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蛙讀後感2000字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2W

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感悟,促進交流和討論,優秀的讀後感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情節、人物和主題,提高閲讀的深度,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蛙讀後感2000字6篇,供大家參考。

蛙讀後感2000字6篇

蛙讀後感2000字篇1

我清楚地記得:在某個晚自習,我看完最後一行,有種質樸而濃釅的感動。雖然沒有深入研讀,但我仍想用粗拙的文字向廣大土地上千萬平凡的人們致敬。

風起

潮濕的初冬,學校裏,食堂邊,是少平悲哀又無奈的午餐時段,貧窮充斥着每個角落;土路上,柴門旁,是蘭香驚懼又羞愧的茫然淚滴,絕望四處蔓延。

黃土高原的烈風侵蝕着人們殘存的希望,在這樣的年月裏,人們之間的真情愈顯珍貴。比如玉厚老漢執意體面操辦兒子的婚禮,鄰居金俊海主動借出鉅款;又比如小女兒蘭香自願退學務農,家人們異口同聲地拒絕了她;比如金波與少平的鐵桿友情;又比如妻子雖與其貌合神離卻貼心照顧岳父的李向前……這樣良善的人們,這樣危巢累卵的雙水村,終於逢上了大變革的時代。

雲湧

第二部開篇就是濛濛細雨中喬書記趕路的畫面,書中宏大的歷史背景漸漸浮出水面。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幹部們暗中鬥法,小到玉亭與福堂的摩擦,大到苗凱與福軍的較量,其輻射範圍之廣,從潤葉的婚姻中可見一斑。改革,確是雲詭波譎的事。

但不可否認,政策的變動的確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像海民與銀花的個體魚塘,像少安與秀蓮的私營磚廠,人們一點一滴的積累了財富,漸漸邁進了新生活的門檻。

同時,法律也森嚴地控制着人們的言行,一夜暴富的金俊文夫婦就是個例子。他們從不懷疑兒子帶來的商品來源,最終因貪慕虛榮而判刑受罰。説到這裏,我想起了玉亭同志和王彩娥的“麻糊”事件中,三大家族的大混戰,田福堂隔岸觀火卻慘遭圍攻,令人啼笑皆非。這場混戰,究竟是有情有義的家族維護,還是單純的暴力發泄?在它背後,發人深省的是——沒有文化,何談法律?

暖光

文化所代表的光明生活一直是孫少平不懈的追求,他雖然因家中貧困退學,但他在雙水村學堂教書時,認真勤懇得到了一致好評,他個人無比珍愛自己的工作;文化所藴含的精神光芒一直是孫少平不移的信仰,他以驚人的毅力做攬工,深夜不顧脊背血肉模糊疼痛難耐,一心撲在書本上;文化使他高貴,他的善良維護了紅梅的名譽,拯救了飽受虐待的小翠;文化使他淳樸,他依戀故鄉,敬愛兄長,對自己的定位永遠是“孫玉厚家的二小子”……與曉霞去縣城表演話劇的意氣風發,每每沉澱在書中的不可自拔,是川流之上的年代裏,糟糕年月的美好。

北京有七百萬人口,車水馬龍,奔走不息,每個夜晚都有數百萬個家庭重聚。華燈初上的黃原城,微雨裏漂泊他鄉的孫少平結束了一天的勞作,愉快地踱到了影院門前想犒勞自己一下,上天用最崇高的禮物犒勞了這位意志堅強的鬥士——一位屬於他的熱妮婭·魯勉採娃,她的頭髮上碎銀屑似的水珠折射出的,是孫少平在異鄉求之不得的暖光。

曉霞理解他,幫助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使他重又接觸了最深愛的書籍,是少平辛勞生活中的希望。

再來看孫玉厚家的小女兒蘭香,她是我最喜愛的。她沒有曉霞顯赫的家世,開闊的視野;也沒有潤葉資助他人的資本,甚至很多時候她不像摯友金秀那樣樂陶陶的。她是個機敏懂事,想幫家裏渡過難關的,有孫家韌勁的小姑娘。她心裏有貧窮導致的不安,有對未來的嚮往,更有融進骨子裏的倔強。

