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最大的“書”説課稿3篇 揭開巨石閲讀課程的神祕面紗:《最大的書》説課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34K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書”,也許就是公文。它們以規範的格式、清晰的語言,記錄着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各種工作活動,是公共權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在這個背景下,本文將以最大的“書”——公文為切入點,探討其寫作規範、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內容。

最大的“書”説課稿3篇 揭開巨石閲讀課程的神祕面紗:《最大的書》説課稿

第1篇

?最大的“書”》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地質勘探隊員叔叔和川川的對話為主線,向我們展示了巖石這本"書"的無窮魅力。通過叔叔的介紹,描繪了"書"中的" 字"、"畫"以及這本"書的作用,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識。文中涉及到許多自然科學知識,不必作過細的講解,藉助圖片讓學生對巖石有個形象、直觀的印象,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慾望就可以了,應避免上成科學課。本文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敍説方式,因此,教學中,還應把握文中對話多的特點,把朗讀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釋疑,並初步感受對話出現的三種不同的形式。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我安排兩課時來完成:

第一課時:通讀課文,學習生字詞,並教學課文1-8自然段。

第二課時:學習全文,練習朗讀,在朗讀感受對話的不同句式,激發探究自然的興趣。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會寫“刨”“巖”,並聯系語境理解“地質勘探隊員”“刨根問底”等詞語的意思。

難點:理解“地質勘探隊員”“刨根問底”等詞語的意思。

1、直接板題,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鼓勵學生讀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問題起到導向作用,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和興趣。】

1、自由讀課文,碰到生字詞多讀幾次,爭取把課文讀通讀順。教師巡視,讓學生充分地自由讀。

?豐厚初讀,能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初讀環節上,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接觸文本,在與文本充分接觸中自主識字,走進文本,做到“不讀熟,不開講”。】

(1)逐個出示 “地質勘探隊員 巖石 一冊 厚厚的 腳印 波痕 刨根問底 煤炭 寶藏”檢查讀,並隨機進行指導:

寶藏:寶藏的“藏”是多音字,還有一個讀音是——cang,什麼時候讀cang。

?在這一環節,我以“紮實、樸實”為目標,重視字詞教學,努力在字詞上抓落實,為深入學習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5、在學生反饋“‘書’為什麼加引號?”中指導板書:巖石,並指導練寫“巖”。

1、為什麼説巖石就是“書”呢?自由讀課文,劃出有關的句子來。

“巖石就是書啊!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出示句子,結合課文插圖,形象直觀地理解巖石一層一層地就像是厚厚的書。

(2)預設二:有字。“有。你來看,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這些閃光的、透明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最大的“書”(第一課時)説課稿

b、對於這句學生理解有困難,我並結合課前收集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結合教師引讀、合作讀來練習朗讀。

(3)預設三:有圖。出示句子:“有。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

指導朗讀。着重讀好感歎句的語氣(可引導學生想,"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後為什麼加歎號?叔叔從巖石上發現小魚會是什麼心情?)

小結:這神祕的化石猶如一份份珍貴的資料,向人們訴説着往日的變化滄桑。

?語文課要給學生留下什麼?首先是語言。如何留下呢?楊再隋先生説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讀書,讓學生把書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所以以上環節,我引導學生立足文本,結合圖片,讀通、讀懂、讀順、讀好,留下語言。】

1、出示1-8自然段,師生分角色朗讀,指導獨好川川的問話。在多次分角色朗讀中感受川川的愛提問題。

1、川川又提了哪些問題呢?地質勘探隊員又告訴我們哪些知識呢?我們下節課來學習。

?保持閲讀興趣是閲讀活動持續的必要條件,正由課標中強調的要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以上的結課設計以問題激發學生再探究的慾望,將閲讀興趣不斷延伸。】

但課堂是動態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學預設。在教學中,我會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我的教學設計,使“教案”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案”。

最大的“書”説課稿3篇 揭開巨石閲讀課程的神祕面紗:《最大的書》説課稿 第2張

第2篇

?最大的“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

五單元第十九課。本單元以“熱愛大自然,瞭解大自然“的主題來整合課文,學生在見識了《古詩兩首》美麗的自然景觀和《雷雨》變幻的自然現象之後,《最大的“書”》又帶着他們去發現大自然的祕密,因此本課處於一個重要的教學地位上。《最大的“書”》是一篇講讀課文,它以地質勘探隊員叔叔和川川的對話為主線,向小讀者們展示了巖石這本"書"的無窮魅力。從而使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慾望。

