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2W

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和管理課堂教學活動,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預測學生的學習困難,提前解決問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5篇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1

本單元內容包括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按比分配解決實際問題等。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和解答分數除法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由於本單元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有着密切的聯繫,在教學時,教師應創設良好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思考,並與同學展開積極的合作與交流,在特殊方法與一般方法的比較辨析中,進一步明晰知識的本質。

教材還編排了很多問題情境圖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決實際問題中,教材在問題情境圖和分析與解答過程中都採用圖示直觀地表示比的具體含義。

這有利於學生理解這個比表示的是哪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同時,藉助於直觀圖,也有利於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轉換各種信息,多元表達概念及數量關係,因而從本質上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1課時比的意義

教材48~49頁的內容。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法、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之間關係的過程,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把握比的意義的本質。

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

難點:

理解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明確比與比值的區別。

課件:

學具。

1.課件出示教材第48頁情境圖。

教師提問:這就是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它們的長都是15cm,寬都是10cm。比較它們長和寬的關係,你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

(1)長比寬多多少釐米?15-10;

(2)寬比長少多少釐米?15-10;

(3)長是寬的多少倍?15÷10;

(4)寬是長的幾分之幾?10÷15。

2.師:今天我們將進一步研究這種倍數關係,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數學方法——“比”來表示。(板書課題:比的意義)

自學比的相關知識。

學生自學教材第49頁“做一做”之前的內容,思考問題:比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彙報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稱。

課件出示:15∶10=15÷10=,讓學生説出比的各部分名稱。(板書:前項、比號、後項、比值)

(2)比值的意義。

師: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後項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師:比和比值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小結:比表示一種關係,而比值是一個數,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師:同桌討論一下,比與除法、分數之間有什麼聯繫?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分數和除法算式中的什麼?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

討論後根據學生交流反饋填寫下表:

聯繫

區別

除法

被除數÷除數=商

一種運算

分子—分母=分數值

前項:後項=比值

兩個量的關係

請嘗試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繫。

板書:a∶b=a÷b=(b≠0)。

師: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兩個數的比還可以寫成分數形式。如15∶10也可以寫成,仍讀作“15比10”。

師:足球比賽中的比分3∶0與我們今天學習的比一樣嗎?(引導學生理解:各類比賽中的比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它只是一種計分形式,是比較大小的,是相差關係,不是相除關係。)

1.教材第49頁“做一做”第1題。

請學生思考這兩個比的量是同類量嗎?比值表示什麼意思?(所花錢數和練習本數是不同類的量,比值表示單價。)

2.教材第49頁“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反饋時,説説未知的前項或後項是怎樣求出的。(引導學生根據比與除法的關係求出未知的前項或後項,歸納一般方法:前項=比值×後項;後項=前項÷比值。)

3.教材第52頁“練習十一”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反饋交流。

説説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時利用“神舟”五號升空這一現實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另一方面可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比較分析中,學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聯繫,加深對同類量與不同類量比的.意義的理解,對比的概念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

在討論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第2課時比的基本性質

教材第50~51頁的內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培養觀察、比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數學能力。

3.初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繫的。

重點: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難點:

正確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課件、答題紙、實物投影。

師:同學們先來回憶一下,關於比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

預設:比的意義,比各部分的名稱,比與分數以及除法之間的關係等。

師:我們知道,比與除法、分數之間存在着極其密切的聯繫,而除法具有商不變的性質,分數有分數的基本性質。聯想這兩個性質想一想,在比中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

板書:比的基本性質。

學生紛紛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根據學生的猜想教師板書: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1.教學比的基本性質。

師:比和除法、分數一樣,也具有屬於它自己的性質,那麼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樣呢?這需要我們通過研究證明。接下來,請大家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研究並驗證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確。

教師説明合作要求。

(1)獨立完成:寫出一個比,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證。

(2)小組討論學習。

①每個同學分別向組內同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依次交流。(其他同學表明是否贊同此同學的結論。)

②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則舉例説明,然後由組內同學再次進行討論研究。

③選派一個同學代表小組進行發言。

(3)集體交流。(要求小組發言代表結合具體的例子在展台上進行講解。)

(4)全班驗證。

2.完善歸納,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質。

10∶15=10÷15==

15∶9=15÷9=

16∶20=(16

□)∶(20

□)

上題中○內可以怎樣填?□內可以填任意數嗎?為什麼?