在蘭香坎坷的求學生涯中,家人強有力的支持是她的暖光。父親與大哥堅決反對她退學;二哥常寄錢給她,寫信鼓勵她;親如姐妹的金秀常體貼她的難處幫助她……

勤奮的蘭香在掣肘的生活中奮力前行,終於享有她所愛的生活,度過了那段常常不安的、微微疼痛的年紀。正在路上的我,想活成蘭香的模樣:努力前行,從書本中汲取少平與蘭香堅持下去的力量。

四、伊人

玉厚老漢最引以為傲的兒子少安,以長遠又現實的目光忍痛撕裂了潤葉對他的一片痴心。兩人肝腸寸斷之後,又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他們的初戀無疾而終,日後想起仍覺得温暖。

玉厚老漢交情最鐵的金俊海,他的兒子金波善感又瀟灑,對不知名的藏族姑娘一腔痴情,兩人以歌互通心意,卻別離倉促。金波試着尋找,但芳蹤不再,這段文藝又憂傷的感情深埋他心中,造成他日後無數次當街淚流滿面。(聯想到汪峯當我想你的時候)

玉厚老漢不知道,他痛失了一位兒媳,沒錯,正是不幸被洪水捲走的曉霞,她的離去讓人無限歎惋,令少平痛不欲生,但如此清醒的女孩被時代的洪流裹挾遠去,又似乎順理成章……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可難道我們就此屈服嗎?絕不!衞紅與金強克服了家人的偏見,蘭香與仲平跨越了身世的鴻溝,只有努力完善自己,才有不被命運擺佈,自主選擇的資本。

歷經磨難的人們仍然頑強的生活着,他們努力的一舉一動,都是歲月重壓下的自我救贖。

他們,他們經歷的一切,在書中一幕幕重現,感謝路遙,讓這部洋溢着陝北鄉音的作品成為歲月永恆的紀念!

蛙讀後感2000字篇2

?傲慢與偏見》讀完了,伊麗莎白與達西完美結合了,這是一種完美的結局。

?傲慢與偏見》反映了作者簡·奧斯丁的婚姻觀,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夏洛特本是個聰明的女子,只因家裏沒有財產,人長得又不漂亮,到了二十七歲還是個“老姑娘”。她之所以答應嫁給愚笨的柯林斯,只是為了自己能有個“歸宿”,有個確保她不挨餓受凍的“保險箱”,婚後嘗不到任何天倫之樂,她倒也“無所謂”。純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慾的基礎上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就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莉迪亞是個輕狂的女子,因為貪婪美貌和感情衝動的緣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後經達西搭救,兩人才苟合成親,但婚後不久即“清淡愛弛”,男的去城裏尋歡作樂,女的躲到姐姐家裏尋求慰藉。只有綜合考慮經濟、相貌、愛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美滿、和諧的婚姻。就像簡與賓利、伊麗莎白與達西一樣,他們注重麗質美德,因而結婚以後,儘管在門第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卻能情誼融洽、恩愛彌篤。尤其是伊麗莎白,她對達西先拒絕後接受,這充分説明:“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

其次,作者認為,戀愛婚姻既然是關係到終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嚴肅謹慎,切不可讓表面現象矇住眼睛。伊麗莎白因為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產生了偏見,而當“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獻殷勤時,她便對他萌發了好感,直至聽信他的無恥讕言,進一步加深她對達西的偏見的憎惡。事實證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還向我們表明,戀愛婚姻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莉迪亞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親友的驚恐,因為大家明白,這件醜事假若釀成醜聞,不但會害的莉迪亞身敗名裂,還會連累親友們,特別是她的幾個姐姐,將因此而難找到體面的歸宿。後來,多虧達西搭救,莉迪亞才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與此相反,伊麗莎白和簡圓滿出嫁之後,自然給另外兩個妹妹帶來了希望和機會。這就告訴我們:人們考慮婚姻大事,不能光顧自己,還要對親友負責,對社會負責。

作者的這個觀點,同樣也適用於我們現代人的婚姻觀點,婚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同時,婚姻又要兼顧考慮相貌、愛情等因素,尤其是不能缺少愛情。

