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班科學説課稿集合7篇 【科普教育】打造優秀的大班科學課堂:精選説課稿大集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8W

本文為大班科學説課稿集合,包含多位教師精心準備的説課稿,內容包括大班自然和生命兩個領域的教學,旨在提高大班科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歡迎廣大教師參考借鑑。

大班科學説課稿集合7篇 【科普教育】打造優秀的大班科學課堂:精選説課稿大集合

第1篇

本節課我選用《幼兒多元能力開發課程》大班上冊科學課。種子對於幼兒來説並不陌生,但是幼兒所見到的大部分都是農作物的種子,是靠人類來種植的。在自然界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他們有各種各樣奇特的種子,能借助於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佈世界,這對於幼兒來説相對就比較陌生了。《種子的傳播》這一活動,通過讓幼兒收集種子實物和關於種子的錄像,通過各種途徑積累相關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課件資料,讓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祕密。並通過這一活動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職務頑強的生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並且對自然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們對於自然現象的變化卻不一定有了正確的認識,這次活動,主要讓他們通過親自細緻的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加深對種子傳播的認識,因此,這次活動的目標有以下3點:

(2)樂意和同伴一起觀察,討論和認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1)教學重點:因為這次活動是讓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過程,很多幼兒並不明白什麼是種子的傳播,更不知道是如何傳播的,所以,我把讓幼兒瞭解幾種種子的傳播方式作為重點來解開幼兒的疑問。

(2)教學難點: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幼兒要從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兒能説出種子的名稱及相對的傳播方式作為本課的難點。

(2)頭飾:蓮子、蒲公英、蒼耳、豆角、櫻桃和野兔。佈置簡單的遊戲場景。

本節課,我採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體驗法、遊戲法和激勵法,讓幼兒在觀察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

本課以學生觀察性、探究性學習為活動主線,重視探究經驗。新課標要求學生是主體,因此學生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將採用以下的主要學法:觀察法、討論法、參與法、遊戲法 。

首先我展示蓮子、蒲公英、蒼耳和豆角,並介紹種子名稱,讓幼兒清楚的知道種子的名稱。然後,為了激發幼兒的探知慾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讓每位幼兒親自品嚐蓮子,通過嘗一嘗、吹一吹、摸一摸、剝一剝,讓幼兒進一步瞭解種子的形狀特徵,為下面的教學環節做準備。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説的`:"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種子,老師還要請大家"品嚐"種子呢。"我運用種子的實物,本着幼兒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兒的興趣。為了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我通過播放課件一,用神祕的歡迎語如:"歡迎小朋友來到神祕的科學天地,我們一起來觀察種子的傳播。"讓幼兒在神祕地的氛圍下,帶着好奇的心理,進入本課的主題。

(1)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課件中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聲音,運用多媒體擬人的手法,讓幼兒獲得較為感性的認識,在抽象思維上對種子的傳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自由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為他們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通過仔細觀察和聆聽聲音,能清楚的知道蓮子是靠水的力量來傳播的;蒲公英是靠風的力量來傳播的;蒼耳是靠人或動物的力量傳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傳播的。在教學中我是這麼引導幼兒的:"小朋友們聽一聽,是什麼聲音?是誰的聲音在説話?動物身上有什麼?誰的力量大,能把種子彈出去?"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為了讓幼兒有更廣闊的知識,我讓幼兒討論:"除了水、風、人或動物、自身的力量能傳播種子,還有什麼誰能傳播種子?它是怎麼傳播的?"充分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通過與同伴的討論,互相交換已有知識,擴大他們的知識範圍並增進同伴間的友誼。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二。我通過播放課件中簡單的圖片,並做簡單的語言教授,讓幼兒更輕易的懂得一些比較複雜的知識點,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現象。

(三)組織幼兒進行遊戲,複習認識種子的幾種傳播方式。

幼兒從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須經過實踐這個環節。而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幼兒在玩中學,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讓全體幼兒戴上頭飾,並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誰,一老師戴上野兔頭飾,調動幼兒積極性,然後播放課件中相關圖片和音樂,如:水聲、鳥叫聲、風聲,讓幼兒聽聲走到相應的場景。通過這一環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三。

