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雨霖鈴》優秀教案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69W

教案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確保教學活動的可行性和實效性,詳細的教案能夠幫助我們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資源,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雨霖鈴》優秀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雨霖鈴》優秀教案7篇

《雨霖鈴》優秀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品鑑意象,體味情感

2、體會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二、教學重難點: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鑑賞詞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手法

三、教學方法:誦讀、鑑賞四、

教學過程:

1、導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燕太子丹與荊軻之間的“壯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與董大之間的“慰別”;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王維與元二之間的“酒別”;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與客人之間的“慘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蘇軾與其亡妻之間的“夢別”。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筆下的離愁別緒,共同來學習柳永的《雨霖鈴》。

2、作者及背景柳永(約987——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樂章集》。

?雨霖鈴》此詞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他心愛的人難捨難分的痛苦之情,傾吐深深的離愁時,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紹詞牌名《雨霖鈴》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詞牌本身含有哀傷的成分。象徵:離愁別恨

4、整體感知誦讀指導朗讀分為三個階段

音讀—讀音無誤字正腔圓準確清晰

義讀—自然流暢停頓科學重、拖音合理

情讀—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詞人的情感

請一位學生讀,正音。

第一、要注意斷字。如“對長亭晚”

第二,有幾個地方要把感情讀到位,如寒蟬悽切——“悽”字要讀得長,“切”要讀得短,要讀出詞的悽切之感: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讀對的地方加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加以補充)聽讀,讓我們閉上眼睛,靜靜聆聽作者的心聲吧。(注聽節奏、語氣和情感)自讀,體會感悟詞人的情感

5、研讀、鑑賞手法

(一)《雨霖鈴》是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情人的惜別之作詞中自然飽含着離別之情。這種離別之情是如何抒發呢?引導學生説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你認為哪些意象最能觸動人的離愁與相思呢?任選一兩處進行賞析!

鑑賞詩詞要點

內容運用哪些意象?營造什麼意境?情感抒發什麼情感?技巧運用什麼手法?

語言如何賞析品味語言?

賞析思路

表現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現手法+翻譯+情感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分析:“寒蟬”:特指秋天的蟬,天氣轉涼,此時的蟬生命即將終止,再也不像夏天時沒日沒夜嘶叫不已,它的叫聲淒涼悲切。

“長亭”: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負責給驛轉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味,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如:唐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驟雨初歇”:一陣急雨剛停。賞析:這句詩句運用了融情於景的手法(手法)寒蟬、長亭、日暮、雨歇,(意象)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悽清蕭瑟的送別氛圍(意境)。這一句點出了別離的季節(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長亭)、具體時間(雨後陰冷的黃昏),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感情基調。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分析:“煙波”是波面像輕煙籠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靄”是傍晚的雲氣。“沉沉”是重重下壓,極深邃的樣子。從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所以説“楚天闊”,這兩句是別離的情緒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這種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緒就變得越發暗淡了,更何況渺茫的`前途?於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塗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這樣一來,給予讀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塞着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

賞析:這一句運用了融情於景,虛景寫實情的手法,詞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煙波,沉重的暮靄,望不到邊際的楚天,營造了一個迷濛遼闊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現了詞人分別後抑鬱難捨、孤獨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分析:柳:“柳”的諧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在許多送別詩中都會出現柳。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曉風:拂曉的風淒冷,用淒冷的風寫淒冷的情。殘月:月有陰時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兩者即為相似。詞人面對一鈎殘月,喚起了他孤獨意識、月光清輝,與人的淒涼心情頗為相似,詞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離愁別緒。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千古傳唱的名句,作者把“楊柳”“風”“殘月”三種最能觸動離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畫面,讓人體會到愁更愁。這幾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是虛寫之景。

賞析:此句為詞人想象之景,是虛景,融情於景。詞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觸動離愁的四件事物:酒、楊柳、曉風、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悽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曉風的清冷、殘月的破碎來烘托離人形隻影單、孤零惆悵的心境。詞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抒情含蓄,的確應為千古名句。(二)詞人寫景時運用融情於景的藝術手法,還運用了什麼手法?虛實結合。何為虛?何為實?實寫,是寫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虛寫就是寫直覺中看不見摸不着,卻又能從字裏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2)想象:設想的未來之境

(3)回憶:已逝之景之境

(4)聯想:由此及彼

6、課堂總結:柳詞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景,才使萬物美麗;唯有物,才使萬物豐富;唯有人才使萬物生靈;而唯有情,才使萬物富有神韻。作者筆下的情景是有機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將眼前之景與未知之景相融(虛實結合),如此這般,才有了這份悽楚哀婉。

《雨霖鈴》優秀教案篇2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所藴含的思想感情,並分析詞的意境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詩歌的誦讀技巧,積累詩歌鑑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詞的魅力,體會詞人別離時淒涼、哀傷的感情。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所流露出的濃濃別離之愁;領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難點: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具:

ppt、投影儀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大千世界,悲歡離合彷彿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離愁別緒也似乎是一種永恆的情懷,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通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通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彷彿看到荊軻離開時的悲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又是怎樣的悽苦之別。我們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着悲歡與離合,嗅着淺淺的墨香眼前也彷彿浮現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那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去感受一下柳永筆下那纏綿悱惻的離別深情。

