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三年級北師大教案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94W

教師們編寫教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將知識傳播給學生,大家在寫教案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好自己的教學目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三年級北師大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三年級北師大教案5篇

三年級北師大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三年級(上)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節《周長的認識》。新課標裏提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為:

1、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周長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

(四)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樹葉、紅領巾、直尺。

學具準備:每位學生準備一片樹葉、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測繩、捲尺、彩筆、直尺等。

二、引導學生學習所採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趙老師教態親切自然,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為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三、教學過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視創設情景。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趙老師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入手,接着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趙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澡盆、地圖、樹葉等圖形以及它們的周長,給了學生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緊接着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通過描樹葉的邊線,得到樹葉的輪廓。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説一説、摸一摸;比如測量周長活動,而且每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做好準備。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量一量頭圍、腰圍,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的具體操作後,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後,出示學生課前準備的葉子標本、紙剪的各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描一描、畫一畫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趙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之後,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測量後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時,學生出現了不同計算方法,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且為後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本節課趙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辦?討論有兩種情況:

1、用繩子套在圖形上量,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

2、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但是具體要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如長方形、正方形)。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提倡算法的多樣化,而現實生活中正正規規給出長寬求周長的例子少之又少,為了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學生討論出的方法不唯一,不總結公式。

四、解決實際問題。

1、把圖形套在方格中,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圖形的周長。引導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圖形,並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不規則和規則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圖形的周長和圖形大小無關,只和組成圖形的邊長有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2、新課標裏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應注意語言的規範性。如:讓學生摸一摸樹葉、紅領巾的周長時,不要一會是邊線,一會是長方形;在給周長定義時也説成是圖形一週的總和叫周長,而完整的應該是圖形一週的長度的總和叫做周長。

(二)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如在測量頭圍、腰圍時可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再進行測量。測量時不應該在衣服的表面來測,這樣測出的結果誤差較大。

(三)課上討論的時間少了點。應該把討論和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起來進行,不要把討論當成一種形式架空了。

三年級北師大教案篇2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時間單位“時、分、秒”,並已經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藉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材選用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素材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學生分析

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時間。

結合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建立年、月、日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和初步會判斷平年或閏年。

根據以上分析和教學重難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體驗小組合作解決研究主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數學的聯繫,培養學生樂於探求知識的情感;及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策略:

1、教學模式

本節課我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觀察、討論、合作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使自主探究的方式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教學方法與手段

①應用媒體整合,突破教學難點。

②採用課前準備、課上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四、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趣,提示課題。

1、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開課伊始,以激動人心的畫面吸引學生注意。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照片,每一張照片都記錄了一些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引以為自豪的的瞬間。你們想看看嗎?(出示課件)讓學生説畫面呈現的是什麼情景,這些情景發生在什麼時間。最後定格在三幅畫面。讓學生找這裏在記錄事件發生時用了哪些時間單位呢?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年月日,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立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繫。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

2、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書課題)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活動一:觀察年曆,回答問題。

1、合作學習階段:

為了有效的學習新知,我放手讓學生説説自己知道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使課堂教學的起點對準了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然後利用年曆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目的觀察年曆,並回答問題。如:“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等等,孩子們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課堂變成了同學們暢所欲言的地方。

2、交流成果階段:

(1)這一階段是課堂的重中之重,學生要把自己通過查找、總結、合作學習得出的結論進行彙報,在此基礎上,教師藉助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出示課件)並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並板書:

①一年都有12個月。1、3、5、7、8、10、12每個月都有31天。我們把每月31天的月份叫大月。

②4、6、9、11每個月有30天。我們把每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

③2月有時28天,有時29天。我們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突出2月份這個特殊月。

7個大月和4個小月再加上2月正好是12個月,(板書12個月)。

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日,在年曆上圈出來,加強學生對年月日的感性認識。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使每一個學生在傾聽、表達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發現,體驗到成功的喜悦與合作的快樂。)

