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篇 《探索數學樂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1W

本篇文章將為大家提供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這些教案是根據最新的教學大綱編寫而成,為學生們提供了全面系統的數學學習指導。通過這些教案,學生們可以鞏固和拓展他們在數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可以通過這些教案為學生們提供有效的學習輔助。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篇 《探索數學樂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第1篇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中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掌握用圓規畫圓。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瞭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國小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圓是一種常見的、簡單的曲線圖形,在學習《圓的認識》以前,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國小生很難將圓的認識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聯繫起來,對圓的理性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在上課時,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加強實踐操作,讓學生通過折、量、畫的手段,在動手做中獲得知識的體驗,增強學習興趣,達到順利完成本節內容的目的。

3、會使用工具正確規範畫圓,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1、教學重點: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2、自帶一個輪廓為圓的物體學生自帶一兩個輪廓為圓的小物品。

1、讓學生觀察課本第57頁的主題圖,提問:同學們,現在請大家認真觀察主題圖看誰在這幅圖上找到的圓多?學生彙報,(車輪、花壇、水池??)

圓與我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誰還能舉一些外形是圓的物體?學生彙報(鐘面,??),老師也找了一些圓,我們一起來分享。

3、引出課題,圓在我們的生活中密切聯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圓的認識”。

4、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行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説説這些圖形的特徵?

1、“我能畫”環節,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畫圓(不限定用圓規)(學生用圓柱、三角板中的小圓、直尺中小圓、茶杯蓋??)

(1)先自己在紙上畫圓,再和組內的同學説一説你畫圓的方法。

(2)小組交流:比較你組內的畫法,你覺得哪種更好?

2、自學課本第58頁,找出有關的`關健詞,並把重點的或要注意的地方做上記號。

(1)折過2次後,你發現了什麼?(兩摺痕的交點叫做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觀察這些線段的特徵。(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3)小結:連接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1、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議一議,在小組裏討論:

(2)在同一個圓裏,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小結: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直徑,且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且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學生用尺子獨立量出自己手中圓的直徑與半徑的長度,看它們之間有

什麼關係?然後討論測量結果,找出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得出結論:在同一個圓裏,[方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主去探究。這樣設

計更突出了對學的過程的重視。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畫一畫、量一量、議一議,相互交流、得到圓的特徵,不僅使學生的認識從具體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學生感悟了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發現、總結圓的特徵。]

1、引導學生自學用圓規畫圓,並小結出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1)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定半徑);

(3)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就畫出一個圓。

2、請同學們用圓規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觀察對比所畫的兩個圓,有什麼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大小、位置)請同學們思考為什麼兩個圓會不相同呢?是什麼決定圓的大小?(半徑小,則圓小;半徑大,則圓大。)

圓的位置不一樣,是因為固定點的位置不同,造成圓心的位置不一樣,因此圓的位置不一樣。

3、練習:用圓規畫一個半徑是2cm的圓,並用字母o、r、d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1、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3、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用字母表示:d=2rr=d/2

1、在同一個圓中有無數條半徑,且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2、在同一個圓中有無數條直徑,且所有的直徑長度都相等。

3、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或直徑)決定圓的大小。研訓小結: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觀察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篇 《探索數學樂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第2張

第2篇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技能目標:讓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圓,藉助動手操作活動,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研討,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和創新、合作的意識。

師:同學們,這些問題你們暫時還不必回答,但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需要馬上回答,這三個問題都與什麼有關?

師:當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對圓有一定認識後,你們再回答這三個問題,相信你們的答案會更完整、更圓滿。(在黑板的一側板書:圓滿)

[設計意圖]不拘泥於教材內容,從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徵出發,用心撲捉圓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創設了“三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他們帶着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嚮往與追求的意向,以的狀態進入學習角色。同時,在“暫時還不回答”的關子下,把“三個問題”集中在“圓”上,旗幟鮮明地拉開了這節課的序幕,這一導課不僅意味深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開始不知不覺地滲透了“圓的文化特徵”意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學生回答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將已準備的實物舉起展示)

師: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麼下面的情況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課件展示)

一根細線,用圖釘固定一端,另一端綁着一支粉筆旋轉一週。

1、師:接下來做個小實驗,老師用圖釘固定線的一端,將細線拉直,綁有粉筆的'一端旋轉一週,會出現什麼現象?

