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班科學活動説課稿8篇 "創新科學探索:大班活動説課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9W

本文以“大班科學活動説課稿”為主題,介紹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科學活動課。通過豐富的實驗和互動環節,讓孩子們在體驗中學習科學知識,培養探索和創新精神。課堂的設計旨在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樣的科學活動課不僅能夠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

大班科學活動説課稿8篇

第1篇

在一個雨過天晴的下午,我帶着孩子們出去散步。突然,暉暉小朋友指着天空的彩虹説:“老師,天上有一座美麗的小橋。”孩子們被他的喊聲吸引住了,都不約而同地抬頭觀看着,議論着。我告訴他們,那叫“彩虹”。可是一會兒彩虹不見了,孩子們都感到很遺憾。在以後的日子裏經常問我:“老師,天上怎麼沒彩虹啦,我們好喜歡看美麗的彩虹,為滿足孩子的願望,我特意設計了本次活動“人造彩虹”。

1、瞭解彩虹的形成,知道彩虹有七種顏色,從外至內分別為紅、橙、黃、綠、青、藍、紫。

3、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和好奇心。

5、供幼兒製作“彩虹”的材料:三稜鏡、肥皂泡、鏡子、淺盤、七種顏料等。:

1、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請你們想一想、猜一猜這是什麼?(一條長橋架天空,太陽在西橋在東,數數顏色倒不少:紅、橙、黃、綠、清、藍、紫。)

2、師:“彩虹是什麼樣子的?有幾種顏色?”幼兒回答後出示彩虹圖案,幼兒觀察講解。

師:“這些顏色你們在哪兒見過呢?你們喜歡彩虹的顏色嗎?為什麼?”“為什麼天氣好的時候沒有彩虹,只有夏天下過雨後才有呢?”

(二)、課件:“彩虹的形成”播放課件請幼兒看電視,聽講解:彩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夏天常常下雷雨與陣雨,雨過天晴後天空中還飄浮着許多小水滴,當太陽光射到半空中的小水滴,光線被折射與反射,天空中就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譜。它就是“美麗的彩虹”。師根據畫面提問:“彩虹有幾種顏色?”“最外面是什麼顏色?都有哪些顏色?”師幼共同小結:彩虹有七種顏色,從外至內分別是紅、橙、黃、綠、青、藍、紫。

(三)、製造“人造彩虹”師:“好!剛才你們看了彩虹的形成,那你們想要一條屬於自己的‘彩虹’嗎?我們就自己動手製造彩虹,好不好?”老師端出準備好的一盆水,放在太陽底下,然後把一面小鏡子斜放入水中。最後讓小朋友觀看天花板,果然出現了紅、橙、黃、綠、清、藍、紫的彩虹,而且在晃動。小朋友高興極了,“你們也想自己造一條自己的彩虹嗎?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好多材料(邊講邊出示)三稜鏡,肥皂水瓶子、鏡子、白紙、七彩顏料等。希望你們分別用這些材料造彩虹”。

1、三稜鏡:在陽光下能照出許多顏色,如果背對光,也能照出但色彩微弱。

2、肥皂泡:在陽光下能照出許多顏色,“彩虹”就出現了。

3、房間裏彩虹:在淺盤裏裝上水,把鏡子斜放進盤子,然後對準太陽轉動盤子,讓太陽射到鏡子上,調整鏡子的角度,“彩虹”就出現在牆壁上。

4、將七種顏料滴進水裏,用小棍輕輕攪動,將白紙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顏色印到白紙上,曬乾後成為“彩虹”。

2、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流,演示自己製造“彩虹”的過程。

(六)、小結:今天,小朋友想出了製造“彩虹”的多種方法,一定很高興吧!老師知道你們很會動腦筋,製造彩虹的方法很多,除了今天的方法,你們還可以回去跟爸爸媽媽一起製造彩虹。如:在晴朗的日子裏,背對太陽的方向,用噴霧器噴水,能形成彩虹。晴天在噴水池散步時,噴水池旁邊也會出現彩虹等等。總之,製造“彩虹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你們大膽嘗試,留心身邊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會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體驗,並發現“彩虹”。