(1)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説明理由,教師完善並板書。

(2)學生打開書本讀一讀比的基本性質,教師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3.深化認識。

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做出準確判斷: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項乘3,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引導學生自學最簡整數比的相關知識。

預設:前項、後項互質的整數比稱為最簡整數比。

(2)從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簡整數比,並簡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簡前項、後項都是整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0頁例1(1))

學生獨立嘗試,化簡後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數和逐步除以公因數兩種方法,重點強調除以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4)化簡前項、後項出現分數、小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1頁例1(2))

四人小組討論研究,找到化簡的方法。

預設:含有分數和小數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數比,再進行化簡。有分數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有小數的先把小數化成整數之後,再進行化簡。

(5)歸納小結:化簡時,如果比的前項和後項都是整數,可以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遇到小數時先轉化成整數,再進行化簡;遇到分數時,可以同時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5.方法補充,區分化簡比和求比值。

)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化簡比?(求比值)化簡比和求比值有什麼不同?

預設:化簡比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比,求比值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數。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出示教材第51頁“做一做”。)

2.教材第53頁“練習十一”第4題。學生口答完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比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的學習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學生在掌握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很自然地就能聯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基於猜想的學習必定需要來自學生的自主探究進行驗證,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但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合作學習首先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進行合作交流,交流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時也真正內化了來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第3課時比的應用

教材第54頁的內容。

1.能在實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3.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學習,在觀察、研討、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和活動的樂趣。

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意義,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難點:自主探索解決按比分配實際問題的策略,能運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課件。

課件出示:一個農場計劃把100公頃地平均分成2份,分別播種小麥和玉米。小麥和玉米各播種多少公頃?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指名學生回答)

師:這道題是把100公頃平均分成2份,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應用題。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實例很多,但是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分配方法應用也很廣泛,那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比如,配製一種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這種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的應用。(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1.課件出示教材第54頁例2。

師:題目中要配製什麼?(配製500

ml的稀釋液)

師:是按什麼進行配製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按1∶4的比進行配製)

師:“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比是1∶4”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説在500

ml的稀釋液中,濃縮液的體積佔1份,水的體積佔4份,一共是5份。

師:濃縮液的體積佔稀釋液體積的幾分之幾?水的體積佔稀釋液體積的幾分之幾?

師:你能求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各是多少毫升嗎?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解法,交流彙報。結合學生回答,板書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數,用分數乘法來解答。

稀釋液平均分成的份數:1+4=5(份)

濃縮液的體積:500×=100(ml)

水的體積: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數,先求一份數,再求幾份數。

稀釋液平均分成的份數:1+4=5(份)

濃縮液的體積:500÷5×1=100(ml)

水的體積:500÷5×4=400(ml)

2.驗證所求問題。

方法一:把求得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相加,看是不是等於稀釋液的體積。

方法二:把求得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寫成比的形式,看化簡後是不是等於1∶4。

3.明確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把一個數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題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可以轉化成整數的歸一問題,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數,再用乘法求出幾份數。(板書:整數的歸一問題)

(2)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也可以轉化成分數問題,先把比轉化成分數,再用總數×分率。

1.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1、2題。

第1、2題都是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導學生善於轉換各種信息。

2.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並組內交流。

3.教材第56頁“練習十二”第11題。

注意引導學生先求出一個長、一個寬、一個高的長度和,再求解。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什麼?説説你的收穫和感受。

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按比例分配類應用題的結構,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難點是比與分數的轉化。為了能在教學中化解難點,使學生輕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課一開始我就將“平均分配”與“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給學生,為例題的教學做好準備。把書上的例2作為嘗試題,讓學生獨立嘗試、交流,最後進行小結。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審題、分析的能力,而且進一步加深對兩種方法的理解,讓學生初嘗成功的樂趣。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並能夠應用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

