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故都的秋教案5篇 秋日教案:獻給故都的美麗秋天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8W

故都的秋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也是中華詩詞的靈感之源。本教案主要涵蓋故都秋景的描寫、秋節慶典的介紹以及秋季文藝活動等內容,旨在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心。

故都的秋教案5篇 秋日教案:獻給故都的美麗秋天

第1篇

1.體味詩意秋景圖,把握散文“形”與“神”的辯證關係。

2.理解、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難點)

整體感知——朗讀感知——朗讀品味——鑑賞評價——實踐創新

如果説春天讓人朝氣勃發、浮想聯翩的話,秋則讓人平心靜氣、深思細品。請同學們打開詩詞歌賦的記憶庫,撿拾出幾片金黃的秋葉,好嗎?(學生七嘴八舌,教師鼓勵表揚)(投影)同樣是秋天,劉禹錫高歌“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馬致遠悲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李清照纏纏綿綿“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毛澤東獨立寒秋,英姿勃發,放眼“萬類霜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秋思”作為一種文化積澱已熔鑄到華夏兒女的血液之中。那麼散文大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種況味呢?讓我們伴着鋼琴曲《秋日私語》,一同走進《故都的秋》。(配樂)

1.讀罷全文,你認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秋的?請分別用一個字概括。(整體感知)

討論:色、聲、實、味。“味”這個字是全文情與景的濃縮,言有盡而意無窮,須細酌慢品。

2.作者認為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韻味有何不同?(篩選信息)

圈畫:清、靜、悲涼、慢、潤、淡……(味的具體內容)

3.寫北國之秋而多次點到南國之秋,用意何在?(鑑賞評價)

點撥:聯繫文題“故都”(故鄉、故國、故人)理解。

4.作者用他那丹青妙筆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幅詩意秋景圖,請從自然景物入手簡要概括。(概括要點)

5.香山紅葉漫山遍野、熱烈奔放,頤和園風光旖旎、遊人如織,都能映照出故都之秋的倩影,作者視而不見,卻只擷取這塗抹着一層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蟬、果來細味清、靜、悲涼,為什麼?(鑑賞評價)

討論: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對於同一輪明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鬱的人寫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寫她,她簡直就是一張氣得蒼白的臉,青筋暴跳、立目橫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選景的主要標準。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知人論世)1933年4月,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苦淡。本文字裏行間流露着對生命的追問。

2.精讀秋槐段。幽人徘徊,落蕊滿地,尋尋覓覓為何事?(投影: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點評:縱才八斗,也“有志不得騁”,不得不從上海退隱到杭州,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水流,是何等苦悶,何等寂寞!

3.精讀秋雨段。(投影: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品讀“了”。

討論:天氣轉涼了,一年剩下的光陰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陰也不多了。這尾音一拖,那種感歎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作者這裏話秋涼,言外之意是,如今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作者談天氣不談國事,反映的正是一種政治高壓。化用名句,含蓄雋永。

?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聲,清、靜、悲涼;悠遠的秋味,孤獨、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們彷彿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嚐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彷彿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餘音繞樑,不絕如縷。

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描述性片段。

故都的秋教案5篇 秋日教案:獻給故都的美麗秋天 第2張

第2篇

1.本文的題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處是______,寫於______年。

3.本文開頭分別寫出了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北國之秋______;江南之秋______。通過這不同感受,表達作者______的感情。

4.“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秋雨聲,同樣給人以幽靜感覺,其原因是______。

5.如果説4題是用微弱的音響反襯幽靜,則更幽靜的話,那麼“在牽牛花底,叫長着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就是用疏落的形象反襯悲涼,則更悲涼。二者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其妙處就在______。

6.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①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②在領略秋的過程中,是不合適的。

①“名花”和“美酒”是針對(北國之秋、江南之秋)而言的。

②“半開半醉”是説(人半醒半醉、花半開酒半醒)。

7.“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覺得有點兒落寞”,與“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共同點是______。“潛意識”就是______,“落寞”的意思是______。

8.“……一層秋雨一層涼……”。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如果把“一陣秋雨一陣涼”用平仄寫出來是______,它不合詩句的平仄要“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而“一層秋雨一層涼”用平仄寫出來是______,它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所以説:“來得正好”。

10.結尾兩段(用①②表示)和開頭兩段(用①②表示)呼應關係是:______。

1.北平的風景點很多,足以表現故都的秋,而作者卻去描寫院落、街巷的景象,這是為什麼?

