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平均數人教版數學教案5篇 "精準教學,達成平均數學:人教版數學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4W

本篇文章為您提供平均數人教版數學教案,旨在幫助中國小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數的相關知識。這些教案收集了豐富的例題和練習,涵蓋了不同難度級別,適合不同年級的學生使用。希望本篇文章能為廣大師生提供有益的幫助和指導。

平均數人教版數學教案5篇

第1篇

學生在第二學段已學過平均數,初步瞭解了平均數的實際意義,這個課時將在此基礎上,在研究數據集中趨勢的大背景下,學習加權平均數,體會權的意義、作用,並進一步體會平均數是刻畫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重要的統計量,是一組數據的“重心”.

教科書設計了以招聘英文翻譯為背景的實際問題,根據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項成績的“重要程度”不同,從而平均成績不同,由此引入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權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夠反映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為了更好地説明這一點,教科書設計了“思考”欄目和例1,從不同方面體現權的作用,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加權平均數,體會權的意義和作用.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對權及加權平均數統計意義的理解.

2.會用加權平均數分析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發展數據分析能力.

1.理解權表示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體會權的差異對平均數的影響,會計算加權平均數.

2.面對一組數據時,能根據具體情況賦予適當的權,並根據得到的加權平均數對實際問題作出簡單的判斷.

加權平均數不同於簡單的算術平均數,簡單的算術平均數只與數據的大小有關,而加權平均數則還與該組數據的權相關,學生對權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會有困難,往往造成數據與權混淆不清,只會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權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對權的意義的理解,用加權平均數分析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由於教學重點是對加權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可以用電子表格excell來輔助計算加權平均數,同時加深對權意義的理解.

通過已有的統計學方面的.知識,我們知道當收集到一些數據後,通常用統計圖表整理和描述這些數據,為了進一步獲取信息,還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國小時我們學習過平均數,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本節我們將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探討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並學習中位數、眾數和方差等另外幾個統計量,瞭解它們在數據分析中的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統計調查的一般步驟,瞭解本節的大致內容,體會數據分析是統計的重要環節,而平均數等統計量在數據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問題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譯,對甲、乙兩名候選人進行了聽、説、讀、寫的英語水平測試,他們各項的成績(百分制)如下:

如果這家公司想招一名綜合能力較強的翻譯,該錄用誰?錄用依據是什麼?

師生活動:學生提出評判依據,若學生提出以總分作為依據,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已學過的哪個統計量可反映數據的集中趨勢?學生計算平均數,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回顧國小學過的平均數的意義,為引入加權平均數作鋪墊.

問題2 如果這家公司想招一名筆譯能力較強的翻譯,能否同等看待聽、説、讀、寫的成績?如果聽、説、讀、寫成績按照2︰1︰3︰4的比確定,計算兩名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從他們的成績看,應該錄取誰?

追問1:用國小學過的平均數解決問題2合理嗎?為什麼?

追問2:如何在計算平均數時體現聽、説、讀、寫的差別?

師生活動:教師適時地追問,學生自主設計計算平均數的方法,教師收集整理學生的計算方法,並統一計算形式,講解權的意義及加權平均數.

設計意圖:追問1讓學生理解問題2與問題1的有區別,問題2中的每個數據的“重要程度”不同,追問2讓學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計算平均數時體現的每個數據的“重要程度”不同,從而體會權的意義.

問題3 在問題2中,各個數據的重要程度不同(權不同),這種計算平均數的方法能否推廣到一般?

14.用計算器計算數據13.49,13.53,14.07,13.51,13.84,13.98,14.67,14.80,14.61,14.60,14.41,14.31,14.38,14.02,14.17的平均數約為()

解:藉助計算器,先按mooe按2再按1,會出現一豎,然後把你要求平均數的數字輸進去,好了之後按ac鍵,再按shift再按1,然後按5,就會出現平均數的數值.

分析:本題要求同學們能熟練應用計算器,會用科學記算器進行計算.

15.某同學使用計算器求30個數據的平均數時,錯將其中一個數據105輸入為15,那麼由此求出的這組數據的平均數與實際平均數的差是()

解答:利用平均數的定義可得.將其中一個數據105輸入為15,也就是數據的和少了90,其平均數就少了90除以30.

在某次數學測試後,你想了解自己與班級平均成績的比較,你先想了解該次數學成績什麼量呢?(引入課題)

2、會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平均數人教版數學教案5篇

第2篇

(一)進一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掌握較複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①小明有12本書,小軍有20本書,小明和小軍平均每人有幾本書?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個班做好事多少件?

③五年級一班分成3組投籃球,第一組投中28個,第二組投中33個,第三組投中23個,平均每組投中多少個?

