懂的語句?請提出來。

2.學生提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語句,大家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2.從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樣?(生活很艱難。)怎麼看出來的?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艱難,課文中為什麼説“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温暖而舒適”呢?

(從兩個方面來體會:首先,“温暖而舒適”是對照屋外的寒風呼嘯來説的;第二,這個“温暖而舒適”是靠漁夫冒着生命危險和桑娜的勤勞能幹來維持的。)

2.桑娜在把兩個孩子抱回家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她沒有怎麼想)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從“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中看出來的。)

3.從“非這樣做不可”這幾個字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桑娜抱回兩個孩子的時候,想也沒想,只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充分表現了桑娜善良和樂於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4.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以後,桑娜是怎麼想的?(她覺得沒法對丈夫説,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會揍她。)她為什麼這樣想?(因為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丈夫的擔子實在大重了,再增加兩個孩子,這不是鬧着玩的。桑娜這樣想,是為丈夫擔心。)

5.從“嗯,揍我一頓也好”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桑娜想“揍我一頓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兩個孩子,肩己寧願捱揍。從這裏、我們叉一次體會到了桑娜的善良和樂於助人。)

2.漁夫聽説西蒙死了是怎麼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趕快把他們抱來。)

3.從“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這個“熬”字,説明漁夫準備過更艱苦的生活。從“總能熬過去”可以看出,漁夫已經下了決心,不管有多麼大的困難,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成人。這説明漁夫和桑娜一樣,很善良。樂於幫助別人。)

1.提出練習要求:把整篇文章連起來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在練習本上,把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寫一寫。

2.學生按要求練習概括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漁夫和桑娜主動收養鄰居西蒙死後留下的兩個孩子這件事,讚揚了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

3.作者是怎樣一層一層地表達這個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寫了桑娜家生活的艱難,漁夫出海打魚冒着風險,再講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的舉動和她的心理活動,最後講漁夫決定撫養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這樣一層一層講下來,就使我們看到了這兩個窮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看到了他們勤勞、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

1.想一想,漁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以後會怎麼樣。

第4篇

課文《窮人》選自國小語文教科書第十冊第五單元,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課文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的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

文章的特色在於通過描寫人物的行為和心理活動表現了人物的美好心靈。文章多處出現人物之間的對話及心理活動,是練習朗讀的佳作。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中出現的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練習續寫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練習續寫課文。

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認識“恩、嘿、哦、喃”4個生字。

能正確理解下列詞語: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生活的窮困和悲慘。

通過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漁夫夫婦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學生讀書後,要求他們提出課文中易讀錯的字音,讀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詞語。

僅以易讀錯的字音為例,學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幾個字:

可採用教師帶讀、輪讀、個別讀等方式練習讀準字音。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瞭解本文的主要內容,文章的寫作特色,以及對漁夫夫婦的悲慘生活和優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幾個方面談談初讀的收穫。

學生提出的問題先在小組內討論解決,然後再提出小組內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學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問題:

1、為什麼以“窮人”為題,而不以“桑娜和漁夫”為題?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丈夫受的了,為什麼還要把鄰居的孩子抱過來?

3、當桑娜拉開帳子,漁夫看到鄰居的兩個孩子以後會有什麼表現?

其中,第一個問題學生較易理解,因此當堂課就可以解決。而後三個問題比較有深度,初讀課文後便回答比較困難。可待到以後深入理解課文時再給予解決。

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生活,感受他們勤勞、淳樸、善良的優秀品質。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人物複雜的心理,初步領悟課文運用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

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人物複雜的心理,初步領悟課文運用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

2、回憶上節課還有哪些疑難問題尚未解決,明確本課時學習目標。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和方式,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省略號處桑娜的心理活動。(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選擇的完成)

3、思考: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丈夫受的了,為什麼還要把鄰居的孩子抱過來?

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本組同學喜歡的一個問題討論交流。

以小組讀,全班讀,個別讀等方式進行朗讀彙報,中間穿插評讀和教師範讀。使學生在評讀和教師範讀中進一步體會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引導評讀:“你覺得他讀的怎麼樣?你認為應該讀出怎樣的感情來,為什麼?”這樣以讀促理解,既練習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又能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出人物善良的品質,一舉兩得。

設計此項練習意在訓練學生能夠根據上下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練習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可將此項訓練和朗讀訓練相結合,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人物此時的心理活動,然後再根據自己想象的心理活動指導自己的朗讀。