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結合並非一帆風順。達西的第一次求婚理念與他長期成長的環境中形成的理念息息相關,他覺得他向伊麗莎白求婚是屈身,卻不知道,這大大貶低了愛情,在愛情中,兩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伊麗莎白徑直維護了自己的自尊,她坦然説出了自己的意見,道出了對他的各種不滿。因為她的坦率,因為她的無所顧忌,這讓達西認識到了自己形態上的缺陷——傲慢。傲慢,是所有人忍受不了的,不是大多數人,它使別人對你沒有一種客觀的評價,反而會貶低你的形象。因此,達西改變了,他變的彬彬有禮。他的改變,贏得了伊麗莎白的認可。

伊麗莎白是個獨自自主的女性,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少女引以為榮、期待的愛情中,她都保持完整的自身。她對威克姆萌發了好感,但是並沒有像莉迪亞那樣趕鴨子上架,她始終都表現的從容,直至那個人是在忍受不住,“紅杏出牆”。她猜想因為自己家裏的事,因為家人的粗俗,達西對她的心意會改變,她想的是:“他要是想要捨棄我,只是對我感到惋惜,那我馬上連惋惜也不去惋惜他”,她沒有像簡那樣整天處於悲傷,她在什麼時候都是這樣瀟灑自如。她始終獨立自主,這樣的她不會依附於別人,不會因為別人的想法而痛苦,不會因為……她就是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見……她始終活的瀟灑自如,不拘泥於任何東西。因為不強求,她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上,也不僅表現在眾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諷刺。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貝內特家有那麼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能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後來恰恰是他娶了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呢,她曾發誓絕不嫁給達西,可最後還是由她做了達西夫人。在看看不可一世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為了阻止伊麗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勞苦,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麗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殊不知正是她這次奔走為兩個默默相戀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們的美滿結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這幾位“智者”收到現實嘲笑的同時,書中那位可笑的“愚人”貝內特太太,最後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為:“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儘管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對話,是文學創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丁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於利用説話人、聽話人、讀者在動機和理解上的差異,製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義豐富、耐人尋味兩大特色。

蛙讀後感2000字篇3

?紅樓夢》在四大名著中所佔的位置,是其他名著很難比擬的。國小的時候沒 初看《紅樓夢》,可能我和其他讀者一樣,看不下去,一版版的古文,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多少有點難度。剛開始就有放棄的想法。現回想高中的時候,一本正經地讀《紅樓夢》真的不大可能。那時的我,連自己也説不明白為什麼看《紅樓夢》。或許,是因為別人都看,所以我隨波逐流看吧,也許是因為是為了應付作文,怕找不到寫作素材,所以勉強自己看了一些。當我仔細回想起來,高中時看的那點《紅樓夢》只是九牛之一毛,看的太淺,而且最令人頭疼的是,我已經忘了大半。

?紅樓夢》在四大名著中所佔的位置,我想這不用我再贅述。國小的時候沒有辦法接觸,因為對於我一個來自大山深處的農村孩子來説,能得到一本作文書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因為在那封閉的`山區,進一趟城市是多麼不容易,要知道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去過縣城,更別説大城市。還記得我拿了全校第一的時候,姐姐送了我一本作文書,問我如獲珍寶,甚至連睡覺我都會抱着睡,裏邊的一字一句我都會仔細斟酌,慢慢品味。説遠了點,當我第一次看到紅樓夢的時候,那是七年級的時候,進入鎮重點國中,帶着一點點榮耀感,進入一個陌生的國中,從一個同學的課桌上見了了《紅樓夢》的“芳容”,本想去借它,用來滿足我小小的慾望。可想而知的,那個同學是它為至寶,生怕弄壞弄丟,所以就算我怎樣求他他也無動於衷。當然,在當時我們家的家庭條件下,要一本《紅樓夢》幾乎是不可能。所以對紅樓夢的追求只得壓在心底。

通過國中的努力,夢寐以求的進入重點高中,從大山裏邊走進了所謂的城市,很好奇、也很高興。但進入高中的第一件事,至今我還清清楚楚的記得,我懷着久違的好奇心跑去高中那不大的圖書館,那裏邊擠滿了人,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蹲在地上,一頓幾個小時,吮吸着《紅樓夢》的精髓。腿麻了,身體都沒有一點感覺,現在回想,我很羨慕我當時的熱情。還記得有一次,抽出吃飯的時間跑去那個熟悉的角落,開始我的閲讀生涯,忘了時間,等想到上課的時候,一節課已經快上完了,回到教室,被班主任的狠狠地揪去辦公室,寫了檢討。後來,朋友問我在圖書館幹些什麼,我毫不猶豫回答再看紅樓夢,臉上洋溢着滿足的神情,但超乎我想象的是,他對我説,你能不有點追求,什麼年代了還看紅樓夢,我沒回答,因為我明白他和我不是一個階段的人,不能相提並論,我可以理解。

