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角的初步認識教案範文合集4篇 深入瞭解角——教案範文合集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本合集整合了多篇關於國中生角的初步認識的教案範文,涵蓋角的基本定義、角的測量與比較、角的分類等多方面內容,旨在幫助國中生系統地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常見測量方法,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案範文合集4篇 深入瞭解角——教案範文合集

第1篇

角是數學的“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徵和性質,幾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進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單元是角的初步認識,為角的進一步學習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類打下基礎。

在學習角的相關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通過對許多物體的感知,已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

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並在大腦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知識技能:認識角,能畫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會辨認角。

數學思考: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解決問題: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

情感態度: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積極參與、探索角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本課從學生比較熟悉的鐘面、剪刀、摺扇、三角板等實物圖形引入,通過觀察,對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

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 交流等活動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建議之一。

抽象建立角的幾何圖形是一個逐步抽象的過程,整堂課設計為由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交流的學習活動串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在大腦中形成角的表象。

師:小朋友,你們認識角嗎?我們教室周圍有角嗎?(課件出示鐘面、剪刀、摺扇、三角板等實物圖形)這些物品上有角嗎?

(從生活情境中引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學生對角的認識情況,把握好教學的起點。)

1. 師:請小朋友們找一找,指一指哪裏有角。先指給同桌看一看。

(大多數學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個尖點,這是學生在生活中對角的概念。此時教師順勢強調學生指出的“角”,在黑板上畫出這樣的“角”,實際上是一個點。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再次思考應怎樣指才能表示出“角”)

(由學生再度帶着明確的問題思考,自己探索怎樣表示角,有一定挑戰性,為形成角表象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用課件演示指角,讓學生對角有一個清晰的感性認識。)

1. 請小朋友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指指上面有幾個角。

3. 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裏。教師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線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認識角。

(通過折角,進一步認識角,增加感性認識,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2. 用手感受一下角的尖,兩邊。(感受角的各部分)

3. 玩遊戲:變大變小角。(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4. 用手做一個角,玩變大變小遊戲。(再次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上面三個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手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在玩中學,逐漸領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形體,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將頭腦中逐漸形成的角的幾何形體畫出來,這是落實角認識的一個關鍵。)

學生自己嘗試取名,再看書認識角各部分名稱。(角的認識到此結束)

(練習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本練習,鞏固角的幾何表象。第二層次是深層次練習,訓練學生思維。)

角的初步認識教案範文合集4篇 深入瞭解角——教案範文合集 第2張

第2篇

在學生初步認識角以及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圖形以後,教材編排了認識直角。教科書上安排了兩道例題,一是從實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畫直角。尤於在認識角的時候,學生就是先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課我改變了這一模式,在學生介紹了角後,直接引入直角,觀察直角的圖形,認識直角標註符號。然後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並將抽象出的三個直角按不同位置擺放,使學生正確感知直角。而後通過“折一折”指導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出直角,並通過比較折出的多個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來地出結論: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經歷畫一畫、猜一猜、數一數等多種操作、體驗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直角。整節課教師給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儘可能多的機會和條件,並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特別注重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操作體驗的時間以及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不僅開放學生求知探索的空間,而且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課堂上有限的時空變成了人人蔘與,個個發展的無限空間。

1、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經歷多種操作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四、教學難點: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不同方向的直角。

一副三角板;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紙各一張; 不規則紙和白紙若干張。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分以下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初步認識直角。首先給出標準的直角圖形,並説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員,它有自己獨特的直角標記,且標好以後就像個“口”字——這就解決了學生作直角符號不標準這一問題。同時,作為角的一員它又有角的特性。認識直角後,我設計的交流活動是“找直角”。引導學生在教室裏找直角,既能鞏固直角的判斷方法又能體會直角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直角的美感,體會數學的運用價值。接着通過直角的不同擺放位置,加深對直角的認識,最後通過折直角的活動,發現這些角大小都沒有改變,得出結論“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判斷:1、直角的大小跟兩邊叉開大小有關,叉開越大直角就越大,叉開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鏡下的直角與其它角一樣,只是邊變長了,大小沒變。這又是它們的相通之處。)進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對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二層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出示??

