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文言文教案5篇 「重拾華夏文化:探究文言文教案的價值與挑戰」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本文主要介紹了文言文教案的相關內容。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門積極推廣文言文教學,鼓勵學生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文言文教案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漢語水平的有效工具。本文將詳細介紹文言文教案的特點、用途以及如何制定和使用教案等方面。

關於文言文教案5篇 「重拾華夏文化:探究文言文教案的價值與挑戰」

第1篇

2、瞭解翻譯常見錯誤,強化翻譯基本功,提升翻譯能力。

學習和運用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提升翻譯文言的能力。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係,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着眼於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於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遊褒禪山記》

譯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臨川王安石記(下此文)。

4、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遊褒禪山記》

譯文:然而體力足夠用來到達那裏(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但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悔恨的。

譯文:蚯蚓(雖然)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但是能夠)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於)用心專一的緣故。

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注意詞語的語法特點:包括古今意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情況。

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

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裏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彆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誌、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複詞中虛設成分等。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①單音實詞對譯成雙音實詞 ②數詞後面增加量詞 ③省略句中應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 ④補充行文省略的內容,如關聯詞語等。 ⑤補出判斷句中的判斷詞“是”。

由於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譯文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及時調整。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和介詞結構後置等。

看下面這一段譯文,請大家指出其在翻譯上的不足之處。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遽謝舟師,椎鼓速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

翻譯:楚地有個人學習駕船,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是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感謝了船師,用錘敲着鼓快速前進,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險,於是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掉進江中舵失去控制。

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用錘敲着鼓快速前進,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險,於是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掉進江中舵失去控制。

永公(智永)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户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為“退筆冢(墳)”。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麼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歐陽)公諱潁,字孝叔……實治七州,州大者繁廣,小者俗惡而奸,皆世指為難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習律令,性喜訟,家家自為簿書,凡聞人之陰私毫髮,坐起語言,日時皆記之,有訟則取以證。其視入狴①牢就桎梏,猶冠帶偃簀②,恬如也。盜有殺其民董氏於市,三年捕不獲,府君至,則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盜夜入啟其藏者,有司百計捕之甚急,且又大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公曰勿捕與購,獨召富家二子,械付獄,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諫。公堅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及取其所盜某物於某所,皆是,然後歡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難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①狴(bì) :監獄.。②簀(zé):竹蓆:。③鞠(jū):審訊。

13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譯文:並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苦惱。

譯文: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

譯文:他治理最難治理的地方(都像)這樣,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譯文:到李廣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

(歐陽)公名潁,字孝叔。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考上了進士,開始擔任峽州軍事判官,因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聲遠揚,就被州中任命為祕書省著作佐郎,擔任建寧縣知縣。不到半年時間,峽路轉運使薛顏巡視檢查到萬州,撤消那些不稱職的官吏,認為要替代那些不稱職的官吏沒有那些能力特別突出的官員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從建寧縣派遣歐陽穎前往擔任。到任後又因為治理得力而聞名,從萬州擔任州級長官連續九次擔任州級長官並且都治理得很不錯。一遷再遷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兩次推辭沒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為母親老夫人年歲太老,沒有真正到任;最後安排在嘉州,因為年歲已老,而告老還鄉,也沒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個州,大州繁雜寬廣,小州民俗惡劣而奸窄,都是世人所指的難於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別歷害的是歙州,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歡訴訟,家家户户自備有簿書,凡是聞聽到別人的一點點陰私,日常的行坐起立的句言片語,慢慢的都記錄下來,等到有訴訟的時候就拿出來作為證據。他們把進入監獄戴腳鐐手銬,就好象戴帽子束腰帶,在竹蓆上睡覺一樣,泰然着啊。有強盜把當地百姓董氏殺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還是沒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這強盜逮捕了並將他按法律處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盜賊夜晚進入他家倉庫偷盜東西,有關部門千方百計想要儘快捕捉到,並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到苦惱。歐陽公説不要追捕和懸賞捉拿,只是召來了富家的兩個兒子,把他兩人戴上刑具關進監獄,審訊他們。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説“這兩人一貫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還有的疑慮弄錯而相互到歐陽穎公處諫勸。歐陽穎公堅持沒有答理,審訊更加急迫,這兩個富家兒子認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等到在某此處所取出他們所偷盜某些物件時,大家才認為歐陽穎公是對的,然後歡呼着説:“歐陽穎公,真有如神明啊。”他治理最難治理的地方(都能)這樣,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關於文言文教案5篇 「重拾華夏文化:探究文言文教案的價值與挑戰」 第2張

第2篇

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理解類比、對比、反問在説理中的作用。

準確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禮有節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理解類比、對比、反問在説理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禮有節的愛國精神。

1、時代背景介紹:齊景公在晉國訪問時的狂妄態度,引起了晉國的不滿,於是派出軍隊攻打齊國幾乎兵臨城下。通過這次教訓,景公意識到單憑齊國的力量是無法與強晉抗衡的,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國,決意與楚修好,共抗晉國。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外交才幹的晏子作為使者訪問了楚國。

此時楚國由楚靈王執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齊國的使節“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晏子,於是便有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個怎樣的陰謀?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陰謀的?