(二)作者簡介

柳永,婉約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三)朗讀詞作,初步感知

1、朗讀

(1)學生範讀,讀準字音。

(2)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詞作大意。

補充:對長亭晚: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楚天:楚地的天空,這裏泛指南方天空。

(3)配樂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情感。感受本詞的感情基調。明確:哀婉、悲傷、悽清

(4)學生展示朗讀,學生點評,並指導學生點評。(語調、節奏、情感表達)

(5)播放配樂朗讀,學生跟讀。再次體會情感。

2、整體感知

再讀詞作(齊讀),思考:

(1)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

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離別前:勾勒環境;

離別時:描寫情態;

離別後:刻畫心理。

(2)這首詞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離別時依依惜別之情,濃濃的離愁別緒。(四)討論鑑賞

1、你是如何體會到詞作表達的離愁別緒的?小組討論,斟酌詞句,派代表回答。

指導: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

總結: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過抓取、分析意象,通過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尋找詩中關於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2、寫離別詩,一般寫到離別之時便會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參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雨霖鈴》有何不同之處?

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有虛有實,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襯托,交織一起,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

作用: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內容豐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五)延伸拓展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首詩運用了什麼手法繪出怎樣的圖畫?

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

六、小結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生命總在演繹着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同時通過學習我們更加鞏固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學習了虛實結合這種表現手法。

七、作業(任選一題)

1、背誦《雨霖鈴》全詞;

2、選擇《雨霖鈴》中你所欣賞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語言作簡要賞析。

八、板書設計:

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

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雨霖鈴》優秀教案篇3

【課程分析】

?雨霖鈴》是柳永婉約詞的代表,《雨霖鈴》就是他離開京城時所寫。意在傾吐深深的離愁,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雨霖鈴》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作者極盡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使人為之潸然,為之嗚咽。

【學情分析】

所教班級為基礎較差的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強,好的學習習慣未能養成,在語言的組織能力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時備課的時候,我需要將問題設計的儘量簡單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對難度大一點的問題,在引導上,在銜接上,都必須下功夫,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達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組討論的時候,我儘量將表達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學分開,讓一些程度稍好的學生來帶着他們思考問題。我相信,如果教師調動的好,他們還是比較活躍的,課堂氣氛也不錯,如果能夠設計的問題恰當,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將本課學好,學透,我們一定要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

【設計思路】

嚴格按照誘思探究教學論的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以情激情,以學生為主導,引導學生自覺地思考,積極地討論,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中來。我認為本課主要突破口應該在“讀”“思”和“探”。因為語文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聽”、“説”、“讀”、“寫”的能力,作為婉約詞的代表,我們必須通過誦讀來仔細體味其中所藴藏的詞人柳永和情人分別時內心的那種淒涼與悲傷的心境,在讀的過程中注意恰當的引導學生,真正做到“以誘達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真正去思考,在思考與交流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品德。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見。教師要少講,相機誘導,將學生理解引向深入。對學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目標】

1.瞭解柳永其人及其詞作風格;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

2.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3.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引導初步掌握品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熟讀文本,整體感知

(一)創設氛圍,自然導入

課前播放《城南舊事》主題歌《送別》,讓學生先來體味送別時的情感。

【課件投影】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國風”粗樸而純美的鄉野民聲裏結識了散璞玉之輝的“詩經”,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裏邂逅了縱日月之光的“離騷”。我們的心靈之谷還回蕩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鏗然之音,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的蒼涼之歎。今天,我們又將在這瑰麗的園子裏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詞,並把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婉約派傑出詞人——柳永。

(設計意圖:我們可以欣賞歌曲的同時仔細地品味離別時人的情感,這樣有助於我們理解這首詞的內涵,把握這首詞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課下注釋初步感知。

【課件投影】

要求:在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讀準字音,體味詞中的情感,找出能夠體現感情基調的詞句。

(設計意圖:通過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文本,理解這首詞中所藴含的離愁別緒,找出感情基調的句子主要是為了瞭解學生對這首詞的瞭解程度,以便於老師及時點播)

(簡要實錄:教師個別指導,幫助學生體味其中情感,瞭解學生的朗讀狀況。)

(三)教師範讀,解決學生疑難。

【課件投影】

明確朗讀技巧

①明確體現感情基調的詞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概括感情基調:悲傷愁苦。

②朗讀指導:基調低沉,應讀得慢些,深沉些,儘量通過朗讀傳達出詞人的悲傷愁苦之情。

聽教師範讀:要求注意停頓、輕重音與節奏。

(四)學生舞台、展現自我

1.學生再次自讀

要求:投入,爆發出情感,讀得感人。

2.分組競賽,看哪一組讀的最好,評出優秀團隊。

要求:結合作者的人生境遇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讀。

(設計意圖: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在競爭中體味《雨霖鈴》中的情感。)