先讓學生用三角板試着自己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學生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着教師再規範畫法。之後安排練習,給出頂點和一條直角邊,能畫幾個直角?給一條邊又能畫幾個?只給出一個頂點又能畫多少個角?此舉設計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畫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學生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其次,猜一猜圖後面藏着什麼樣的角?進一步鞏固判斷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過數一數有多少個角及幾個隱藏着的直角,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過介紹直角,梳理本課教學知識板塊,形成知識網絡。

通過以上的四大步驟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找、折、比、畫、想、説、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

“親歷性”,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1、初步認識直角。小結:這名字取得好,一個“直”字簡單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這種角的特徵。簡述直角與角的聯繫與區別。

2、找一找。(1)教師出示直角説:“小朋友,我是直角,過幾天我就要過生日了,要請我的朋友來參加,它們和我長的一模一樣,你能把生活中的它們找出來嗎?” (採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擬人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既避免對較抽象的知識的單一傳授與難理解內容的強制性接受,又激起學生無限的好奇心、好勝心,使學生有玩中學的輕鬆感。)

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學生髮現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凳面上有這樣的角,教室的黑板、開關、牆上的畫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這樣的角,家裏的方桌、茶几、電視機、地板磚也有這樣的角。

(2)小結:直角在我們生活中真可謂是“無處不在”呀!看來它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呢!我們可要牢牢地記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這幾張紙上有直角嗎?(長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圓形、不規則紙上沒有)。剛才老師不是説直角無處不在嗎?我們把它給變出來——折直角。

(2)用完全不規則紙折。交流提問:最少折幾次?分別是怎麼折的?第一次隨便怎樣折可以嗎?第二次能任意折嗎?

(3)出示有一條邊是直的不規則紙,提問:猜想一下,這張紙最少折幾次能折出直角?再驗證。

(4)出示圓:最少要折幾次才能折出直角?為什麼?

[生1:我拿長方形的紙,這樣沿直線折,就折出一個直角,(他沒有完全對摺,只是上下邊對齊,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紙,先對摺,再對摺就折出一個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圓形紙,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剛才折的這條線對摺,就折出一個直角,我再把它展開就有4個直角。

生4:我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把正方形的這個角折起來,就有一個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師:小朋友,認真觀察生4的角,你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生2:這個角是直角,可不是他折出來的,是原來紙上就有的。]

(學生通過操作,在動手中體驗、感知,加深對直角的印象、記憶,腦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樣的角。(直角)既鍛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又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也為判斷直角,畫直角做好鋪墊。)

4、比一比1。大家折了這麼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樣的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明?(重疊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結: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樣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學的工具)

6、畫一畫。直角説:“小朋友,你能給我畫張像嗎?”用三角板來畫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嘗試畫。師生共同講評,小結畫法。

(2)練習:給出頂點和一條邊能畫幾個直角?(2個)只給出一個頂點,能畫多少個直角?(無數個)(畫在課堂作業本上)以解決教學難點,畫不同方向的直角。

2、猜一猜。猜猜圖後面藏着什麼樣的角?進一步鞏固判斷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數一數。數一數有多少個角及幾個隱藏着的直角,指導有序的數,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以上三道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讓不同層次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c層、b層學生領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時也滿足了a層學生吃不飽的願望,激發學生更高的更長久的學習熱情。)

(四)、回顧梳理:通過介紹直角,梳理本課教學知識板塊,形成知識網絡。

有付出定會有收穫,認真反思,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點處理的較妥:

在教學中許多內容較抽象,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抽象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只是憑死記硬背,而不是理解記憶。直角在本冊內容中就比較抽象,教學時我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巧妙的以擬人的方式,把一個直角説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如: “你們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嗎?”“你能給我畫張像嗎?”等富有挑戰性的語言,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勝的心理,在輕鬆的玩中學到了新的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教師再努力也無濟於事,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在於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不相適應,特別是學困生,在舊知識尚未掌握的情況下,又要學習新知識,長時間失誤積累只能更加厭倦。而本

