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説課稿5篇 數學説課:啟迪求知的數字世界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9W

本文是一份數學説課稿,旨在提供一些教學參考和指導。其主要內容涵蓋了數學教學中的基本概念、教學方法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希望可以為廣大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

數學説課稿5篇 數學説課:啟迪求知的數字世界

第1篇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 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在知識上:理解並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瞭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並能運用。

b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係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於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並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同項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較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分析對於三中的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針對高中生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複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舉例(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佈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1.從函數觀點看,數列可看作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對應的一列函數值,從而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數的______ 。(n*;解析式)

通過練習1複習上節內容,為本節課用函數思想研究數列問題作準備。

2. 小明目前會100個單詞,他她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地每天忘掉2個單詞,那麼在今後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減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會5個單詞,他決定從今天起每天背記10個單詞,那麼在今後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增為 5,10,15,20,25 ②

通過練習2和3 引出兩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徵,為後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由學生觀察兩個數列特點,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達式:

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組數列,由學生判斷是否為等差數列,是等差數列的找出公差。

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0,第三個數列公差=0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在歸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我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給出等差數列的首項,公差d,由學生研究分組討論a4 的通項公式。通過總結a4的通項公式由學生猜想a40的通項公式,進而歸納an的通項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完成,通過互相討論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又化解了教學難點。

此時指出:這種求通項公式的辦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導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這裏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對照已歸納出的通項公式啟發學生想出將n-1個等式相加。證出通項公式。

在這裏通過該知識點引入迭加法這一數學思想,逐步達到“注重方法,凸現思想” 的教學要求

接着舉例説明:若一個等差數列{an}的首項是1,公差是2,得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來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運用

同時要求畫出該數列圖象,由此説明等差數列是關於正整數n一次函數,其圖像是均勻排開的無窮多個孤立點。用函數的思想來研究數列,使數列的性質顯現得更加清楚。

這一環節是使學生通過例題和練習,增強對通項公式含義的理解以及對通項公式的運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例1和例2向學生表明: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的a1、d、n、an這4個量之間的關係。當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時,可根據該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在第一問中我添加了計算第30項和第40項以加強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第二問實際上是求正整數解的問題,而關鍵是求出數列的通項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項a1與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礎上將例2當作練習作為對通項公式的鞏固

建造房屋時要設計樓梯,已知某大樓第2層的樓底離地面的高度為3米,第三層離地面5.8米,若樓梯設計為等高的16級台階,問每級台階高為多少米?

這道題我採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注意每級台階“等高”使學生想到每級台階離地面的高度構成等差數列,引導學生將該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等差數列:(學生討論分析,分別演板,教師評析問題。問題可能出現在:項數學生認為是16項,應明確a1為第2層的樓底離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級台階離地面的高度而第16級台階離地面高度為a17,可用課件展示實際樓梯圖以化解難點)

設置此題的目的:1.加強同學們對應用題的綜合分析能力,2.通過數學實際問題引出等差數列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3.再者通過數學實例展示了“從實際問題出發經抽象概括建立數學模型,最後還原説明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的數學思想方法

1、小節後的練習中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的: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2、書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級寬33cm,最低一級寬110cm,中間還有10級,各級的寬度成等差數列。計算中間各級的寬度。

3、若數例{an} 是等差數列,若 bn = k an ,(k為常數)試證明:數列{bn}是等差數列

此題是對學生進行數列問題提高訓練,學習如何用定義證明數列問題同時強化了等差數列的概念。

(五)歸納小結(由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穫)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達式.

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

選做題:已知等差數列{an}的首項a1= -24,從第10項開始為正數,求公差d的取值範圍。(目的:通過分層作業,提高同學們的求知慾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在板書中突出本節重點,將強調的地方如定義中,“從第二項起”及“同一常數”等幾個字用紅色粉筆標註,同時給學生留有作題的地方,整個板書充分體現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同一常數”用紅色粉筆標註 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數學説課稿5篇 數學説課:啟迪求知的數字世界 第2張

第2篇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會考考綱中規定的必考內容,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梯形的判定及應用