師:鬆開細線的這頭,粉筆還能轉圈嗎?(孕伏“定點”意識),圖釘按住起什麼作用?

師:圖釘按住的一端(不動),帶粉筆的一端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這個點是(運動的),怎麼運動的?

師:(把線拉直)這樣運動時動點就與固定的這點距離(保持不變)。粉筆在這個運動軌道上旋轉一週就得到了一個(圓)。

3、師:如果把細線放長,粉筆繼續旋轉一圈,發生了什麼變化?看來這細線的長短可以確定(所畫圓的大小)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教學環節,以“感知—想象—發現”為線索,逐步推進,串成學生探究“圓的形成”這一過程。感知是認識世界的開始,是思維、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通過“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圓形的”舉例,既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同時為過度到想象提供了豐富的表象,這樣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後用他們的想象力猜測、感悟“圓的形成”兩大核心要素圓心和半徑,從而為後面的“圓”的本質認識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通過回想前面的遊戲,讓學生在感悟“圓的形成”過程中思考:你會畫圓嗎?

2、學生嘗試畫圓(教師巡視,收集學生不圓的和圓的作品。)

(讓學生自己“由誤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對“畫圓時要注意什麼”印象深刻)

兩個學生介紹如何畫圓,師追問“畫的圓為什麼有大有小?”

隨着學生反饋畫圓的三個步驟,教師同時用課件演示圓規畫圓。

師:我們會在紙上畫圓了,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畫圓。例如:要在籃球場上畫一個很大很大的圓,你準備怎樣做?與小組裏的同學説一説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 “畫圓”的環節,不僅僅只是學生掌握畫圓的技巧、學會用圓規畫圓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繼前三個環節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圓的初步認識,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轉化的過程。在這裏教師還十分關注學生情緒,尊重學生意願,在學生躍躍欲試時,採用先讓學生嘗試畫圓,並利用可能“出現的問題”,揭示圓的畫法、“圓的位置”和“圓的大小”等深層次問題,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自然本色。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畫圓後教師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何在籃球場上畫圓?讓學生從“紙上談兵”,過渡到解決現實情境問題,與“探究圓的形成”有個呼應。

師:剛才我們用圓規畫圓、用繩子畫圓,工具不一樣,畫出來的卻都是圓,這是為什麼?

師小結:畫圓時都有兩個點,一個點是固定的,一個點是運動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動點在這個運動軌道上旋轉一週,得到的圖形就是(圓)。所以,圓就是由無數個點連成的一條什麼線?(曲線、封閉的曲線)

教師將“圓心o”“半徑r”“直徑d”寫在3張卡片上,請學生一一貼在黑板上圓的有關之處。

師:誰能在黑板上的圓中將它們畫出來並貼好。(3個學生依次上台)

師:在同一個圓裏,像這樣的半徑還能畫嗎?有多少條?為什麼有無數條?

師:那它們的長度都有怎樣的關係呢?誰來説説你的想法?

你們和數學家們總結差不多呢!翻到56頁,全班齊讀。

師:那它們的長度都有怎樣的關係呢?誰來説説你的想法?

5、師: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科學家就曾提出有關圓的概述(課件出示)

6、判斷:以下圓內哪些線段是半徑,哪些線段是直徑?

課件驗證:在同一個圓裏,直徑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1/2。 d=2r r=1/2d

疑問:在這兩個圓中,半徑、直徑二者還存在以上的關係嗎?

[設計意圖]探究圓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怎麼有個突破,使學生能輕鬆地接受,本環節是採用“畫”、“量”、“折”,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畫”是發現,是印證;“量”是驗證、確認。這一為學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學習的平台,既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積極參與,而且將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證了“兒童的智慧出在他們手尖上”這句話。

4、在同一個圓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設計意圖]由於本節課是屬概念教學課,作為反饋練習,僅設計了兩大題。通過這兩大題訓練以檢查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情況,並解決學生容易混淆或出錯的問題。

師:課的一開始,我們還留下三個問題(課件重返“三個問題”):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現在集中解決第一個問題好嗎?