(2)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每個月的天數,怎樣把每個月的天數很快地記下來?我先讓學生思考,再小組討論,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推薦巧記年月日。(課件出示)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認識大月小月,並掌握各月天數的目標)

(3)教學到這,我考慮到國小生天生好動這一特點,安排了這樣一個遊戲。老師報月份大月請男生起立,是小月的請女生起立。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樂,使知識得昇華。)

探究活動二:探究平年或閏年。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二月的天數不一樣,那麼2月份的天數有什麼規律嗎?出示xx-20xx年二月份的天數,讓學生觀察、討論、發現四年一閏的問題。課件演示:閏年來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髮現平年、閏年的排列規律,通過多媒體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平閏年的判斷方法的理解,記憶,從而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這時我設計了鞏固練習:判斷xx、20xx、20xx、xx年都是什麼年?引出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的知識。

最後是知識拓展計算平年、閏年的全年天數。這一環節讓學生説出計算方法很重要,由於計算年份不同,學生有兩種不同答案,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把板書補充完整,平年全年365天,閏年全年366天。

(三)拓展應用,開發智力

整個練習的設計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基本練習考察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練習是一個猜生日的遊戲,通過這個遊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瞭解一些必要的社會知識和重大節日。

(四)總結歸納,落實主旨。

同學們,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一節課又要過去了,在這節課中你有哪些收穫呢?

(設計意圖:以談話的方式進行總結,不但重視了知識的反饋,而且重視了情感的培養,從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五、板書設計:xx年x月x日

一年有12個月

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閏年全年366天

六、教學反思:

1、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2、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啟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35頁。

二、教學目標:

1、能從各種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認識四邊形的特徵。

2、通過對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徵有所瞭解,特別是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3、通過實踐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學準備:

課件。每人準備水彩筆一支。四人小組:一袋四邊形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主題圖引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嗎?你喜歡什麼體育運動?

2、光明國小校園裏,同學們也正在進行各種活動,我們一起去看看。(課件出示主題圖)

(1)仔細觀察,在這美麗的校園裏你發現了什麼圖形?(先自己找一找,再同桌交流)

(2)交流彙報,學生可能找到的圖形有:(指名回答,課件單一閃動)

3、導入課題。

在美麗的校園裏有許多的圖形,像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梯形(同時閃動這些圖形)這些都是平面圖形,都叫四邊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四邊形。

板書:四邊形的認識。

4、初步感知:你認為怎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二)探索交流、概括特徵。

1、動手操作。

(1)塗一塗(讓學生感知面)

同學們,數學書第35也有許多的圖形,你能從中找出四邊形嗎?並塗上你自己喜歡的顏色。比一比,看誰塗得又快又好看。

(2)塗完後,同桌交流,説説理由。

(3)集體反饋,為什麼這些是四邊形,而那些卻不是?

2、討論,概括四邊形的特徵。

(1)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四邊形有什麼特點?(先小組,再反饋)

(2)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

3、判斷四邊形。

老師這裏還有一些圖形請你判斷一下他們是四邊形嗎?(集體用手勢判斷,並説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變成四邊形嗎?(課件演示)

4、我們知道了四邊形的特徵,你能説説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是四邊形?

(三)動手操作,獲取新知。

1、分一分:每一小組一信封,內有六種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不規則四邊形和梯形。

(1)活動建議:小組合作,給這些四邊形分分類,組長把分的結果記錄在學習卡上,並説説你們為什麼這樣分?(教師巡視指導。學生交流分法時,把長方形、正方形分為一類的分法最後出現)

(2)學生可能出現的分法:

①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菱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形、梯形(沒有直角)。

②按邊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兩組對邊相等),梯形、不規則四邊形(兩組對邊不相等),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正方形、菱形(四邊相等),不規則四邊形、梯形(四邊都不相等)。

③按對角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對角相等),不規則四邊形、梯形(對角不相等)。

(3)在學生分的過程中,一步一步解決一些最基本的四邊形的特徵。(對邊的引導:上下為一組對邊,左右為另一組對邊)