説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閲讀能力等均有所發展,也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而且學生對自然科學類題材的課文很感興趣,但是他們的思維還以形象思維佔主導。

2、聯繫上下文,結合圖片,理解“刨根問底、雨痕”等詞的意思。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川川對大自然充

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基於以上的學習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文字所傳達的一些自然知識。教學難點是結合人物對話,體會川川對大自然的好奇,激發學生探索身邊科學的興趣。

新大綱提倡:“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

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本節課主要採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合作解疑的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讀一讀,説一説,問一問”的方法完成

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讀”文中“川川”和“地質勘探隊員”的重點對話,“説”自己理解地內容,“問”自己不懂的地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課前準備:課件、學生蒐集有關化石和巖石的相關資料

本課文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寫生字,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朗讀感悟,理解課文。這裏我單説第二課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本課的教學,就以此為理念,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整合知識、能力、情感等目標因素,力求給學生創設生動的語言實踐情境,讓他們在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切實得到語文素養的提升。基於這樣的理念,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板塊的教學。

?最大的“書”》,這個課題特別吸引學生的眼球。讀了課題,請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我預設學生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最大的“書”為什麼要加上引號?最大的“書”到底是什麼?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書有什麼不一樣?是怎麼形成的?最大的“書”裏究竟有些什麼?告訴我們一些什麼知識???根據這樣的回答,我引導學生梳理問題,然後聚焦以下幾個主要的問題:

圍繞課題,讓學生提問,巧妙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且這種根據課題猜想文本主要內容,是面對龐雜信息的現代人很重要的閲讀品質。此環節的設計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引發了學生強烈的閲讀期待,為下文的學習打好了鋪墊。

記得有位專家曾説:在教學中,要加強初讀,延時開講。此環節,我設計了兩次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讀書。

第一次,請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借助拼音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讀通每一個句子,遇到難讀的多讀幾遍。

第二次,請學生分小節輪讀課文,閲讀一般都要經歷一個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初讀以後,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説課文的大意,利於培養學生一種整體把握的能力,同時這種將厚書讀薄的能力必將讓學生受益終生。

三、研讀,感悟一個過程。這裏我將分三步,引領學生走進這本大“書”,探尋這本大“書”的神奇和奧祕。

抓住文中勘探員叔叔的一句話:“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我請學生將文中的語言和“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進行比較,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肯定能夠感悟到文中的反問句比陳述句具有更強烈的感情和語氣,從而對反問句有了一個更深切的體悟。

在這一步驟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讀文並思考:最大的“書”裏有什麼內容?然後再和夥伴一起合作在書上找一找“書”上都有些什麼?並用符號在書上作上標記,再讀一讀,和夥伴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問一問夥伴,最後在班上交流,教師據學生回答指導探究“書”的內容。

關於“書”上的字,課文中有這樣的語言:“有。你來看,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這些閃光的、透明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 我請學生讀這句話,找到一組近義詞:“足跡、腳印”,體會文本用詞的不重複和漢語的豐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詞語,和學生的生活又有着較為遙遠的距離,我就出示形象直觀的圖片,將這些抽象的詞語賦予形象的內容。同時,我還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圖,引導學生説説這是怎樣的波痕和雨痕,進行語言的補充練習。

關於“書”上的畫,課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有。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文中是運用“有??有??還有??”的句式來介紹“書”上的畫的,我引導學生在不改變意思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如:樹葉、貝殼、小魚都是“書”上的畫;“書”上的畫有樹葉、貝殼和小魚??再結合文後資料袋裏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關於化石的有關知識不同的語言表達,卻傳遞着相同的信息,學生進行了語言的轉換,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變化,充滿神奇,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深處播撒了一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種子。