(課件投影:柳永大約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這首牢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裏,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裏。柳永在京城又捱了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説:“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裏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説:“我是奉旨填詞。” 之後柳永流落於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於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歲時方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終客死襄陽,家無餘財,羣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雨霖鈴》這一詞調,本是唐代教坊大麴,相傳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時,淋雨連日,他經過秦嶺棧道,耳聞鈴聲,勾起了往事,於是創作此曲,悼念楊貴妃以寄託哀思。大家可以想見這一詞調悲愴低下、悽楚欲絕的情味。當時的柳永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與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是覺得痛苦萬分。這首詞類就反映了他當時的這種複雜的心情。)

(簡要實錄:此次競賽,2組的張慶法同學和6組的蔣澤龍同學的讀的最好,語速把握的很準,情感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五)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讀《雨霖鈴》

要求:和自己進行比較,糾正自己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設計意圖:和名家比照,結合作者和他的人生境遇來仔細體味其中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課件投影】

(一)找出文中所出現的意象,並對這些意象進行分析。

在這首詞當中出現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意象,這些意象都有它們自己的內涵,試着找出這些意象,對分析這些意象的具體作用?

要求:分組討論,討論後有本組選出代表來回答,形式是搶答。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發揮學生“學”的主導作用,討論得出的結論意象深刻,而且能夠調動他們情緒,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簡要實錄:學生討論熱烈,進行了獨立思考,而且同學們能踴躍發言,談出了自己的觀點,效果非常的好。)

孫彤彤(3組):“寒蟬”是意象,既指傍晚雨後天寒,更指心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楊琳琳(5組):楊柳:“柳”同“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習俗,寓指不忍分別。

曉風:清晨涼風習習,倍覺淒涼。

殘月:殘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離別,難以團圓。

……

【課件投影】

同學們討論的非常好,將詞中出現的典型意象都準確的找了出來,並給與了恰當的分析,我們在以後的考試當中如果碰到這些意象,應該知道他們的具體含義。

(二)獨立思考,探求藝術手法,把握這首詞的主旨。

【課件投影】

再讀文本,思考:本文是怎麼運用寓情於景、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的,小組內可以相互討論完成此題。

要求:要找出具體的例證,小組推選代表回答,如果不能達成一致,可以向老師提出,咱們共同研究。

(設計意圖:這首詞是虛實結合藝術手法的一個代表,我們必須通過這首詞來準確的把握這種手法。)

(簡要實錄: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需要翻閲相關材料,同學們也存在着一些爭議,老師在巡走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

李志娟:作者將自己與情人分別時難捨難分的情感寓於“寒蟬”“曉風殘月”“楊柳”等這些具體的景物當中,渲染了濃烈的離別氣氛,準確的表達了一種淒涼的味道。

蔣澤龍:柳永的《雨霖玲》一詞,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此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着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

楊振邦:《雨霖鈴》中上闋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這些都是實寫,與下闕的想象相映生輝。

……

【課件投影】

“虛”和“實”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之一。“實”指客觀地反映繪畫對象,“虛”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和“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運用比較多。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説,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敍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遷移運用,提高能力。

【課件投影】

仿寫《雨霖鈴》

參考示例: 雨霖鈴

冷月無聲,一壺濁酒,月影湖光。獨自借酒消愁,卻不知,愁上加愁。無聲更勝有聲,竟凝神而望。想離別,幾多消喉,無邊月色盡朦朧。

人生苦多歡樂少,那如今落魄多情擾!今後何以為家?鏡中花落水中笑。且行且遠,應是花間細語不再。便縱有一腔樂愁,只有獨自謀。

王濤作品:

雨霖鈴

課堂內外,激烈討論,思量無限。獨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學能量。交流更勝獨思,看我們榜樣。想問題,曾經消瘦,無邊學海我盪舟。

人生能有幾回搏,歎如今煩惱盡解決!今後如有問題?請到討論中來。且學且論,應是問題解決之時。便縱有萬千問題,我們齊解決。

【課後反思】

通過這堂課,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誘思探究教學理論絕對是科學的教育理論,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的趙校長也常説“不要懷疑‘誘思探究’的科學性,如果你用了誘思探究而沒有提高成績,這説明你還沒有真正的領會‘誘思探究’,我們學校會一直堅持‘誘思探究’不動搖。”剛開始,我還有些懷疑,覺得這些方法都是騙人的鬼話,有那麼多的教學方法都用過了,到現在有幾個能堅持的,不都夭折了嗎!直到現在我此才明白,“誘思探究”是一場革命,它徹底地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真正的把學生放到了主體地位上來,處理好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教與學的和諧關係。

張熊飛教授徹底地分析了教與學的關係,即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循循善誘,學生真正實現主體地位——獨立思考,簡言之就是教師導向性信息誘導下學生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現在山東實行的素質教育就和張教授的這種思想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見我們的路沒有走錯。

對於這堂課我總結了一點點心得。

1.學好一首詞,必須充分發揮“讀”的作用,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詩詞的情感,在“讀”中將“詞”的感情變化把握住。