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到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課前練習,引出課題。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課導入 。

教師提問:

(1)誰來根據演示的內容編一道應用題?(演示課件“月餅裝盒”,演示月餅裝盒的過程)

(2)請你列出算式並説出列式的根據是什麼?(繼續演示課件“月餅裝盒”,出示18÷3=6)

(3)在這個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麼?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繼續演示課件“月餅裝盒”,出示被除數、除數、商)

教師小結:我們已經學習過了除法的有關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的知識。

(板書課題:)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師提問:不改變題意,改變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誰能編出一道應用題?

學生編題、列式、計算。

教師板書:18÷6=3(盒) 6×3=18(塊)

教師提問:第二題求的是什麼數量?第三題呢?

你能不能象學習乘法各部分關係那樣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呢?(小組討論)

教師板書: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教師提問:求除數用除法進行計算,求被除數為什麼用乘法計算呢?

2、應用知識,進行驗算。

教師出示: 1247÷29=43

教師提問:你怎麼能夠知道這道題算的是否正確?

我們可以怎樣驗算呢?

驗算:

4

3

×

2

9

3

8

7

8

6

1

2

4

7

3、應用知識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

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數 。

教師提問:結合今天學過的知識,大家看看這道題應該怎樣計算呢?

板書: 280÷ =56

=280÷56

=5

教師提問:為什麼用除法計算呢?你的根據是什麼?(根據除數=被除數÷商)

(2)出示例6: 一個數除以48得15.這個數是多少?

教師提問:根據以往的經驗,這題可以怎樣解答?

一個數除以48得15,這個數是多少?

設要求的數是 。

÷48=15

=15×48

=720

教師小結:在解答這道題時,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三、練習鞏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被除數

28

80

除數

4

12

30

20

説説你是根據什麼填空計算的。

2、根據1288÷23=56,寫出一個乘法算式和一個除法算式。

×=

÷=

3、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數。

÷35=2380 1653÷=19

4、選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裏。

÷28=84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結

教師提問: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關於這部分知識的應用,你有沒有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地方?

五、課後作業 。

1、求未知數 。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麼數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麼數得81?

(3)5475是哪個數的75倍?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技能目標:讓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圓,藉助動手操作活動,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研討,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和創新、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圓的基本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學具準備:

圓的實物、剪好的圓片、圓規、直尺

教具準備:

細線、圖釘、剪好的圓片、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懸念產生好奇,好奇帶入新課

(一)設置懸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課件展示、圖文並茂)

1、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

2、籃球場的中間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形呢?

3、槍口、炮口為什麼都是圓形的?

師:同學們,這些問題你們暫時還不必回答,但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需要馬上回答,這三個問題都與什麼有關?

(當學生回答是“圓”時,教師板書課題)

師:當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對圓有一定認識後,你們再回答這三個問題,相信你們的答案會更完整、更圓滿。(在黑板的一側板書:圓滿)

[設計意圖]不拘泥於教材內容,從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徵出發,用心撲捉圓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創設了“三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他們帶着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嚮往與追求的意向,以的狀態進入學習角色。同時,在“暫時還不回答”的關子下,把“三個問題”集中在“圓”上,旗幟鮮明地拉開了這節課的序幕,這一導課不僅意味深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開始不知不覺地滲透了“圓的文化特徵”意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圓

師:生活中你們見到哪些物體是圓形的?

(學生回答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將已準備的實物舉起展示)

(二)運動中的圓

師: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麼下面的情況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課件展示)

1、一粒石子拋入平靜的水面時

2、電風扇的扇葉轉動時

(三)探究圓的形成

一根細線,用圖釘固定一端,另一端綁着一支粉筆旋轉一週。

1、師:接下來做個小實驗,老師用圖釘固定線的一端,將細線拉直,綁有粉筆的一端旋轉一週,會出現什麼現象?