2.王國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提示”中所謂“以情馭景”正是如此,這也正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點。請結合課文中的景物描寫,説説這個特點。

1.精讀全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緒和所要表現的秋的特點,因為作者的思想感情決定着選材和對材料的認識等。

2.其實任何作品中的自然景象都是作者頭腦中反映出來的景象,都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正因為如此,只要細讀景物描寫處,便會發覺“以情取景”的特點。

1.作者放棄北平的風景區不寫,單寫院落街巷的景象,是與作者的心緒、思想以及對北國之秋的認識緊密相關的。作者所要追求的是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遊人雲集的風景還是難以表現的;其次,要真正表現故都之秋,離開了普遍存在的景象,專門描寫風景區,也失去了“故都之秋”的代表性;再次,把人們司空見慣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與姿態挖掘出來,往往更能深切感人,達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2.那“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牽牛花、牽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秋蟬的殘聲、息利索落的秋雨、人聲、果樹,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篩選”出來的景物。這些景物是北平到處可見的景物,它們的“客觀色彩”是真實的;但這些真實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認識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現作者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和憂思、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這些景物又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所謂“以情馭景,情景交融”,不過如此而已,並不神祕。

1.《故都的秋》,郁達夫,《郁達夫文集》,1934年。(共8分,各2分)

2.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之秋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遠的憂思和孤寂的冷落之感。(10分)

3.“清、靜、悲涼”;“秋的味、色、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對北平之秋的嚮往、眷戀。(共12分,各4分)

4.只有靜,才能聽到這些微弱的聲音,所以給人以幽靜的感覺。(10分)

6.江南之秋。花半開酒半醉。比喻。(共9分,各3分)

7.以小見大的聯想和感覺。下意識,冷落寂寞。(共9分,各3分)

8.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共12分,各6分)

9.從道理上進一步讚美秋,當然也就讚美了故都之秋。(10分)

第3篇

(本文系作者參加重慶市優質課大賽的預賽和決賽的教案 )

引用古語“女傷春,士悲秋”和毛澤東、杜甫、馬致遠的詩句説明中國文人有悲秋情結。 不同的人,他們眼裏的秋景不同,因為心裏的情感有別,“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1、 齊讀首段,抓文眼句——通過學生比較閲讀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該在“特別”,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點是“特別的清、靜、悲涼”,而非“清、靜、悲涼”。

3、故都秋景圖: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④想象整個畫面,體會作者在畫面中傳達出的情緒。

①作者認為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麼?

②冷色調給人什麼樣的感覺?(聯繫生活感受,體會色彩所藴含的感情)

同學們可選取書中五幅畫裏的景物,也可聯想故都的秋天裏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徵,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句。看誰找得新!看誰找得多!看誰説得快!

1、在與南國秋的比較中,側重表現北國的秋程度深。作者詳寫平常之景而不是風景名勝,意在説明北國的秋範圍廣,這正是故都秋的特別之處!

2、從這些景物描寫中你們能體會到郁達夫此時的心境嗎?

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達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們一起來品讀文章最後一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

第4篇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體會作者對北方秋景的讚美之情。

讓學生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物”與“我”之間完美融合的寫作方法。

1 熟讀課文,查閲有關作者郁達夫的生平資料,初步瞭解其散文寫作的風格特點。

本文題為“故都的秋”,文中卻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麼?

二、回憶學過的有關寫秋的詩文,概述這些詩文“寫景”“抒情”的特點,導入新課。

問:在這兩首詩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對秋天的感受?

明確:如“勝春朝”、“引詩情”、“山明水淨”、“清如骨”等。

明確:這裏的秋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能激發人的詩情,甚至勝過春天。

明確: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

問:同樣是寫秋天,前者清新,後者悲涼,這是什麼原因?

明確:這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決定的,也就是“情”決定了“景”的特點,即“景 隨情異”。

問: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寫秋天,那麼,這裏的秋天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美學家説:“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我們就從《故都的秋》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通過對秋天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深情呢?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xx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薰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併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後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遊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 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裏,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羣索居的寂寞。在遊山玩水過程中,寫了許多遊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主要收穫,為我國現代遊記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不難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藴,特別是“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羣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確指出了作者寫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點。瞭解了作者感情的特點,將有助於下面我們對本文景物特點的分析,從而能更好地把握情與景的關係。

四、播放文章的朗誦錄音,整體感知“故都秋”的特點。

問: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那麼文中集中描寫故都秋景這一特點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確:第3段主要寫了秋花(牽牛花),第4段主要寫了秋樹(槐樹),第5段主要寫了秋蟬,第6——10段主要寫了秋雨,第11段主要寫了秋樹(果樹)。

那麼,作者在對這些景具體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故都秋“清、靜、悲涼” 的特點的呢?下面先請兩名同學來誦讀課文3——11段落,其他同學要眼耳手腦並用,一是圈出文中體現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我們將從“秋色”和“秋聲”兩個角度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問:用這樣的冷色調的詞僅僅是因為作者忠實於對客觀景物的真實描寫嗎?