教師發給幼兒一些種子,讓他們回家和爸媽一起種。幼兒學得知識後,讓他們進行實踐操作,鞏固所學知識。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本活動種子的傳播,在普通條件下孩子們無法完整地觀察到這一過程,這對建立正確的概念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課件,以模擬、仿真等手段,讓孩子通過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正確的概念。整個教學活動形象、直觀,調動了孩子學習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大班科學説課稿集合7篇 【科普教育】打造優秀的大班科學課堂:精選説課稿大集合 第2張

第2篇

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與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及其相互關係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讓幼兒主動發現,獲取有關科學知識。

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收穫的季節,秋季的變化和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秋天的天氣與動植物的變化會給幼兒帶來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大班的幼兒觀察和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並且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慾望,對動植物的變化有濃厚的興趣,能運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將觀察到的變化加以表現。結合季節特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秋天來了》這一活動。此活動屬於探索求知的活動,涉及科學、語言、藝術領域。

?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與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及其相互關係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讓幼兒主動發現,獲取有關科學知識。大班幼兒對秋天的認識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但不繫統,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審美能力有一定的發展,孩子們也積累了許多有關繪畫、手工方面的經驗。所以我認為這一活動應達到以下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引導幼兒發現秋天的季節特徵,感受秋季里美麗的自然景色,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目標:幼兒通過親身觀察、探索發現季節變化,講述秋天明顯特徵並使用不同方式表現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3、認知目標:知道秋天天氣、常見動植物和人們衣着的變化,知道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活動重點:《綱要》中指出,“在科學活動中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把活動重點放在了讓幼兒通過親身觀察、探索發現季節變化,並講述出秋天特徵,從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難點:幼兒能用不同方式表現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1)圖片三幅:秋天的果園、秋天的公園及秋天的莊稼。秋姑娘的圖片一張,秋季特徵的小卡片若干。幼兒操作材料水彩筆、棉籤顏料剪貼工具卡紙皺紋紙橡皮泥,各種落葉等

(2)經驗準備:活動前讓家長帶幼兒秋遊到室外觀察秋天親身體驗秋天的美麗,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下來。收集秋天的樹葉、果實等佈置主題環境。(有利於培養幼兒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逐漸善於觀察和發現,還有利於孩子在活動中有話可説。)

(3)空間準備:幼兒的座位成半圓形擺放,操作材料放在後面的小桌子上分四組擴散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教師除了以親切、大方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優美的語言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的價值。因此,我採用下列教學法:

1、談話法:有師生相互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所組成的。活動中,圍繞“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是怎樣知道的?”和“你喜歡秋天嗎?為什麼?”進行談話教學。恰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習慣。

2、交流討論法:“知識是在孩子麼的探究之後,在孩子們的討論中形成的。”通過對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表達和交流,通過觀點的相互碰撞,幼兒對秋天的理解更為系統,表達更為準確。

3、演示法:通過觀看秋天的圖片,達到傳統圖片教學的效果,使幼兒觀察更直觀、更透徹。

此外,我還採用了激勵法貫穿整個活動,使幼兒時總處於積極愉悦的狀態。達到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悦性的統一。

在教學中,我努力創建一種積極的、有效的師生互動,達到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規程》中指出,活動組織應充分利用環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揮幼兒的感官作用,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機會,注重活動過程。本次活動我採用的教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新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發現秋天的變化,感知秋季特徵,並用多種方式表現秋天的美,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2、操作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的第四個環節選擇材料,想象創作就是通過幼兒的操作,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此外,幼兒還運用了體驗法,兒童是學習的主動者,在科學教育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是經驗的主動建構者。通過多種有趣的方式地了

第3篇

種子的傳播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也是幼兒所切身接觸的,可以幫助幼兒去了解種子的傳播過程,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並且對自然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們對於自然現象的變化卻不一定有了正確的認識。這次活動,主要讓他們通過親自細緻的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加深對種子傳播的認識,而在操作中,我們需要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在合作中體驗活動的樂趣,並且學會更多的動手操作能力。

1.知道種子傳播的方法,瞭解並掌握種子播種的.過程。

因為這次活動名為《種子的傳播》,也就是種子傳播的過程,很多幼兒並不明白什麼是種子的傳播,更不知道是如何傳播的,所以,我把這個作為重點解開幼兒的疑問。

活動難點,幼兒學會使用鏟子和鋤,樂意與同伴合作。

這一時期的幼兒大多不知道鏟子和鋤頭是做什麼用的,更不知道怎樣正確的使用,通過這次活動,正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鍛鍊操作能力。

