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白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3份白鷺第二課時教案及教學設計3篇 更好的標題: 白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教案精選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3W

本文分享了《白鷺》第二課時的3份教學設計和教案,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備課和教學。這些教學設計和教案涵蓋了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滿足不同教學需求。

《白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3份白鷺第二課時教案及教學設計3篇 更好的標題: 白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教案精選

第1篇

1.瞭解文章如何抓住白鷺的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準確地描摹白鷺的大小、形狀、顏色,表現白鷺的神韻。

2.體會作者對平凡而高潔、質樸而美好的事物的讚美和嚮往之情,瞭解作者如何把這種感情融入對白鷺的狀寫中。

3.認識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在狀物中的作用。

本文狀寫了白鷺的形、色和神態,讚頌了尋常的白鷺所藴含的內在美,抒發了作者對平凡而高潔、樸素而美好的境界的追求和嚮往。

第一部分(第1段)讚美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這裏以精練、優美、含蓄的詩喻白鷺的形美和神美,創造出深邃的意境,引人想像。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它形象性強,語言凝練,具有音樂美,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飽滿、強烈的思想感情。作者開篇把白鷺比作一首精巧的詩,來讚美它的形美和神美,凝練、概括、含蓄、有韻味。

第二部分(第2—8段)具體描寫白鷺。這部分可分為兩層。

這裏作者先抑後揚,先説白鷺沒有美妙動聽的歌聲,似乎在批評它的不足,而後隨之一揚,“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優美的歌嗎?”那又何必再會唱歌呢?接着又一揚,“不,歌未免太鏗鏘了。”是説白鷺勝過優美的歌——它像詩一樣,沒有鏗鏘的曲調,但富有音樂美。這種含蓄的音樂美要勝“歌”一籌。這樣寫比直接讚揚白鷺完美,更有感染力,既照應了上文對白鷺外形和內在美的描繪,又能表達出作者對白鷺的極度喜愛之情。最後作者再用詩作比,照應開頭,並進一步把白鷺比作“一首韻在骨子裏的散文詩”。更突出表現了白鷺尋常、樸素卻含有無限美的內藴,這種美是需要人們去尋求的,是在尋求中才能理解到的。不但照應了前文對白鷺的描寫刻畫,表達了作者對平凡而美好的事物的讚美,對樸素高潔的境界的追求、嚮往,同時還啟示人們去尋求平凡事物中美好的東西。

第一層(第2—5段)描摹白鷺的形體、顏色。先概括寫白鷺的大小、顏色都很“適宜”。接着用白鶴、朱鷺、蒼鷺作比較,具體表現白鷺大小的適宜。再用“然而”一轉,對人們不注重平凡的白鷺、忽略了它的美而深表遺憾。緊接着用了一連串生動形象的排比句,以誇張的手法,具體狀寫白鷺的蓑毛、’長喙、身段、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十分精當地讚美白鷺平凡樸素的外在美。

第二層(第6—8段)刻畫白鷺的神態,揭示它的內在美。

作者就白鷺愛活動於水田、湖沼,主食小魚等水生動物和愛棲息於樹頂的生活習性,巧妙地把白鷺放在不同的自然風光的映襯中進行描繪,突出了白鷺的神韻,揭示了它詩一樣深邃的內在美。

第二部分的第二層的三幅畫面,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構成生動美妙的意境,讓讀者展開聯想,從中領略白鷺所藴含的美。

第一幅畫,清水田裏釣魚。清幽、明淨的背景中,一兩隻白鷺站着釣魚,悠閒自在,而且“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裏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出的鏡匣”。這説明由於白鷺的存在,整個大自然便充滿詩情畫意。 。

第二幅畫,清晨小樹絕頂上望哨。晴朗的天空下,清新的晨風中,居高臨下的位置上,一隻白鷺姿容端莊凝重,神情嫻靜肅穆,動作優雅矜持。透過畫面給人一種清新高潔之感,一種超凡脱俗之美。“人們説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肯定句後面緊接加上個疑問句,給白鷺和畫面增添了神祕的色彩,愈發引人遐想。

第三幅畫,黃昏的空中低飛。黃昏的空中白鷺低飛的畫面把人們所向往的安定、和平、純潔、恬美的境界具體地、活生生地展示出來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是極好的享受,因此説這“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白鷺的外表既尋常又有一種恰如其分的美妙,它置身於大自然中又以它特有的神韻給大自然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顯露出它內在的美。這部分上下兩層緊密結合共同展現了白鷺平凡而美好,樸素而高潔的素質,賦予白鷺特有的藝術感染力。