明確:不僅是這樣,“一切景語皆情語”,更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我們可以從“説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着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試做陪襯。”這裏看出作者此時所欣賞的是一種蕭條,落寞,悽清的景。所以這些描寫色彩的詞不僅體現了是故都秋“清”的特點,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顯。

問: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歎着互答着説”。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 “靜”,這就是故都秋的聲音。更何況蟬聲是如此的衰弱與悽慘,更何況這聲音如影隨形讓你無處藏身(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户户都養在家裏的家蟲)。“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看來作者對故都的秋是:痛並快樂着。

明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落寞,古人所説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問: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豔之色,也有繁華之景,作者為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

明確:這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前面我們在學習本文的寫作背景時,曾提到作者寫作的心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文情與景的密切關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段落寫什麼。

問: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問:那麼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麼特點來襯托故都的秋的?在結構安排上, 為何要一前一後?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後者在第13自然段,這 樣在結構上就形 成了前後呼應。

問:好從這篇文章結構來看,2和13自然段相呼應,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應,那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更加嚴謹了,試問這兩段是否有呼應?

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嚮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情感,“嚮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離開故都之時,其實質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成了呼應。

問:最後來看第12段,這一段主要採用什麼表達方式?從全文來看,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段採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説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

明確:如題作“北平的秋”,意味就不同,與作者所表達的憂時傷國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戰爭相繼發生之後;用“故都”一詞更能折射作者的悲涼思緒,表達對國家的深深的隱憂,表達他“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且“故都”含有更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藴。

有人説:“真正好的散文並不在乎寫了什麼,告訴了讀者多少東西,而在於讓讀者想到了什麼;有多少喚醒。”高二的你們已經經歷了人生的十六個春夏秋冬,除去孩提時代的懵懂無知,對四季輪迴你應該有自己的獨到感觸吧。用你擅長的手法將它們記錄下來。

第5篇

1. 體味詩意秋景圖,把握散文“形”與“神”的辨證關係。

2. 理解、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難點]

[導學方式]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鑑賞評價---實踐創新

[導入新課]如果説春天讓人朝氣勃發、鯤鵬展翅的話,秋讓人平心靜氣、深思細味。請同學們打開詩詞歌賦的記憶庫,撿拾出幾片金黃的秋葉,好嗎?[學生七嘴八舌,教師鼓勵表揚][投影]同樣是秋天,劉禹錫高歌“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馬致遠悲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李清照纏纏綿綿“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毛澤東獨立寒秋,英姿勃發,放眼“萬類霜天競自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秋思”作為一種文化積澱已熔鑄到華夏兒女的血液之中。那麼散文大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種況味呢?

讓我們伴着鋼琴曲[秋日私語]一同走進《故都的秋》。[配樂]

[討論品讀]1。讀罷全文,你認為作者從哪個方面總寫秋的?請用一個字概括。[整體感知]

討論:色、聲、實、味。味[韻味]這個字是全文情與景的濃縮,言有盡而意無窮,須細酌慢品。

2。作者認為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韻味有何不同?[篩選信息]圈劃:清、靜、悲涼。慢、潤、淡------。[味的具體內容]

3。寫北國之秋而多次點到南國之秋,用意何在?[鑑賞評價]討論:烘雲托月之法。突出北國之秋的感人至深。

4。作者用他那丹青妙筆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幅詩意秋景圖,請從自然景物入手簡要概括。[概括要點]

5。香山紅葉漫山遍野、熱烈奔放,頤和園風光旖旎、遊人如織都能映照出故都之秋的倩影,作者視而不見卻只擷取這塗抹着一層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蟬、果來細味清、靜、悲涼,為什麼?[鑑賞評價]

討論: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對於同一輪名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鬱的人寫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寫她,她簡直就是一張氣的蒼白的臉,青筋暴跳、立目橫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選景的主要標準。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秋的落寞。[知人論世]1933年4月,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苦淡。本文字裏行間流露着對生命的追問。

2.精讀秋槐段。幽人徘徊,落蕊滿地,尋尋覓覓為何事?[投影]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思考]自然之秋-----人生之秋[點評]縱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騁”,不得不從上海退隱到杭州,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水流,是何等苦悶,何等的寂寞!

3.精讀秋雨段。[投影]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品讀]“了”。[討論]天氣轉涼了,一年剩下的光陰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陰也不多了。這尾音一拖,那種感歎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作者這裏話秋涼,言外之意是如今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作者談天氣不談國事,反映的正是一種政治高壓。化用名句,含蓄雋永。

[深情結語]《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聲,清、靜、悲涼;悠遠的秋味,孤獨、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們彷彿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嚐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彷彿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餘音繞樑,不絕如縷。

[聯讀悟寫]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2. 角度: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繪聲繪色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