課實施分層教學,體現在內容分層、練習分層,使學生依據各自的學習水平,充分調動原有知識經驗,運用各自的思維方式解決不同問題,使每個學生能在適合自己的層面上進行學習,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學習數學興趣,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發展。

3、改進教學方式,適時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搭設“腳手架”

新的教學觀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過程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無條件的服從與教,使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通過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要探究的對象,讓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發現、掌握知識。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還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吸收、相互補充,使認識漸趨完善、深化,這樣學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第3篇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四冊112—113頁角的初步認識和“説説做做”,練習二十二1—3題。

4.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圖形和掌握角的畫法。

學具:兩根硬紙條、圖釘、橡皮頭、直尺、小棒、彩紙

師板書:角。問:這個字你們認識嗎?(齊讀)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來認識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們見過有角的圖形嗎?説説看,哪些圖形上有角?(生舉例)

説到三角板,師出示準備好的三角板:老師這裏就有一把三角板,誰願意上來給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現在老師把它貼在黑板上,(指直角),把這個角描下來,請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師是怎麼描的?

説到紅領巾,師再出示紅領巾,紅領巾上有幾個角呢?誰來指一指?

老師也把它貼到黑板上,把這兩個角描下來(鋭角和鈍角)。

1.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黑板上的這三個角,説説你看到的角是什麼樣的?(兩條直直的線,一個尖尖的點)

師:這兩條直直的線和這個尖尖的點,都有個好聽的名字,有誰知道?(如果學生不知道,師介紹)我們把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兩條邊(板書)這個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角就是由1個頂點和2條邊組成的。

2.在我們認識角的時候,有幾個小動物也找來了他們認為的角,你們看,他們找的對嗎?

再來看小貓找來的角,(不對)為什麼不對呀?誰來説説?你能想個辦法使它也變成角嗎?(學生上來動手使兩條邊碰在一起,形成頂點)告訴大家,你是怎麼做的?

再看小狗找來的對嗎?(不對)説説理由(兩條邊不是直的)。想個辦法使它也變成角?(一生上來動手拉一拉)你是怎麼做的?

3.小朋友真會動腦筋!幫小貓和小狗改正了錯誤,下面請小朋友快速用手勢表示,這些圖形是角嗎?

4.我們已經學會了找角,現在老師這裏有幾個圖形。請小朋友來找找這些圖形中分別藏着幾個角?

看,這是什麼?(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幾個角?(指名上來指)

再出示棋盤(六邊形),這是我們小朋友玩的飛行棋的棋盤,這個棋盤上又能找到幾個角呢?(指名上來指)

5.剛才小朋友很快幫老師找出扇面和棋盤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這一題也難不倒大家,請小朋友把書打開到116頁看第2題,這些圖形中又藏着幾個角呢?看誰找得快、找得準?

誰來和小朋友彙報一下,(口答校對)。如果有圖形學生有爭議的,師出示圖片請學生上來指一指。

1.我們已經認識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動手來畫一個角,會畫嗎?試試看(師巡視,找一個畫法正確的小朋友板演)我們來看看這個小朋友是怎麼畫的?下面我們就按照這個小朋友的畫法再來畫一個角,好嗎?(生練習紙上練習畫)

1.課前周老師給每個小朋友發了2個紙條、1個圖釘和橡皮頭,猜猜看,我們可以用這些材料做什麼?(做角)你能行嗎?

2.小朋友動手能力真強,我們一起來玩玩自己做的活動角,好嗎?

我們一起來變一個大一些的角,能再變大些嗎?變小些呢?

3.老師也做了個角,你能變一個比周老師手裏的這個角大些的角嗎?變一個小一些的角呢?

原來角的大小隻要看兩條邊張開的大小,兩條邊張開的大,角就大,張開的小,角就小。

今天,周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學了哪些本領?(學生自由説)學生説到學會了畫角,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我們一起在腦子裏畫一個角,想一想,要先畫一個頂點,然後從頂點出發畫一條邊,再從這個頂點出發畫另一條邊——你畫好了嗎?把眼睛睜開。

小朋友學得都很認真,下面老師要帶小朋友一起來玩幾個遊戲。開心嗎?