其中,課文第9自然段可作為重點段研讀。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這段話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分析,幫助想象。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已經夠他受的了”這句話想象桑娜此時會想到什麼。學生展開想象後會填寫出這樣的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丈夫整日整夜的打魚,既辛苦又有生命的危險,可即使這樣,孩子們還穿不暖,吃不飽。丈夫為了這個家已經付出了許多,自己的五個孩子已夠拖累他了,我再收留西蒙的兩個孩子,丈夫能負擔的起嗎?”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反覆讀自己填寫的語句,體會出桑娜此時的心理是十分為難和矛盾的。當學生體會出這一點後,再讓學生帶着為難的語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進行這項訓練時,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而要讓學生盡其所能,能體會出什麼來就是什麼,能填出多少來就是多少。無論學生完成的如何,教師都要給予表揚鼓勵。

同樣,課文第11、18、23自然段也可用來作此項練習。這幾個自然段可由學生自己分析、填寫、朗讀、交流。師生應及時給予評價。學習完後,教師可相機點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幾種方式。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結合課文內容發表自己對桑娜以及漁夫的看法。答案不要求統一,學生可暢所欲言。只要不偏離中心,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

教師可使用這樣的結束語:“桑娜和漁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慘命運都是沙俄的黑暗統治造成的。沙俄將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家庭,桑娜和漁夫便是這些窮人的縮影。那麼他們以後的生活會怎樣呢?那麼就讓我們展開想象,下節課學習續寫《窮人》這個故事。”

展開合理的想象,練習續編《窮人》這個故事。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並將它們積累下來。

1、先要清楚整個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

3、情節發展要合情,想象要合理。無論最後發展成什麼樣子,主線不能變,人物的性格特點都不能有本質上的變化。

五、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並將它們積累下來,進行全班交流。師生給予評價。

非這樣做 不可揍我一頓也好 皺起眉 臉變的嚴肅 總能熬過去

第5篇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美好心靈。概括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1.從桑娜的行動和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

(一)導言:今天我們學習第8課《窮人》。(教師板書課題。)

1.提問:誰為大家讀一下預習提示中的第一句話,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

2.老師可以把小資料中的內容,再介紹給學生聽,豐富他們的知識,加深對作者及課文內容的理解。

3.解題:這篇課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統治下的窮人們的悲慘生活。所以本文以《窮人》為題。

這節課我們要學會本課的4個生字,掌握18個新詞;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層次;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先標出自然段序號,學生自己初讀課文,並畫出文中的生字詞。

本課自然段較多,共有27個自然段,要求學生細心地標正確序號。

“濺”字的右邊是“戔”,不要寫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寫成“歹”或“ ”,右上方是“ ”不要寫成“巳”;“填”右邊是“真”,不要少寫一橫;“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寫成“失”。

勉強的“強”應讀“qi3ng”,而不是“qi2ng”;仍舊的“仍”應讀“r6ng”,不是“r5ng”;模樣的“模”應讀“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應讀“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應讀“w*”,不讀“w(”。

老師要教給學生解詞的方法。比如前4個詞,可以找出它們的近義詞來理解詞義:“舒適”的意思就是舒服;“顧惜”的意思是愛惜;“勉強”的意思是將就、湊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詞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過查字典來理解詞義:比如“黧黑”這個詞,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裏帶黃的顏色,進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黃。“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過查字典和聯繫課文具體語言環境相結合的方法來理解詞義:“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後果。

2.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中有哪些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作者給我們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裏只要能把課文的主要情節説出來即可。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發生,講漁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經過部分,講桑娜出門去探望生病的鄰居西蒙,發現她已死去,就抱回了兩個遺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結果,講漁夫出海歸來,聽説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來撫養,夫妻的想法不謀而合。

(九)練習讀課文,在最讓你受感動的地方做上記號。讀完後讓學生説説預習後的初步感受。

(一)從桑娜的行動和思想活動中體會她的美好心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初讀了課文。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課文,體會重點詞語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默讀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反映桑娜一家生活狀況的語句,體會她們一家的生活處境。從第2自然段桑娜沉思想的心事中,可以看出桑娜一家生活貧困:“丈夫不顧惜身體,冒着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都已經是深夜了,還沒有回來,為了養家餬口,甘願冒着生命的危險。“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深夜,一邊等丈夫一邊織補破帆,就是這樣辛勤勞動,“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着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麪包,菜只有魚。”這種貧苦的生活還是靠着桑娜勤勞能幹和漁夫冒着生命危險來維持的。這時老師可以追問:窮苦的桑娜家是什麼樣呢?從中你能看出桑娜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通過讀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裏是“温暖而舒適”的,“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裏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家境雖然貧寒,但桑娜卻把它收拾得乾淨利落,“掛着白色帳子的牀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着”,給人一種温暖舒適的感覺,可見桑娜是個勤勞能幹的家庭主婦。

讀完後,老師可以讓學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這段主要講漁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

1.過渡:在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在家裏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魚的丈夫,她為丈夫的安危擔憂,不但無心睡覺,甚至連屋裏都呆不住了,於是她出去向海上張望,可是什麼也看不見。這時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個生病的女鄰居西蒙。

2.找一個同學從第3自然段“沒有一個人照顧她啊!”一直讀到第6自然段完。

3.學生讀完後,老師接着説:當桑娜焦急地推開門後,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呢?