師:鬆開細線的這頭,粉筆還能轉圈嗎?(孕伏“定點”意識),圖釘按住起什麼作用?

2、師:剛才老師是怎樣操作畫出一個圓的?

學生交流

師:圖釘按住的一端(不動),帶粉筆的一端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這個點是(運動的),怎麼運動的?

師:(把線拉直)這樣運動時動點就與固定的這點距離(保持不變)。粉筆在這個運動軌道上旋轉一週就得到了一個(圓)。

3、師:如果把細線放長,粉筆繼續旋轉一圈,發生了什麼變化?看來這細線的長短可以確定(所畫圓的大小)

(孕伏“定長”意識)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教學環節,以“感知—想象—發現”為線索,逐步推進,串成學生探究“圓的形成”這一過程。感知是認識世界的開始,是思維、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通過“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圓形的”舉例,既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同時為過度到想象提供了豐富的表象,這樣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後用他們的想象力猜測、感悟“圓的形成”兩大核心要素圓心和半徑,從而為後面的“圓”的本質認識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四)從畫圓中認識圓

1、通過回想前面的遊戲,讓學生在感悟“圓的形成”過程中思考:你會畫圓嗎?

2、學生嘗試畫圓(教師巡視,收集學生不圓的和圓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學生作品、學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圓”的作品)

師:請你評價下這幅作品?

你想提點什麼建議?

師順着學生的闡述引出“定點”、“定長”。

(讓學生自己“由誤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對“畫圓時要注意什麼”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圓”的作品)

師:請欣賞這幅作品是怎樣被圓規創造出來的?

兩個學生介紹如何畫圓,師追問“畫的圓為什麼有大有小?”

隨着學生反饋畫圓的三個步驟,教師同時用課件演示圓規畫圓。

4、板書:定點、定長、旋轉一週。

定點確定圓的位置,定長確定圓的大小

5、如何在籃球場上畫圓?

師:我們會在紙上畫圓了,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畫圓。例如:要在籃球場上畫一個很大很大的圓,你準備怎樣做?與小組裏的同學説一説你的想法。

學生反饋、相互交流補充。

[設計意圖] “畫圓”的環節,不僅僅只是學生掌握畫圓的技巧、學會用圓規畫圓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繼前三個環節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圓的初步認識,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轉化的過程。在這裏教師還十分關注學生情緒,尊重學生意願,在學生躍躍欲試時,採用先讓學生嘗試畫圓,並利用可能“出現的問題”,揭示圓的畫法、“圓的位置”和“圓的大小”等深層次問題,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自然本色。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畫圓後教師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何在籃球場上畫圓?讓學生從“紙上談兵”,過渡到解決現實情境問題,與“探究圓的形成”有個呼應。

(五)解讀圓的概念

師:剛才我們用圓規畫圓、用繩子畫圓,工具不一樣,畫出來的卻都是圓,這是為什麼?

生1:原理都一樣

生2:都是按三步驟來畫的

師小結:畫圓時都有兩個點,一個點是固定的,一個點是運動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動點在這個運動軌道上旋轉一週,得到的圖形就是(圓)。所以,圓就是由無數個點連成的一條什麼線?(曲線、封閉的曲線)

(課件演示)

(六)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

1、師:有關圓你還了解哪些知識?

教師將“圓心o”“半徑r”“直徑d”寫在3張卡片上,請學生一一貼在黑板上圓的有關之處。

師:誰能在黑板上的圓中將它們畫出來並貼好。(3個學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圓心的概念

3、半徑

師:像這樣的半徑,你會畫嗎?

學生動手畫半徑

師:你是怎樣畫的?

(注意引導學生闡述“從哪裏出發畫到哪裏”)

師:什麼樣的線段叫半徑?揭示半徑的概念。

(板:半徑r)

師:在同一個圓裏,像這樣的半徑還能畫嗎?有多少條?為什麼有無數條?

生:圓上有無數個點。

師:那它們的長度都有怎樣的關係呢?誰來説説你的想法?