大班科學活動説課稿8篇

第2篇

丈量也是測量的一種,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鉛筆等)作為量具進行直接測量,即僅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今天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21世紀是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時代對幼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學會”到“會學”,即通過學習,不僅僅只侷限於學到某些知識,記住某些東西,而是更應該通過自身努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主動探索、動手操作的習慣等。

根據《規程》提出的“幼兒的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要求,結合本班幼兒對測量的認識特點,尚不能準確而又清楚的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實驗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幼兒主動參與自然測量的過程是重點,討論發現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是難點,因為只有強調幼兒的積極參與,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獲益,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幼兒用多種感官去聽、去思考,參與討論,動手操作,最終獲取知識經驗,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由於測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兒對測量的方法技巧,還較難掌握,幼兒獨立、正確地完成測量任務還有困難,因此幼兒討論發現正確的測量方法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與內容,我做了以下活動的準備工作:

1、在活動區裏準備:木棍、毛線、礦泉水瓶、筆等。為幼兒創設探索操作的條件,為突破活動的重點難點服務。

2、教師操作的教具一套:為幫助幼兒突破難點準備的。

作為教師,我們教幼兒,既然我們教幼兒那麼我們就要了解幼兒怎樣思維,怎樣學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注重手、眼並用,動靜結合,調動幼兒視、聽、觸覺運動等多種感覺分析器,學習丈量,從而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所以在本次活動中主要採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現法、遊戲法等。

因為語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語言的調節。在大班,討論是激發幼兒思考和動手操作願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動操作前,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猜測答案和結論,為下一步幼兒操作檢驗做了很好的鋪墊。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有目的進行探索,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因為幼兒愛動、愛問、好學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該成為幼兒探索知識、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為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我採用了這種方法,為突破重點難點服務。

發現法是指幼兒通過直接操作、觀察、討論等途徑,去探索、去發現知識的方法。因為大班的孩子好動、好奇心強、好問的特點,而且又有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基礎,通過發現法,讓他們在操作中,去尋找發現,滿足好奇心,從中尋找發現丈量的正確方法,為突破難點做為鋪墊。

採用遊戲法是根據幼兒喜歡遊戲,且活潑好動的天性,讓他們通過自選適用一種自己喜歡的工具去測量多種物體以比賽的遊戲進行,一個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為再次突破重難點服務。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官參加活動,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在操作中獲得探索經驗,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是在積極主動中進行學習。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教學活動設四個環節完成目標。第一個環節是引發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探索發現;第三個環節是遊戲“量一量”;第四個環節是延伸活動。其中第二、三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之處。

幼兒對活動感興趣,便於在活動中學習和思考,在開始部分,我根據幼兒好動、好奇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去尋找可以用來測量的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和為下面的探索活動做準備。

首先,我讓幼兒操作前的猜測討論,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測量什麼東西,怎樣測?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測量工具進行探索性地測量,並根據自己測量的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説出來,起到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共同尋找測量的正確方法,然後教師採用幼兒正確的作法,共同研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並進行示範,通過示範讓幼兒對自然測量的方法有了正確的瞭解,這樣得到的方法,幼兒的印象較為深刻,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點,初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幼兒經過了第一、二環節的學習,此時幼兒已開始感到疲倦了,學習興趣也從高漲的狀態,逐漸轉向低谷狀態。因此,這環節我設計了遊戲“量一量”,讓幼兒在初步瞭解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遊戲,既起到鞏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讓幼兒探索用同樣的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這個環節中,在安排遊戲之前,讓幼兒先討論設想操作結果—>接着進行操作遊戲—>最後進行討論。讓幼兒更明確操作的目的性,最後的討論一方面是講述自己實驗過程和發現;另一方面是檢驗自己獲得的結果與活動前的設想是否一樣,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同時也是進一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在活動區裏面為幼兒提供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尋找選擇不同的工具,去測量其他物體,探索發現,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這四個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整個活動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通過安排、討論設想到操作到再討論的形式,掀起一個個高潮,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動手探索發現為主,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培養幼兒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發現、去探索掌握知識的能力。