經過了殘酷的高中生活,雖然也進入了大學,雖然沒有達到自己預計的目標,難免會有一點點失落,但閲讀的熱情依舊不減當年,圖書館找了好久沒有發現它,為了省點錢,我用手機下載下來了、它,忘情的投入,高中時候未完的夢,如今重續前夢,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經歷了一些事情後,在瀏覽《紅樓夢》時,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仔細回味,感歎雪芹的鬼斧神工。花了半年的時間看完了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酸辛淚”一句話把紅樓夢概括的淋漓盡致。

當然我不是再拍《紅樓夢》的馬屁,雖然它在中國文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很多方面都獨具匠心。我打心裏很佩服雪芹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仔細回想紅樓夢的情節,從木石前盟的傳説開始了《紅樓夢》的序幕,在文中我驚歎待遇的悽婉、才情,“花謝花開花滿天,香消玉殞有誰憐?”雖然在小説中,黛玉的多心,計較很不受人尊重,最可惜的是她多愁善感,多病多心,連當時賈府最受尊敬的賈母和王夫人對她都不大看好。雖然寶玉對其一往情深,但結果還是落得個金玉成良緣,黛玉相思命絕瀟湘館。這也是讓我覺得最可惜的。自古到今,“有緣人終成眷屬”,但事實往往比理論要殘酷,這不得不讓我感歎,所謂的真愛也得向現實低頭。

?紅樓夢》中,自寶玉降世,偕玉而生,世人都很好奇,都以為是很了不起的風雲人物,所以深得賈太君疼愛,雖中途有被賈政懲罰,但仗着賈母和王夫人,寶玉亦可以翻雲覆雨,少年的寶玉在花柳叢中,留連戲蝶時時舞,風花雪月,享盡了世間奢華,又是我一直在納悶,雖然賈府有錢,但在當時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能這樣消費,我一直懷疑。且不説這些,寶玉自渺渺道人和茫茫方丈帶入紅塵,領略一番紅塵俗世,自小跟着賈母,周圍丫頭姐妹,花枝招展,羣芳齊聚。但後來的結果想想還讓人流淚,晴雯被王夫人逐出而暴斃,元妃死於宮中,秦氏早逝,黛玉銷魂,惜春出家,探春遠嫁,迎春逝於夫家……家道中落,賈母長辭,鳳姐暴斃,鴛鴦殉葬,熱鬧的大觀園,變得蕭條一片,妖孽滋生……看到這些不得不感歎,物是人非。小小的賈府,勾心鬥角,鳳姐一個聰明人物,一個女人家掌管賈府,有條不紊,鳳城賈母和王夫人,把賈府大小事掌握手中。戲耍賈瑞害相思而死,借刀殺人,尤二姐入園早亡,所有的一切在鳳姐手中,那只是雕蟲小技,不值一提,但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待續)

蛙讀後感2000字篇4

繼生命實景寫生的《孩子你慢慢來》、“家書抵萬金”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後,《目送》作為龍應台先生“人生三書”之三,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作者無愧是語言的大師,在書中用萬丈深情,常用蒙太奇手法,寥寥數筆,勾勒出一葉知秋的思忖脈絡和琳琅滿目的生活點滴,引人入勝,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樂。親切細膩而又鞭辟入裏的文字讓讀者浮躁的心靈迅速沉澱、平靜、沉浸、思索。

龍應台先生文筆洋洋灑灑,以見葉知秋的敏鋭記錄着熙熙攘攘的世間百態,憑藉超人的閲歷和國際的視野,將對生命的種種體會、感悟傳達給讀者。其中,既有對親情的追求,又有對友情的珍惜;既表示對戰爭的厭惡,又表述對弱者的憐憫;既含有生態平衡的思考,又包羅咬文嚼字的樂趣;既表達對繁雜人性的窺探思索,又抒發對無情歲月的感慨歎息;既飽含對每一片土地最深沉的愛戀,又提出不同文化制度最深刻的見解;既包括對文明和野蠻薄弱界限的抨擊,又藴含對歷史和現實力不從心的無奈。