(1)對白鷺的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抓得準,摹形、繪色準確、生動又飽含深情。

(2)把白鷺放在三幅不同背景的畫面中描繪其神韻,使其充滿詩情畫意。

(3)首尾照應,結構嚴謹;語言凝練、優美,感情充沛。

本文寫於1942年,屬於作者第二創作高潮時期的作品。當時正值抗戰第二階段,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於1942年10月31日被迫辭去國民黨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職務,言行受到反動派的限制。他説:“中國目前是最為文學的時代,美惡對立、忠奸對立異常鮮明,人性美髮展到極點,人性惡也發展到極點”,“只等有耐心的,謙抑誠虔、明朗健康的筆來把它寫出”。所以他這個時期的雜文以愛國反奸為中心內容,讚頌愛國者的忠義,揭露賣國者的奸惡。本文作者以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白鷺的生態特徵,讚揚了尋常的事物中藴含着內在美,抒發了作者對平凡中的高潔而樸素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嚮往。

《白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3份白鷺第二課時教案及教學設計3篇 更好的標題: 白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教案精選 第2張

第2篇

3、能結合課文內容理解“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這個句子的意思。

4、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白鷺的美,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聯繫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這個句子的意思。

1、揭示課題後播放多媒體:夕陽西下,美麗的河塘邊,草色青青,蘆葦茂密,一羣白鷺,有的凌空展翅,有的站立枝頭,有的突然栽入水中叼起一條魚來。

2、學生談感受,重温杜甫的名句“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3、作者從哪幾方面寫出了白鷺的美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課文。

(2)畫出不懂的詞語,藉助字典,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3)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作者從哪幾方面寫出了白鷺的美?”

1、指名讀課文,幫助糾正字音和讀得不通順的地方。

提醒學生注意:“蓑”是平舌音,聲母是“s”;“嗜”是翹舌音,聲母是“sh”;“喙”讀“huì”。

(1)齊讀第一句話,想一想它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2)交流:啟發學生先從“顏色的配合”“身體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的概括描寫,再從白鷺“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線型結構”以及“鐵色的長喙”“青色的腳”的具體描寫中感受白鷺的精巧。之後,讓學生將白鷺與白鶴、蒼鷺進行對比,從“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中進一步感受白鷺顏色、身段的精巧、和諧之美。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白鷺的?

a、“在清水田裏,時常有一隻兩隻白鷺站着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裏的圖畫。”在這段話中,要讓學生感受到白鷺只會用長喙啄魚,而作者説它“站着釣魚”,這是一種擬人手法的妙用。

b、“這隻白鷺真的在遐想、瞭望嗎?”帶着這個問題,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白鷺站立在小樹絕頂悠然自得的獨特美。

c、“黃昏的空中,偶爾可以見到白鷺在低低的飛。”此情此景如詩如畫。當你悠然地觀看這情景,有什麼感受呢?

d、“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優美的歌嗎?”改陳述句:白鷺本身就是一首歌。那麼,為什麼説白鷺的本身就是一首優美的歌?(白鷺的外形那麼漂亮,活動那麼高雅脱俗,它不就是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一首無聲的歌嗎?)

(2)聯繫全文想一想為什麼説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

1、齊讀第一段、最後一段,説説它們在文中起什麼作用?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實踐活動:開展朗誦比賽;閲讀散文或散文詩,增強文化底藴。

第3篇

師:白鷺真是一首精巧的詩。人們常説,詩中有畫,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能不能找出幾幅優美的畫面?如果給你看到的畫面題名,那該用什麼名字好呢?

生:我看到了3幅畫,分別是白鷺釣魚、瞭望、飛翔。

師:你最喜歡哪幅畫面?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幅細細品讀,看看哪些描寫使得畫面如此生動,從而吸引了你。在你認為值得咀嚼的詞句下作上記號。

生:白鷺垂釣圖中,作者説它在站着“釣魚”,把它當作人來寫了。

師:是的,白鷺是水鳥,能在水裏捕食魚蝦。可是,作者不説白鷺“叼魚”,而説它“釣魚”。是不是作者用錯了字呢?請一個同學讀這一自然段,大家閉起眼睛想象想象。(指名一生讀)

生:我彷彿看到一個人,靜悄悄地站在清水田裏,垂着釣竿,悠然地等待魚兒上鈎,神態是那麼閒適自在。

師:説得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這位悠然、閒適的“釣魚人”融入一個美麗的背景中呢?