2、小組派代表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利用課件演示下面兩個主要因素)

①平穩(因為車軸在車輪圓心上,同圓半徑都相等,確定了車與地面距離不變,所以平穩)

②車速快(車輪接觸地面只是一個點,摩擦力小,車速就快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題,以小組合作、同學互助,共同討論為主要解題形式,以幫助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提高技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精神,增強互助合作、敢於創新為目標。同時,本練習起到了“前後呼應”之教學藝術功能,成了學生善於動腦、勇於解題的動力,使學生在成功解答後有一種滿足感,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1、引言:同學們,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圓更增添了她的夢幻般的色彩。請欣賞

摩天輪、花叢中肆意綻放的鮮花、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陶瓷藝術、圓形建築、2008年奧運獎牌、神祕的陰陽太極圖……

還有古老的東方,中國人特別重視中秋、除夕、元宵等佳節,月下嘗餅、桌上湯圓…這就意味着團圓、圓滿;大陸同胞送給台灣同胞的團團、圓圓兩隻熊貓,不也就是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海峽兩岸同胞早日團圓嗎?

圓,在我們身上遺留下的印痕是多麼深刻而廣遠。圓,是和諧的象徵,是幸福的感受!

同學們,在這優美的旋律中,我們這堂課也接近尾聲了。這節課愉快嗎?你覺得這節課上得圓滿嗎?

[設計意圖]教學本質是一種文化。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傳遞教學本身的內涵和鮮活的文化背景,引領他們通過學習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數學所具有的文化特徵浸潤於學生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擺脱原有習慣思維與陰影,真正美麗起來。為此,設計“欣賞人文中的圓”這一環節,就是引發學生領略“圓”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後所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徵,拓寬學生對“圓”的認識視域。同時,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中國人對“圓”的特殊情感,激發他們愛祖國、愛學習的熱情,為進一步學好“圓”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3篇

1、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瞭解它在實際中的應用,會正確地讀、寫百分數。

3、理解折扣、納税、利息的含義,知道它們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會進行這方面的簡單計算。

4、在理解、分析數量關係的基礎上,使學生能正確地解答有關百分數的問題。

百分數的意義,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夠正確的讀寫百分數、運用百分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問題解決與數學思考 使學生經歷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與態度 使學生感受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結合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目標導學 複習激趣 目標導學 自主合作 彙報交流 變式訓練

師:同學們,課前教師讓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收集到了嗎?在哪兒收集的?容易找嗎?這説明了什麼?

既然百分數這麼有用,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百分數好嗎?你想學習有關百分數的哪些知識?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板書課題)

合作探究 (二)探究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20分鐘)

老師給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問:這下能判斷嗎?還需要什麼條件?

再給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問:這下能判斷嗎?看什麼?

師:這樣能判斷哪個杯更甜嗎?怎樣就容易看出來了?(通分)

師:百分數表示的是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是一個分率,後面不能帶單位名稱,所以百分數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書)

師: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而在原來的分子後面加上百分號“%”來表示。(板書)師示範寫35%。

3、由剛才的不好判斷,到現在的一目瞭然,是誰幫了我們的忙?大家在課前已經收集了許多生活中的百分數,你現在能説説這些百分數的具體含義嗎?好,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四人小組交流,説説你收集的百分數,表示什麼意思?

(全班交流)誰願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數?説説它的意義。

(3)在北京奧運會上,我國體育健兒共獲得51枚金牌,佔金牌總數的16.9%;

學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讀法 ④意義等的不同。

下面哪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哪個不能?説説為什麼?

得出結論:分數即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也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

拓展應用 1、百分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成語裏也有百分數。

總 結 1、這節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用一個百分數表示你的滿意程度。

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百分數和小數互化的方法,能正確地把小數化成百分數或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在計算、比較,分析、探索百分數小數互化的規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問題解決與數學思考 通過探索百分數和分數、小數互化的規律,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索意識。

與態度 學生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通過合作交流,得出結論,提高數學素養。

重點 百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能正確進行兩者之間的互化。

目標導學 複習激趣 目標導學 自主合作 彙報交流 變式訓練

生2:表示一個數是另一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百分數。

2、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在哪裏?為什麼要把百分數單獨列一單元?