2.在討論的過程中不能只有組長髮言,這樣學生就會產生依賴性,不去獨立思考,把責任都推到了組長身上,這樣就達不到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獨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分組討論的意義,必須輪流發言,大家暢所欲言。

3.聯繫詞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況。中國古代文人雖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但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往往有着相似之處。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學會知人論世的分析鑑賞方法,在瞭解詞人的思想傾向的基礎上把握全詞的思想內容。

另外,我也存在的一些疑惑:學生在理解完詩句這一環節之後,如何更有效地、更加自然地引導學生去感悟詩人在詩中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呢?雖然在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直接點題的一些關鍵詞,學生也能夠做到這一點。不過我總覺得在引導學生感悟詩人表達情感的教學中,做得比較生硬,不能組織學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希望我能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運用“誘思探究”教學理論,來解決我心中的疑惑。

《雨霖鈴》優秀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2、鑑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3、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鑑賞,體會詞中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鑑賞、背誦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之前在講《詩詞兩首》的時候説過,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

明確: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柳永的名作《雨霖鈴》,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柳永這個多情浪子的世界。(板書題目)

二、作家作品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他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大約在少年時的“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在浙江的桐廬、定海等處做過幾任小官。晚年死於潤州(江蘇鎮江縣)。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二、整體感知課文。

1、齊讀《雨霖鈴》(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明確:哀婉、悲傷、悽清

2、指導誦讀,糾正字音

3、上下闋各寫什麼內容?

明確:上闋寫別離的場面;下闋推想別後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體賞析課文

1、上闕分析: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起首三句寫什麼?是情?是景? (寫景)

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2)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秋季)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明確: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後的蟬,秋有蕭索感受,而蟬在淒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後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着長亭。所以,起首句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悽切”。

“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1)這寫什麼?(寫情)

明確: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捨,難捨難分。

2)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心思。為什麼?

明確: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説“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鋭。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1)你怎麼來看待這句的意境美?(引導學生髮言)

明確: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

明確:這句寫什麼?(寫景)“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着色可謂濃矣;既日“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壓抑、苦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2、下闕賞析: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下片換頭寫情,歎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多麼難以忍受!江淹在《別賦》中説:“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寒蟬悽切)

明確:前後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悽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那麼它究竟好在什麼地方?

明確:詞中有畫,景中含情。聯繫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明確:關於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學生自主討論)

教師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這兩句敍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

3)詞人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悽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1)“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悵觸而已。

2)“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如此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四、整體歸納:

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並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誦讀時注意體會詞融情入景的特點。詞中採用了虛實相濟的寫法,別時場景實寫,別後情景虛寫,虛實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哀婉、無奈、悽清的別離氛圍。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味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後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隻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全篇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不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維:

我們學習了《雨霖鈴》這首詞,結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請你談談你是怎麼看待柳永這個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點撥:柳永雖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屢試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窮困。經常出入娼館酒樓,深深瞭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並不像浪蕩公子,紈絝子弟之流的風花雪月,雖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樓酒館,他找到了感情的寄託,找到了發揮才華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的詞作也因此廣為人所知。

七、佈置作業:

1、完成《創新訓練》中《雨霖鈴》的內容。

2、預習《聲聲慢》

《雨霖鈴》優秀教案篇5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有《樂章集》。

解題:

?雨霖鈴》,唐玄宗時教坊大麴名,後用為詞調。霖,一作“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雨淋鈴》條:“《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詞譜》卷三十一:“宋詞蓋借舊曲名,另倚新聲也。調見柳永《樂章集》,屬雙調。“此詞寫別情,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傾訴難以割捨的離愁中,同時也抒發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無色。通篇層層鋪敍,上下闋通過襯托、點染,渾成一片。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盡致。這是吸取了民間詞的特點,在藝術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註釋:

(1)[對長亭晚]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長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在長亭送別。

(2)[都門帳飲]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帳,郊野沒有房屋,所以臨時搭起篷帳。

(3)[無緒]沒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蘭舟]木蘭木製造的船。這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對船的美稱。

(5)[凝噎]因為激動,嗓子被氣憋住,説不出話。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靄(ai)]傍晚的雲氣。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戰國時楚國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等地),這裏泛指南方天空。

(10)[經年]一年。

(11)[便縱有千種風情]就算是有多少風情。風情,深情密意。

鑑賞文章:

這首詞描寫了作者要離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和他心愛的人難捨難分的痛苦心情。通過這種描寫,十分真實地反映出封建社會中離別給予青年男女的愛情以多麼沉重的打擊。這首詞正是愛戀歌妓和悲歎羈旅的思想感情交織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麴”之一。

這首詞的上半片主要是寫臨別時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寫別後的情景。

開首三句,如果簡單看成敍事,好象只從送別的時間、地點説起,而其實,既沒有象後面的“清秋節”明確指出時間,也沒有象後面的“都門”明確指出地點。如果簡單看成寫景,也好象只在對着長亭的當兒,聽到寒蟬在叫,看到驟雨剛停,而其實,不僅聲音、形象中有異樣的情味,即呆對着的長亭也不是單純的建築物。可見這裏着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應該説,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從抒情寫景中可以看出時間和地點,不能簡單作敍事或寫景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冒頭”(開端)。柳永的詞中象這類寫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駕行》的開頭是:

