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2篇 探究方程的實用性: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67K

本篇文章將從教學角度出發,深入探討數學學科中方程式的重要性及意義,反思當前教育中對於方程式教學的不足之處,並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針對方程式的教學難點,本文結合實例講解,旨在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優質的數學學習體驗。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2篇 探究方程的實用性:教學反思

第1篇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眾人皆知,但是要真正把這一理念落實到每一節數學課上,還需要一定的毅力和恆心。

知識點不多,如果由我帶領學生回顧知識,構建網絡,在此基礎上再逐題完成練習,肯定能非常順利地完成,但是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了。

為了培養他們自我梳理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輪流講解的方法,把課堂真正地還給他們,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己。

首先,出示了課本上的三道討論題,小組討論。接着確定每道題由哪個小組彙報,需要板書的可以先在黑板上寫好,再確定一個人主講,其餘的人可以補充。

第一題,由張子豪一組回答。他們在黑板上畫了方程和等式關係的集合圖,寫了兩句話: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等式是不含有未知數的式子。

不等他們講完,浩馬上站起來發問:x+y=200是方程嗎?

超:等式中也有含未知數的呀?比如x+4=20裏含有未知數,也是等式呀!

第二題,由陳璐一組彙報的。他們一組講的非常得詳細,下面的孩子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補充了?

這時,我就作了一個示範:剛才陳璐給我們講了等式的兩條性質,非常詳細,但是我可以把這兩個性質合併為一段話,等式的兩邊可以同時加、減、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為0,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我們在補充別人的發言時,還可以再一次地強調一些關鍵點,如解方程時要先寫一個解字,等號要上下對齊,解完方程後一定要檢驗等等。

第三題,由王悦辰一組彙報。這一組能夠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詳細地説清楚。

最後,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小結。在這一單元裏,我們認識了等式,認識了方程,知道了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也學會了用等式的性質去解方程,用列方程的方法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下面我們就用掌握的這些知識去完成一些練習。

接着,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上的練習1-4題,做完之後,小組合作交流批改,並選一道題彙報。在彙報第3題看圖列方程並解答時,學生能先分析數量關係再列方程,解方程,就連最後的檢驗也説的非常清楚,絲毫不要我做一點補充。

一節課下來,該做的練習做完了,也不需要留到課後去完成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鍛鍊了;而我,也比較輕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到上課易走神的那些孩子了。

看來,真的要相信孩子,不是他們做不好,而是我們老師沒有給他們機會,讓他們鍛鍊!

《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2篇 探究方程的實用性: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突破這一難點我這樣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進行三分鐘口算。上課開始進行簡單的小遊戲:把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使直尺平衡。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以此使學生能明白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什麼是相等關係,天平中的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雖然整個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多次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數量關係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數量變化情況等。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使學生藉助集體思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將“等式”和“方程”進行直接對比。以使學生理解和區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題引入鋪墊後,要再回過頭來充分利用。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再回到口算題上,將口算題通過變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第3篇

本節課,我利用課件進行教學,課前展示了一架天平,從學生認識天平平衡的特性導入新課,在新事物面前,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出疑問,順利掌握了方程的定義。上完這節課我的主要收穫如下: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通過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通過不斷比較,總結特點,讓學生逐步建立數學模型

在對比總結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關式子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別總結出各自的特徵,最後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來,告訴學生,在數學上把這樣的關係式叫做方程,讓後讓學生自己總結方程的概念,學生們很自然就歸納出這一類式子的特徵,總結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腦海裏建立起方程的數學模型。

3、數學要以學生的錯誤為資源,讓學生在反思中加深認識

在學生總結出方程的意義之後,自己列方程,並同桌互相檢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數含糊的知識都暴露了出來,通過指名學生髮言,學生在爭論中逐步明白了相關知識,以前沒問題的學生也在討論中深化了認識。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我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題型,體現了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學生參與的很積極,也覺得很有趣。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説”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第4篇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尋找新舊知識點銜接點。決定打破教材的教學程序。分以下四個層次展示探究過程:

(一)我先出示一架天平,讓學生觀察,天平處於平衡狀態,然後,在天平的左邊加兩個砝碼(例:10克、20克),右邊加一個30克的砝碼,讓學生再次觀察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天平左邊的質量10+20是30(克),和天平右邊的30克是相等的。然後在平衡的天平左邊仍然放兩個砝碼(例:20克、?克),右邊放一個砝碼(60克),這時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學生再次感知天平左右兩邊所放砝碼的質量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由具體的數量過渡到了未知數量的參與,這在孩子認知思維上又加深了一步。