1.我們先來玩摺紙遊戲。請你拿出一張白紙,用這張紙折出一個角,摺好後指給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這個角的頂點和邊。

2.我們再來玩剪紙遊戲。請小朋友拿出一張彩紙,看看這張紙上有幾個角?動手摸一摸。現在我們在紙上剪一刀,看看紙上還留下幾個角?

師巡視,選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説説現在紙上留下了幾個角?

3.玩小棒。1根小棒可以擺成角嗎?2根小棒可以擺成角嗎?3根小棒呢?試試看。誰願意上黑板擺?請幾人上黑板擺,有和黑板上的擺法不一樣的小朋友自己上來擺,説説你擺的這個圖形中有幾個角?

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實錄與評析2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2.認識常見的各種角,學會畫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1.教師準備大三角板、圓形紙、多媒體電腦、多媒體課件、活動角。2.學生準備三角板、圓形紙、長方形紙、帶孔小棒。

師: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錄像片,大家高興嗎?

師: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邊看一邊想:從錄像中你發現了什麼?

[評析:課的引入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探索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

師生一起看錄像“美麗的校園”。突出:門窗上的角、花壇周圍的角、操場中場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

生2:我發現了學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場、有同學……

生3:我發現了門上有一些拐角,操場上也有拐角……

生4:我還發現老師拿着的東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你能找到嗎?現在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説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小組活動:找角)

[評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身邊找角,並且互相説説,一方面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教師給每個學生都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師:哪個組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

生5:我們組還有補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學生指角的過程都是點了一下角的頂點處。)

師:老師明白了,同學們指出的角原來是這樣一個圖形(邊説邊在黑板上點一個點),這是個角嗎?

師:對,這是個點,剛才同學們指的不就是這樣嗎?想想看,怎樣才能將你想的樣子完整地指出來?在小組裏討論一下,再指指看。

[評析: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但精彩之處就在於教師沒有急於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巧妙地引導學生自己正誤,把學生對角的認識自然地從生活實際過渡到數學知識,逐步構建正確的表象。]

師:現在同學們指角的時候,不光指了一個點,還指出了兩條直直的線,也就是這樣一個圖形(出示現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學的指法還不對。想不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角的?(教師示範見右圖)。

[評析: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從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識的滲透和孕伏;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由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繼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

師:(出示一張圓形紙),同學們看,這張紙上有角嗎?你能想法用它折個角嗎?以小組為單位比賽,看哪一組折角的方法多,樣子好。

師:哪一組還有不同折法?也過來貼上(有不同折法的貼出)。

生2:我不同意他的説法,這張紙 上只有一個角,另外兩個不是角,因為它的另一條線彎了。

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和“説説做做”,練習八第1~3題。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情感目標: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角尺、多媒體課件、尺子、學具盒、一張不規則白紙,一張長方形紙、三根小棒、圖釘和硬紙條。

出示一張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提問:為什麼叫它三角形?引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從學生的認識基礎出發,引入課題自然流暢,學生易接受。]

師:同學們對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麼請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體上有角。

1.讓學生説説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與同位交流,最後展示)

師:今天來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學習角的認識,知道它是誰嗎?

電腦出示:小馬揹着糧食來到河邊過河,牛伯伯攔住了它的去路説:“小馬,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要過河,先看看這些標誌物上都有什麼?”小松鼠跳起來説:“角、角、角。”小馬迷惑了:“角在哪裏哪?”同學們你們能幫小馬找一找嗎?(同位互相説説,然後電腦演示各種角。)

[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小馬學習角)為線索,展開對角這個圖形的研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靜態的知識動態化,直觀、形象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有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然後通過讓學生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並指出這些物體表面的角,達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師:小馬認識了角非常高興,牛伯伯告訴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的物體上都有角,你過了河,要時刻注意發現生活中的角。小馬高興地點點頭,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發現了一張不規則的紙,小馬想:這上面有角嗎?