1、朗讀課文、複述故事(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4、“王視左右曰”,此時的楚王可能有怎樣的語氣神情?

5、面對楚王的別有用心的刁難,面對國家尊嚴受到威脅,晏子是如何應對的?晏子運用了哪些方法技巧進行反擊?

6、從全文來看,體現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晏子為什麼要“避席”?

第3篇

1.將下面文言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官莫明於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為明也?……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為?”久之,視世所稱美人,鮮當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終不悟,悲夫!

2.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猶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已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

②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孫卿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曰:“不然。臣之所聞,古之道,凡戰,用兵之術,在於一民,弓矢不調,羿不能以中徵,六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遠;士民不親附,湯武不能以勝。故善兵者,務在於善附民而已。”

樑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選自《呂氏春秋疑似》

(2)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楚莊王謀事而當,羣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已而羣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羣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羣臣莫之若者亡。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衞君。衞國之法,竊[1]駕君車者罪至刖[2]。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3]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遊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註釋:[1]竊,私下,[2]刖,砍掉雙腳的酷刑。[3]矯,假傳君命。

四、(15分)16.(5分)①它的明察(表現)在哪裏呢?(2分) ②這(鏡子)使我好痛苦(或:難受)。(1分)③還安然自得地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漂亮(或:還安然自得地認為沒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四、(15分)16.(5分)①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錯的,(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們因而不願向他們請教;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們因而不屑於問他們。第①句翻譯中注意,“是”和“非”的意義和該句的判斷語氣,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譯中注意“於”“忌”“輕”的含義,未譯出各扣1分。)

16.人民不親近依附君主,商湯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勝利。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必須善於團結人民。

17.(1)城裏有一個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

(2)我是你的父親,對你難道不慈愛嗎?我醉了,你卻在路上捉弄(折磨)我,這是什麼道理?(3分)

17.(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羣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譯文意思對即可。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羣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説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為什麼呢?”楚王回答説:“我聽説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羣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羣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1)彌子吃桃感到特別甜(譯為"彌子吃到特別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沒吃完就把它獻給衞君(譯為"捨不得吃完而把它獻給衞君"也可以)。

(2)不顧自己口味的滿足卻想着我(譯為"因為一心想着我,竟忘記桃子已被自己咬過"也可以)。

予嘗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於怨,伍胥之諫疑於脅,賈誼之疏疑於激,叔夜之詩疑於憤,劉蕡之對疑於亢[1]。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2]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後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

⑴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2分)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夏四月,皇太孫自北邊南還,執政皆迎於上都之北。伊實特穆爾謂晉王噶瑪拉曰:“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噶瑪拉遽曰:“皇帝踐阼,當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孫即位於太安閣。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慄,趨殿下拜。

①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

②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慄,趨殿下拜。

4.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楚莊王謀事而當,羣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羣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羣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劉向《新序雜事第一》)[注] 不穀: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羣臣莫之若者亡。(3分)

1.(1)先生逝世以後,國內的官吏直到今天談起先生,沒有一個不鼻子發酸而流下眼淚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膽寒,使邊陲戰士的戰馬飛馳。(“其”1分,使動用法1分,“塞垣”1分)

2.接觸到它之後,才能瞭解它;[親自]實踐之後,[才]知道[什麼是]艱難。

翻閲五嶽圖,認為了解了山,還不如砍柴的人[邁出去]一步[瞭解得多]。

3.(1)皇帝逝世,已超過三個月了,晉王您是宗族盟長,還等什麼而不説句話呢?

(2)巴延握劍站在宮殿台階上,講述立皇太孫為皇帝的原因,語氣表情都非常嚴厲,各位王爺嚇得腿打顫,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4.(1)有人告訴他説:“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為。”(“或”,解對1分;“是非”,解對1分)

(2)如果知道這樣做不合禮義,就應該迅速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義”,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問句式解釋出來)

(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羣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羣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説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為什麼呢?”楚王回答説:“我聽説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羣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羣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第4篇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學弈》這個故事,説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這個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説話有理有據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時告訴我們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

弗:不。矣:了。為:因為。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裏。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譯)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我説:不是這樣的。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裏卻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學生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我説:不是這樣的。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説:“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説:“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第5篇

1、瞭解“鴻門宴”鬥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2、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

3、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舉”、“謝”、“為”、“鬥”、“因”等古漢語兼詞。

1、課文情節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敍事寫人的敍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重點。如何認識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義”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可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入手突破這一難點。

2、課文篇幅較長,閲讀有一定難度,採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板書並朗誦(或由學生齊誦)。要讀出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項羽起兵及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於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着本質的區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北的教訓。“時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長歎:“此天亡我,非我戰之罪也”。

楚漢之爭概況簡介: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鬥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陝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陝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後,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後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後,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後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軍霸上”、“王關中”;抓點同為名詞作動飼用,讀第四聲。

“成五采”、“為(we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① 課文第一段記敍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於一般流言蜚語,於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骨‘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説説其中包含了些什麼?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佔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説個性特徵,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火爆漢子。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調用,編造名冊。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後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後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誰”介賓短語“為大王”作“為”的狀語,“者”助詞“的”。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①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於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説)“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説:“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繫課文説説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麼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説:“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説,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範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於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説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併為後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3.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麼?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説明。

②范增之謀為什麼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