5.學生讀完後,老師提問:通過朗讀,你體會到什麼?

西蒙的家裏更貧苦,“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對着門口放着一張稻草鋪。可憐的西蒙早已死去,臨死前她沒有打擾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蓋在兩個孩子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腳,給他們最後的母愛。

6.過渡:這觸目驚心、使人落淚的情景,即使是鐵石心腸也會動心,何況是善良的桑娜呢?

7.默讀8~11自然段,畫出桑娜面對此情此景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在學生談桑娜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時候,老師適時出示兩個重點句,引導學生抓重點詞,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提問:“非這樣做不可”是什麼意思?桑娜為什麼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而且必須這樣做。因為桑娜看到兩個可愛的小孩沒有了母親的撫養,所以沒有多加考慮,就把他們抱回家。從這裏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在學生體會了這句話的意思後,老師還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提問:桑娜覺得非抱回孩子不可,為什麼回到家裏又忐忑不安呢?她想到了什麼?為什麼會想到這些?這些想法説明她當時是怎樣的心清?

作為母親,桑娜可憐兩個孩子,作為鄰居,她必然要關心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作為五個孩子的家庭主婦,她又為今後的生活擔憂,所以忐忑不安。這裏一系列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出她的真情實感。“他會説什麼呢?……夠他受的了”表現出她對丈夫生活負擔重的理解,因此擔憂。“他會揍我的!……揍我一頓也好!”表現出桑娜寧願自己受苦,也要為別人解除困難的美好品質。但生活是現實的,她似乎對丈夫有一種負疚之情,所以一次又一次責問自己,“怎麼對他説呢?”這一層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狀態,真實地反映出一個窮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學生體會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時,老師適時出示第二個重點句:

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提問:桑娜為什麼寧願讓丈夫揍一頓,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揍我一頓也好”是説只要丈夫同意收養兩個孩子,甘願自己捱打。桑娜考慮到收養孩子會給丈夫增加負擔,所以擔心會捱揍,但願意承擔責任。從這裏可以體會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寧願自己承擔痛苦和勞累,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大。

1.過渡:桑娜在不安中終於等回了出海歸來的丈夫。

2.分角色朗讀第三段,找出文章裏“沉默”這個詞出現了幾次?想想桑娜為什麼沉默?

“沉默”這個詞出現了兩次。第一次,當丈夫走進屋時,本來焦急盼着丈夫歸來的桑娜,現在卻不敢抬起眼睛看他;當丈夫詢問她在家的情況時,她臉色發白,説話斷斷續續,丈夫平安歸來,該有多少話要説呀,而現在卻變得沉默,是因為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説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説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談到她留下了兩個可憐的孩子,她沉默是帶着試探意圖,想看看丈夫對這件事有什麼反應。

3.她丈夫對此有何反應呢?指導讀第24自然段,談體會。

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提問:把“熬過去”改成“過下去”好不好?為什麼?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總能熬過去的”是説一定能度過艱難的日子。家裏雖然窮,生活困難,現在又增添了新的負擔,但是總有辦法熬過去。“熬”是忍受的意思,反映漁夫明知困難大,可寧願自己多受苦。這深刻反映收養孤兒的不易和漁夫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敢於面對困難,具有堅強的精神和關心他人的美好心靈。

第三段主要講漁夫出海歸來,聽説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撫養西蒙的兩個孩子,夫妻倆的想法不謀而合。

本文主要記敍了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他的兩個孩子的事。

本文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反映了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

1.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要前後一致。

老師要引導孩子圍繞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這兩個孤兒的命運,合理展開想象,為文章續寫結尾,寄託自己美好的願望,再現主人公美好的心靈。

(五)小組互相説自己的想象、構思,並派代表在全班發言。老師按續寫的要求進行評議,拓寬同學的思路。

帳子拉開了,七個熟睡的孩子恬靜的小臉在搖曳的燭光照耀下,顯得十分清楚。桑娜看着看着突然無力地癱坐在了一張椅子上,兩手掩着臉,“我們……我們怎麼辦呀?你看,他們睡的多甜多香,臉上還露着微笑,可我們……拿什麼給他們吃?要知道……”她再也説不下去了。漁夫走了過來,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別急,我來頂着。你我少吃一口飯,就能把他倆給餵飽了,好了,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第二天的拂曉,漁夫迎着海霧出海了。桑娜望着漁夫遠去的背影,把兩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為了西蒙的兩個孤兒,保佑他一帆風順吧!”

第6篇

1、學習課文內容,體會桑娜、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好品質。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窮人一課,齊讀課題。思考:課文中的窮人指的是誰?