8.師:同學們,小馬繼續往前走,這回它更加仔細地觀察,所以它又發現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嗎?(電腦出示)

師小結:像這些圖形,我們都叫它角。(回顧、強調學生一開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畫上的錯誤。)

[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看一看、折一折 、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做一做,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讓學生辯論。)

由如何確定一個角的大小,引出做一個活動的角的活動,讓學生比一比,看一看,從而説明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讓學生從認識靜態的角過渡到動態的角,使學生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這也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題目,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師:閉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研究了有關角的哪些知識,想想角是什麼樣子的,它由哪幾部分組成,角的大小和誰有關,你是怎樣畫角的。

[這既是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回顧與整理,又是一個很好的放鬆活動,希望學生能從本節課中受益。]

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角的初步認識》教學片段和評析2

教學內容:人教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38——40頁:角的初步認識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與實際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徵。

3、在小組合作中養成傾聽的習慣,培養口頭表達的能力。

上課前,將學生按作為分成5個小組,師在黑板右邊寫着:星級小組,及1、2、3、4、5字樣。接着説明星級小組評比方法。

師:老師有個小小的問題要補充,剛才這個同學指得太快了,只指了個頭,應該還有什麼?

師:看老師怎麼指。(指點、邊)大家一起跟老師指。同桌2人互相指。

師:張老師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個小組加一個五角星,現在你們是幾星級了?

師:下面我們繼續學習,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幾個角?互相指一指。(後補充:看誰指得好)

師(指名一學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樣?

師:找一個你自己最喜歡的角,輕輕壓它的頭,有什麼感覺?

師(舉鉛筆盒):大家看看,這個頭是(生:圓圓的),所以(不是角)。

師:大家找的很好,老師這兒有幾張圖,看誰能找出角,把它指出來。(課件出示剪刀圖)

師:大家一起來做運動,描一描角。這個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來看這個(顯示插一根吸管的可樂罐)。

師:很好,我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三個角。現在我們把這些角的外衣脱掉,來仔細看看。(課件顯示3個角)

師:請同學們指這個角(第二個角)的頂點和2條邊。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是不是角,是的請露出你的笑臉,不是的用哭臉表示。

師:剛才大家表現得很好,每個小組再加一個五角星。現在是幾星級了?還是二星級的別灰心,因為還有(生:機會)。

生畫角。師提醒不要用波浪線畫角,有的尺子的一條邊是波浪線的。

師:畫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勢擺出來,讓老師一看就知道你已經畫好了。

師:為什麼?他畫了2個三角形,其實他畫了幾個角呀?

師邊畫邊説:先畫一個頂點,再畫一條邊……有沒有和老師一樣畫的?(有幾個學生舉手)大家用老師這樣的方法再畫一個角。

要求學生用信封裏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繩子,圖釘,長方形小紙片,小棒。可以自由選擇。

師展示一學生的角(用紙片和圖釘做的):你們看看,這個角會怎樣?

師:對,可以變形,它的嘴巴可以張大,也可以縮小。(邊説邊演示)

總體感覺:從這堂課的總體效果來説,我認為執教者已經樹立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課堂很活躍,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1、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新課程提出的讓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堂課的很多地方正體現了這一點:從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邊的角,到後來畫角、做角,學生動起來了,而且動的很充分,學的很充分,角的知識就這樣在學生的“動”中被消化、吸收。

2、課堂的動態生成。這堂課上得很精彩,因為有很多學生的回答是動態的,非預設的,反映了學生的真實想法。下面我説一處亮點: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時,老師問學生:壓邊有什麼感覺?第一個學生回答是:“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温柔。”這時課堂上還出現一陣笑聲。第三個學生回答的是:“舒服。”這三個回答雖然是學生的真實感受,但看似與“正確”答案無關。(當時我也很體上課教師擔心:該如何引導)很快,老師的一句“為什麼會感到舒服?”就輕易的得到了“平平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領,真實的體驗,是那麼的自然無痕,讓聽課的我也感到是那麼的舒服!