虹收殘雨,蟬嘶敗柳長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門,動消黯,西風片帆輕舉。

?卜算子》的開頭是: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

或者寫出有人在“對”,或者沒寫出,都是一樣的寫法。因為作品中的景物描寫都是作者所看到、聽到或想到的,總不能離開人。而這裏的“長亭”也不是一個專有的地名,在送別的場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別裴儀同》的“河橋望行旅,長亭送故人”,王昌齡《少年行》的“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兩首詩裏的“長亭”和這首詩裏的“長亭”,當然不能看作是實指一個地名。但作為送別的所在是一樣的。從下面的“都門”看,這詞裏的“長亭”應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兩岸,多種楊柳,因此宋代詞人寫到“長亭”,往往和楊柳聯繫起來説(這詞下面的“楊柳岸”和周邦彥的《蘭陵王·柳》都可以證明)。柳和蟬是結不解緣的。柳樹多的地方蟬總是特別多,因而詞人往往把柳和蟬並用,從上引《引駕行》的“蟬嘶柳敗”和《少年遊》的“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看來,柳永自己就一再這樣用過。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着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門帳飲無緒”兩句是實寫不忍別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都門”是指汴京門外。北宋自趙匡胤稱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東京。“帳飲”是沿用向來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的詞語,不要呆看,在小館子餞行也是同樣的意義。“無緒”是當時心緒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現,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説正在留戀不捨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留戀處”,《花菴詞選》作“方留戀處”,意更明顯。“蘭舟”是用木蘭刻成的船。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麼依依不捨。從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進一步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説不出口了。只有緊握着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寫寶玉受賈政鞭笞之後黛玉去看他時,有這樣一段描寫:“此時黛與雖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這等無聲之泣,氣噎喉堵,更覺厲害。聽了寶玉這些話,心中提起萬句言語,要説時卻不能説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罷!’”雖然後來黛玉終於説出了一句話,但這段描寫正可以説明為什麼會“無語凝噎”的道理。就這首詞的思想感情的活動過程來説,這樣集中的刻畫這種形象是有必要的,因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現是放在後面的層層設想上,不可能在這方面做過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詞《鵲橋仙》裏也描寫臨別時的情況,我們不防拿來對照説明一下:

“屆征途,攜書劍,迢迢匹馬東去。慘離懷,嗟少年,易分難聚。佳人方恁繾綣,便忍分鴛侶。當媚景,算密意幽歡,盡成輕負。

次際寸腸萬緒,慘愁顏,斷魂無語。和淚眼,片時幾番回顧。傷心脈脈誰訴?但黯然凝佇。暮煙寒雨,望秦樓何處?

這首詞和《雨霖鈴》一樣是寫別情,一樣是從離別時的情景出發。然而實際情況不同:這首寫的是陸程,《雨霖鈴》寫的是水程;這裏寫單身匹馬赴征程,沒有人催發,《雨霖鈴》有“蘭舟催發”。內容的廣狹也不同:這首寫的限於臨別時的情景,僅下半片提到別後的去處,《雨霖鈴》所寫的,上半片結尾已經提到別後的去處了,下半片完全是別後情景的設想。可以説,這首詞表現範圍只抵得《雨霖鈴》的上半片。兩首的創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現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適應。這首詞可以曲折詳盡的寫臨別時的情景,《雨霖鈴》就必須用三言兩語抓住最能給人強烈印象的表達出來。從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到對某中情景的或詳或略的寫法還是由具體內容決定的。