筆鋒時而犀利,橫眉冷對、針針見血,讓人振聾發聵;時而哀婉,欲説還休、一言難盡,讓人感同身受;時而率性,冷嘲熱諷、字字珠璣,讓人醍醐灌頂;時而深情,翹首以盼、含情脈脈,讓人深銘肺腑。

文字或豪情萬丈,毅然決然,如巍峨高山之巋然不動;或温柔婉約,多愁善感,似潺潺流水之潤物無聲;或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如天邊雲彩之漫無邊際;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似和暢惠風之如沐春風。

在《目送》中,讀者可以欣賞悠閒美麗的自然景觀,也會目睹朝不保夕的戰亂土地;可以斥責揮霍無度的半老徐娘,也會同情底層壓迫的可憐民眾;可以羨慕兩肋插刀的朋友情義,也會反感爾虞我詐的醜惡嘴臉。

“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哈姆雷特。”若用辯證眼光看《目送》,一方面其主基調為“深邃、憂傷、美麗”,“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字裏行間瀰漫着閒適消極的情緒,缺少了生命中至關重要的昂揚、灑脱與豁達。另一方面《目送》全書邏輯不是非常清晰,散文之間斷斷續續,聯繫不緊密、中心不集中,“形”“散”之後無“神”“聚”。

當然,瑕不掩瑜,讀者應去粗存精,取他山之石精華、去少量之瑕疵糟粕,滋養精神、陶冶情操。

宏觀層面看,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部分,當屬描述百善之首的父女、母子“孝”之章節。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短短的一句話扣動了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了多少發自肺腑的共鳴。第三章節父母親情的描寫,字字泣血,竟能讓人心潮澎湃、物我兩忘、深省深思、苦痛自責,餘音繞樑,三月不知肉味。“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父母親情的含義在娓娓道來的敍述中逐漸清晰、逐漸明瞭。“父母”二字,一個默默無聞的質樸稱謂,與一切如雷貫耳的頭銜、光彩奪目的職業毫無聯繫,卻擁有着世間重逾千鈞的分量。

父母親情是偉大的。親情中,父母永遠以孩子為先、舐犢情深。對父母來説,親情是不間雜任何雜質的奮不顧身,是不求任何回報的甘之如飴,是關鍵時刻可以無條件信賴的堅強後盾,是閲盡世事滄桑後仍為子女撐起天空的竭盡全力,是遭遇不識大體、動輒得咎之事的包容忍讓,是面臨危險衝鋒在前的毅然決然、義無反顧,是危機過後深藏功名的淡泊坦然、無怨無悔。

父母親情是平凡的。親情中,父母的關愛無微不至、悄無聲息。對父母來説,親情是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付出、有求必應的慈愛,是榨乾自身價值、哺乳孩子的任勞任怨,是在約定回家時間前一小時瑟瑟寒風中等待的堅定,是泊位停車之時關懷操心的殷切目光,是進家門前後的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是臨出發前的大包小包、諄諄教導。

親情偉大而平凡,然而孩子們通常誇誇其談者居多,躬行實踐者甚少。縱覽古今,不外如是,數見不鮮。唐詩宋詞元曲,高談闊論、壯志未酬者眾,良辰美景、雲朝雨暮者多,父母慈愛、頤養天年者少,何也?一個重要原因是欠缺感恩之心。我們往往一方面習慣父母的無私奉獻,另一方面又忽視父母的養育恩情,甚至求全責備,放大缺點,嫌棄父母的囉嗦、叱責父母的過錯。時間委實能淡化一切,但最關鍵的因素,還在於主觀上被淡化的心甘情願和故作不知,客觀上的屈服現實和精緻利己,對現實卑躬屈膝,對父母頤指氣使。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顛簸在時間的海洋裏,須使自身的一言一行都能經得起時間的淘洗,莫讓親情的裂縫可悲地擴展成不可逆轉的鴻溝。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捨。”