為了讓幼兒在愉快的心情下進行教學活動,更加深刻清楚的明白種子的傳播過程,我作了以下準備:

教師講述“蒲公英漂流”的故事,讓幼兒在聽故事的樂趣中初步瞭解蒲公英的傳播過程,為後面的討論作鋪墊,從而進行教學。

(蒲公英的種子就像小傘一樣,風婆婆帶者她落到一個地方生根發芽,蒲公英的種子是靠風傳播的)

説明:經過教師示範,激起幼兒想親自動手的興趣,讓幼兒主動學習播種,教師在旁給予指導。

1 教師發給幼兒一些種子,讓他們回家和爸媽一起種。

第4篇

一、説設計意圖自然界充滿着神氣有趣的自然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孩子們的科學探究式從身邊的食物開示的,本活動恰恰貼近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科學探究興趣且當他們通過自己實踐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結論時,那種喜悦時不可替代的,從而將更加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而且大班幼兒的求知慾與探究欲很強,他們渴望獲得新穎有趣的知識,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天上的雲彩是什麼做的啊?”“老師,水為什麼會變成冰啊?”因此我選擇了大班科學活動《水的變化》。

二、説教材 《水的變化》這次活動選自幼兒園探究式活動課程科學探究大班的活動,它是通過幾組實驗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引導幼兒觀察並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三、説活動目標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精神,教師要讓幼兒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發現得樂趣,因此我的目標是:

1.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2.幼兒能感知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四、説活動的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幼兒感知探索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2、活動難點: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實驗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態變化,而不是教師直接口述給幼兒這個概念。

五、説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心中有目標,嚴重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開放,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因此,我主要採用了三種教學方法:情景設置法、實驗法、討論法。

六、説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電熱水壺一個、涼玻璃片、裝有熱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塊冰、圖表

七、説活動過程 1、情景設置:“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讓我們一起數1.2.3把它請出來好嗎?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得積極性。

2、出示冰塊,感知,討論教師出示冰塊,引導幼兒感知,教師啟發式的提問。(1)小朋友這是什麼啊?(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2)討論水和冰有什麼不同?(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滿足幼兒得求知慾,也促進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有利於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為什麼會變成冰啊?(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敢説敢想,教師並充分給予肯定,做到以幼兒為主)

教師將電熱水壺中的水燒開,幼兒仔細的觀察,之後教師再出示相應的圖表一。

提問:(1)小朋友,你們要仔細的觀察熱水壺,告訴老師你看見什麼了?(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氣一樣嗎?(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幼兒答案,那樣就忽視了幼兒的發展)

(3)想想水為什麼會變成水蒸氣啊?(幼兒之間討論,知道誰經過加熱就會比那成水蒸氣)

在熱水杯上放塊涼玻璃片,幼兒再觀察,並出示圖表二。提問:(1)小朋友,老師在熱水杯上放了一塊涼玻璃片,你們仔細地觀察看看發現了什麼?

(2)你們想一想為什麼會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滴。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教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塊冰,幼兒自己操作,感知觀察,動手體驗探究的樂趣。小朋友想一想剛才小朋友説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會變成冰,放冰箱裏,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擬製到究竟多冷嗎?老師告訴你叫0攝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圖表三。4、聽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小水滴旅行記》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環過程.

本次活動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能以最直觀的實驗展示給幼兒,讓幼兒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幼兒充分體驗到科學活動的樂趣,而且符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特點,大大激發了幼兒得探究慾望,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科學探究能力等等。

第5篇

現實生活中轉動的現象隨處可見,風車的轉動、水車的轉動、車輪的轉動、在成人看來是理應如此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卻深深吸引着我們的孩子。

許多轉動現象幼兒雖然能接觸到,但往往被他們所忽視,這些極易被忽略的轉動現象卻對人們的生活有着極大幫助和用處。 轉動的奧祕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慾望。《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為了解決孩子心中的疑惑,抓住教育的契機,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並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選擇了《什麼東西會旋轉》這一科學活動。

幼兒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着幼兒去探索求知。幼兒有關科學領域的探究和學習,往往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直接驅使,可以説好奇心和興趣是幼兒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和學習的基本前提,針對幼兒這一特點,我們從培養幼兒愛科學、學科學,激發幼兒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入手,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活動。