以上都是實寫當時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念”字一直貫注到下半片別後心情的描寫。“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煙波”是波面象輕煙籠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靄”是傍晚的雲氣。“沉沉”是重重下壓,極深邃的樣子。從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所以説“楚天闊”。這兩句是由當前情景過渡到以後情景的寫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寫法。時間接近黃昏,景色模糊了,而離別的情緒也是黯淡的。作者在這種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緒就變得越發黯淡了,更何況渺茫的前程?於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塗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復加以必要的擴張,説“千里”,説“沉沉楚天闊”。這麼一來,給予讀者的感覺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塞着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兩句是特提,是説道理,是把一時的、特殊的情況説成永恆的、普遍的情況。詞學批評家劉體仁曾這麼説過:“中調、長調轉換處,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們從這兩句詞中可以體會出這種道理。説全脱嗎?不是。分明是説“傷離別”,又是“清秋節”,和這詞的表現是一致的。説全粘嗎?也不是。分明是説“自古”怎樣怎樣,不限於這個場合。這樣的寫法,用文藝理論上慣用的話來説,那就是作者有意識的把自己的私情作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提出來了,説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時候這種難堪的離情,凡是多情得人都會具有的。這種把個別的特殊的現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現象,也就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句子。就詞義看,是頂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煙波”兩句而來,是深一層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時候,不見心愛的人,只對着岸上的楊柳,曉風輕拂,殘月微明,這情景是多麼難受。這也是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什麼特別為人們所愛賞,甚至有人拿這兩句詞來代表柳詞呢?這兩句的好處怕還是在於集中了許多觸動離愁的東西來表現他這次的愁懷。怎麼説呢?離人飲酒,是作為麻醉劑來削減愁懷的,酒醒就無異愁醒。經過麻醉後再醒過來的愁,就越發使人感到無法排遣了。李憬《應天長》的“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邊病”,周邦彥《關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顯的説明這種情況。這是一。“曉風殘月”是天還未亮時的景象,這時一切景象都特別悽清,難以感受。古代要趕遠程的行人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動身,因而也常常在這個時候送別。如温庭筠《菩薩蠻》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韋莊《荷葉杯》的“惆悵曉鶯殘月,相別”,都是把別情和這時候的景象聯繫起來説的(温詞還提到“柳”)。這是二。至於楊柳和別情有關,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後,歷來都是這樣看法,“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楊柳和離別似乎已成為具有必然性的聯繫了。這是三。兩句詞裏集中寫了那麼多最能觸動離愁的東西,又寫的異常鮮明生動。應該説,這是它感動了許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這次離別雖然是傍晚,但他這兩句接觸到了一般的情況,是可以這樣理解的,不能認為他自相矛盾)。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這四句是更深一層推想到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情況。只從“良辰好景”和“千種風情”這種特別美好的場合中來説明光景等於虛設,風情與誰共語,那平常日子的難捱就更不消説了。這是一種簡練的寫法,在意(內容)不在筆(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賞流連的,離開了相愛的人,也就沒有心情去欣賞流連,這“良辰美景”不是等於虛設嗎?作者在《慢卷軸》裏説:

對好景良辰,皺着眉兒,成甚滋味?

説明沒和歡愛的人在一起,對着“良辰美景”的苦處。又在《應天長》裏説:

把酒與君説:恁好景佳辰,怎忍虛設?

説明與歡愛的人在一起時,須及時行樂。這兩種説法正可和《雨霖鈴》的説法互相印證。“風情”是指男女風流一類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這樣的情事就只有和歡愛的人可以盡情的説。現在已經離開歡愛的人了,即使有許多許多的風情,又能跟什麼人仔細傾談呢?這樣地結束就藴含了無限的意義。我們從這裏聯想得到,作者和他歡愛的人平日裏是有説不完歡樂情事的,因而這次的離別才會感到這麼痛苦。

詩歌比較: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南北朝·樑]江淹《別賦》

蘇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北宋]蘇軾《水調歌頭》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唐]李白《憶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記夢[北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崗。

醉花陰[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復愁。——[唐]李白

鳳棲梧[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相見歡[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北宋]蘇軾《卜算子》

鷓鴣天[北宋]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唏,舊萋新壟兩依依。空牀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總結:

通過以上的比較,體會本詞一大藝術特點,即以景襯情,以景達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從而瞭解“一切景語皆情語”之特點。進而體會到在藝術創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則應儘量讓事實、讓景物説話,表情達意,而儘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遷移訓練:

1.通過以上的學習,相信每位同學已經對全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回憶剛學過的另一首詞,即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同時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東坡)詞須關東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體會詞學兩大宗——豪放派、婉約派的特點。

豪放派——縱橫捭闔,氣魄宏大,豪放不羈。

婉約派——纏綿悱惻,婉麗多姿,音調諧婉。

2.引導學生總結出簡單詩歌鑑賞的初步辦法:

文題相連細品味,走馬觀花抓關鍵,多方聯繫明真情。

《雨霖鈴》優秀教案篇6

【課程分析】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詞從風格上分為兩大流派:豪放派、婉約派。提及婉約派,當首推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歷來被認為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範之作。《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後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敍,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點。

【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結束唐詩單元的學習、鑑賞,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詩歌鑑賞能力。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詩歌。要鑑賞詞的藝術魅力,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詞的發展脈絡,掌握詩與詞的聯繫與區別,把握詞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為深入鑑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所教兩個文科班,學生的思維活躍,感悟能力強,能積極發言,課堂氣氛較活躍。因此只要老師創設出濃郁的鑑賞氛圍,搭設好層層深入學習的台階,學生就能夠走進作品的藝術境界,在課堂上充分展現每個人的風采,做學習的主人。

【設計理念】

根據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改變傳統教學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貫徹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老師的誘導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識,學會總結,學會反思。詩歌鑑賞能力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考查兩方面的內容:

1、鑑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鑑於此,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誦讀、感悟、理解、分析,不斷地積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鑑賞詩歌的能力。這既是大學聯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需要。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宋詞的發展脈絡及特點。

2、反覆誦讀,流暢背誦,感知詞的聲韻之美。

3、學習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媒體設計】

自制多媒體課件,主要是展示本課的教學流程、知識及方法規律的總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本節課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流程】

一、導入(創設情景)

(教師)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鑑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歷程,我們已經走進唐詩的王國,接受了藝術的薰陶。今天,讓我們再走進宋詞的家園,繼續這美的巡禮。