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和五種基本輔助線。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説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着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悦;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於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為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為:努力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突破——以學生主體觀念突破教師中心、以學生主體活動突破課堂中心、以學生主體參與突破講解中心、以學生主體經驗突破書本中心、以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突破考試中心。在這樣的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引、動、導、探”教學法,實施“二、四、六”教學模式,即兩個探究層次、四個教學環節、六步教學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後。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做、思、問、辯、議”的五步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説的:“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

多媒體,小黑板,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信紙

這六步教學程序在教案中都詳細介紹了,我只把教學的主線和總的設計意圖説一説。

在前三個環節我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邊形紙片剪梯形,然後是利用矩形紙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發現等腰梯形的性質,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並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説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昇華,藉助於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裏本着“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裏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台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並着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裏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藴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説: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於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裏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並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於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佈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後填寫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説的我不説,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本節課內容較多尤其是輔助線的幾種作法在一課時內完成,有部分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於《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作出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第3篇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75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理論依據,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不僅在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學生的後繼學習也有重要影響。

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類推及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是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完善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讓學生在主動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猜想、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等教法。

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自主發現、操作體驗、合作交流,有順序的觀察題、對比分析、概括總結。

我將創設情境,動手體驗、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操作――發現法”、“觀察、歸納”法進行探究。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導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媽媽給三個兒子分蘋果的故事。媽媽分別給三個兒子分得蘋果的1/2、2/4、4/8,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為裁判來評一評,看誰分的多,媽媽是不是偏心。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蘋果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大小相等這一概念為基礎的。因此我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代替蘋果分別折出1/2、2/4、4/8,並用彩色筆塗上顏色。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為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接着讓學生觀察比較塗色部分的大小,再請學生交流,彙報實驗過程及結果,使1/2=2/4=4/8這個結論讓學生自己“做出來”,而不是老師講出來。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的教學理念。

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原有的一個整數對應一個大小的習慣性思維,初步體會到分數“形變值不變”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這一節環節我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然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那這三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之間藏着什麼祕密呢?你們能找出它們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麼規律變化嗎?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從左往右得出什麼規律,反過來從右往左又得出什麼規律。然後請學生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進行交流,有了這些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再總結出規律。最後學生們會概括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老師板書)預計學生不會把相同的數中的0除外,因此我會問同時乘和除以0也可以嗎?讓學生思考並得出0不能作為分母不能作為除數,所以0要除外,最後讓學生重新完整的敍述一遍,老師揭示課題。最後提出問題,我們剛才是藉助圖聯繫分數的意義來説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性質能不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和商不變的性質來説明呢?啟發學生用商不變的性質來説明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從而培養了學生遷移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學以致用是探究學習的又一個基本特徵《分數的基本性質》説課稿教學反思。因此我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首先是題型變化豐富

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練習難度的層次性。數學題目經常出現有些學生吃不了,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為此,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分數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該加上幾?難度的加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了明顯提高,真正把培優補差工作落到了實處。

第4篇

核心提示:"用數學"是第三課時,其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通過同一情境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二是讓學生學會看已知數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找到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並計算;三.讓學生能看圖提出簡單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內容對剛入學不久的兒童來説,既有現實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另...

教材分析: 這一節的內容包括8,9的認識,有關8,9的加減法 以及8,9加減法的應用三部分,共5課時 "用數學"是第三課時,其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通過同一情境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二是讓學生學會看已知數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找到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並計算;三.讓學生能看圖提出簡單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內容對剛入學不久的兒童來説,既有現實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另外,咯市還通過結合"用數學"的教學過程來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設計理念和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它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設符合其水平的思維情景和條金,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 本節的"用數學"是讓學生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結算出結果.在教學中還應讓學生尋找問號的數量時側重通過計算的出,而不是去數未知數的數量,所以本節的設計意圖是在指導學生找出求"一共有幾個蘑菇"用加法解決,而求"剩下有幾隻小象休息"用減法解決.讓學生初步知道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再通過加減法兩個題目的對比,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再讓學生運用這個口訣,看圖提數學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逐步理解接受. 針對以上的教學設想,卻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1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 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能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計算 4 能根據圖畫提出至少三個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教學程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序安排為:

一、創設情境,引新設疑 1(播放錄音) (出示電腦畫面,有聲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們,今天我要帶你們去快樂的森林玩一玩!, 提問:① 你們知道哈利要帶我們去哪裏玩嗎? (快樂的森林) 老師板書題目:快樂的森林 ② 你見過的大森林是什麼樣子的?------------------(有美麗的樹木,可愛的小動物……) 老師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愛護環境,愛護小動物

二、合作探究,體驗發現 1,引導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 電腦出示動態蘑菇園,導入:哈利首先要帶我們去快樂蘑菇園聽小蘑菇們唱歌 問題 ①:通過觀察,你看到現在在唱歌的是幾個蘑菇呢? (通過觀察,現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師: 你再聽聽,(有聲音出:真好聽,真好聽,我們也想來一起唱.-------進入兩朵小蘑菇) 問題 ②:誰來幫哈利算一算:現在一共有幾朵蘑菇在唱歌了呢?並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邊的6朵與右邊的2朵加起來就是8朵 ②引導理解:列式2+6=8對嗎?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這裏的蘑菇加起來就得出結果了,可以是左邊加右邊,也可以是右邊加左邊,所以2+6= 8 6+2=8都對) 小節總結與評價; 小朋友們這麼聰明又這麼樂於助人,哈利為了感謝你們對他的幫助,特意邀請你們去看看森林裏的節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導學生體驗減法的含義 (電腦出示的一共有9頭象的字樣.再3頭小鹿跳舞的畫面和音樂.再出示問題:有幾頭小象沒有跳舞? ①引導觀察,組織討論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弄清問題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幾隻? ② 引導學生列式解決問題: 因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總共的9只小鹿減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為:9-3=6

3,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再總結方法 (電腦出示蘑菇和小象圖的比較圖) ①提問:為什麼求小蘑菇的題用加法解決,而求小象的題用減法解決 ②引導學生明白小蘑菇的題目是求整體的數,即總數,求總數就用加法.小象的題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減法 ③老師總結口訣: 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① 出示課件一:(一共有8只小鴨子,水裏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幾隻?) 讓學生觀察,把題意説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把算式填寫完整 8-3=5 ②出示課件二;(左邊有7只小狗,右邊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幾隻小狗?) 2+7=9 ③引導彙報,結合學生回答,電腦演示,進行訂正

四、唱歌,休息五、聯繫生活、整體感知、加深理解 (出示小鳥圖:原來有5只小鳥,後來飛來了4只,) 引導學生提問:① 原來有5只小鳥,後來飛來了4只,現在一共是多少隻? 5+4=9 4+5=9 ②有一些小鳥在樹上,後來又飛來了4只,現在一共是9只,求原來有幾隻? 9-4=5 ③現在一共有9只小鳥,原來有5只小鳥,求後來飛來了幾隻? 9-5=4 ④原來的小鳥比後來飛來的小鳥多幾隻? 5-4=1 ⑤後來飛來的小鳥比原來的小鳥少幾隻? 5-4=1

六、活動練習,鞏固舊知 發給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張卡片,每張卡片上都有一道數學題,讓學生把得數是“8”的投入到“8”號信箱中,把得數是“9”的投入到“9”號信箱中,還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數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請他們講講,自己沒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七、總結收穫,滲透聯繫 ①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②回顧並記憶口訣: 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

第5篇

大家好,今天我是來應聘國小數學教師的考生xx。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數的加法與減法》,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小數加法與減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科書(++版)五年級上冊第++頁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過了小數的性質以及整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為學習這部分內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後面的相關內容積累了知識經驗,並且在今後的生活和進一步的學習中有廣泛的運用。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法與減法》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根據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小數點對齊數位對齊的道理。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地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於他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主觀性和能動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並且他們開始有意識的主動的去探索周圍未知的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寫一些關於學生的特徵)根據他們的這些特徵,我設計了創設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數學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體的情境中親自體驗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過程。

新課標指出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驗證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面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説教法那裏要加上學情的分析,還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這一過程中,我將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有一些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力求體現由扶到放的思想,讓學生通過……等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能力。

歸納總結方面,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再次進行系統的整理與鞏固,突出本課的重點,構建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並且通過學生自己回答,讓他們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最後關於探索方面的,入第二個環節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這句話,布魯納提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的學,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