4、直徑

師:直徑你會畫嗎?在你的圓片上畫出直徑。

師:你是怎樣畫的?那什麼樣的線段叫直徑呢?

你們和數學家們總結差不多呢!翻到56頁,全班齊讀。

(板:直徑d)

師:在同一個圓裏,直徑有多少條?

師:那它們的長度都有怎樣的關係呢?誰來説説你的想法?

(板書: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5、師: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科學家就曾提出有關圓的概述(課件出示)

師: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長”的意思是?

6、判斷:以下圓內哪些線段是半徑,哪些線段是直徑?

7、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①師:你會怎樣去驗證你的想法?

在小組裏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饋。

課件驗證:在同一個圓裏,直徑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1/2。 d=2r r=1/2d

②製造衝突(展示學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兩個圓)

疑問:在這兩個圓中,半徑、直徑二者還存在以上的關係嗎?

(板書:在同一個圓裏)

[設計意圖]探究圓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怎麼有個突破,使學生能輕鬆地接受,本環節是採用“畫”、“量”、“折”,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畫”是發現,是印證;“量”是驗證、確認。這一為學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學習的平台,既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積極參與,而且將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證了“兒童的智慧出在他們手尖上”這句話。

三、運用知識,拓展思維

(一)小裁判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半徑2釐米的圓比半徑1釐米的圓大。()

3、圓的直徑都相等。()

4、在同一個圓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二)你能幫忙找到這個圓的圓心嗎?

[設計意圖]由於本節課是屬概念教學課,作為反饋練習,僅設計了兩大題。通過這兩大題訓練以檢查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情況,並解決學生容易混淆或出錯的問題。

四、解釋自然中圓,欣賞人文中圓

(一)解釋自然中圓

師:課的一開始,我們還留下三個問題(課件重返“三個問題”):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現在集中解決第一個問題好嗎?

1、分組討論: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

2、小組派代表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利用課件演示下面兩個主要因素)

①平穩(因為車軸在車輪圓心上,同圓半徑都相等,確定了車與地面距離不變,所以平穩)

②車速快(車輪接觸地面只是一個點,摩擦力小,車速就快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題,以小組合作、同學互助,共同討論為主要解題形式,以幫助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提高技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精神,增強互助合作、敢於創新為目標。同時,本練習起到了“前後呼應”之教學藝術功能,成了學生善於動腦、勇於解題的動力,使學生在成功解答後有一種滿足感,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二)欣賞人文中圓

1、引言:同學們,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圓更增添了她的夢幻般的色彩。請欣賞

2、課件演示:(配樂)

摩天輪、花叢中肆意綻放的鮮花、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陶瓷藝術、圓形建築、2008年奧運獎牌、神祕的陰陽太極圖……

還有古老的東方,中國人特別重視中秋、除夕、元宵等佳節,月下嘗餅、桌上湯圓…這就意味着團圓、圓滿;大陸同胞送給台灣同胞的團團、圓圓兩隻熊貓,不也就是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海峽兩岸同胞早日團圓嗎?

圓,在我們身上遺留下的印痕是多麼深刻而廣遠。圓,是和諧的象徵,是幸福的感受!

同學們,在這優美的旋律中,我們這堂課也接近尾聲了。這節課愉快嗎?你覺得這節課上得圓滿嗎?

[設計意圖]教學本質是一種文化。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傳遞教學本身的內涵和鮮活的文化背景,引領他們通過學習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數學所具有的文化特徵浸潤於學生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擺脱原有習慣思維與陰影,真正美麗起來。為此,設計“欣賞人文中的圓”這一環節,就是引發學生領略“圓”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後所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徵,拓寬學生對“圓”的認識視域。同時,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中國人對“圓”的特殊情感,激發他們愛祖國、愛學習的熱情,為進一步學好“圓”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單元“方向與位置”是在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的基礎上,來學習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了開放性、趣味性很強的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因此,這部分內容不能作為知識點去講授,而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體驗,形成方向感。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學會辨認自己的前、後、左、右、上、下等相對位置。但要正確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帶領學生親自到操場去觀察、辨認,讓學生在活動中,具體感知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能根據生活經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培養方向感,發展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合作,交流與反思。

