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51K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的成長和變化,這是一份寶貴的人生筆記,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書中的人物性格和行為動機,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孔乙己的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7篇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篇1

為什麼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通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己“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知道,你其實是在欺騙自己,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麼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麼要捨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麼要為自己的“偷”而找藉口呢?你確實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麼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櫃”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悽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知道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同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為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註定?若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對你説:“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脱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麼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脱科舉對你的殘害?

但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説、去笑,儘管那使你難堪,難道面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後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願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希望你能永遠脱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彷彿遺憾什麼、惋惜什麼、又彷彿虧欠孔乙己什麼。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悽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醜陋的社會。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篇2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説《孔乙己》,這篇小説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並通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敍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羣對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裏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為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後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裏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並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為他們嘲弄的對象,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為一個人本應該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闆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通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羣眾愚昧麻木的精神。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篇3

對孔乙己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

他衣服髒了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窮酸,九個大錢也會排出來的酒鬼,就在魯迅先生的筆下,被表現的淋淋盡致。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致命清高?

無從知曉,他在人們的譏諷中度過了那黯淡的時光。在長衫主顧看來他是可有可無的,來了,不過是增加先笑料;再短衣幫,看來他是可憐可笑的,有他,不過是解些疲乏;在酒店掌櫃看來,他是可悲可泣的,欠了十幾個大錢,一直不還,先生,仰首長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少年,應該從他身上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為而終身。更不見他人之不信。而成自己的笑料孔乙己是被科舉迫害成為犧牲品的`。現在的社會已經遠離了害人的科舉。而我們少年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社會的複雜性,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理想。在接受信息時,敞開心扉,理性選擇,取精華而棄糟粕。

好的心性配合淵博的知識。奮鬥起來才會精彩,精彩了才會感到幸福。

回首再看,不會為孔乙己而悲哀了,也不會為他的不爭而憤怒了,那個時代選擇了他,已註定是滅亡。而我們生活在新社會,要的是奮鬥,是拼搏,我相信:我一定會贏。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篇4

這篇小説通過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即反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判,有力的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跟着重的表現了當時一般羣眾的冷漠麻木。從更深的意義上,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文中、以短衣幫站着喝酒與穿長衫的坐着要酒要菜形成鮮明的對比。可孔乙己他卻穿着破舊的長衫,站着喝酒唯一的人。説明當時社會的剝削者的悠閒闊綽,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底下。從中還可知人們總是含蓄輕視勞動人民,羨慕上層階級,硬裝做讀書人。孔乙己經常會在酒店喝酒時受到別人的侮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人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取樂,構畫了麻木不仁。其實,他們對孔乙己的笑聲裏藴藏着一股悲涼的意味。孔乙己有時還有點手腳不乾淨,被打了還爭辯説沒偷,偷書不能算偷竊,還説什麼“者呼”之類。他説的這些話雖不爭氣,且尚知羞辱,而顯得十分可笑,孔乙己最大的侮辱不是被人嘲笑而是沒有進學。不過,孔乙己也有本性的一面。她很善良誠實,從不拖欠錢,如果欠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還有一點,他會教小夥計認字,和孩子們説話。表明了孔乙己靜溢的清涼和心靈的寂寞。孔乙己為了生存去偷丁舉人人家的東西,要求寫服辯和被人打斷腿。後來他已經不成樣子,寫出了統治者和階級制度的兇殘直至最後,掌櫃沒有關心孔乙己卻關心孔乙己欠他的九個錢,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事態炎涼……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篇5

“大街上,一個人,用蒲包墊在身子底下。用手挪着一點點地向前走。他的背影是那麼孤獨。那麼悲哀,那麼蒼涼!”每當我讀起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這個場景便會在我的腦海裏若隱若現。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飽讀詩書,卻連秀才都沒有考上。在當時科舉制度的毒害下,變得一無所能,潦倒貧困,連僅會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們的笑柄。窮得一無所有的他,偶爾也會偷東西。最後偷到丁舉人家裏。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許,在剛開始讀時,會覺得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語言風趣幽默。可是當你細細品味時,就會覺得孔乙己是“喜劇”中的“悲劇”它表達了魯迅對當時封建制度的極度不滿。寫出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殘害。