通過本節課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使用多種方式使物體轉動起來,培養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的能力。瞭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感受轉動對身體的重要性,知道保護自己的身體。

怎樣使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以及《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發展目標為依據,我確立了以下活動目標:

2、在操作活動中使用多種方式使物體轉動起來,培養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的能力。

3、讓幼兒瞭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感受轉動對身體的重要性,知道保護自己的身體。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操作探索讓本身不能轉動的物體轉動起來,同時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在活動中通過讓幼兒看課件、利用大量的材料幫助幼兒探索轉動,激發幼兒對探索轉動現象的興趣。來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為了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並順利開展探索活動獲得豐富知識經驗,我做了以下準備:

1、陀螺,可轉動的玩具用具等。2、課件。3、繩子、筷子、牙籤、橡皮泥、雪花片、紙板等。

這些準備能使幼兒理解轉動體驗探索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快樂,突破活動的難點。

1、教法:本次活動我採用了啟發提問法、課件展示法、引導發現法觀察法來進行教學,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幼兒在探索操作中獲取知識經驗。

課件展示法是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教學方法,在活動中讓幼兒觀察課件回憶生活中見過的轉動的物品讓幼兒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轉動是來自某種力量。

2、學法:本次活動從幼兒角度出發主要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分類法等。操作法是幼兒運用最多也是最感興趣的一種方法,幼兒在操作中體驗轉動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悦。在操作法中幼兒能通過親自動手而獲取知識經驗。

其次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讓幼兒有意識有目的的通過視覺器官來感知事物。通過幼兒對生活中見過的轉動物品來理解轉動。

(一)通過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發幼兒探索轉動的興趣。

1、幼兒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並仔細觀察會發現什麼?

自由的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幼兒會有安全感,愉悦感,有了心理上的放鬆幼兒會全身心的投入到觀察探索中去。

2、通過親自觀察,探索,體驗幼兒具備了大膽自信講述自己的發現。所以這一環節就請幼兒説説桌面上的物品都是怎麼運動的。怎樣才能使他們轉動起來呢?

(二)課件展示再次提起探索興趣。請幼兒觀看課件,根據轉動需要的力量來源進行分類。

藉助電力旋轉:電風扇、洗衣機、錄音機、電吹風、vcd機

根據做中學的要求我首先讓幼兒進行猜想,怎樣才能使它們轉動起來呢?(可以兩件物品合作)

請幼兒自由操作探索,用親自實驗來驗證剛才自己的猜想。教師為幼兒投放豐富的材料,請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探索操作並做好記錄,記錄形式沒有過多要求只要幼兒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時有的幼兒在尋找材料,有的幼兒在與夥伴商量使其轉動起來的方法,有的幼兒邊做實驗邊記錄,教師也參與其中作為他們中的一員跟幼兒一起探索討論,可適時的給予幫助和支持。

最後,請幼兒講述自己的記錄並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教師用大記錄表來幫助他們總結:能轉動的用笑臉表示,轉不起來的用哭臉表示。如果實驗有疑義可以共同驗證一下,允許孩子有不同的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幼兒自己驗證得到的答案,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通過遊戲,讓幼兒發現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讓幼兒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身體有哪些部位能轉動起來,然後讓幼兒交流你讓身體的哪個部位轉動起來了。

這個環節滿足了幼兒好動的慾望,在動動、玩玩中,充分調動幼兒全身的感官直接認識和感受轉動帶來的有趣感覺,讓幼兒的探索更深入,更貼近幼兒的生活。

(五)活動延伸部分:."找一找":感受轉動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轉動的興趣及創新的`慾望。

"聰明的人,讓許多東西都轉動了起來,來方便我們的生活,今天,就請你到周圍去找一找哪些東西能轉動,找到了,想一想,轉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幼兒自由地尋找、探索、發現、交流。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培養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索慾望。能使一個好的科學活動成功需要不斷的嘗試探索,為此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2、在操作活動中使用多種方式使物體轉動起來,培養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的能力。

3、讓幼兒瞭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感受轉動對身體的重要性,知道保護自己的身體。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操作探索讓本身不能轉動的物體轉動起來,同時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1、陀螺,可轉動的玩具用具等。2、課件。3、繩子、筷子、牙籤、橡皮泥、雪花片、紙板等。

(一)通過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發幼兒探索轉動的興趣。

1、幼兒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並仔細觀察會發現什麼?