遊戲是最適宜於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遊戲,讓孩子在健康遊戲中得到更多的發展。

第3篇

中國·國際麗水攝影文化節在美麗的毆江之畔——浙江麗水召開。1999年,麗水被授予中國第一個“攝影文化之鄉”,並連續承辦六屆國際攝影文化節。人們都在體驗着攝影帶來的美的文化衝擊。為了讓幼兒對家鄉的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並在學習過程中繼承、發揚、創新家鄉的本土攝影文化。我們開展了一次攝影作品展,我們的孩子在欣賞美妙作品的時候,一個幼兒用象聲詞“喀嚓、喀嚓”表現拍照的模樣,其餘的孩子馬上跟着“喀嚓、喀嚓”。我想他們在感受、欣賞美的同時,產生了強烈地操作照相機的慾望。他們都想通過自己的鏡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數孩子都不能正確地操作照相機,何不讓他們真實地體驗?於是《鏡頭裏的我們》這堂課孕育而生。

2、樂意嘗試操作,能夠積極地參與合作、討論、探索。

3、體驗攝影帶來的快樂,感受幼兒園、家鄉、大自然的美。

依據:一是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5-6歲幼兒能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發現並欣賞周圍生活中多種形態的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欣賞藝術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質。在認識活動中,由於掌握了觀察、記憶等方法,活動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行動之前,不僅具有明確的目的,而且具有計劃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動計劃和行動方法,並能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隨着心理髮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和認識興趣,好學、好問、喜歡操作、樂於探索,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對學習成功感到滿足。二是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能參與團體合作活動,互相分工、互相學習、互遞信息,在遇到困難與衝突時,也能協商解決,接納別人的想法與觀點。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訂了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本活動着重點是讓幼兒初步瞭解攝影的簡單技能,培養幼兒在操作照相機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是幼兒樂意嘗試操作,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培養幼兒合作、探索的能力。

設計理念:教師在活動中的如何作好指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評價者的角色。作為指導者:不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教師的指導變成一種隱性指導;作為觀察者: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發現和需要,去幫助幼兒尋到正確的操作照相機的能力;作為合作者: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夥伴,尊重幼兒對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兒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作為評價者: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進行觀察和指導,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評價。

1、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投影儀、電視機

2、心理準備:幼兒對攝影文化節有初步的體驗、感知

因為活動本身藉助於豐富的教育媒體技術,如:投影型視覺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當場通過電腦連接使學習資料等視覺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採用了直觀實物演示法、討論法。

1、直觀實物演示法:運用直觀的實物(照相機)進行示範,引導幼兒理解操作相機的基本步驟、要領。並將活動素材投影到銀幕上,擴大可見度,便於教師演示講解、幼兒觀察、分析。

2、討論法:指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對操作照相機進行討論:如“你們覺得剛才小朋友拍攝的照片,美不美?為什麼?”幼兒會對問題進行“美”與“不美”的探討。其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拍攝技巧的評價。

本次活動採用體驗發現法、操作嘗試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1、體驗發現法:我們提供給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照相機,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如何拍攝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導幼兒尋到正確地操作方法。

2、操作嘗試法: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繫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小組合作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一小組。在解決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問題之前,通過互相的討論、交流,先思考行動方法,再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整個活動步驟為:提供環境條件——提出嘗試問題——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小組討論——幼兒第二次探索——教師歸納,活動延伸

(一)序教師帶領幼兒安靜地進入活動室,欣賞課件。(課件內容為麗水攝影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包括: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教師提問:剛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麼?幼兒討論。(教師及時表揚、肯定幼兒)

説明:教師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為前提,藉助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條件,為幼兒探索基本的攝影技巧做準備。