(點評:利用導語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對本節知識的重視程度,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實錄:學生聽老師解説,有的同學臉上露出認同感,求知的.慾望。)

(投影):雨霖鈴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師)要想很好的鑑賞宋詞,就必須瞭解詞的發展史,詞的文體特點。首先讓學生看課本第50頁內容。師生一起邊看邊總結。

(點評:瞭解詞的文體知識,才能為鑑賞詞作掃清障礙,這也是讀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條件,教師要給與適當的講解、補充。)

(實錄: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重點語句。最後教師總結。)

2、(教師)投影:詞的發展史及文體特點

(點評:讓學生識記有關詞的知識,為深入鑑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錄:學生看投影,結合老師的講解仔細體會,識記重點內容。明確學習的方向。)

3、(教師)由對宋詞的瞭解中導入到對《雨霖鈴》的學習,作者簡介及背景介紹。

(點評: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一個必備條件。)

(實錄:學生看課下注釋,認真識記教師補充的內容。)

4、鑑賞詩歌內容(讀思議悟):

⑴師:結合註解自讀詩歌,整體感悟。讀時注意思考: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什麼內容的詞作?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點評:抓住關鍵詞句,整體把握詩歌內容,是正確鑑賞詩歌的前提。)

(實錄:學生自讀作品,思考並回答問題。)

⑵師:請一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本,其他同學作點評。

(點評:誦讀的過程也是鑑賞的過程,要讓學生敢於讀出來,大聲地讀,聲情並茂地讀,有感情的在眾人面前讀,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

(實錄:學生範讀文本,情感的把握較好,其他學生的點評到位。再讓大家推薦一位擅長朗誦的學生讀一遍,非常好,全體鼓掌。)

師:全體學生齊讀文本,讓每個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

(點評: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內容。)

⑶賞析上闋別時情境(邊朗讀邊進行)

師:第一至三句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學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後小組討論,完善答案,最後發言。)

生:深秋時節的傍晚,一陣驟雨過後,離別的人兒對這長亭,耳邊傳來淒涼而急促的蟬叫聲。表達了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

小結: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着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悽。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通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營造了離別前的淒涼氛圍。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點評:鑑賞詩歌內容、表達技巧,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其中對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師:第四至七句寫了離別之人怎樣的心情、動作?(生思考、探究並回答)

生: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伕卻催促登船。足見其留戀之情深。

執手告別,手握着手,緊緊不放,淚眼望着淚眼,此時憶昔日歡聚,想他日離分,無語中又有多少叮嚀囑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傷心淚流,千言萬語,塞滿了喉嚨擠滿了牙縫,情如潮湧,不知從何處説起。執手凝噎是情態的細緻刻畫,應屬於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面。而達到的藝術效果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拓展探究,蘇軾在悼亡詞《江城子》裏,這樣寫他夢見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課本p64)異曲同工,也具有特別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那位同學能鑑賞一下?

(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能夠與老師共鳴,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其他學生也拓寬了視野。)

師:(過渡)這是在淒涼、悽楚的氛圍之下,所展現的離人離別時刻的動人場面。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離人的未來又將處於怎樣的情景之中呢?我們往下看。

師:第九句一個念字,説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暮靄為何沉沉?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生思考、探究並作答)

生:江面上,輕煙籠罩,浩淼空曠,傍晚的雲氣重重地下壓,所以是沉沉的暮靄。給人一種壓抑、鬱悶的感覺。不難看出此處是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賞析下闋別後想象:

師: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和上闕哪些語句相應?本句的作用是什麼?

師稍作引導:重點看傷離別和冷落清秋節。(生思考作答)

生髮言,師點撥總結:傷離別總括上闕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情。冷落清秋節與上闕寒蟬悽切、驟雨初歇相呼應本句既承上又啟下,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用傷別離點題,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是感傷離別的,更何況是在悽清冷落的秋天時節。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無題》詩云:相見時難別亦難。

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請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一下。

(點評: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詩句是深入鑑賞詩歌的基礎,這一點也正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實錄:生踴躍發言,精彩者不時引來陣陣掌聲。)

生甲:今夜喝了別酒以後乘船而行,朦朦朧朧的,酒醒後,將到了什麼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曉,到了楊柳依依的岸邊,冷風吹面,殘缺的月亮掛在天邊。

生乙:倚着船舷的離人撫摸着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腸寸斷!

師:這兩個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諧音留)曉風(寒),殘月(冷),景物是孤單單、清冷冷的。這裏雖不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詞人濃重的哀傷、悲愁之情。

師: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為何是虛設?千種風情怎麼會無處傾訴呢?

生:離開了心愛的人,自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良辰好景不是等於虛設嗎?其實,不只是虛設,每遇良辰好景反而會引起對情人的思念,勾起無限的傷情。兩情分離,歡情難再,知音難覓,淒涼倍至。因此,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小結:這是下闕離人設想的今宵和經年所處的景與情,是想象之境,是離愁的進一步拓展。

⑸全詞總結:請同學們想一想本詞在抒發離別之情時,主要運用哪些表達技巧?