關於“書”的成因,課文是這樣寫的:它告訴我們,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是一片長滿樹木的陸地。後來,陸地沉下去了,這裏就變成了大海。又過了很多很多萬年,海底慢慢上升,這裏又變成了高山,就是我們腳下的這座山。 這段文字較為淺顯,卻藴涵着一個關於地殼運動的抽象的變化過程。我先讓學生找出這段文字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在很久很久以前、後來、又過了很多很多萬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時間的漫長後,我向學生播放課件,演示動態的變化過程:一大片長滿樹木的陸地,鬱鬱葱葱。有一天,陸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來,淹沒了陸地,席捲了一切,這裏便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漸漸地退去,這裏又變成了高山。這樣一演示,學生肯定從直觀上明白了這裏曾經發生的一切,然後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變化的巨大和緩慢。

文中的川川問了很多很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也是一次次不斷地深入。因此,“刨根問底”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問,引導學生讀出問的語氣,川川這種強烈的求知慾,體會這些疑問是層層深入的,不斷地直達事物本質的。也讓川川知道讀懂這本“書”的作用是可以為祖國找到更多的寶藏,這時他説了一句話:“等我長大了,也要讀懂這本最大的“書”!文中的小夥伴也有這樣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長大以後想幹什麼嗎?”讓學生在猜想中體會川川對這本大“書”的濃厚興趣,對科學的探索慾望,也在不經意間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願望。

我還為學生提供課外蒐集關於地質方面相關知識的一些網站,請學生在課後繼續去關注,對學生提出期望,以激發學生課外學習的動力。

這一環節,教師進行總結後,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迴歸整體,更深入地體會川川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好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和慾望。

板書簡單明瞭地顯示了最大的書就是巖石。這樣的板書設計學生一目瞭然,對巖石有形象、直觀的認識。

第3篇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九課。本單元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題來整合課文,本課處於一個重要的教學地位上,是一編講讀課文,它以地質勘探隊員叔叔和川川的對話為主線,向小讀者們展示了巖石這本"書"的無窮魅力。通過叔叔的介紹,描繪了"書"中的"字"、"畫"以及這本"書“的作用,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識。

1、知識與技能;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拼讀檢測中掌握新字新詞,在自讀中大致瞭解“書”指的是什麼?有什麼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準確把握人物心理,讀好人物對話。瞭解"書”中的內容,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難點:正確書寫12個生字,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

新大綱提倡:“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

學習效率”所以本節課主要採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合作解疑的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問一問,説一説,讀??

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説”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川川”和“地質探究員”的重點對話。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本課的教學,就以此為理念,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整合知識、能力、情感等目標因素,力求給學生創設生動的語言實踐情境,讓他們在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切實得到語文素養的提升。基於這樣的理念,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板塊的教學。

?最大的“書”》,這個課題特別吸引學生的眼球。讀了課題,請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我預設學生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最大的“書”為什麼要加上引號?最大的“書”到底是什麼?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書有什麼不一樣?是怎麼形成的?最大的“書”裏究竟有些什麼?告訴我們一些什麼知識?……根據這樣的回答,我引導學生梳理問題,然後聚焦以下幾個主要的問題:

圍繞課題,讓學生提問,巧妙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且這種根據課題猜想文本主要內容,是面對龐雜信息的現代人很重要的閲讀品質。此環節的'設計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引發了學生強烈的閲讀期待,為下文的學習打好了鋪墊。

在教學,要加強初讀,延時開講。此環節,我設計了兩次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讀書。

第一次,請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借助拼音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讀通每一個句子,遇到難讀的多讀幾遍。

第二次,請學生分小節輪讀課文,對文中一些地質學專用術語進行歸類的正音,如:地質勘探隊員、巖石、煤炭、礦物、寶藏,將初讀反饋和字音教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於更好地瞭解學情,並且立足具體的學情開展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閲讀一般都要經歷一個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初讀以後,我引導學生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説課文的大意,利於培養學生一種整體把握的能力,同時這種將厚書讀薄的能力必將讓學生受益終生。

在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覺得難讀的字做個記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讓學生邊認讀邊交流識字方法,可以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識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換偏旁、熟字變形、找規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識記。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隨着孩子們大聲的朗讀,一個個生字完整的出現,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自主的尋找出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 至於寫字,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寫字要領,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獨立完成寫字任務,教師只作點撥、指導。出示難寫的字用形象直觀的演示,加深學生的印象,正確書寫生字。在不知不覺的教學中,就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本節可得重點就是識字教學,因此我設計瞭如下作業: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2、抄寫本課“我會寫”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