生:這時,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裏的風景畫。(師插問:畫面的背景……畫中的主人公……)畫面的背景是清澈、開闊的水田,畫中的主人公是詩一般迷人的白鷺。

生:白鷺悄然佇立在清水田裏,靜候着過往的游魚。環境是那麼宜人,白鷺是那麼悠然。

師:那就讓我們通過生動的朗讀把大家,也把自己帶入那美麗的畫面中吧!(生讀)

生:第七自然段描寫白鷺瞭望也很有韻味。課文最後寫“人們説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嗎”,很能引起思索。

生:這樣就啟發我們思索,白鷺登高到底是在幹什麼呢?

師:是呀,白鷺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頂端,就是小樹的——(生:絕頂),靜靜地向遠處眺望,眺望,它或許在幹嗎?如果給它一個特寫鏡頭你看到了什麼?誰能説説?

生:它或許在領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它的雙眼透出柔和的光芒。

生:它或許在選擇理想的活動場所,眼睛靈活的轉動着,那樣伶俐。

生:白鷺深情地凝視着遠方,雙眼就像一泓深潭。它正等待遠出未歸的同伴。它在心中呼喚:親愛的朋友,你快回來吧!

師:優美的想象,豐富的想象,感人的想象!還可能有更多的“或許”,耐人尋思,叫人回味。想着那雙黑亮的眼睛,讀好這最後一句話。(學生朗讀:“人們説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嗎?”)

師:課文最後雖然是問號,你讀的時候,如果把它想成什麼標點,味道就出來了?

生:第8自然段低飛圖的韻味我還是讀給大家聽吧。(生讀課文第8自然段)。

生:學習這一部分時,我想起杜甫的詩句“一行白鷺上青天”。

師:好,聯繫自己已經有的一些經驗,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想想,課文與杜甫的詩句給我們的感受一樣嗎?

生:杜甫的描寫讓人覺得有氣勢,有力度,令人興奮。

師:剛才我們欣賞了三幅白鷺圖。畫是無字詩,你們感覺這三幅白鷺圖中又流淌着怎樣的詩意呢,或者説那都是些什麼詩呢?將3個自然段連起來輕聲讀讀。

生:畫面是含蓄、飄逸的,就跟江南小橋流水的感覺一樣。

師:你們的意思是説那完全是一種寧靜美?(生思索、看書)

生:不,應該是靜中寓動。白鷺垂釣時目光的敏鋭以及內心的警覺,瞭望時的眼神,都是靜中的“動”。

師:“靜中寓動”,好!這就使畫面更加富於生氣與活力了。提議大家將三幅圖連起來感受,好嗎?(配樂齊讀6、7、8自然段)

師:(總覺得在孩子們精彩的朗讀後應該抒點情,但不知説什麼好!嘿嘿)這般詩情畫意還有人覺得美中不足呢。讀讀第9自然段,你想説什麼?

生:我同意作者的觀點,白鷺本身就是一首歌,不需要再用歌喉添彩了。

生:白鷺的外形如此精巧,生活習性又這般別樣,它就是一首優美的歌。

師:老師這兒有一首詩,作者是現代著名詩人艾青,請同學們欣賞。(出示)像雲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輕/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寧靜/不是天上的仙女/卻是人間的女神/比夢更美/比幻想更動人(學生朗讀)

生:這首詩也是描寫白鷺的,寫得很美。(同學均點頭同意)

師:看來,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題目是《芭蕾舞演員》。再讀,這回你看到了什麼?

生:我彷彿看見白鷺正翩翩起舞,姿態是那樣高雅迷人。

生:我看見白鷺身着白紗裙,悠然又恬靜地微笑着。

生:我聽到音樂緩緩地響起,白鷺就是芭蕾舞演員,隨着優美的旋律用舞姿傾訴自己的情懷。

師:(這裏教師應該動情地為學生的精彩發言感慨一番。)體會得真好。芭蕾舞演員也好,白鷺也罷,都是美的精靈。你們願意拿起筆,寫幾句詩來讚美白鷺嗎?可以仿照艾青的詩句。(學生寫作後交流)

生:“像畫一樣悠然/如歌一般優美/似詩一樣精巧//比白鶴柔婉/比朱鷺輕巧/比蒼鷺清純”

生:“春天一樣輕盈/夏天一樣浪漫/秋天一樣高遠/冬天一樣純潔”

生:“像一道清泉/一縷陽光/自在悠閒//像會唱歌的花朵/會跳舞的白雲/盡情翱翔”

師:情感是詩歌的土壤,你們真心喜歡白鷺,就都成小詩人了。 學到這兒,你們還想説些什麼?