(二)着重啟發學生根據信息表達題目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為正確列出方程打下堅實的基礎。逐個出示課本信息窗的主題圖,首先讓學生仔細閲讀信息,引導學生用文字表述題目中的相等關係,再鼓勵學生任意用一個未知數表示題中的問題,並列出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在這個環節,速度一定放慢,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參與。

(三)師點撥,像這樣左右兩邊表示的意義一樣,我們可以用等號連接,像這樣的式子,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等式,而後讓學生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注意:學生舉例時,要鼓勵學生呈現不同的形式。純數字的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引導讓學生對以上等式進行分類,學生很容易把等式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純數字的等式,另一類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過讀課本學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為了加深學生對方程的理解,讓每人舉出3個方程,同桌判斷對否。這樣由直觀到抽象,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得輕鬆,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理想。

特別是在探討“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與聯繫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課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那就是學生舉得例子很形象,恰如其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們把“等式”比做一個雞蛋(蛋清和蛋黃),“方程”就是雞蛋中的蛋黃。他們解釋説:“蛋黃一定是雞蛋,也就是方程一定是等式,雞蛋不全是蛋黃也就是説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孩子們的潛力真是不可低估、他們語出驚人,令我震驚,我及時就給他們高度的評價,孩子們創新之花是多麼的美麗、燦爛。我要保存這火花的餘温,讓它再次綻放在我的課堂上。

第5篇

在教學設計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方程意義的教學目標定位是,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後繼的學習和發展,注重知識的滲透.

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為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實例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説;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説,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在説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第6篇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建立方程的數模模型在腦中。

事先我曾經試教用天平來為學生建立等式模型,效果比較好,後進生也能理解方程的意義,但是會出現使用方程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誤差,學生就經常誤解方程是不相等的。

為了解決這一誤解我就嘗試着用蹺蹺板做遊戲來讓他們感受同等的等量關係,用文字來陳述第三種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大於、小於、等於關係。學生的興趣此時如我所料確實比較高,可是我忽視了後進生,用這三種情境太過於抽象,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不一定能立馬反應過來。經過萬主任的點撥,我好好的思考後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把天平和蹺蹺板同時呈現,用形象的圖片呈現三種情境,他們的數模才會更容易建立。

第二環節的鞏固新知識時候,我讓學生小組討論被墨汁擋住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時候,我回頭想想我有點操之過急,我應該讓他們先從基礎的辨析後再來做這題,然後滲透集合思想讓他們區分方程,這樣這題的回答可能會更加的出彩。

第三個知識深入時候,看圖列式我也應該更加明確告知學生式子的要求。也就是因為前面的起點太高,所以一些後進生把題意理解錯誤,使答題不夠準確。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後進生,儘量多多從基礎出發,注意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更要把數學思想時刻灌輸的課堂中。

第7篇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集體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接着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明白什麼是相等關係,我們先用了一把1米長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 但是通過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説服了,但這也説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其實我們是忽視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對比

我們的口算題引入本來是為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但在第一次上課時,口算題我們做完後沒有再回過頭來再充分利用。課後經過大家的評課和科培中心老帥的指點,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道口算題,其中隱藏着等式和方程的關係。第二節課中我們通過改進,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又回到口算卡,將口算卡的題通過變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對 “等式”和“方程”的關係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第8篇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願學、樂學,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方程打下基礎。

在教學設計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方程意義的教學目標定位是,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後繼的學習和發展,注重知識的滲透.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為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實例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説;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説,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在説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第9篇

本節課從兩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對所列方程的觀察,並與一元一次方程類比,自然導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及其相關的一些概念,既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又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繫,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接受,降低了知識點的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計過程中,不過於強調形式化的定義,也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能辨認一些概念即可,最後出示的一個實際問題,目的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元二次方程學習的重要性及實際價值,同時也為下一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應用的學習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與能力。

本節課教學,注重知識與實際的聯繫,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採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的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分層作業中必做題鞏固本節課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選做題密切聯繫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創設了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可能藴涵某些數學知識的現象,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意識。通過訓練,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就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探究現實世界,發現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

