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6篇 思考未來:教學中的可能性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15K

可能性教學是指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發掘問題,通過探究、實踐、嘗試等方式主動尋求解決方案,併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學模式。它是一種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將探討可能性教學的反思,探究其特點和啟示。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6篇 思考未來:教學中的可能性反思

第1篇

?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讓學生獨立閲讀獨立思考。初讀課文之後我讓學生試着説一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困難,但是我們要逐漸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一位同學站起來把課文的內容敍述了一遍,雖然語言比較羅嗦,但是把課文的意思説了出來。我對他説:你用心去讀了,説出了課文的內容。如果語言能更簡練些,那就更好多了。誰能試着用幾句話説一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位同學回答的時候,語言簡練了許多,基本上概括出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有個別句子説的不是很通順。誰能完整而又簡練的説一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可以自己先試着説一説,也可以説給你的同位聽一聽。當第三位同學起來回答的時候,語言變得更加精煉了,説的句子也更加熟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鍛鍊。這個鍛鍊有學生自己的思考,也有傾聽別人得到的啟發。當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思想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的思考會變得更加的全面和廣闊。

很多時候,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是相當困難的,它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特別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現在許多學生説起話來經常詞不達意或者是囉裏囉唆説不到重點。所以,我就想到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可能一開始孩子説不明白,但是隻要老師有心去指導孩子説話的方式,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一定的鍛鍊。如果我們每一節課中都有意識的去注意學生的説話方式,然後針對他們的語言表達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相信日積月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6篇 思考未來:教學中的可能性反思 第2張

第2篇

本文講的是戰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和羣眾一道破除迷信、興修水利的事。 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敍述的。重點敍述了西門豹破除迷信,將計就計懲罰壞人的事。文章主要運用人物的語言刻畫出人物形象,表現了西門豹懲兇除害的決心和大智大勇,讓學生受到尊重科學、反對迷信的教育。

整堂課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思維、表達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抓住描寫人物語言的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形象。 討論、交流學習所得。

我首先請學生談理想,引出課題。 然後 交流預習情況,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寫作思路。 説出西門豹和哪些人有聯繫?怎樣聯繫起來的? 然後質疑探究學習第一部分,西門豹為什麼向老大爺提問?以分組問答形式讓學生了解西門豹明白了哪些情況,並體會寫法。學生通過自讀、找劃、四人小組討論,體會西門豹説的話的深刻含義。 西門豹説:這樣説來,河伯還真靈啊。下一回他娶媳婦,請告訴我一聲,我也去送送新娘。 最後小結:西門豹是一個怎樣的人。第二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我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討論 ,注意場面及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引導學生知道西門豹是怎樣巧妙的處理河伯娶媳婦這件事的?

在教學第三部分時,我讓學生讀後思考:這部分主要寫什麼?哪些地方與開頭照應?讓學生弄清三部分的聯繫。

1、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做到了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環節簡練明快。課堂伊始,以學生暢談理想導入教學,激發興趣。接着讓學生彙報預習情況,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寫作思路。進而抓住聯繫,明白人物之間是通過破除迷信這件事聯繫起來的,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能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2、能啟發學生從西門豹對巫婆、官紳頭子、眾官紳説的話中體會將計就計辦法之巧妙。還讓學生根據板書用因為……所以……練習説話,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西門豹是以客氣的話為理由懲治惡人,而且還懂得了將計就計的真正含義,此環節的設計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過程中採用四人小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自己學習、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時間比例的分配比較恰當。

4、教學中設計的板書起到了多種作用,達到了教會學生學習的目的。

1、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不應占用過多的時間,應該在讀書之後讓學生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用簡明的語言説出西門豹瞭解到的一些情況,這樣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上。

2、書設計得有些繁多,應該再簡略些,便於學生記憶。

第3篇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在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將文本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形象,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然後以讀代講,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讓學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風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為此,我設計了指名讀,自由放聲讀,男女生賽讀、找夥伴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老師適時的點撥和示範下,體會和感悟日月潭的秀麗風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樹立表達的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請學生在自己讀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以後問:你喜歡什麼時候的日月潭?為什麼?各學習小組熱烈討論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説:太陽高照的時候景色很美麗,因為這樣爸爸媽媽就可以帶我們出去玩。有的説:下雨的時候,日月潭周圍一片朦朧,像仙境,很美。在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第4篇