(二)幼兒觀看並討論電視視頻上關於自己的遊戲照片,激發拍照的興趣。

抓住一個“趣”字,激發幼兒較快地投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教師提問:⑴誰會使用照相機?能告訴大家這是什麼嗎?(鏡頭、取景框、快門)

説明:通過個別幼兒對照相機已有經驗的交流,教師通過實物針對性地示範講解,幫助幼兒瞭解捕捉鏡頭的基本常識

2、教師利用電視視頻連接剛才幼兒操作拍攝的照片,共同欣賞。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夠美?為什麼?(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確)

説明:幼兒開始探索,關鍵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師及時掌握幼兒探索的反饋信息,瞭解幼兒學習的難點。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初步瞭解、掌握拍攝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結果。

1、個別幼兒再次利用教師的主相機嘗試,其餘幼兒當小模特。同步顯示照片的效果,師幼共同評價。

説明:幼兒第一次討論,是信息的集合與反饋。是為了試探一下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關鍵要抓住“評”字。把幼兒探索中出現的不同答案、產生的疑問,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嘗試充分講道理、例證,知道自己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説明:這一環節是給幼兒“補償”的機會,關鍵要抓住“實”字。在第一次探索練習中,幼兒可能會做錯。有的幼兒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討論,得到了反饋信息,幼兒可做第二次探索練習,一方面自我進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再次作驗證。教師儘量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師總結:為了讓你們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師編了首兒歌,我們一同來念。

教師和幼兒在兒歌中離開活動室,拍攝幼兒園的景色。

説明:這步關鍵是“引”字,教師要把活動從一節教學活動中拓展開來,在日常生活、遊戲中引導、培養幼兒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動:教師與家長帶領幼兒拍攝家鄉的自然美景。

第4篇

?顏色變變變》是一個顏色變化的探究活動。藍天、白雲、紅花、綠葉,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裏,多彩的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大班科學活動《顏色變變變》為幼兒解開了這個疑惑,幫助幼兒瞭解了紅、黃、藍三原色其中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出另一種顏色的神奇,感受顏色變化的奇妙,激發幼兒探索、發現顏色變化的慾望,豐富有關顏色變化的經驗,體驗變化的樂趣。

本次活動遵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體現幼兒園教育活動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原則,符合幼兒愛動手、愛擺弄的年齡特點,基於現代"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及教育上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了孩子之間缺乏交流、不懂得協商、合作,什麼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等方面問題的考慮。我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創設環節,引導幼兒相互協商、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共同探討、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發現,從中滲透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綱要》指出: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在此次活動中,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孩子們實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這是幼兒第一次自主探索顏色的變化,在操作中會異常興奮和忙亂,為了有序地完成操作、發現、記錄這一探究過程,我把重難點定為以下內容:

重點:能主動參與變色的操作活動、探索顏色的變化。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的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我給每組幼兒準備了一個調色盤,一張記錄表和一支筆。還在最後環節給每個幼兒準備了一個製作陀螺用的硬紙片和若干牙籤。準備的每一種材料都是要讓幼兒通過動手使其發生變化,從而獲得啟發,得到發展。

第一環節觀摩小魔術表演,讓孩子觀察顏色由無到有的變化過程。第二次的演示法是運用在,記錄表的講解上,通過直觀的記錄表,更好的為孩子做示範,讓他們清楚地感知操作和記錄的方式方法。同時,演示調顏色和做記錄表的時候,我只示範調配了一種顏色,其他的留給孩子們足夠的想象、探究空間,避免孩子清一色模仿的結果。

主要體現於調色和記錄結果的小結評價。孩子們在配合調色和做記錄的時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發生衝突、有的調色時意見不統一需要商量等等,談話法促進了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從中也圍繞目標滲透了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

在活動第三環節,幼兒動手操作調色,探索顏色的變化時,我通過觀察,幼兒調色之前的協商分工情況,觀察幼兒的調色和記錄過程,以便及時有效地進行指導和評價。

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開頭引題激趣環節,幼兒觀看小魔術演示,觀察了顏色從無到有的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繼而又觀察了教師示範調色和記錄的方法,為下一環節的操作及記錄提供了有效的指導依據。