第10篇

課堂從表演天平開始,姬亞航表演的天平讓學生鬨堂大笑。馬明俊的天平表演的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六個式子,在輕鬆中從他們的身上寫到了黑板上,接下來就是這節課的關鍵地方了。問:如果讓你把這幾個式子進行分類,你會怎麼分?孩子們在默默的寫着自己的思考,我在教室裏巡迴的看着他們的精彩。有按是否有字母分成兩類的,有按照是否是等式的分成兩類的,有這兩類都寫,但徘徊的,(在他們心中,可能只是有一種分類是正確的)還有些別出心裁的把自己分類後的式子用長方形或圓形圈起來的,這不就是韋恩圖的雛形嗎?在五個學生展示完自己的分類作品之後,我明確了按照是否是等式的分類方法,對另外一種分類也進行了肯定。再問:如果讓你把這幾個等式再分類的話,你會怎麼分?這裏已經不需要在思考了,按照是否有字母的標準就水到渠成了,什麼是方程也就自然的在學生心目中有了答案:含有字母(未知數)的等式。像學生的這些想法我能在課前預設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只能根據課堂的進程隨時調控,而在一節10分鐘的微課上,我是講不出這些東西的。課堂最後一個環節,在以前就見過方程和從題目中找天平中繼續着,特別是從題目中找天平,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題目中的天平,不就是我們一直所説的等量關係嗎?而找等量關係又是許多孩子的難點,在方程的第一節課就給他們這樣的印象,用比找等量關係更可愛的找天平讓他們去思考,對於他們以後用方程解題無疑開了一個好頭。如果説之前的認識方程是在輕鬆中認識的話,那麼找題目中的天平則是在愉快中昇華。方程是一種模型,建模的思想不就是找天平的一個過程嗎?遺憾的一點是沒有在這個環節層層遞進,這也是自己課前準備不充分的`體現,因為找天平的靈感也是在課堂上萌發的。

課本上的情景寫式子環節,6到7個式子已經足夠了,多了浪費時間,並且會剝奪學生認識方程這個主線。再次體會了教材的安排是有道理的。

如果非要給這節課打分,我自己打85分,更客觀。不過,多少分都無所謂,76分也沒有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影響,不過就是耿耿於懷一段時間。100分也不能説明什麼問題,明知這樣的數據有水份,雖然有些學生也寫了原因:您講課幽默,我們願意聽。上好自己的課才是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得到最大的受益才是目的。

一節課沒有講過是沒有發言權的,講過了自己的思路也不一定正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想法,要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但不能照搬別人的流程。關鍵要看執教者的立足點是什麼,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聽眾,是踏踏實實,還是譁眾取寵。這些標準才是判斷課的好壞的標準。

第11篇

新教材的突出之處從直觀的天平入手,天平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重量,仍然保持平衡,這樣就引入了等式的性質1,利用這個性質,可以解決a+x=b,或a-x=b的方程,接着又從天平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非零的數,天平仍然平衡,可以解決ax=b或x÷a=b的方程。從長遠角度看,學生經過這樣的學習,對於七年級以後的後續學習減少了障礙,很好地做好了銜接。

教材中有意避免了形如-x或÷x的方程的出現,可是在實際中,出現這種方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出現了,我們教者如何解釋呢?學生又應如何解答呢?當然還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來進行左右兩邊的化解,使得左邊或右邊變為形如x的情況,學生對於其中的減數與除數為未知數還可以啟發他運用四則運算的內部的關係來解決。不要怕給了學生又一種選擇的機會,這樣在用等式的性質解決問題不方便時,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方法。

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的過程,其本質是為什麼要這麼做,當學生經過思考發現這樣的過程就是把方程的一邊變為只剩下未知數的過程,因而可以簡化一些不必要的多餘過程,典型的如x+5=20,x+5-5=20+5,讓學生通過計算體驗這樣的第二步過程實際即為x=20+5,因而可以使方程的解答變得簡便。學生覺得當然還是簡便的過程值得效仿,積極性顯得非常之高。

原來的檢驗過程需要完整地寫出左邊與右邊相等的過程,國小生在這個方面就會顯得不耐煩,在經歷了一個詳細的檢驗過程之後,然後教給學生一個簡便的檢驗方法,學生都很興奮,積極性也很高漲,而且主動性也很好,這樣解決問題的正確率也提高了。

同時,在這部分的教學期間,也有一些問題引發了個人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學習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規範性,方程的解答是一種規範的過程,它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例如必須寫“解:”,必須“=”上下對齊,要正確必須進行檢驗等,而這些都必須讓學生多進行訓練,多強化練習,理解各種題型的結構。

其次是對於特殊方程的解答,如減數與除數為未知數的方程,用兩種方法解決的問題,可能會引起部分的的不理解,會不會與教材主倡導的用等式的性質解決問題有矛盾呢

第12篇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儘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新課程解方程教學與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係來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少塊,改怎麼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於6個方塊,從而得到x=6。

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於是我問:為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終於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3減去。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另外我還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

在做練習時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解方程的時候,還是運用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只有個別學生懂得運用等式的性質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在講授“解方程”定義概念時,我主要從教材思想出發,通過讓學生説出採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過程叫解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