2、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我們來看把長方形、正方形分成一類的這種分法:

(1)長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邊形相比,又有什麼不同呢?小組內説一説,可以藉助三角板和直尺。

(2)小組彙報,得出結論。(在黑板上貼出正方形和長方形)

(3)我們請電腦博士來演示一下。

(4)長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邊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邊形。

(四)(機動)拓展應用。

1、誰來幫幫我。

(1)是一個()形,也是一個()邊形。

(2)是()邊形,有()角,其中有()個直角。

(3)圖中有()個四邊形。

2、自己拿出一個四邊形,剪去一個角後,它會變成什麼形狀,請你動手試一試。

(五)課堂總結。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認識了四邊形。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三年級北師大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結合實例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掌握鏡子內外圖形對稱、左右錯位的規律,能利用鏡子尋找對稱軸(特別是不能對摺的物體)。

2.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交流,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特徵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能力。

3. 情感目標: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

探索鏡面對稱的一些特徵。

教學難點:

感知鏡面對稱現象,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鏡子。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引入新課

1. 講《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邊有一輪圓月,猴子以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裏;猴子大聲叫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麼也撈不出“月亮”。 問題:“這是什麼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裏,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在生活中,你們好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光滑的地板也會出現倒影等。)

2. 揭示課題。

(1)總結,説明以上幾種現象的特徵。

(2)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 教師示範。

(1)在黑板上貼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2)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裏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3)讓學生説一説看到了什麼?有什麼發現?(看到“王”字,鏡子裏的圖形是鏡子外圖形的對稱圖形。)

(4)讓學生試一試。

2. 試一試。

第(1)題: 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裏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説一説,看到了什麼。 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 説一説,這條虛線在對稱圖形中稱什麼?

第(2)題

(1)鏡子中的小女孩是舉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實舉起的是哪隻手?

(2)從鏡子你能知道現在是幾點嗎?

(3)小組討論:你發現了鏡子中有什麼數學學問?究竟小女孩照鏡 子時是幾時?

(4)小組代表彙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3. 小遊戲

模擬照鏡子的遊戲。

師:假設蘇老師站在鏡子前,誰來做鏡子中的蘇老師呢?

(師生表演。)

採訪鏡子中的人:你為什麼能做得這麼準確?

(同桌互相做遊戲,請一組學生全班展示。)

三、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師:今天同學們有什麼收穫?你的心情怎樣?

(評析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關注學生情感。)

三年級北師大教案篇4

教學內容:

倍的認識

教材解析:

“倍”是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是國小數學教學中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初步認識了除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數、分數、比例等知識的基礎。教材選取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到大海邊採集貝殼標本的情境,以解決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溝通“倍”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繫,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理解“倍”的意義,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2、在比較兩個數量時溝通“同樣多”和“1倍”的聯繫以及“幾個幾”和“倍”的聯繫,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樂於動腦的良好習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貝殼圖片,練習作業紙,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去海邊玩嗎?今天科技小組的同學正在海邊採集貝殼標本呢,咱們一起去看看他們的收穫吧!(出示情境圖)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引導學生完整地説一説)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交流反饋問題。

預設一: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和、差的問題,説明:同學們提的是我們以前學的兩個數量之間的和、差關係的問題。

預設二: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

(説明:預設二是根據上課環節中學生提出倍的問題這一生成而設計的。)

3、談話:王晶也提了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問題,師板貼問題。

4、談話:讀完後,你有什麼問題嗎?(生可能提問:什麼是倍?)是啊,倍的知識咱們以前沒有見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書課題:倍的認識。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海邊拾貝殼的情境導入新課,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的教學做好情感的鋪墊。利用課件出示的問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認識倍的意義。

1、談話: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遍問題。(生齊讀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哪些數學信息?(指生説)

2、擺一擺:用你手中的學具把王丁和李飛的貝殼數擺出來。

生操作學具,師巡視指導。

交流展示擺法。

3、觀察:李飛拾的6只貝殼和王丁拾的3只貝殼有什麼關係。

預設一:(1)李飛拾的貝殼數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貝殼數比李飛拾的少3只。

預設二: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麼多。

預設三: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這是上課時課堂上生成的內容。)

4、(1)根據預設一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比王丁的多3個?