在活動第三環節,幼兒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顏料、調色盤、棉籤、紙片等進行調色操作,在調色中感知、探究顏色的變化過程,從中獲得有關顏色變化的知識經驗,在活動延伸部分,幼兒又利用自己所調出的顏色和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制五彩陀螺,最後在輕鬆愉悦的背景音樂中玩轉陀螺的遊戲,充分體驗操作的樂趣。

1﹑本次活動過程始終以兒童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兒童積極參與其中,老師為主導,積極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讓兒童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説一説、做一做等各種體驗,激發兒童學習熱情,在操作探索中發現顏色變化的神祕,感受顏色變化的樂趣,從而完成預設目標的要求。

2﹑孩子對上這節課的興趣很高,可以自己親自去動手調色,並觀察不同顏色加在一起的變化樂趣。

3﹑有的孩子還不能準確的調出相應的顏色,我們老師就加以指導。

4﹑在這節課上有的孩子回答問題還是很積極的,有的孩子不認識自己調出的是什麼顏色,老師會給他講解。

第5篇

一、首先介紹一下本次活動的設計意圖:

説起少兒頻道的“智慧樹”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檔非常受小朋友歡迎的節目叫《科學泡泡》,每一期都會介紹一個科學小遊戲,當孩子們看了節目以後,常常會交流討論。有時還會學電視裏的樣子用一些簡單的材料進行科學小實驗。其中有一個實驗叫神奇的圈,只是將紙條的一端扭轉180°,小紙圈就有了無限的祕密。想到孩子們拿起一張紙,除了摺紙、撕紙、畫畫、團紙球以外,幾乎不會玩其他的新花樣了,受此啟發,我設計了此節活動,幫助幼兒學習觀察、比較、記錄等科學探索方法,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中瞭解紙圈的祕密,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瞭解麥比烏斯圈的特點,感受其神奇的變化。

本次活動的設計力圖體現層次感、遞進性。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能動地學習。

活動一開始,我給孩子們準備了兩種圈,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圈的做法不一樣。接着讓孩子們瞭解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的特點,這是本活動的重點。我採用的是讓孩子們在兩個圈上畫線的辦法,讓孩子直觀地看到,普通圈的線在一個面上,而麥比烏斯圈上的線既通過紅色的一面又經過白色的一面,讓孩子感受到麥比烏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興趣,同時為下一環節打下了基礎。

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但我並沒有直接示範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讓幼兒獨立去嘗試、探索,在反覆嘗試後最終獲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本環節體現了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幼兒的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教育理念。(舉例:……直到探索成功為止。這樣的一個過程也是鍛鍊孩子意志力的過程。)

做完以後,再讓孩子用手在上面畫一畫,驗證一下是否畫了兩種顏色,同時加深孩子對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此環節一共讓孩子嘗試剪了兩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線,在老師講解示範了剪的方法後幼兒進行嘗試,發現一個圈剪開後變成一個大圈,意外的結果大大激發了孩子的探究慾望,孩子們躍躍欲試。接下來幼兒對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是什麼樣子進行了猜測並記錄,在操作、探索、證實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神祕、緊張、欣喜和成功,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同時明白了科學現象就是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得到發現和證實的。(活動中,給幼兒提供充分説的機會,引發幼兒分享交流的慾望,滿足幼兒將自己的已有經驗向同伴分享的願望,使幼兒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經驗。)

本環節我小結了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後提出新的疑問,“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會變成什麼樣呢?”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進行更有趣、更深遠的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獲得更廣泛的知識經驗。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相信以後的探索將更有趣、更深遠。