整堂課感覺學生學得很開心,笑聲陣陣,我認為主要原因又以下幾個:

首先是教師珍視學生的回答,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敢於説出不同的、真實的感受。如在講角的概念時的那段精彩的引領。當學生的回答得到老師的肯定時,就有了開心的笑。

2、知識不再是全靠教師的授給,而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體驗,不斷得到的成功體驗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更樂於學習,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師觀念轉變了,對學生更尊重了,教師對於學生的表現更多的是肯定的評價、激勵,好象沒聽到“錯”、“不好”等話語,以前常説的“失敗”,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這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驕傲的笑聲。

4、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星級評比從上課開始就進行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笑臉和哭臉展示學生的評價結果,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請學生用漂亮的姿勢展示出來……這些都讓學生有了更多的笑。

1、教學目標的確定:數學教學的目標是從三個維度來確定的。張老師制定的第三個目標是:在小組合作中養成傾聽的習慣,培養口頭表達的能力。但實際在課堂中合作的成分並不大,學生交流的機會也挺少的。是否可以從此“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方面去考慮。

2、小組評價應有結果:雖然在黑板上已經展示了結果,但應在小結時對本次比賽進行總結、肯定,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更好的延伸,這也關係到評價的完整性。

3、角的呈現方式應多樣化。這堂課呈現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雖然在畫角時,教師提到過可以朝上、朝左,但強調得不夠,應該將角的形式多樣化的呈現給學生。

4、“這張長長的桌子有4個角。”“書本有4個角。”這兩句話敍説不夠妥當。課後的做一做1是這樣描述的:説一説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應注意科學性。

5、活動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動角展示時不少學生還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學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師説的那些活動角的認識也應該讓展示的學生來説,從學生的表現來看,他們應該能説也能夠説完整的,而且這是下節課角的認識的知識基礎。

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實錄與評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例2。

2.認識常見的各種角,學會畫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1.教師準備大三角板、圓形紙、多媒體電腦、多媒體課件、活動角。

2.學生準備三角板、圓形紙、長方形紙、帶孔小棒。

師: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錄像片,大家高興嗎?

師: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邊看一邊想:從錄像中你發現了什麼?

[評析:課的引入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探索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

師生一起看錄像“美麗的校園”。突出:門窗上的角、花壇周圍的角、操場中場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

生2:我發現了學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場、有同學……

生3:我發現了門上有一些拐角,操場上也有拐角……

生4:我還發現老師拿着的東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你能找到嗎?現在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説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小組活動:找角)

[評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身邊找角,並且互相説説,一方面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教師給每個學生都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師:哪個組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

生5:我們組還有補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學生指角的過程都是點了一下角的頂點處。)

師:老師明白了,同學們指出的角原來是這樣一個圖形(邊説邊在黑板上點一個點),這是個角嗎?

師:對,這是個點,剛才同學們指的不就是這樣嗎?想想看,怎樣才能將你想的樣子完整地指出來?在小組裏討論一下,再指指看。

[評析: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但精彩之處就在於教師沒有急於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巧妙地引導學生自己正誤,把學生對角的認識自然地從生活實際過渡到數學知識,逐步構建正確的表象。]

師:現在同學們指角的時候,不光指了一個點,還指出了兩條直直的線,也就是這樣一個圖形(出示現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學的指法還不對。想不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角的?(教師示範見右圖)。

[評析: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從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識的滲透和孕伏;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由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繼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

師:(出示一張圓形紙),同學們看,這張紙上有角嗎?你能想法用它折個角嗎?以小組為單位比賽,看哪一組折角的方法多,樣子好。

師:哪一組還有不同折法?也過來貼上(有不同折法的貼出)。

生2:我不同意他的'説法,這張紙 上只有一個角,另外兩個不是角,因為它的另一條線彎了。

師:同學們都聽到了嗎?她説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條線彎了,這個圖形就不是角。

師:同學們心靈手巧,折出了這麼多形狀的角,那你能用這樣兩根帶孔小棒做個角嗎?試試看。

師:老師這裏也做了一個角,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幫忙,願不願意?哪位同學能把角變大一些?