五年級一班分成3組投籃球,第一組10人,共投中28個;第二組11人,共投中33個;第三組9人,共投中23個。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①例1和準備題③比較,題目有什麼異同?(從條件和問題兩方面考慮。)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必須先知道什麼條件?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板書:投中總個數÷全班總人數。

教師:投中總個數和全班總人數題目中給了嗎?怎麼辦?

②投中總個數和全班總人數知道之後,怎樣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教師:綜合算式怎樣列?(學生試列式,再討論訂正。)

教師:對比例1和準備題③你能發現解答方法有什麼異同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的情況?

下表是五年級二班3個組投中籃球情況統計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教師: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要知道什麼條件?(學生試做,然後説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討論,如果有不同意見互相交換,最後弄清怎樣是對的。)

討論:對比例2和例1有什麼不同?解答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教師:求平均數時,有時不能除盡,這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取近似值。

小亮讀一本書,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頁,後3天平均每天看8頁。小亮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頁?(先説思路,再列式計算。)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時加工28個,後3時加工36個,平均每時加工多少個?

②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前5時平均每時行60千米,後3時平均每時行56千米,這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平均每時行駛多少千米?

本節課是在較簡單的求平均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並鞏固平均數的意義以及求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難點。通過準備題與例1的對比突出重點,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讓學生充分討論、嘗試例2,培養學生獨立解答問題的能力,從而突破了難點。

第一部分,教學例1,加深對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理解,共分3層。

第二部分:教學例2,強調根據題意確定算法,可分3層。

第三部分:對比例1、例2,找出異同點,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應用題解題方法的理解。

第3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簡單的數據分析能力和運算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數的知識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數據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礎,新教材明顯地加重了對平均數意義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既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本節課從實際生活出發,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統計中,引導學生從數據處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的意義,用平均數進行比較,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和特徵,感受平均數的應用價值。

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又直觀、簡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成績等。對於這些名詞術語,學生經常聽到,並不陌生,但其真正含義、在統計中的作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生卻並不明白。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但是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字,只能代表這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和平均分還是不一樣的,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會解釋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引導法、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學法: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小組合作探究、彙報展示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從孩子們喜歡的拍球(乒乓球)遊戲入手,把全班同學分為男生、女生兩大組進行比賽,讓孩子們自己設計比賽的規則,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通過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賽方法,能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學生可能會想出選代表來參賽,我們先在男、女生中各選擇一名代表來參賽,此時,在規定的10秒時間內決出勝負,哪一個隊獲勝了,老師就想方設法去激將另一隻代表隊,逼着他們再去添加補充比賽規則,如:兩隊再各增加3名隊員來比一比拍球總數誰更多?如果哪一個隊獲勝了,老師就乘機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隊,這樣弱者隊拍球總數就會增加,就可能會反敗為勝。這樣另一隊就會覺得比賽不公平,兩個隊的人數不一樣,人多的隊拍球總數就可能會多。矛盾就這樣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們就會在比兩隊的總數不公平的時候慢慢地想到比兩隊的平均數。這時,我們這節課的課題就會被很自然的引出來了。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平均數既然可以決出兩隊的勝負,那我們到底怎樣才能求出他們兩隊各自的平均數呢?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集思廣益,一起來探究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組合作之前,告知學生可以藉助老師準備的學習單。學習單上有條形統計圖,可引導學生先畫出條形統計圖,再去想辦法求每隊的平均數。通過小組合作中同學間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往,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分享同伴的成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平均數求出來後,我繼續引導學生:這個平均數代表什麼呢?我們該怎麼認識理解這個數?我們求出來的平均數和這組數據中的數有關係嗎?有怎樣的關係呢?通過4個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積極的思考,從而得出平均數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它代表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它會比這組數據中最小的數大一些,比最大的數小一些,會在他們中間。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平均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為此,我會將平均數和我們在之前學習除法運算時所學到的平均分進行對比教學,進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繫通過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來例舉生活中那些時候會用到平均數,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通過“小明過河會有危險嗎”、“少兒歌手比賽算平均分”、“打把遊戲”的生活情境問題,使學生們的思維得到碰撞,更進一步的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要靈活,在考慮數學因素的同時,更要全面分析、考慮其他的相關因素,從而做出準確的選擇和判斷。

平均數不一樣多移多補少一樣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總量總分數=平均數平均數代表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它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板書是教學知識點的濃縮再現,梳理整合本節課我擬通過以下簡潔的板書突出重點,促進增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識記。

讓同學們調查全班同學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這個作業的設計,既可以鞏固新學知識,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再次感悟平均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第4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42、43頁《平均數》

以往我們把《平均數》這節課當成是一節應用題的課,側重讀題、分析、計算;從新課程標準出台以後,列入統計與概率的範疇,重視平均數意義的教學,更注重學生估計意識、猜想意識和推理能力的發展。學生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統計知識,對於“平均數”這個概念已有所接觸,如測試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準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理解平均數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實際的數);

2、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是有一定範圍的,培養學生的估計、猜想意識,併產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情感;

3、學生能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1)移多補少;(2)先求總數再平均分等;

鑑於以上的目標定位,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受夠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為此,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2、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提供豐富的生活化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1)第一次比較。師:今天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2)第二次比較。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於女同學)現在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3)第三次比較。師:看來這麼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於男生)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怎麼比呢?生:......