整個活動中,我至始至終都沒提到紙圈的名稱——麥比烏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因為這對孩子來説似乎顯得有點遙遠、空洞。我認為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應是淺顯、有趣的,它不是一個簡單學習科學名詞、認識科學現象的過程,而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得出一個自己能夠理解的結論,並把這個結論作為進一步探索的起點,引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愛。我想,剛才上課的這些孩子,以後當他們接觸到麥比烏斯圈時,或許會想起今天的科學遊戲。總之,整個活動中充溢着遊戲的快樂和科學的神奇,層層遞進的環節不斷給幼兒帶來強烈的質疑和發現的驚喜,力求體現“科學活動中人文性、科學味”的理念。

活動中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6篇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説,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變化,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綱要》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讓幼兒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無色透明的、無味的,是會流動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點。

(2)通過動手操作實驗,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腦動手能力。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教師材料準備: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個,在水中會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將牌等)兩個;示範用的各組實驗用具一套。

(2)幼兒材料準備:盛水的大臉盆四個;小臉盆兩個;塑料小籃、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鹽、奶粉等若干;筷子、湯匙及裝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絲帽、吹塑紙等各種不同質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鋭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科學活動來説,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觀察到各種物品在水中的變化,而且通過教師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兒在實驗中的操作錯誤。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新《綱要》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的各種的祕密。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1、猜謎活動:(指導語: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來和我們一起做遊戲,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誰,請先猜個小謎語——一樣東西真稀奇,看得見,抓不起,洗衣做飯離不開,洗手洗臉需要它。)一開始,教師就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謎來請出小客人,然後請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祕密,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指導語:水寶寶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麼地方不一樣?):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找出水的小祕密之一,為接下來的操作活動做好準備。

3、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們也來試一試、玩一玩,來找找水的其它小祕密)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4、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説説你是怎麼玩的,你發現了水的什麼祕密。想想水有什麼用,我們該怎樣節約水和保護水)在這裏,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5、結束活動:結合前面幼兒的回答——水龍頭裏的水是流動的,教師讓幼兒到盥洗室去觀察水是如何流動的,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第7篇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慾望"。影子是幼兒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影子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等各種各樣的變化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探索影子的祕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親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針對幼兒這一活動特點,我設計了《有趣的影子》這一活動。

目標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也知道,幼兒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幼兒科學教育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瞭解影子產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變化。

根據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2中的影子產生的原因: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不同的影子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準備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做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和物質方面的準備。

學法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採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遊戲法。在導入活動中,我通過手影遊戲,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為以下環節作鋪墊。

2.探索教學法。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幼兒自主探索影子產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後影子的變化,滿足了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悦,並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悦感。

3.操作記錄法。在活動第三個環節中,我要求幼兒把通過探索後獲得的知識經驗進行記錄。

4.觀察比較法。在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幼兒多次操作觀察,尤其最後驗證記錄結果時,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強化了對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不同的影子的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過程根據《綱要》有關"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等精神和建構主意的相關理論,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環環相扣的四個環節,即激發興趣,導入活動--自主探索,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拋出問題,拓展延伸。

1.結合手影遊戲,講述故事《小孔雀》(打開投影儀,出示故事背景,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手影演示)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麗的孔雀在草地上玩。這時候一隻小兔子走過來,孔雀説:"小兔子你好啊!你來幹什麼呀?"小兔子説:"孔雀姐姐你好,我是來鍛鍊身體的。"説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遠了。一會兒,一隻小鳥飛過來,孔雀説:"小鳥你好,你來幹什麼呀?"小鳥説:"孔雀你好,我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的呀。"説完就飛遠了。孔雀想,對呀,我也要和小動物們一樣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做做運動,鍛鍊鍛鍊身體。(可不説)

讓幼兒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種身體姿態的影子游戲,從中感受到遊戲的樂趣,同時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激發了出來。

向幼兒提問:"為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活動的課題。這裏教師不作小結,讓幼兒帶着問題有目的的進行下面的探索活動。

(二)自主探索,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重難點)

這裏我為每組幼兒提供了手電筒和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光照出來的影子,然後關掉手電筒,再看看有沒有影子了。