1、課文中哪些內容描寫他們窮呢?同學們讀課文,完成填空練習。

出示幻燈:桑娜和漁夫從早到晚的幹活,還只能;孩子們沒有;吃的是,菜魚。西蒙的兩個孩子他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寡婦的日子!他們!

1、桑娜一家如此貧窮,當她發現西蒙死了,就毫無猶豫的把兩個孩子抱回家。回來後她想了些什麼呢?同學們默讀8~11段把有關的句子畫出來。

⑴ 幻燈內容:“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教師追問,你覺得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⑵ 出示幻燈:“她忐忑不安的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部,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⑶ 學生圍繞省略號進行合理想象,體會桑娜善良的好品質。

1、不僅桑娜有這樣的品質,還有誰有呢?(找出描寫漁夫品質的句子學習。)

那他們今後的生活會怎樣呢?請同學們根據書上的插圖描寫。

真正的語文課堂,不受標籤式“結論”的束縛,不受引人入彀而又無關宏旨的“問題”的糾纏,不受預定“程式”的干擾,它應該是學生輕鬆自由、情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的樂園。而語文學習的過程,應如行雲流水,充滿着理解的愉悦、頓悟的驚喜和創造的歡樂,閃爍出迷人的個性光彩。

遺憾的是,時下不少語文課拘謹有餘,灑脱不足;“牽牛式”的微觀提問有餘,“開放式”的宏觀設計不足;“自以為是”式的課文剖析有餘,“舉一反三”式的能力訓練不足。坐在這樣的課堂裏,我們看得到教師的“苦心孤詣”,卻看不到學生的“心領神會”,看得到學生在瑣瑣碎碎的問題“轟擊”下,“頻頻應招”,卻看不到他們自主探索、自我發現的熱情和智慧。在看似熱鬧實則沉悶的氣氛中,教師懷抱着教材與教參,不敢越雷池半步,學生在教師早已劃定的“窄窄的小道”上亦步亦趨。這樣的課堂,教師放不開手腳,學生也放不開手腳,可謂“門窗緊閉”、“春風不度”。長此以往,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減退,主體意識淡化,成為了“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的被動學習者,語文課的生機與活力,從何而來?

不少語文老師教了幾十年語文,到頭來越教越不知道如何教;不少學生學了七八年語文,越學越不知道怎麼學。語文,似乎是一門玄妙莫測的學問。倒是有些自學成才的文學青年,沒有受過多少正八經的“語文訓練”,他們卻從語文自學中嚐到了成功的喜悦。筆者這麼説,無意於否定語文課堂教學的成績,更不是否定語文教師的辛勤勞動。筆者只是認為,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受到了太多理念的約束,從大面積看,語文教師的創造性發揮不夠,學生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人,給語文課“鬆綁”已經刻不容緩!

給語文課“鬆綁”,關鍵是思想“鬆綁”。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鑽研語文教材,設計語文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只有徹底衝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樊籬,語文課才會清風拂面,生機勃勃。因為,語文學習是一種富有個性的自主學習行為,感悟、理解、積累、運用,無不需要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未被喚醒,教師所做的一切都將收效甚微。同樣一篇課文,不同的人讀它,所感所悟都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即使教師對課文闡幽發微,分析得搖頭晃腦,頭頭是道,學生未必能感同身受。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準確洞察他們的學習心理,研究他們的學習規律,開發他們的學習潛能,這是語文教學設計的理論前提。《窮人》這篇課文的教學,最大的成功就是一切從學生出發,把課堂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園地。整堂課教學環節的設計,體現出教師科學的學生觀和對課文的藝術再創造。

給語文課“鬆綁”,教師要跳出“煩瑣哲學”的怪圈,在實踐操作中學會“刪繁就簡”。很多認真的教師,出於一片好心,將課本、教參中提到的觀點和自已的閲讀所得全變成課堂提問,上課時生怕遺漏了哪個“問題”,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這些“問題”弄得去離破碎,而目全非。語文課充斥着全無用處的一問一答,學生哪還有活動的時空?《窮人》這堂課,找不到這類提問,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能開拓思維空間,有較強的思考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譬如,學生根據文章標題質疑,就自己受感動的地方談體會,自由選擇角色朗讀課文,揣摩桑娜的內心活動,續寫故事等都是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既有較大的“運動量”,又有較大的“吸引力”,學生怎麼不暢所欲言?

給語文課“鬆綁”,教師還得講究教學藝術。學生“動”起來,並不是讓教師“閒”下來。沒有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沒有巧妙的課堂調控,沒有對教學的短期目標的長遠目標的獨到領悟,沒有對語文學習的本質的認識,學生是不可能“動”起來的。譬如,教《窮人》一課的詞語時,教師不是機械地讓學生看和記,而是採用引讀的方法,這就是教學藝術的表現。在具體的導讀過程中,這樣富有藝術性的地方就更多了,留給讀者去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