教學重點:

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方位。

教學難點:

在實景中辨別方向。

教學關鍵:

讓學生學會如何辨認東、南、西、北。

導學策略:

小組合作、實踐探究。

教具準備:

練一練第3題的算式卡片、透明膠。

學具準備:

剪下教材第105頁的記錄紙。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板書:東南西北)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東南西北”。咱們先一起到操場上去看一看,認一認方向,好嗎?別急,請大家帶上筆和老師讓你們準備的記錄紙,按照小組排隊,小組長帶隊。(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排好隊到操場去。)

二、實踐活動,探究新知。

(一)室外觀察與記錄。

1.找一找。

同學們,你們知道太陽每天早上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嗎?(東)

你能用手指一指東方嗎?(學生用手指向東,眼睛看着東方。)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學校操場的東邊有什麼呀?

大家真能幹,通過找一找太陽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東邊,而且觀察得非常認真,找到了操場東邊的許多景物,真了不起!那麼傍晚的時候,太陽又是從哪個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嗎?(學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着西方。)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學校操場的西邊有什麼呀?

好,除了東和西,你還聽説過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們知道中午的時候,太陽是在我們的哪一邊呢?(南邊)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嗎?(學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着南方。)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學校操場的南邊有什麼呀?

那麼南邊的對面又是什麼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嗎?(學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着北方。)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學校操場的北邊有什麼呀?

2.記一記。

請小組長組織自己組的同學,把剛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記在帶來的記錄紙上,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標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學生分工完成,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組織學生集合回教室。)

(二)室內整理與辨別。

1.看一看。

請每個組的小組長把觀察記錄紙貼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麼不同。(小組長依次貼記錄紙。)

指導學生觀察,每張記錄紙上所標的地方位置一樣嗎?(學生觀察,發現圖上標註的`位置不同。)

提問:請大家想一想,我們記的地方是一樣的,為什麼看起來位置不一樣呢?(我們組是把“北”記在上面,我們組是在上面記“東”……)

看起來很亂,為了大家記的圖能統一些,我們規定:把“北”記在上面。 “北”沒有記在上面的小組,請小組長上來調整一下。(小組長上前調整。)

再指導觀察:現在這四個地方的位置一樣了嗎?看來我們班的同學記錄得都不錯。圖的上方都是“北”,那麼圖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別畫的是什麼方向呢?(學生觀察並回答。)

請大家翻開書本第58頁,聽聽智慧老爺爺是怎麼説的?

(學生齊讀智慧老人的話:地圖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現在你們知道,剛才老師為什麼要規定把“北”記在上面了嗎?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5

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同時,《標準》提出了要加強估算的要求,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備課時我發現課本例4是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這一生活場景的出現,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便於學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認識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認為以例4引入新課有些太唐突,對學生理解估算的含義和估算的過程沒有做足鋪墊。所以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先以猜價格的遊戲導入,遊戲時給出提示:轉筆刀接近10元、書包接近30元。同學都踴躍參與,各抒己見,經過同學們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説出接接近10和30的數。至此我便抓住同學對“接近”的理解,滲透什麼是大約,從而會説()大約()這樣的句式,再通過練習會找各數的最接近的整十數。

接着再教學例4,幫助學生理解在買東西時不需要計算出精確的結果,只進行大約的計算,學生很快能找到三種物品的價格最接近的整十數分別是多少。再結合之前學習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讓估算的策略變得多樣化,同樣也可以用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減法的估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上我有些超之過急,有些學生不理解加減法的估算,仍有學生不進行估算,還是用精確計算的方法。

在練習部分,也出現同樣的情況。經過課後反思我認識到,在課上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集中集體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學會估算。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估算方法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讓學生之間相互補充,明確估算策略。採取的策略可以靈活多樣:先估後加、先加後估、先估後減……儘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現出來,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應予以肯定,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激發了他們積極主動探究解決方法的願望。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為學生了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對此我會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