百分數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比關係,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帶計量單位;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比關係,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體的數量,能帶計量單位。

百分數與分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在生活中廣泛的運用到,所以有必要單獨為一單元。

3、我們學過了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板書課題

師:對呀,為什麼要相互轉化呢?引導學生説出轉化的意義。一是便於計算,二是便於比較。(板書),那怎麼轉化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主要研究的內容。不過,百分數怎麼轉化成小數,小數又怎麼轉化成百分數,老師想把講台讓給你們,請同學們來當小老師,讓講台成為你們的舞台。

3、指生上台彙報,集體交流小數轉化成百分數的方法

(2)小老師甲:要把小數化成百分數,要先把小數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然後再把這個分數改寫成百分數。

(3)小老師乙:請大家觀察一下,這個過程先把小數化成了分數,顯得麻煩了些。而我可以將小數直接化成百分數的。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同時在後面添上百分號就行了。

(4)教師説明:當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時,原數就擴大100倍,再添上百分號,又使它縮小100倍。所以原數大小是不變的。

4、師:學到這裏也累了,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學完了嗎?(沒有,還有百分數轉化成小數的方法沒學),噢,那我們接着學百分數如何轉化成小數的。

(2)小老師丙:要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可以先把百分數改寫成分母是100的分數,然後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數轉化成小數。

(4)小老師丁:老師,我的方法更簡便,能將百分數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數?(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只要把百分號去掉,同時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

(5)使學生明白:當把百分數的百分號去掉時,原數就擴大了100倍;然後再把它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又使它縮小100倍,所以原數的大小不變。

總 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第4篇

學生在前幾課時已經學過了分數乘法,會計算分數乘整數,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本課以分數乘法為基礎,通過計算認識“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這一概念,接着教學求倒數的方法,練習六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倒數的概念及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倒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法、分數加法和減法計算、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倒數的認識”是分數的基本知識,學好倒數不僅可以解決有關實際問題,而且還是後面學習分數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應用題的重要基礎。內容看似簡單,但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難理解。教材首先讓學生了解倒數的意義,編排了幾組乘積為1的乘法算式,通過學生觀察、討論等活動,找出他們的共同特點,從而導出倒數的定義。例1教學求倒數的方法,從讓學生自主找一個數的倒數的活動中,體驗並概括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最後提出1和0的倒數問題,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1.在舉例、觀察、比較、分類、歸納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

2.通過推理、探究,幫助學生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質疑的習慣。

[教學難點]理解“互為”的意義,明確倒數只是表示兩個數間的關係,而不能單獨的説某個數是倒數。

師:是啊,這些圖片有了倒影,顯得更加漂亮了。在我國的文字裏,也有很有趣的漢字,讓我們一起找找看。(課件演示有趣的漢字)

師:今天我們要研究學習倒數,一個數是不是把它倒過來就是它的倒數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學過分數的乘法,會計算分數乘整數、分數乘分數,因此,在課始,讓學生通過完成練習十的第1題,既可以複習分數乘法,也為引出倒數的概念和為求一個數的倒數做好準備。]

(估計學生寫的數中,兩個數都是分數的較多,也可能有分數與小數、分數與整數、小數與小數、小數與整數的等。如:

師:你認為倒數是怎麼樣的數?(估計學生可能會提出:倒數應該是兩個數之間的關係;稱為“倒數”是否與“顛倒”有關,怎麼求倒數……)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舉例兩個乘積是1的不同的數,引出“倒數”的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知道了倒數的概念,學生一定會產生“倒數”究竟是些什麼樣的數,怎麼求一個數的倒數等疑問。學生有了疑問,才會有探索的動力,使枯燥的求倒數的方法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而主動地進行研究。]

第5篇

這一冊教材內容包括:位置,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圓,百分數,統計,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代數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三個單元。分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是在前面學習整數、小數有關計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數四則運算能力以及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解決簡單的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是國小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能力。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圓兩個單元。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的數學化的過程,理解並學會用數對錶示位置;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和解決問題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優越性,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數學的愉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1.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3.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掌握圓的特徵,會用圓規畫圓;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圓的周長與面積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