每每想到父母已逾知天命的高齡,自己與父母相聚之日愈來愈短之時,心裏就一陣苦楚。所能做的僅僅只是相聚之時多一些陪伴討樂、和善忍讓,珍惜生命裏為數不多的相見之日,紓解父母對老去的不安和焦慮,換位思考、及時行孝、奉養父母,報昊天罔極之恩,盡菽水之歡,杜絕“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不讓親人靜默難過的場景佈滿歷史的縫隙。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蛙讀後感2000字篇5

教育問題一向是困擾着社會的大問題,由於此刻大多數的家庭都僅有一個子女、所以,對子女的成長問題格外關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都期望子女成為人才,如何使這一切成為現實。《英才怎樣造就的》彙集了王教師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會,給我們這些教師供給了寶貴的經驗。讀了王教師的這本書之後,深深地被王教師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是你所教的學生成績是否有好成績,是否考上名牌學校,升學率多高,我覺得,這個結果所取決的因素很多,有教師本身的因素,有學生的因素,還有家長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我覺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師的作用,而教師的方法至關重要的。貝爾納説:“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照本宣讀,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點為載體講授學習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力”,即提高學生的學習本事,從目前來説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所以,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王教師在書中總結道:“適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每個學生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統一的模式,同種方式問題方式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自我適合的學習技巧。

我們有些教師,都認為多做一些習題都總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學習不等於一般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無休止的做題只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有些學生所以乾脆不做作業,有些學生馬馬虎虎的應付一下作業,表面上完成了教師佈置的作業,其實質量很差,沒過幾天就會忘記了。所以,“二期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學生為本,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本事。在那裏必須強調的是,對不一樣的學生要求採取不一樣的方法,我們要提倡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而不能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

與提高學生成績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説明,學習和思考都很重要。善於思考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我們有些學生作業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覺,但成績卻不盡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思考,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我覺得在學習中,不僅僅應做題時思考,並且在解題後進行反思和總結,也就是説,“思考”應當是貫穿於整個學習的過程的,作為教師有意義地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切忌越俎代皰。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提高這個環節十分重要,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思考,對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掌握事物本質規律性的東西。除此之外,還能夠留一些課外的思考題,拓展同學的思維空間,也有利於學生的今後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作為教師,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學的先藝術不僅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重要的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當一個學生反覆遭受失敗的打擊,他就會“無可奈何”變為差生,他對學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甚至厭惡、反感,這樣的話,怎樣會有好成績呢?所以,我們應當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歡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教師在書中總結到:優秀是鼓勵出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興趣是最好的教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鼓勵之後,他會有成就感,他就會有興趣,然後,他就會去鑽研,漸漸地便會超過別人,取得好成績好結果。鼓勵,就是把內在的一種潛質激發出來,從而到達一種最好的效果。

教師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尊重,期望在別人心中有必須的地位,學生也是一樣,甚至異常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我是重要的,是班級團體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作為教師還有一個異常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儘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我讀書的時候,就是從這一方面確定教師對我的重視。我想,學生會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學講究情感互動。記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明白,一個教師不用看花手冊,第一節課就能把學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對學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教師,你就得用心去打動學生,學生才會尊重你,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經過學習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理念,不斷地改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貼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門科學,是我們教師一生去研究的科學,我要不斷地探索研究,與時俱進,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蛙讀後感2000字篇6

朱熹曾經為《詩經》作序,在序中,他問過一個問題:“《詩》何為而作也?”而他思考後的結論是:“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即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諮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他認為人生來就是靜的,這是人之天性,同時能被物體感動,這是人自身的需求。人既然有需求,就肯定不是沒有思想的;人既然有思想,就肯定不會不表達;既然要表達,那麼言語所無法表達,而讚許詠歎的其他部分必然帶有自然的聲音與節奏而不停歇。《詩》的內容可以説豐富而又多彩,雖只有寥寥幾千字,但這幾千字卻撕開一道口子,後人能夠窺伺到周朝的的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閲讀的過程中,就如朱熹所説,《詩》取自人的生活體驗,我能感受到那些佚名的作者在生活的起伏中的種種情感,酸甜苦辣一應俱全,這些情感滿溢出來就變成了詩歌的語言,在千年之後仍然熠熠生輝,歷久彌新。