2、通過親自觀察,探索,體驗幼兒具備了大膽自信講述自己的發現。讓幼兒説説桌面上的物品都是怎麼運動的。怎樣才能使他們轉動起來呢?

(二)請幼兒觀看課件,根據轉動需要的力量來源進行分類。

藉助電力旋轉:電風扇、洗衣機、錄音機、電吹風、vcd機

(三)探索讓本身不能轉動的物體轉動起來。

根據做中學的要求我首先讓幼兒進行猜想,怎樣才能使它們轉動起來呢?(可以兩件物品合作)

請幼兒自由操作探索,用親自實驗來驗證剛才自己的猜想。教師為幼兒投放豐富的材料,請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探索操作並做好記錄,記錄形式沒有過多要求只要幼兒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時有的幼兒在尋找材料,有的幼兒在與夥伴商量使其轉動起來的方法,有的幼兒邊做實驗邊記錄,教師也參與其中作為他們中的一員跟幼兒一起探索討論,可適時的給予幫助和支持。

最後,請幼兒講述自己的記錄並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教師用大記錄表來幫助他們總結:能轉動的用笑臉表示,轉不起來的用哭臉表示。如果實驗有疑義可以共同驗證一下,允許孩子有不同的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幼兒自己驗證得到的答案,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通過遊戲,讓幼兒發現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讓幼兒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身體有哪些部位能轉動起來,然後讓幼兒交流你讓身體的哪個部位轉動起來了。

"找一找":感受轉動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轉動的興趣及創新的慾望。

"聰明的人,讓許多東西都轉動了起來,來方便我們的生活,今天,就請你到周圍去找一找哪些東西能轉動,找到了,想一想,轉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幼兒自由地尋找、探索、發現、交流。

第6篇

此活動的選材來源於生活,筷子是幼兒比較熟悉的一種餐具,他們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進食是我國的一大特點。

常言道,心靈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細協調動作。用筷子夾食物時,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腕、肩及肘關節也要同時參與。從大腦各區分工情況來看,控制手和麪部肌肉活動的區域要比其它肌肉運動區域大得多,肌肉活動時刺激了腦細胞,有助於大腦的發育。可見,及早進行手的活動功能訓練一方面可以讓幼兒享受用筷子進餐的樂趣,另一方面對幼兒的智力發育也有好處。中班幼兒的小肌肉不斷的發展,可以掌握多種動作技能,而且會比較協調。但班裏大部分幼兒不會使用筷子吃飯。因此,我選擇此教材讓幼兒在遊戲練習中學會使用筷子,並體驗其中的樂趣。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瞭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

3、嘗試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根據活動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定位於: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為此,我作了以下的準備:幼兒人手一雙筷子、一隻碟子;每組一隻托盤,內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賣湯圓》音樂磁帶和錄音機。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本次活動中,我還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示範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動作要領,通過教師準確的示範動作讓幼兒掌握學習內容和基本動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練習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此時不必強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勢,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有個逐漸改進的過程,學會主要動作要領就可以。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會越來越準確。第二次操作是實踐活動,通過品嚐食物進一步練習和鞏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並體驗其中的樂趣。

3、遊戲法:中班幼兒處於遊戲的高峯時期,好動是他們這一年齡段的突出特點。因此,我設計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遊戲,讓幼兒充分體驗筷子帶來的樂趣。

1.操作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説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動中我就引導幼兒練習筷子的使用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對教師示範的觀察進行練習,他們不一定會使用的很正確,那也不要緊,在第二次的實踐活動中,幼兒通過品嚐,強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師適時的個別指導,就鞏固了練習方法。在嘗試筷子進行各種活動時,孩子們通過使用筷子打擊節奏、搭建遊戲等活動中,他們的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導入活動——學習筷子使用方法——練習筷子的實踐活動——筷子游戲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我就採用謎語引起幼兒對筷子的興趣,“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這個謎語形象的講述了筷子的外型特點和用途。在孩子們興趣勃勃的猜出謎語後,教師出示筷子,簡單介紹它的來源和用途,激發幼兒操作筷子的慾望,為下一環節打下基礎,並落實了第一個目標。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標準,因此,我在幼兒第一次練習前,先示範講解使用筷子的動作要領,再讓幼兒練習自由練習。第二次的學習,我配上了音樂,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裏練習併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等動作。