師:作者郭沫若就是現代大詩人。聯繫課文第四自然段,你還想説什麼?

生:我想起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師:説得好!白鷺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看來,生活中確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祝願同學們都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想,現在大家對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肯定有了很深的領悟了,帶着自己的體會來讀。

生:(齊讀)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

師:白鷺如畫、如歌、如詩,它獨具的詩情打動了我們。有人説,世界上的事物,有的因為美麗而可愛,有的因為可愛而美麗,課後想想,白鷺屬於哪一種呢?

王向東(蘇教版小語教材編委 《國小語文研究》主編)感謝周老師讓我也經歷了一次“詩意的旅程”。對於《白鷺》這樣一個語言優美、行文詩化的教學文本,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與之對話的過程中參透箇中的意藴?教者採用精當而富有詩性的教學語言,引領學生放飛想象,指導學生咀嚼品味;學生靈動的思維被激活,發現的火花被點燃,詩意的表述被引發。整個的教學過程就是一首詩,一首老師、文本、學生互動共享的詩。看了這個過程,腦中自然跳出了一個詞:和諧。隨即,我又有了這樣的感觸:都説“教學是一門藝術”,讓第一範文詩意盎然不就是一種“藝術”麼!

有人説,語文的最高境界是詩意。我贊成此説。正因為有詩意,也就有了耐人咀嚼的韻味——既能夠引起我們觀念層面的思考,又可以給我們的具體操作提供借鑑,諸如:到底怎樣的課堂才算是“人本的課堂”?教師這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和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角色意識如何儘快形成?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怎樣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整合?師生共同構建精神的家園對語文教學來説有着怎樣的意義?等等。

當然,在被本課濃濃的詩意和詩情所感染的同時,也有這樣一個感覺:教者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品味語言上下足了功夫,而在內化、積累、遷移語言上稍顯薄弱,對照語言學習的過程和規律就顯得“厚此薄彼”。最後的“小練筆”,固然是課堂的一大“亮點”,若是換作其它內容,以讓學生遷移課文中的語言而不是艾青的詩句,是不是更好一些?這樣,則可將學習語言的過程完整地呈現出來,進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文本語言對孩子語言發展的影響力,讓學生在充滿詩意的教學中獲取文本的人文精神和言語智慧。

崔巒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詩歌、散文教學要啟發、引導學生讀出詩文的意境美、意藴美、語言美。周老師做到了,而且鼓勵學生創造美。周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他在教過《白鷺》以後,有那麼多的學生寫了那麼多優美的小詩,讀了真讓人興奮。可見,這些小詩是孩子們情感的真實流露,是每個孩子的興趣所致,是日常語言積累的釋放。

李鎮西(博士 成都石室中學教師)很認真地看了課堂實錄,感到了周老師課堂的魅力。我甚至想,如果我是他班上的一名學生,那麼上課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他引導學生展開詩意的想象,多麼美!周老師的課堂教學讓我想到了我提出的“共享”觀點。感謝周老師給我的享受。

徐冬梅(江蘇省揚州教育學院教師):這課很有個性。從整個構思來説,從精讀到擴展閲讀再到仿寫,從分段品味到整體感受,思路很清晰。其中精讀是重點,運用了朗讀體會、情景想象、比較聯想等方法,是一節很成功的課。但我認為:⑴太精緻,⑵教學語言,主要指教師的“導語”太成人化、文學化。

具體的:⑴想象白鷺在思索什麼一段很精彩,但沒放開。⑵聯繫杜甫的詩較生硬,我覺得乾脆放在課後讓學生比較、體會,作為一個實踐性的作業更好。⑶引用艾青的詩很好,但很多學生自然產生聯想,認為是寫白鷺的,老師不在開始説明是寫芭蕾舞演員的,我想一定是有意為之,是為了下面的一句總結?這個環節讓學生學着寫幾句詩,很好,有沒有更合適的詩歌呢?寫白鷺的?或者,我覺得郭老的這篇散文是一種虛寫的筆法,能不能找到實寫白鷺也很成功的散文對比,學生一定會豁然開朗:哦,這樣叫實寫,這樣是虛寫。⑷最後能不能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比如讓學生收集一些寫白鷺的詩句,找到白鷺的名畫配詩,等等。⑸有些話,像最後説的,是教師的感悟,而不是學生的感悟,對嗎?