5、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錶示位置,初步體會座標思想。

7、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前面幾冊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已經介紹了許多教具和學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繼續使用,如小棒、方木塊、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計算器等。結合本冊的教學需要,介紹幾種使用效果較好的教具和學具,以供參考。

1.圓形紙板作為演示分數計算以及認識圓的教具。可以用硬紙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圓若干個。拿其中的兩個圓形紙板做成如五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第14頁介紹的教具,用來演示不同的分數。作為教師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為學生操作用的學具可小一些。

2.圓規教學圓的認識時用。教師要準備可以在黑板上畫圓的圓規。每個學生也要準備一套自己用的圓規。

3.説明圓面積計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頁的圖用紙板製作,供教師演示用。另外在本冊教材的附錄中印有同樣的圖,學生可以剪下來貼在紙板上,作為操作用的學具。

4.方格作圖紙學習位置時用。在本冊教材的附錄中印有幾幅10×10的方格紙,可以讓學生剪下來用。

5.其他教具教師還可以根據各部分教學內容的需要自己準備或設計製作一些教具和學具。如教學位置時在本地區的簡易路線圖上畫上方格子作為教具;教學百分數時,可蒐集一些含有百分數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標籤作為教具或學具等。教師還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製作其他適用的教具。

3、課堂訓練形式的多樣化,重視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

4、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

第6篇

“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小數以及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與分數有着密切的聯繫。基於以上認識,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以實際生活情境為載體,感知百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百分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所以,在引入課題和百分數意義的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都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通過課前對百分數的收集,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以實際生活情境為載體,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注重新舊知識的對比和遷移,體現類比的思想方法。

對比和遷移能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防止新舊知識混淆,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從而紮實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設計中通過與分數的意義進行對比,明確分數的意義與百分數的意義的區別,更加突出百分數的意義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倍比關係。

師:同學們,看了這段資料,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感想?

引導學生髮現百分數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師:你知道這些數叫什麼數嗎?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樣的數?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像上面這樣的數,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數。

師:同學們收集到的百分數資料可真多啊!看來百分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那人們為什麼喜歡用百分數?用百分數有什麼好處?百分數有什麼含義呢?帶着這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數學課堂

第7篇

本單元內容包括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按比分配解決實際問題等。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和解答分數除法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由於本單元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有着密切的聯繫,在教學時,教師應創設良好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思考,並與同學展開積極的合作與交流,在特殊方法與一般方法的比較辨析中,進一步明晰知識的本質。

教材還編排了很多問題情境圖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決實際問題中,教材在問題情境圖和分析與解答過程中都採用圖示直觀地表示比的具體含義。

這有利於學生理解這個比表示的是哪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同時,藉助於直觀圖,也有利於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轉換各種信息,多元表達概念及數量關係,因而從本質上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法、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之間關係的過程,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把握比的意義的本質。

理解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明確比與比值的區別。

教師提問:這就是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它們的長都是15cm,寬都是10cm。比較它們長和寬的關係,你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

2.師:今天我們將進一步研究這種倍數關係,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數學方法——“比”來表示。(板書課題:比的意義)

學生自學教材第49頁“做一做”之前的內容,思考問題:比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彙報交流)

課件出示:15∶10=15÷10=,讓學生説出比的各部分名稱。(板書:前項、比號、後項、比值)

師: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後項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師:比和比值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小結:比表示一種關係,而比值是一個數,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師:同桌討論一下,比與除法、分數之間有什麼聯繫?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分數和除法算式中的什麼?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

師: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兩個數的比還可以寫成分數形式。如15∶10也可以寫成,仍讀作“15比10”。

師:足球比賽中的比分3∶0與我們今天學習的比一樣嗎?(引導學生理解:各類比賽中的比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它只是一種計分形式,是比較大小的,是相差關係,不是相除關係。)

請學生思考這兩個比的量是同類量嗎?比值表示什麼意思?(所花錢數和練習本數是不同類的量,比值表示單價。)