預設一:畫豎線(在李飛和王丁同樣多的3只貝殼後面畫豎線)

預設二:分一分(將李飛的貝殼數分成3只和3只兩部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着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麼關係?這一部分呢?

預設:同樣多。

預設:也是同樣多。

(2)根據預設二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你能給大家擺一擺,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麼多嗎?

生到黑板擺一擺,分一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着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麼關係?

預設:同樣多。

這一部分呢?

預設:也是同樣多。

(3)根據預設三即課堂生成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麼知道的?你能給大家説一説嗎?

課堂生成:李飛的貝殼數裏面有2個3,所以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談話:你真棒!老師這節課要講的內容你都提前會了。真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

談話:同學們看,如果把王丁的貝殼數3只看做1個3,根據這位同學説的,李飛的貝殼數裏面是否有2個3?(預設:是)

談話:那誰能上來指一指,説一説?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説一説。

5、講解:我們把王丁拾的3只貝殼看作一份,是1個3,李飛拾的貝殼數裏面有這樣的2個3。

小結:6裏面有2個3,我們就説,6是3的2倍。

6、談話: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師一起來指一指,圈一圈,説一説。

同位互相説。

7、談話:現在請你再動手擺一擺學具,看誰最棒,能讓老師一眼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學生再擺一擺,讓生到前面展示。

追問:為什麼要3個一份,3個一份的擺?是根據誰的只數擺的?

談話: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現在你知道了嗎?誰來説一説。

(二)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1、談話:王丁把自己的貝殼送給好朋友一隻。王丁現在有幾隻貝殼?(2只)那麼李飛現在的貝殼數還是王丁的2倍嗎?

2、談話:請你再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擺的時候先想一想,要根據誰的只數來擺?要幾個一份,幾個一份的擺?

學生擺,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你是怎麼擺的?追問:為什麼要2個2個地擺?

4、課件演示:6裏面有3個2,6是2的3倍。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為學生創造充分的操作活動,並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的操作,然後通過操作之後的追問,幫助學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動的意義,使學生初步體會“倍”的含義。

三、藉助素材,總結概念

1、談話:李飛同樣是6只海螺殼,為什麼一會兒是王丁的3倍,一會兒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顧總結:我們是用什麼方法認識倍的?

引導學生梳理認識倍的方法:擺一擺,圈一圈。

3、揭示課題:我們通過擺一擺,圈一圈,説一説,認識了6裏面有2個3,6是3的2倍,同學們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髮現倍數會因比較標準的改變而改變,初步體會比較標準的重要性,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

四、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説一説,深入理解倍的意義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紙的內容,然後展示交流。

2、解決問題。

談話:再讓我們回到大海邊,你還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嗎?

生提問題,師選擇其中三個問題解決。

(1)劉林拾的貝殼數是王晶的幾倍?

生圈一圈,彙報結果:8裏面有2個4,8是4的2倍。

師説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個除法算式來表示:8÷4=2

讓學生説一説:8表示什麼?4和2分別表示什麼?

師説明:倍不是單位名稱。學生齊讀有關倍的小知識。

(2)學生獨立解決“丁明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交流算式,訂正結果。

(3)解決“林傑拾的貝殼數是李飛的幾倍?”,

學生獨立解決,交流想法,認識3是3的1倍。

遷移學習: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學生舉例:説一説誰還是誰的1倍。

觀察:這三個問題有什麼共同點?學生交流看法。

小結: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讓學生通過圈一圈的操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學生體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解決。通過解決問題,遷移學習1倍的知識。然後讓學生通過閲讀有關“倍”的小知識,理解倍是表示兩個量的關係,不能做單位名稱。