學習筷子的目的在於在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在這環節裏我為幼兒提供了豆類食品,讓他們通過品嚐鍛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落實了第二個目標,在音樂中,孩子們無拘無束的使用筷子,邊吃邊和同伴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最後是小結使用筷子的好處。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因此,在幼兒使用筷子品嚐活動即將結束時,教師隨音樂用筷子敲出歡快的節奏,吸引幼兒一起來打擊節奏樂。這個遊戲活動滲透了藝術活動,在幼兒跳完節奏舞后,教師提問:“筷子還可以怎麼玩?”這個問題的設計為幼兒提供了創造發揮的空間,在這環節中幼兒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遊戲活動。

縱觀整個活動,各環節緊密相連,相互滲透,所有環節都是圍繞“筷子”來進行。本次活動,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整合”的設計思想,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在活動中享受使用筷子的樂趣。

第7篇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説課的題目是《石頭變形記》,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活動方法、説活動準備、説活動過程、説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石頭變形記》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學領域。活動為幼兒介紹了大石頭在陽光、雨水、風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塊,在河水衝擊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後被磨成鵝卵石的科學知識。《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本活動內容緊扣幼兒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能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將通過幼兒的觀察討論,一方面瞭解鵝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瞭解鵝卵石在生活中的運用。

在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維目標:

1.情感目標:能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運用各種感官,提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能力。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係的過程。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瞭解石塊在各種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後形成鵝卵石的過程。而難點在於幼兒能關心周圍環境,在玩中體驗科學的重要和趣味。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的幼兒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開展活動之前要先了解幼兒的特點。下面我對幼兒情況做簡要分析:

大班的幼兒好學好問,能初步理解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但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從問“是什麼”上升到“為什麼”,好奇心和求知慾旺盛。這一時期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增強,記憶力有明顯的發展,但由於缺乏知識和經驗不足,還需要老師正確的指導。因此這些都將成為我組織活動考慮的因素。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以遊戲法為主,觀察法、討論法為輔,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與同伴討論,達到了解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同時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交流觀察的過程和結果。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為了給幼兒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質材料,方便幼兒動手嘗試,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我的活動準備如下:

基於以上分析,下面具體説説我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環節:視頻導入,激發求知;實物展示,感知對象;圖片展示,深化理解;遊戲活動,增添趣味。

好動是幼兒的特徵之一,而具觀賞性的視頻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我會採用視頻導入活動。在活動之初,我會向幼兒播放《變形金剛》的簡短視頻。在幼兒觀看後,並因勢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影片中的是什麼嗎?”在幼兒説出答案後,伺機引出活動主題:“石頭變形記”,以此調動幼兒的好奇心。

在幼兒對“石頭會變形”這個問題有強烈的求知慾時,我會呈現鵝卵石這一實物。請每位小朋友來摸一摸鵝卵石,同時説一説摸到的感覺,觀察鵝卵石的特點,達到幼兒能瞭解、認識鵝卵石的活動目標。在幼兒對鵝卵石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我會引導幼兒聯繫實際生活,想一想、説一説鵝卵石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幫助幼兒獲得經驗,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之後,我會繼續向幼兒展示教材提供的鵝卵石形成過程圖片,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分組討論,能自己發現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我會進一步啟發幼兒描述圖片中的內容,想象大石頭經歷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後變成漂亮的鵝卵石。這樣不僅可以發散幼兒想象思維,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膽量,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達到培養幼兒對圖片內容的領悟能力。

以競賽判別輸贏的遊戲,有助於滿足大班幼兒日益增長的好勝心理,因此活動的最後我將組織幼兒進行“製作鵝卵石比賽”比賽。首先我會將幼兒分成3個小組,每組發放一大塊橡皮泥,通過比賽捏鵝卵石的形狀、速度來制定輸贏。通過這樣的環節,為幼兒提供動手操作機會,幫助幼兒獲得更完整的經驗。同時激發幼兒的興趣,為整個活動增添趣味。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特別是對幼兒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動之後我會鼓勵幼兒在週末的時候邀請父母一起走進公園,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鵝卵石。這種方法有助於幼兒把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繼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