提問:"影子是怎麼產生的?",然後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梳理和提升,並得出結論: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1.觀察比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剛才我們已經玩過影子游戲,知道物體擋住光線就能產生影子,現在我們再來玩一玩,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來照一照物體,看看它們的影子有什麼變化。"幼兒操作完後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出示操作卡。"老師這裏有一張記錄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是一塊積木,手電筒從左邊,右邊,上面三個不同的角度去照,它們的影子會是什麼樣的呢?請你把正確的一種圈出來,如果不太清楚還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記錄。

(這個小環節,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記錄,能力弱的幼兒通過再次操作後記錄。)(當然,這個也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如果幼兒操作後的講述不明確,對不同角度光照後影子的變化發現不敏鋭,我準備將這個環節調整為讓全體幼兒再次操作一邊,在操作的過程中完成記錄卡。)3.交流、判斷,驗證操作結果。

這個小環節中,對於幼兒有爭議的地方我將單獨拿出來在集體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驗證。

教師演示《跳舞的小鳥》,啟發幼兒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讓小鳥的影子舞動起來,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去嘗試並探索。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幼兒的思維卻永無止境。

幼兒科學活動生活化、遊戲化以及“做中學”的理念能較好地在本次活動得到體現。

1.選材內容的生活化。教師抓住隨時捕捉到的影子這一教育資源,和孩子們尋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戲,從而共同探索影子的變化與事物間的聯繫,繼而瞭解影子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2.教學活動的遊戲化。本活動教師很好地把握了幼兒的興趣點,運用遊戲這一幼兒特有的、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以豐富而又有趣的遊戲情節貫穿整個活動,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動物影子、演皮影等遊戲環節,讓孩子在玩中觀察、探究影子的產生、影子變戲法的祕密等問題,在多次的遊戲體驗中,獲得關於影子現象產生和變化的豐富經驗。

第8篇

隨着社會生活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現代生活給幼兒帶來的危險日益突出,像火災、溺水、拐騙、突發事件等一系列危險時刻威脅着年幼的孩子。幼兒生活經驗少,自我保護能力差,極易受到傷害,因此,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和學習處理一些突發事件十分必要。與其整天把幼兒看管得緊緊的,不如教會他們必要的安全知識。鑑於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隨機教育外,覺得有必要組織一次專門的教育活動,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幼兒掌握正確的報警知識。

小班幼兒缺乏生活經驗和自我保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生意外傷害,雖然知道了一些急用電話,但還不會正確使用,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些特點,我為本活動定出了兩條教育目標:

第一,瞭解警車、救護車、消防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第二,知道電話110、120、119的作用,懂得在危急時撥打相應的電話號碼。

孩子的安全是幼兒園的首要任務,但是我們也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轉,只有教給他們學會自我保護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在自己遇到危險時會用最快捷的方法來讓自己脱離危險,才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於是把本活動的重點定為:瞭解警車、救護車、消防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它們相應的報急電話;學會保護自己。整個活動都是圍繞着重點進行的,首先是讓幼兒通過圖片來了解這些車輛的作用,以及報急號碼的功能,接着是通過多媒體情境來體驗這些車輛與報急號碼對我們生活起到的作用,最後是通過遊戲把知識實踐到行為當中,使報警知識在遊戲中得到練習與鞏固。

雖然幼兒知道了報急的電話號碼,但是由於他們缺乏撥打電話的經驗,對數字的認識也還不夠深刻,所以要讓幼兒根據突發事件的情境正確地撥打相應的電話,對於小班幼兒來説有一定的挑戰性。

所以我把活動的難點定為:讓幼兒懂得在危急的時候正確撥打相應的報急電話。在活動中,我設計突發事件的情境,再通過“打電話”的遊戲,讓幼兒在與老師一問一答的對話中輕鬆自然地運用已掌握了的報警知識大膽地表現自己,使幼兒在整個學習過程,熱情高漲,興趣濃厚,積極參與整個遊戲活動,學具的提供也滿足了孩子動手的需要。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真正體現是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使報警知識得到強化、內化,從而突破難點。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初步讓幼兒認識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外觀形狀,知道他們相對應的報急號碼。

