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7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6W

教學設計是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效率的重要文本,我們其實也可以將教學設計看成是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7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學生藉助觀察年曆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有關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各多少天,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

2、能與生活聯繫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二)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情感目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係,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培養學生樂於探求知識的情感,結合有關時間給學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具準備:

年曆卡及表格,課件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從一年級入學到現在,你們在這所學校上學大約多長時間了?那你們記得大約有多少個月嗎?你們知道大約有多少天了嗎?

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時間單位年、月、日。現在,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努力來探究年、月、日的知識。

3、關於年、月、日,你知道些什麼?教師板書相關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一)總結年、月、日的有關結論

1、從20xx年到20xx年,在這近三年的國小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樂地成長,都在收穫知識。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走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願不願意把這些快樂的日子數一數記錄下來呢?請同學們拿出20xx—20xx年的年曆卡,把這三年1—12月份的天數填在表中,並計算出你喜歡的一個年份的全年的天數。怎樣做既節省時間又高效呢?誰有好主意?

2、兩人合作,全班彙報填寫情況。

3、仔細觀察表一,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給同桌同學。

3、彙報發現,教師相機板書。介紹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4、這麼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數記混,怎麼記住每個月的天數,誰有什麼好辦法?全班交流。

5、練習:兒童節、國慶節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二)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1、計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數,發現天數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閲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填表二。仔細觀察表二,從表中記錄的情況,你發現了什麼規律?説給你的小組同學聽。

2、彙報。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4、出示資料,讀後你知道了什麼?

三、解釋與應用

1、判斷下面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維訓練

小明過了4個生日,他今年可能幾歲?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説點什麼?

五、作業佈置

解答我們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多少個月,多少天的問題,並寫在數學日記中,也可以寫一寫其他與數學有關的事情。

六、板書設計: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更多的收穫。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識,和你的同桌説一説吧!

仔細觀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收穫新的知

教學後記: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觀察比較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

《年月日》教學教學反思

兩次教學《年月日》,相同的教學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亦不相同。根據兩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教學中這些方面需要改進:

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及時調控課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嚴格把握好教學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在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引導,但教師不能引導過多,適可而止。

二、重合作過程也要重合作後的結果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後,合作交流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到合作學習中,瞭解學生的交流情況,予以點撥,交流後有所收穫,注重交流後得到的結論。

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在提出問題後,要給學生時間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後就急於找同學回答,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是反應較快的同學,要注重學生的不同差異,面向全體同學。

四、習題訓練量不足

要想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要加強練習題的訓練,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2

一、聯繫實際,激趣導入

T:孩子們,你們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了,平時你們喜歡看課外書嗎?(喜歡)

T:誰能説説你在課餘時間都喜歡看什麼類型的課外書呀?

S:故事書、科技書等。

T:看來你們都是愛讀書的孩子,現在學校決定為你們購買一些課外書,快説説你們想要什麼類型的書?

S:童話類、體育類……

T:你們説了這麼多,我都記不住了,這可怎麼辦呀?

S:您可以記下來呀!

T:這個辦法不錯,下面我們把剛才那些同學説的一起記錄下來。

二、全班交流,感受新知

1、讓學生感受收集數據的過程

T: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給你準備的小卷子,用你喜歡的方法記錄同學們的答案。(全班動手記錄20名左右學生的情況)

T:講明記錄方法。

T:剛才我們記錄了一些同學想要的書籍,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記錄的結果如何,誰願意給大家展示一下你記錄的結果。(或教師巡視,找出典型的方法)

S:到展台上彙報自己的記錄過程。(5人左右)

(如果沒有畫“正”字的方法,就向學生展示老師的方法)

T:剛才我們展示了幾位同學和老師的記錄過程,下面我們看看這些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S:都是每個人記錄一次,不同的地方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圖形記錄。

T:大家説的真好,那麼這些方法哪個更方便呢?

S:畫“正”的方法,因為那種方法比較好數結果。

2、學習製作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T:我們已經收集了同學們的數據,下面我們把這個結果製成統計圖來方便我們觀察。請大家把小卷子翻過來,看着大屏幕的統計結果來製作統計圖。(每一個小格代表一個人,提要求)

T:剛才我們經歷了收集數據和根據結果製作統計圖的過程,看着統計圖你有什麼發現?

S:我發現有?人喜歡?書,我發現……

T:你們觀察的真仔細,那誰能看着統計圖提出一些問題呀!

S:提問,指名回答。

三、鞏固練習,提高能力

1、剛才我們經歷了統計的整個過程,並且體會到了統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下面我們就用剛才學過的知識來試着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同學們翻開數學書P111,讀題,明確要求。

2、看來統計還真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最後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統計組員最愛吃的一種蔬菜。提要求。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3

一、激趣引入,複習舊知

1、根據已知條件解答問題。

電腦演示一位學生邊走邊唱上學的情景。

“我是小小讀書郎,蹦蹦跳跳上學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學堂。”

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我家到學校有多遠嗎?”

2、學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複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量關係。

(板書:速度 時間 路程)

二、揭示特徵,化解難點

1、想想,説説

電腦演示兩個學生同時上學在校門口相遇的情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徵。

①兩個學生是怎麼上學的?

(板書:同時 相對 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嗎?請兩個學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議議

①介紹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們約好,從家裏同時出發,對而行,3分鐘後恰好在校門口相遇。

②分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個組填得又對又快?