?狡童》這首詩歌來源於《鄭風》,取材於年輕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描寫了一位姑娘大膽追求另一個男子的故事。這首詩歌以一位姑娘的口吻,講述了面對難關時甜蜜而又酸澀的心情,她大膽直率的向着對方表露了愛意,抱怨着自己由於愛情食不下咽,寢不能安。當然在閲讀其他研究文獻後,有部分學者認為這首詩也有可能是在描寫一對情人之間愛情的波瀾。在這篇詩歌中,姑娘熱烈地稱呼愛人為狡童,狡童狡童,一個美貌的滑頭少年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本詩也並不長,一共兩章,每章四句,通過循序漸進的結構方式引導讀者,使得讀者在閲讀時候猶如和千年前的姑娘對話:“你這個滑頭小子,為何不和我説話?你這個滑頭小子,為什麼不與我一起用餐?”濃烈的情感鋪面而來。結尾戛然而止,有種意猶未盡之感,讓人忍不住想要和姑娘一起質問狡童,又或者恍然之中自己就成為了那位姑娘,在千年前的鄭地發出疑問。

接着我讀到《大雅·下武》,就如朱熹所説《大雅》也是取材於生活的詩歌。眾所周知《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是周王畿內樂調,其中的經學者推算,《大雅》莫約寫成於西周初年,主要歌頌周王朝先祖甚至武王、宣王的功績。本詩結構嚴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一共六章,每章兩句,每句分為兩小句,每小句由四個字組成,工整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從題材可以知道這首詩是在大型宴會上唱的雅歌,目的是為了讚頌歷代周王的統治和賀喜於當今紂王。讚頌詩大體意思是説周朝世代出明君,前面的三位先王都十分英明,他們在天之靈指導着後人繼續繼承這些美好的品德,周武王和周成王治國有功,能效仿現任,繼承祖德,四方諸侯前來祝賀。《下武》的音韻美也是十分罕見的,它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非常巧妙地將所有的讚頌內容串聯起來,避免了普通讚頌詩落於俗套的結果,令讀者在閲讀時候仍能耳目一新。有學者評論這種結構可以上下維繫,有如連環,這種刻意營造的巧妙結構,是幾乎是空前絕後的,其韻律節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效應。在美學這門學科中,結構就作為一個重要部分而被學者們研究和重視,康德的完形結構就提到,在主客體同構的時候,兩者之間能發生情感的交流。正如其所言,《下武》的結構美迎合了中國人的審美需求,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彷彿能感受到在那個宴會上禮官歌頌起讚歌,向周王送上祝福的場景。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在祭祀上不僅有配樂,還有相應的舞蹈。它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而接下來的這篇就選自於《周頌》,《昊天有成命》這首詩是祭祀周成王的樂歌,它講述了周代開始的三位王對周王朝的貢獻,其中周成王被重點讚揚,歌頌了他為完成先王事業所做的各種努力。詩歌大意是:上天有命令,文王和武王收到了上天的指令,成王不敢貪圖享樂,日日夜思考着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一種多麼光明和輝煌的行為,認真經營只為履行天命,讓國家太平民眾安寧。我在閲讀資料時瞭解到,這首詩的題目是《詩》中最長的,但是有趣的是,正文的篇幅是所有詩歌中最短的。因此在閲讀的時候也能明顯的感受到本詩語言幹練之美,沒有什麼多餘的修飾詞,這有可能是因為頌歌的功能是告神,既然是與神對話,那麼語言上就不能大加修飾,吹噓自己的功績,而是應當謙虛地陳述自己的所作所為,因此本詩“義必純美”語言質樸,高度概括。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窺伺到一絲周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試想象在千年前的祭祀典禮上,人民恭敬地唱起對周王的頌歌,向上天傳達着希望擁有美好生活的願景。

閲讀《詩經》,我們能夠得到什麼?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瞭解周代的歷史、政治、文化,《風》帶我們瀏覽各地的民謠,靠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於纏綿悱惻的愛情,有艱辛勞動,也有懷念故土的,細細讀來一個個周代百姓的形象彷彿就躍然紙上;《雅》更是被認定為中國上古時期僅存的史詩,記載了周曆代各王的所作所為,與別的文物材料相互印證中國文明史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