“竊書不能算偷”!這是孔乙己的經典話語,現在人們聽了甚至會感到好笑,偷書不算偷嗎?當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這句“竊書不算偷”,恰到好處地説明了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嗎?孔乙己想看書,沒錢買,偷書看,遭人罵。正相反,那些秀才,舉人們卻在深宅大院裏讀着一本又一本書籍,可是他們最後又做了什麼?誰也不知道。

如今,封建社會已不復存在,在現在的社會中,只要有才華,敢於展示,哪裏都是舞台。金子無論在哪兒,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而現在的一切,更讓我們為孔乙己這樣的人,心痛叫屈,飽讀詩書的人為什麼沒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我吶喊,為什麼孔乙己會生在封建時代,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我吶喊,為什麼無才之人可以作威作福,有才之人卻總是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伯樂”?我吶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能夠眼睜睜地看着封建制度殘害人命,卻見死不救?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篇6

我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説集《吶喊》中的《孔乙己》。這篇文章使我略有所思。

當時的科舉制度殘害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孔乙己的科舉道路沒有走通,這就意味着他數十年的寒窗苦讀,沒有絲毫成果。他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又不會“營生”,成了一個徹底的廢物,等待他的,只有滅亡。相反,文中的“丁舉人”,僥倖通過科舉,獲得了社會地位,同為讀書人的他,便可以肆無忌憚的“嚴懲”一個“偷書賊”他私設公堂,將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導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獨中死去。晚清的科舉制度,只會把更多的讀書人,變成一個又一個“孔乙己”,而把少數的“成功者”變成“吃人的惡魔”!

封建社會通過八股取士。讀書人為了通過科舉,他們費盡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無用處的、酸腐的東西,他們還如獲至寶。諸如茴香豆“茴”的四種寫法。晚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常冷漠。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自私麻木,孔乙己這樣一個被科舉制度所摧殘的知識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慘,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眾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説,寫成於1919年三月份,離著名的五四運動僅有兩個月之差,當時中國孕育着巨大的社會變革,作為新文化運動先行者的魯迅先生,他的這篇文章振聾發聵,敲響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喪鐘,用之鋒利的筆刃刺下了致命的一擊!

讀孔乙己的讀後感篇7

今天,我看了一節實錄,在《孔乙己》這一課中,讓我確實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課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我感到李老師的課是他自己的課,是他的心靈、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對課文的理解、他對生活的認識與學生碰撞之後而生成的課,他的課帶有他鮮明的個性特色。

如在講《孔乙己》這一課時,他的導入就非常有特色。在他提前幾分鐘來到後台準備的時候,前面的一堂課還沒結束,那位老師講的是聞一到的《最後一次演説》,李老師受到了啟發:一會他的課有了切入點。他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剛才也上了一堂公開課,學的是《最後一次演説》是聞一多先生,在本世紀中葉,向全中國人民發出的摧毀舊中國的吶喊!而這聲‘吶喊’是本世紀初,魯迅‘吶喊’的延續。魯迅為什麼在本世紀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説取名叫《吶喊》呢?這也許是同學們想知道的。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吶喊》吶喊中的《孔乙己》,來找到答案。

看,導入的多麼巧妙和自然。從這裏不難看出李老師的課上得多麼隨意、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無法預約的精彩”,看李老師的課讓我感受到了李老師字課堂上那份揮灑自如的從容,那些、靈光一閃的機智和幽默,看這樣的課確實是一種藝術享受。反思我們的課堂,為了準備一節所謂的‘好課“,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刻意的去雕琢,努力的追求一種所謂的模式,結果使我們的課堂缺少了”悠然“和”瀟灑“,那是因為我們缺乏豐富的文化儲備和文化內涵,缺乏駕馭課堂教學環節、流程、節奏的藝術等。

讓我們也象李老師那樣努力去追求理想的課堂境界吧:那就是”舉重若輕,行雲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