走的時間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組彙報表中所填數據。

走的時間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採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數據,加深對“相遇問題”特徵的理解,並初步感知相遇問題數量間的關係,滲透兩種解法。

“130米是什麼?”——表示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書:速度和)

“260米是怎麼得來的?”——滲透兩種方法即:140+120,130×2。同時説“2分”是“相遇時間”。(板書:相遇時間)

“390米是怎麼得到的?”——強調兩種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時間(130×3)。

“390米表示什麼?”——兩人3分鐘所走路程的和,實際上就是兩家之間的離。

三、解答例題,理清思路

1、嘗試例5(稍做改動)。弄清數量關係,理清解題思路,掌握兩種解法。

①將上題中“同時行3分鐘”改成“同時行4分鐘”,其餘條件不變,仍然求兩家相距多遠?”學生讀題後嘗試練習。

②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兩種方法。

先求兩人4分鐘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 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兩人1分鐘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質疑小結,揭示課題。

①想一想,這兩種解法有什麼聯繫?

②概括“相遇問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③揭示課題。

這兩種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係式。不過,第一種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時間,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後相加求和;第二種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時間。象這樣兩人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結果遇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主要內容——“相遇問題”(板書:相遇問題),決這樣的問題可以用兩種方法。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4

為了總結蘇教版課程標準國小數學教材十年實驗的經驗,交流江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以推動教材的進一步完善和數學課程改革特別是課堂教學研究與改革的不斷深入,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編輯部決定舉辦“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優秀教學設計”評比活動。

教學設計應圍繞蘇教版課程標準國小數學教材所安排的教學內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體現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善於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習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合理選擇、有效運用不同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努力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數學思考,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設計文稿包括“教學內容”“教材簡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資料鏈接”七個部分。其中,“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 部分必不可少。“教材簡析”可簡要分析相關內容在相應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處理的意圖和特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主要的教學策略,字數一般在500之內。“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忌空話套話。“教學過程”是文稿的主體。教學過程應翔實、具體,不僅要有教學程序的敍述,更要有教學重、難點的具體教學處理,以及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預測和相應的教學應對措施;設計的學習活動應力求新穎、層次清晰,富有啟發性和數學思想內涵。對教學過程必須所作的“説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選擇3~5個關鍵環節,結合具體教學安排簡述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的依據,以及這樣的安排對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方法、積累經驗所具有的積極意義。“資料鏈接”主要是指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數學史料、名題趣題,以及它們在社會、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等,字數一般在500之內。教學設計的敍述主要採用“談話”“引導”“啟發”等教師如何組織教學活動的方式,而不是師生對話的形式。

設計內容不僅包括新授課,而且包括練習課、複習課。將分別確定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的一、二、三等獎的不同比例名額,進行評選,頒發證書並擇優發表。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5

教學目標:

1、經歷以米、釐米為單位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並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2、體會米的含義,知道釐米、米之間的關係。

3、在活動中體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新鉛筆、米尺、數學課本、文具盒、1米多長的繩子。

一、創設情境

1、師生利用課前共同準備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測量小組中各物品的長度。

2、指導學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繩子的長度。

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會隨機比較、選擇用哪些測量工具比較合適。(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測量課桌的長度。

二、體驗探究

1、認識米,、知道1米有多長。

2、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3、學生在觀察、交流過程中認識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

歸納:100釐米=1米 1米=100釐米 1m=100cm

4、讓學生聯繫身邊的事物,找出幾種長度是1米的物品。

三、實踐應用

1、1米大約等於幾枝鉛筆的長度?

2、學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較大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完成測量活動。

3、出示書中5頁練習題。

4、課外小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物體的長度。

讓學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為後面的測量做好鋪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通過動手操作親自感知,從實踐中總結出“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做單位”。

對1米多長的繩子的測量以及1米20釐米的書寫既是對用米做單位的再次體驗,又為後面的練習做好了鋪墊。

讓學生以一把米尺為準,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這種徒手做動作既使學生感興趣,樂於參與的活動,又是讓學生再次體驗,從而建立1米有多長的空間觀念。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6

微課名稱:

四年級上冊“計數問題”

知識點名稱:

數線段的個數

學科類型:

國小數學

教學環節類型:

新課講授

教學活動類型:

講授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會快速準備的數出線段(角)的個數。

教學對象:

國小四年級學生

教學資源與環境:

電子白板,錄屏軟件

教學過程:

1、給出一個圖,讓學生先試着數線段,提出問題:怎樣快速又補充不漏的數出來。進行基於問題的教學。

2、從一般到特殊,講述數線段的技巧。

3、給出問題,學生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檢驗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預計上課時間長度:

5分鐘

教學理念:

創新。教學模式創新,運用技術創新,豐富教學策略,給學生創造一個富有樂趣,有益於學習的微課程。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一等獎7

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風,教師教得親切,自然,活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1、教學設計新穎別緻,整堂課不覺得在學,而覺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動課,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評委,在玩中學,比生硬的説理更讓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個學生不好玩,不好動?這堂課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氣氛也相當的活躍,無疑,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2、教學流程生動,流暢,層次感強。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連加,第二次引出連加中的進位,教師並進行重難點引導,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遊戲中進行,為後來的環節打下基礎,最後,用600元錢買價格不同的動物娃娃,夠不夠?將連加運用到生活中,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教學環節相當嚴謹。

3、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也把權力下放,教師只作點拔,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如套圈比賽,男女生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面和質量,讓人覺得是學生在推波助瀾,學生們自主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有一點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幾點建議: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否多舉幾個例子;

二、在學生上台套圈時,能否交給台下的同學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算結果等;

三、課堂要有小結,但這堂課的小結過於匆忙,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