①全詞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情景分合,景為情設,而一切景語皆情語,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悽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②虛實結合。上片的別時為實,下片的別後為虛。設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間,有回味餘地。

⑹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深入領會了本詞的思想情感、藝術技巧,下面讓我們飽含深情,再一次背誦全詩,感受詩歌無窮的藝術魅力。

(點評:教師只要抓住了引導作用的要害,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就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發揮極大的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實錄:全體學生完全投入到詩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藝術的薰陶。)

3、老師播放音樂,師生一起飽含深情地誦讀《雨霖鈴》,要求不要看文本。

【課後反思】

1、這節課的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的原則。教學是互動的、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要誘導得法,設疑貼近學生的實際,他們會表現出高漲的探究熱情,課堂上從始至終都湧動着活躍的思維和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識缺陷,及時得到了糾正。

2、這節課最大的不足是指導誦讀的力度不夠。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既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又要培養審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這確實需要教師具有多種教學技能,要上出高質量的課,既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更離不開再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革,總結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做教學的有心人。教然後知困也,在教學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相長。

《雨霖鈴》優秀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鞏固詩歌鑑賞的方法。

2、培養感知意境的審美能力。

3、通過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鳴,薰陶情趣 。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訓練鞏固詩歌鑑賞的能力,掌握詩歌鑑賞的簡單方法。

2、通過朗讀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過景物塑造意境表現情感的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綜合導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説法。但生活是現實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順境總要經歷一些磨難與坎坷,悲傷與離別,尤其是離別,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別賦》中寫道:“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家人團聚是幸福的,情人相會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這些頃刻間就要離你遠去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柳永的《雨霖鈴》就是一首寫離別的詞,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情感世界。

二 瞭解作者、創作背景和詞牌

1作者: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他的詞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詞集有《樂章集》。

2創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適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着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3詞牌:《雨霖鈴》,唐太宗時教坊大麴名,後用為詞調。霖,一作“淋”。馬嵬兵變後,楊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後,玄宗北還,一路戚雨瀝瀝,風雨吹打皇鸞的金鈴上,玄宗因悼念楊貴妃而作此曲。《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這也就是詞牌《雨霖鈴》的來歷。

三 整體感知詩歌,把握主旨。

1教師朗誦,學生感受

2 學生朗讀,把握生字詞

3思考討論以下三個小題:

(1)本詞寫於哪個季節的哪個時間段,當時的氛圍是如何的?

季節:秋季 地點:長亭 時間:晚上

全詞淒涼的意境透出濃濃的別離之情

(2) 在腦海中勾勒一下當時的畫面。

找出實寫和虛寫的景物,分析上下闋的主要內容。

上片:離別時難分難捨的心情(融情入景,虛實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別後情景(以情帶景,情景交融)

上闕寫的是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長亭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下闕緊承上闕是詞人想象別後的情狀,小船臨岸,詞人酒醒只見習習曉風吹拂楊柳,一彎殘月掛在天空。詞人想到這一別後自己的萬千風情竟無人可説不禁感慨萬分。

四 名句欣賞: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要點:“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為離別而傷心,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下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要和戀人痛苦分別,所以説“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要點:

①選取楊柳、風、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象徵離別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構成為一幅悽清的畫面,最能勾起離人對往事的回憶,讓人倍感孤單,產生共鳴。

“楊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曉風”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時分登程送別,曉風意味着離別。清秋的曉風是涼的,和人淒涼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殘月” 圓月象徵團圓,而殘月相對而言就是離別了。殘月清冷的形象暗合悽清冷落之感。

②特定情境

畫面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裏——“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經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昨晚“執手相看淚眼”的情景尚歷歷在目,而自己卻在“千里煙波”之外,離愛人越來越遠,“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交流互動:

生活中我們也遇到過別離,結合學習本詞的感受談談你對別離的看法。

五:寫作方法:

融情入景的寫法

例:“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

“寒蟬” “長亭” “驟雨”詞人一開頭就捕捉到有特徵的秋景來渲染氣氛,“寒蟬”透着秋意,而蟬的叫聲更讓人感覺的悲涼,驟雨過後天氣陡然變涼,更使人感到悽切冷落,所以這首詞不僅交代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更是在寫心情。

虛實相濟

詞的上闕除“念去去”二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已經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不忍分別而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下闕對別後生活的設想,則是虛寫了。虛寫中所着意描寫的是詞人孤單寂寞的心情,連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讀完下片回過頭來看上片,便會懂得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厚,的確是難捨難分啊!

總結:這首千古名詞,通篇圍繞“傷離別”三字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之時,重在描摹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畫心理。全詞情景交融,詞韻諧婉,情深意摯,悽楚動人,具有極強的婉約美,不愧為宋代詞壇上的一件精品。

六 板書設計:略

七 拓展閲讀,送別名句:

1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詩》 [隋]無名氏 )

2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3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 [唐]高適 )

4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

八 課後要求:

一背誦全詞並寫篇讀後感。

二比較閲讀《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雲“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嘗試歸納出豪放派與婉約派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