(4)第四次比較。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的辦法嗎?

6、小結:看來平均數(板書課題)還真能幫肋我們解決一些問題。

1、感悟平均身高。師指着平均身高:這個身高是你們當中times;times;同學的身高嗎?那它是什麼?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師:現在要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麼辦?

師:是個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有什麼辦法?

3、選取樣本。師:但是現在在課堂裏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師:你們先估計一下,第一組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師:是times;times;同學的身高嗎?我們可以推測全班的同學身高,全校四年級同學的身高,甚至是更大範圍的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

1、舉例。師:其實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能舉個例子嗎?......

(1)猜測。師:如果從第一個袋子裏拿一根(標上序號),第2個袋子裏也拿一根,哪個袋子裏拿出的長一些?

(1)在龍港萬科印業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2)在龍港萬科印業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上午印22萬張,下午印23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質疑:為什麼兩個數要除以3?三個數相加要除以2呢?

小結:像這樣的天數、人數,我們可以稱為份數。(平均每天的張數、平均身高可以稱為平均數)

(1)你在這幅圖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計算前,你先估計一下,第二十五屆到第二十八屆平均每屆獲金牌的塊數?並介紹你是怎麼估計的?

(4)根據這幅圖的發展趨勢,你能預測一下2008年能獲多少塊?

以“比身高”作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主題,通過現場簡單的兩人比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較,使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比較的量在不斷的變化,結果也不斷在變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動中,不斷尋找平衡,尋求合理的比較方法。

通過教師言語的引導,製造在大範圍的情況下,求平均身高這麼一個矛盾,怎麼辦?促使學生經歷尋求“樣本”的過程,致使合理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中,突出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體現開放性,變通性,實效性。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發展。

開場白:今天我們進行一場比賽--比身高。板書:男、女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我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於女同學)現在誰比較高?

師:看來這麼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於男生)

師:你們聽過一句話嗎,濃縮就是--精華。更何況,你們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過幾年後,他可能會長得比你們高呢。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生:把男同學高的部分“切下來”補到矮的身上,女同學也用這種辦法,再比較。(還沒等這位同學説完,其它同學就大笑,一致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另一學生似乎心領神會:找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比較,求出相差數,再找第二、第三個男生和女生比,最後比一比相差數的辦法。

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辦法了嗎?

1、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也即僅僅有益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鄭毓信語)。開課這一情境的創設,並不僅僅是為了引出平均數這一概念。從第一次、第二次簡單的進行比較,學生一看就明白,當出現三人比較時,學生開始犯難了,有的學生覺得男生高,有的覺得女生高,有的認為一樣高等,出現意見不一,怎麼辦?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切”的辦法(當然這種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學生對移多補少的形象化解釋)、求和比較的方法(這一方法為求平均數打下鋪墊)、還有的學生受到“移多補少”方法的影響,想出了求相差數的方法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通過第四次身高的比較,出現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平均數,從而學生自發解決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

2、新課程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觀察、比較中迎接挑戰,這樣一個活動,在平時課堂中可以信手拈來的一個情境,在學生的爭論中完成數學化的過程,並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這種以情、趣開路的情境中,學生學得主動。

第5篇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的再認識》

隨着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複雜的平均數問題)。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是教學的難點。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藴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為: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脱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1、結合生活實際再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1、出示:根據有關規定,我國對學齡前兒童實行免票乘車,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攜帶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免費乘車。1.2米這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呢?

學齡前兒童,即0-6歲的兒童,而這就意味着0-6歲的兒童身高普遍不會超過1.2米,那麼我們首先就要調查一下0-6歲兒童的身高數據,但是我們無法確定一個準確數值,這就需要計算出數據的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出示平均數的意義: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指標,具有代表性。

(2)在實際比賽中,通常採取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然後再計算平均數的記分方法。你能説出其中的道理嗎?

(3)按照上述的記分方法重新計算3位選手的最終成績,然後排出名次。

題中數據眾多,無法直接比較,可以先求出每位選手的平均成績,再進行比較,這樣就容易排出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