五、回顧梳理,總結提升

談話: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談話:關於倍的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希望你們能用數學的小眼睛去找一找,用數學的小腦袋去算一算。好嗎?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梳理思維,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倍,解決倍,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年級北師大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閲讀選讀課文《神筆馬良》,體會詩中展現的作者美好的心靈,豐富的想象,純真的愛心。

3、選擇喜歡的一小節背誦。

4、練習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為開頭,寫一段話,或合作寫一小節詩。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閲讀選讀課文《神筆馬良》,體會詩中展現的作者美好的心靈,豐富的想象,純真的愛心。

教學難點:

練習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為開頭,寫一段話,或合作寫一小節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彩紙。

教學方法:

想像法、情境創設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馬良嗎,記得他手裏的神筆嗎?(觀看動畫片)

讀了《神筆馬良》的故事,你有什麼感受、想法和大家談談嗎?

我想會有很多人想:要是我有這麼一支神筆該多好啊!如果擁了神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畫的東西,是吧?(讓學生説説自己想畫什麼)

今天我們來一起讀一首詩歌《我希望有一支神筆》。

二、理解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檢查字詞認讀

山脊(配圖理解) 撕破 詩稿

哭泣 蜷縮(做動作理解) 奔波忙碌

3、請你準備一下,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聽

分節指名讀,思考:“我”有了神筆要給誰畫,畫什麼,我的願望是什麼?

(課件出示填空練習)

4、理解內容,指導朗讀

(1)西西是個怎樣不幸的孩子?(雙腿癱瘓,不能到處去)

有了好腿,西西會幹些什麼?

(課件)師述:是呀,如果西西有了好腿,他就可以像小燕子一樣自由自在,去看藍天白雲,去看高山大河,去看樹林田野,他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遺憾。如果這一切是真的該多好啊!請你自己讀第一小節。

師:現在,我真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

生接讀這小節

再指名讀。

如果我的心願能成真就好了啊。

(2)聽,鄰居飛飛好像又哭了,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他摺紙飛機僅僅是為了好玩嗎?(他有自己的理想,想有朝一日飛上天空)對呀,所以,他流下了委屈的淚水。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對他説什麼?

引導學生讀第二小節。

(3)自己讀第三小節,看看我想為鳥兒們做些什麼?

指讀這一小節。

(課件)看,鳥媽媽和小鳥飛來了,它們想對我説什麼呢?

(4)當你看着小樹在冬天的寒風裏打着哆嗦,在乾旱的土地上漸漸枯萎,你想為它做什麼?

(課件激發想像)朗讀本小節。

5、自己完整讀讀課文

你能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嗎?(課件)

再讀課文,用你的慧眼去發現這4小節在結構上有什麼共同點。(先寫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再寫用神筆要給誰畫什麼,最後寫美好的願望)

引領學生進行接力朗讀。

6、你從這首詩歌中體會出了什麼?(作者的愛心)

現在你就是詩歌中的“我”,自己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小節,可以動筆畫一畫,試着背一背這小節。

誰來展示一下?

7、有位同學很想學習作者的愛心,也試着寫了一小節詩,可是沒寫完,你能幫他把這小節詩補充完整嗎?

我希望有一支

馬良的神筆,

要給辛勤工作的老師,

畫一台智能計算機。

幫他( ),

快速( ),( ),( )。

三、讀了這首詩歌,同學們一定都有很多話想説,那我們不妨把它寫下來。

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為開頭,寫一段話,也可以跟同學合作寫一小節詩。

在音樂聲中展示交流(這就是我們的詩稿啊)

四、總結

正像一首歌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果我們真的有了馬良的神筆,那我們身邊將到處是歡笑;雖然我們不能真的擁有神筆,但同樣可以用我們的一份關愛之心,去使身邊的一切變得更加美好。

板書設計:

18.我希望有一支神筆

西西——好腿

飛飛——飛機

小鳥——家

小樹——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