創設情景,包括創設問題情景,遊戲情景,活動情境等。人的情緒和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教學活動既是知識信息的交流過程,又是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過程。教師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並使其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從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動機與需求,也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我在教學《但願人長久》一課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通過播放音樂,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蘇軾當時的心情。由於他和他弟弟分別7年了,特別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圓月,他埋怨起來,為什麼在別人的分離時月亮變的這麼圓,這麼亮創設這樣的情景,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通過讓學生在感情品讀中體會親情,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意境。隨後,我又問學生你在中秋節這一天有沒有和親人分離的場面,你又有什麼感受。有的學生説我姐姐在遠處上學,去年中秋節這天她沒有回家來,我們吃月餅的時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時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們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那該有多好啊。有的同學還説在過中秋節的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遠離家鄉,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着我問,你此時此刻的心情也和詩人蘇軾的心情是一樣的 ,用哪一句話來表達,學生説:“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們確實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用這樣的方法理解起來就容易的多了。

第5篇

歌曲"卷炮仗"是一首節奏平穩、結構工整的遊戲歌曲,歌詞明確、易記,孩子動作參與性強,非常適合幼兒邊唱邊玩。因此,我們是把體育與音樂相結合來設計的這個活動。

首先,讓孩子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談談放鞭炮是怎樣的,然後説説卷炮仗的方法。因為平時的體育活動中,孩子對螺旋隊形並不是很熟悉,即使有這類似的隊形但絕大多數孩子是盲目跟從的,那第一個難題就是要通過探索先理解螺旋線的原理,在理解這一原理後再來學習用動作表現螺旋形隊形,我覺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活動最終的目標是由體育活動變成音樂活動,那如何在理解音樂特點的前提下,用卷炮仗動作表現音樂,是孩子學習的第二個難點。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是這個活動的關鍵。

用卷炮仗的動作和音樂來玩遊戲,是孩子們很有興趣的活動方式。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隨着音樂,感受音樂的基本節奏,然後把歌詞帶入到節奏中來學唱,這種效果是很不錯的。《卷炮仗》的音樂旋律節奏平穩,行進感較強,他們很快就把握住了旋律的基本節奏。如何讓孩子很直觀的瞭解螺旋形,我選擇把自己當成一塊"毛巾"需要孩子來吧我擰乾,兩手張開,一邊一個孩子來"擰",讓他們看看我的側面手臂和手掌是呈什麼樣的狀態。接着,讓每個孩子都試着幫旁邊的好朋友"擰毛巾"。然後再向他們提出,現在我們站起來一起來玩卷炮仗的遊戲。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逐步熟悉音樂的過程,在開始的時候先一邊唱歌一邊和他們玩。再基本熟悉這個遊戲後,隨着鋼琴伴奏我們一起唱起了歌,在歌聲中一步一步地捲成了一個緊緊的大炮仗。最後,隨着"嘭"的一聲巨響,我們的"大炮仗"點燃了。

卷炮仗是孩子們很喜歡的音樂遊戲,它採用了集體合作走螺旋隊形的方式來表現炮仗的外形特點。其實在"卷"的過程中,老師會不停地提示他們:"手拉好,一個跟着一個,卷緊一點。"但隨着炮仗越卷越大,他們的情緒也會越來越高漲,這時螺旋隊形就很容易出現擁擠、碰撞、隊形散亂的現象。我認為主要是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還只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參與遊戲,要想將炮仗"卷"成功只有真正理解這個遊戲是靠大家的合作來進行的才行。

體育活動與音樂活動的結合,讓孩子在娛樂的同時還能有一定的科學知識進行指導,在娛樂中學習,才能使遊戲玩得更加豐富精彩。

第6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遊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我在教學中重組教材,從大家感興趣的“猜球”遊戲入手,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數學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數學概念易於被學生接受。

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實。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遊戲中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他們的合作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心情愉快,願學、樂學,嚐到成功的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初次體驗“猜球”和再次體驗 “摸球”這兩環節因為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從而使整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頭重腳輕,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意義不大可以和第二環節合併改為師生互動,作為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不是教學重難點,時間安排上還可以緊湊些、如果能把更多時間放在瞭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這兩個環節將會更為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