師:同學們看,角變大了嗎?你能讓自己做的角變大嗎?怎麼變?

生1:我用一隻手拿着一根不動,另一隻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變大了。

生2:我把張開口的兩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壓,角就變大了。

師:同學們能讓角變大,那麼還能讓它變小嗎?怎麼變?

生2:我用兩隻手將兩根小棒往中間一摁,角就變小了。

生3:我把一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把另一根一壓,角就變小了。

[評析: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體會、理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一知識點。注重了學生的觀察、操作與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

師:你能將小棒做成的角的樣子在紙上畫出來嗎?試試看。

師:大家説,哪一組同學畫得好?同學們想知道怎樣畫又快又美觀嗎?

師:同學們看,這個角畫得怎麼樣?請這位同學過來,同學們知道她叫什麼嗎?她為咱們做出了榜樣。這是她的什麼?(手)這個呢?(鼻子)這個呢?(耳朵)

師:我們知道了她的名字,還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稱,角這個圖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稱,想知道嗎?(電腦邊演示邊出現名稱)

師:現在同桌説説悄悄話,告訴對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別叫什麼。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知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

1.師: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老師獎勵你們做遊戲,好嗎?(好)同學們喜歡爬山嗎?(喜歡)今天咱們就來做個爬山遊戲。看,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頂的路上,設了這樣幾個關口,只有順利闖關,才能到達山頂。哪組同學願意帶領大家率先闖過第一關?

師:你答對了,獎勵你們一面小紅旗。(伴隨着音樂升起第一面小紅旗)

3.師:第三關最難,誰有信心繼續闖關?電腦出示:下圖中有幾個角?

師:在這位同學帶領下,我們順利到達了山頂,登高遠眺,一切盡收眼底。有藍天、白雲、遠處的山水、近處高大的樹木(邊隨音樂説,邊出現畫面,最後停留在交叉的樹木上)。在美麗的大自然中也有角。只要你處處留心,一定會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總評]本節課的設計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整個教學過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説,正是由於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自主構建,才有了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

2.注重了學生的實踐與操作,體現出了活動教學思想。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教師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本節課教師沒有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準確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有知識水平出發,對教材進行了恰到好處的“改造”,這樣的改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貼近,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也是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體現。

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角的初步認識》課堂實錄與反思

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同學們,你看校園裏可熱鬧了,你能從圖上找到角嗎?

師;奧,老師明白了,原來角是這樣的。(板書“.”)。

師;那角應該是什麼樣的?想一想,怎樣才能把你想的樣子完整的指出來?

師;(課件出示閃動的角提示)現在同學們指角的時候,不光指了一個點,還指出了兩條直直的線,但大部分同學指的還不準確,想不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的?

師;剛才同學們在身邊找到了很多角,那數學當中的角是什麼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師;拿出你的三角板,我們看其中的一個角,摸一摸,你覺得角是什麼樣的?

師;角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稱,想知道嗎?你先猜一猜。

師;(課件出示角的各部分名稱)猜對了嗎?同桌之間説説悄悄話,告訴對方角的各部分名稱是什麼?

師;同學們找到了那麼多角,而且還能指出角的形狀,又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真了不起。這回呀,老師要考考大家了。在每一組同學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紙袋,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麼?快速打開它,是什麼?

師;折角的同學先説一説,你是怎麼折的?從中你發現什麼?

生1;首先對摺、再對摺、再對摺。我發現越對摺角越尖。

生2;我是這樣折的,折出了五個角,我發現這些角都很尖。

生;我用三角板畫了一個角,我發現兩邊離的越遠角越大,越近角越小。

生;我用其中的一根插入另一根的孔中,就做成一個角。用手輕輕一拉角就變大了。

師;(邊操作邊説)我這也有一個角,叫活動角。角的兩邊叉開越大角就越大,叉開越小角就越小。下面做一個和老師的一樣大的角。比一比誰的大?

師;畫角的同學誰願意到前面來展示一下?同學們看他畫的怎麼樣?