學生獨立完成。反饋時,説説未知的前項或後項是怎樣求出的。(引導學生根據比與除法的關係求出未知的前項或後項,歸納一般方法:前項=比值×後項;後項=前項÷比值。)

3.教材第52頁“練習十一”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反饋交流。

教學時利用“神舟”五號升空這一現實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另一方面可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比較分析中,學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聯繫,加深對同類量與不同類量比的意義的理解,對比的概念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

在討論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培養觀察、比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數學能力。

3.初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繫的。

師:同學們先來回憶一下,關於比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

預設:比的意義,比各部分的名稱,比與分數以及除法之間的關係等。

師:我們知道,比與除法、分數之間存在着極其密切的聯繫,而除法具有商不變的性質,分數有分數的基本性質。聯想這兩個性質想一想,在比中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

根據學生的猜想教師板書: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師:比和除法、分數一樣,也具有屬於它自己的性質,那麼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樣呢?這需要我們通過研究證明。接下來,請大家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研究並驗證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確。

(1)獨立完成:寫出一個比,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證。

①每個同學分別向組內同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依次交流。(其他同學表明是否贊同此同學的結論。)

②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則舉例説明,然後由組內同學再次進行討論研究。

(3)集體交流。(要求小組發言代表結合具體的例子在展台上進行講解。)

上題中○內可以怎樣填?□內可以填任意數嗎?為什麼?

(1)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説明理由,教師完善並板書。

(2)學生打開書本讀一讀比的基本性質,教師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3)化簡前項、後項都是整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0頁例1(1))

(除以最大公因數和逐步除以公因數兩種方法,重點強調除以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4)化簡前項、後項出現分數、小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1頁例1(2))

預設:含有分數和小數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數比,再進行化簡。有分數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有小數的先把小數化成整數之後,再進行化簡。

(5)歸納小結:化簡時,如果比的前項和後項都是整數,可以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遇到小數時先轉化成整數,再進行化簡;遇到分數時,可以同時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化簡比?(求比值)化簡比和求比值有什麼不同?

預設:化簡比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比,求比值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數。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出示教材第51頁“做一做”。)

比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的學習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學生在掌握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很自然地就能聯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基於猜想的學習必定需要來自學生的自主探究進行驗證,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但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合作學習首先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進行合作交流,交流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時也真正內化了來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第3課時比的應用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3.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學習,在觀察、研討、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和活動的樂趣。

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意義,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難點:自主探索解決按比分配實際問題的策略,能運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課件出示:一個農場計劃把100公頃地平均分成2份,分別播種小麥和玉米。小麥和玉米各播種多少公頃?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指名學生回答)

師:這道題是把100公頃平均分成2份,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應用題。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實例很多,但是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分配方法應用也很廣泛,那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比如,配製一種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這種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的應用。(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師:是按什麼進行配製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按1∶4的比進行配製)

ml的稀釋液中,濃縮液的體積佔1份,水的體積佔4份,一共是5份。

師:濃縮液的體積佔稀釋液體積的幾分之幾?水的體積佔稀釋液體積的幾分之幾?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解法,交流彙報。結合學生回答,板書解法。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數,先求一份數,再求幾份數。

方法一:把求得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相加,看是不是等於稀釋液的體積。

方法二:把求得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寫成比的形式,看化簡後是不是等於1∶4。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把一個數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按比例分配)

(1)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可以轉化成整數的歸一問題,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數,再用乘法求出幾份數。(板書:整數的歸一問題)

(2)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也可以轉化成分數問題,先把比轉化成分數,再用總數×分率。

第1、2題都是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導學生善於轉換各種信息。

2.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並組內交流。

注意引導學生先求出一個長、一個寬、一個高的長度和,再求解。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什麼?説説你的收穫和感受。

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按比例分配類應用題的結構,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難點是比與分數的轉化。為了能在教學中化解難點,使學生輕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課一開始我就將“平均分配”與“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給學生,為例題的教學做好準備。把書上的例2作為嘗試題,讓學生獨立嘗試、交流,最後進行小結。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審題、分析的能力,而且進一步加深對兩種方法的理解,讓學生初嘗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