1、110、120、119號碼卡片;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圖片。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我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採用直觀法,以多媒體情境體驗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採用提問法,是因為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例如:教師鼓勵孩子大膽地想辦法,表達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是我們現在要倡導的,這也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3、採用遊戲法是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幼兒身心略感疲憊時,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打電話遊戲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大膽説話,鞏固報警知識,從而突破難點。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改變過去“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的指導思想。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討論談話法、遊戲練習法等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多媒體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

討論談話法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幼兒獲得新知識的好機會。

遊戲練習法是幼兒在玩打電話的遊戲中,邊遊戲邊練習如何正確打報急電話,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真正體現是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使報警知識得到強化、內化。充分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知識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昇華”的精神實質。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大塊,由淺入深,從感知到體驗,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繫,讓幼兒在互動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性地學習。但是眾所周知,這些安全知識比較抽象,光靠枯燥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把活動組織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主動、積極地去記住這些報急電話,使幼兒遇到緊急問題時會使用這些號碼。在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更好學習和了解每一個突發事件所相對應的正確報急方法,我設計此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觀察探索——學習討論——遊戲體驗,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出示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圖片,引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導幼兒説出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不同作用,再出示110、120、119的號碼卡片,讓幼兒瞭解電話110、120、119的作用,讓他們初步瞭解在什麼情況下可撥打這些電話,為下面環節做鋪墊。

第二環節:觀察探索。播放多媒體課件:小明獨自在家,有陌生人來敲門,小明沒開門,陌生人就開始撬小明家的門。

教師提問:“這個時候,小明該怎麼辦呢?”將幼兒注意力集中到活動中來。讓幼兒在觀看突發事件的過程中自己探索知識,形成對安全知識的興趣。

第三環節:學習討論。在關鍵時採用中斷法,讓幼兒在的情景中,通過看、説、獲取相關經驗,巧妙設置疑問“小明這時該怎麼辦,我們幫他想想辦法”,讓幼兒運用自身已有的社會經驗大膽地發言討論,教師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通過引導,讓幼兒瞭解遇到危急情況時應該緊急報警,並再次出示三個報急號碼卡片和三種車輛的圖片,讓幼兒討論與選擇:這時該請哪輛車來救援?該撥打哪個報急號碼?把幼兒討論選出的號碼卡片與車輛圖片貼在黑板上,通過下個環節確認幼兒選擇的結果是否正確。教師、幼兒在這個活動環節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合作學習的機制。

第四環節:繼續播放多媒體課件,看看小明是怎麼做的。(幼兒看到小明撥打了110,説清事故情況與地點,警車出現,把陌生人抓走)這個環節既教給幼兒正確的報急方法,同時也驗證了幼兒討論的結果。(學習撥打120、119的過程也是通過這些環節來完成的)

第五環節:遊戲體驗。幼兒獲得報警知識後,出示大掛圖,設計突發事件的情境,在遊戲“該打什麼電話”的活動中,請個別幼兒上來撥打電話,要求幼兒要説出相應的報急電話號碼,會正確撥打電話,在這個環節中老師充當電話中的工作人員,在遊戲中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引導幼兒説出什麼地方危險了。讓每個幼兒都能在遊戲中真正地動起來,使每個孩子都主動、積極地去記住這些報急電話,這樣不但能使幼兒真正掌握知識,而且還能真正掌握正確的報警的方法。

第六環節:教師小結。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危急事件時,要及時撥打相應的號碼求救。這樣才能讓自己很快地脱離危險,但我們不能隨便地撥打這些號碼,只能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才能撥打。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這些報急電話號碼不一定全記住,只有通過反覆練習、強化,才能牢記。我在活動室擺放一個電話,供幼兒遊戲時練習撥打電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隨時提醒幼兒、教育幼兒,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