師;怎樣才能畫的又正確又美觀呢?(畫角)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畫成一個角。

在校領導老師的幫助下,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總結。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波、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説。凡是通過思考能説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在談聽故事之後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紹“我是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講完故事之後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比如:在做角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老師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只是説,我發現我做的角象鴨子的嘴,象海鷗在飛┈就就是不説大小。後來我引導説:從大小上看,學生們這才能夠説出來。

第4篇

教學內容: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84—85頁的例題,“試一試”以及第 “想想做做”第l—4題。

1.使學生聯繫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出角。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是教學的重點,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出角,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的角是教學的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紙片、實物鍾。

師:這個週末,小明和小紅可忙了,他們在忙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他們在幹什麼?(做手工) 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體?

師:這些物體上有沒有我們認識過的圖形?(生説,師課件閃現)

師:這些物體上不但有我們認識過的圖形,還藏着我們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樣子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物體的角藏在哪裏?(課件出示三角尺、課本、小鬧鐘)

師(拿出一張三角尺,指着其中的角):三角尺的這裏也是一個角。(課件閃爍) 師(拿出課本):書本的這裏也是一個角,指着其中的直角

師:三角尺,書本上都能找到角,那麼鐘面上哪兒能找到角呢(拿出實物鍾,轉動指針)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能形成一個角(課件閃角)。

師:這些都是藏在物體上的角,那麼數學上的角是什麼樣的呢?

師(用課件隱去物體,剩下三個角):如果我們給這些角脱去外衣,再標上角的標記,就變成了數學上的角,這三個圖形都是角。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三角板,跟着老師一起來摸摸看。

像老師這樣摸一摸,師指導摸:如果用手掌摸角這裏(頂點)會有什麼感受?尖尖的

師指兩條邊,這樣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另一邊呢?直直的

師:數學家們給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聽的名字,像剛才同學們説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通常我們還在兩條邊之間用一條小弧線作為角的標記。(板畫)

師:你能説出上面每個角各部分的名稱嗎?(師指出,生説)

師生共同小結: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師!板書:角)

師:看來同學們都已經認識角了,那麼該怎樣找角呢?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個角。

師:通常我們在找角時,都要先找到角的頂點,再沿着角的的兩邊分別指一指,你們能用這種方法,找出身邊物體上的角嗎?找出來指給同桌看。

(生找,指名説,學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講台桌面上的角,還有很多學生舉手)

師:憑着我們班同學的聰明.如果你們能繼續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來,由於時間關係,你們課後可以繼續找……

出示題目,學生明確題意,用手勢作出判斷,是角的,指出頂點和邊,不是的,説説為什麼不是,教師課件展示。

(2)師:請同學們翻開書本第85頁先找出圖形中的角。做上標記,然後數一數,填在括號裏。

我們已經認識了角,並且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角有什麼特點呢?

師:如果給你兩根硬紙條和一枚圖釘,你能做出一個角嗎?(生做角,師巡視) 師:你能把手中的角變大嗎?怎麼變?(指名一邊演示一邊説)

師小結:我們通過張開兩條硬紙條,可以使角變合攏硬紙條可以使角變。

師:你們的這個發現非常重要!老師這裏有三個鐘面圖,每個鐘面上都有一個角,你能看出上面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生判斷)

師: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説,夏天常用的紙扇,(出示紙扇圖)打開時,紙扇上的角在哪裏?頂點呢?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慢慢打開,扇面上的角發生了什麼變化?

(師出示剪刀圖):合攏剪刀時,剪刀上的角發生了什麼變化?

師小結:什麼情況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來越大,什麼情況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來越小?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好老師手上的活動角,(把活動角的兩條邊折短)你們發現這個角有什麼變化呢?

師小結: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角的大小與它的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師:現在來看第4題,用兩塊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呢? 生答:兩塊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們對應的角一樣大。

(1)學生動手摺出一個角,作上角的標記,找出頂點和邊。

(2)師: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該怎麼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該怎麼做?

1.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是怎麼學會這些知識的?

2.延伸:回家後向爸爸媽媽展示你今天所學到的本領,找出生活中物體上的角,並指給他們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