周益民:徐老師指出的問題並非這課的偶然現象,其實是自己一定指導思想下的半自覺行為。

譬如“精緻”。我的教學曾經是在非常精緻要求下鍛打出的,一言一語乃至舉手投足都要細細思量。這固然養成了嚴謹的作風,但也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教學中預設的內容偏多,生成的不夠。在當今開放教學理念的召喚下,儘管認識上緊隨,但操作中似乎總被一根無形的線拉着不由自主地走。

説到“文學化”,這其實是我追求“語文教學是師生詩意旅程”理念而在教學行為上的物化。《白鷺》一文洋溢着詩情畫意,是引導學生語言欣賞的好教材,力圖教學語言的詩化我未覺不妥。倒覺如若遷就兒童現有水平,用語過於稚化,反而削弱了文本的薰陶力。再者,教學不是還有個“最近發展區”原則嗎?

“實寫”“虛寫”的體會很有創意,體現了閲讀教學的“來回”。

徐老師説的課後實踐作業,現在大家用得比較多,更重要的,我以為“開放”應該是兩個維度的,一個是走向生活與實踐,一個是走向內心。後者恰恰是我們忽視了的。這一課我努力在這方面作了嘗試,譬如想象白鷺在思索什麼(可惜尚未操作好)。再如作業設計,就旨在促使學生深入思辯,獲得意味深長的心靈震動。我覺得看似樸素平常,其內在空間卻是廣遠的。

再説“教師、學生感悟”的問題,我以為目前似乎也走入了一個誤區。教師似乎只能遷就着學生的感受,其實作為術業有專攻的教師在文本的領悟上自然有其深刻之處,我們又為何不能讓其成為學生的共有呢?只要方法不是告訴的而是啟發的。

張慶文(山東省博興師範學校副校長):前面的對話雖然只是就《白鷺》一課而言,其實已經觸及到了當前小語教改的一些熱點問題和敏感話題。

首先是“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讀”。目前,這似乎成了一線教師最難把握的問題,講得多了是走老路,讀得多了挺時髦,可又心裏發虛。我想問題就出在我們看問題過於形而上學,只是從“講”和“讀”的量上來評價一節課,而沒有看是如何“講”如何“讀”的,“講”的結果“讀”的結果如何。更有甚者,有的學校竟然規定教師一節課只能講多少分鐘,荒唐之極。就《白鷺》一課而言,我以為教師在講與讀的關係上處理得恰到好處,抓住課文的語言特色,引導學生感受、品味、鑑賞作品那詩一般的語言,身臨其境、如痴如醉,進而引導學生模仿作品的語言風格即興創作。從學生的表現看,獲得了很大成功。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是教師發揮了自己的教學特長,教師對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很高的文學鑑賞力、審美能力以及深厚的語言功底。二是突出了課文本身的特點,郭老的《白鷺》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三是切合學生實際,從學生的表現看,教學目標的設計定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儘管教師講得比較多也比較深,但學生能夠很好地把握理解,能夠產生共鳴。由此,我們評價一節課,不應只看老師講了多少和學生讀了多少,而應看教師、文本、學生的有機結合是否達到了最優化。因為教師、學生、文本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服從於以上三種基本要素,而不是不管教師的特長、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屈從時髦的教學模式。

其次是“教學的精緻化”。我的理解是:教學要追求精緻,如果一個教師不追求教學的精緻,就很難成為一個好教師。但是又不能停留於此。因為一個教師的成長大致要經歷“粗糙(與精緻相對而言)——精緻——天然”的過程。教學之初,由於經驗的缺乏,教學可能會粗糙一些。經過較長時間的磨練,經驗積累的增多,教學逐漸走向成熟,趨於精緻。但這還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再向前,就是渾然天成,爐火純青,隨意上出真境界。這也是我們每一個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又不是每一個教師都能達到的境界。很高興地看到,周老師正在向着這個境界邁進。就我個人的理解,“天然”就是老師可以隨時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水平,創設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個性和風格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着課文和學生的變化而變化的。教學已經進入了自由王國:可以是江南的小橋流水,也可以是塞北的荒原大河;可以是教師的滔滔不絕,也可以是學生的默默沉思;還可以是……。在這裏再也看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跡,而是渾然天成的傑作。

同時,很欣賞周老師對課後實踐作業的理解,走向生活的實踐容易操作,走向內心的實踐容易忽略,而人的心靈又是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舍此,當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損失!感謝周老師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