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部編版國中九年級下冊語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範文4篇 成功達成使命——部編版國中九年級下冊語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範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5W

《唐雎不辱使命》是國中語文下冊的一篇閲讀理解文章,該教案範文以本篇難點為入手,通過詳細解析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閲讀理解能力。

部編版國中九年級下冊語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範文4篇 成功達成使命——部編版國中九年級下冊語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範文

第1篇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複述、翻譯、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體會《戰國策》的語言風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氣,體味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3.外交辭令中委婉含蓄,隱藏着的“潛台詞”的準確理解。

中國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説法。戰國最後十多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消滅了各諸侯國。公元前3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屬小國,在它的宗主國魏被消滅之後,一度保持着獨立的地位。這一次,秦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餌以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張儀入楚,許諾給楚六百里地,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楚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與趙文王交換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懷王的故轍,還是學藺相如的榜樣,與虎狼之秦做針鋒相對的鬥爭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唐雎不辱使命》。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____

(4)以頭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於天(6)天下gǎo___素

4.學生試讀、齊讀,自由朗讀,讀出味道,喜愛上本文。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戰國策》當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

唐雎,也作唐且。魏國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唐雎出使秦國,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終於折服秦王。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使……擴充”。)

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釋成光着)惠┍大王加惠(恩惠)

辱使命:辱沒、辜負易安陵:交換其許寡人:答應大王加惠給予恩惠甚善:好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這樣弗敢易:不;交換因使唐雎使於秦:於是;派;出使故不錯意也:所以;錯通“措”

非若是也:像;這樣雖千里不敢易:即使豈直五百里哉:難道;只,僅僅怫然怒:盛怒的樣子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經聽説

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腳以頭搶地耳:撞;罷了

庸夫之怒:平庸無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倉鷹:通“蒼”休祲:吉凶的徵兆若士必怒:如果縞素:穿喪服色撓:變了臉色;撓,屈服:謝之:道歉寡人諭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讚揚?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易:交換。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貴國的)大面積的土地來換(敝國)小面積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雖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秦王怒氣衝衝地對唐雎説道:“你也曾聽説過天子發怒的情形嗎?”唐雎回答道:“我還沒有聽説過啊。”秦王説道:“天子發怒,可以使屍體倒下上百萬具,鮮血流滿上千裏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雎説道:“大王曾聽説過平民百姓發怒的情形嗎?”秦王説道:“老百姓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走路,把頭拼命地往地上撞罷了。”

5、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韓國、魏國滅亡了,而安陵國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徒:只。

8、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然而,安陵君違揹我的意見,(這)不是小看我嗎?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只(換)面積為五百里的(土地)嗎?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這三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膽識的人啊。(他們)心裏的憤怒還沒有迸發出來,上天就降下徵兆。再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屍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現在立刻)倒下兩具屍體,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的人將會因此而穿上喪服,今天的情況就是樣。

三、作業,根據本文內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閲讀題,明天同學交換做。

這篇文章所記敍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本文記敍唐雎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出使秦國,與兇暴的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終於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經過。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鉅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鋭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説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1、如何理解句中加點字詞:“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秦王説這話的目的是進行恫嚇,從上文“且秦滅韓亡魏”一句來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奪取,只是暫時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現秦王的驕橫。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

*秦王希望你們看清形勢,不要誤以為我們不能用武力奪取。這句關鍵是一個“輕”字,“輕”什麼呢?不是輕視秦王的建議,而是輕視他的軍事勢力。這是秦王故作反問,意思是“諒你們也不敢”,也是驕橫的表現。

3、安陵君:“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兩人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從語氣和態度上看,有如不同?

4、秦王初見唐雎時,是以一種什麼樣的語氣對唐雎説話的?唐雎又是怎樣勸説秦王的?

*秦王顯得很驕橫,以一種指責的語氣對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義正詞嚴地反駁了秦王,有理也有禮。

*秦王開始沒有接受唐雎的勸告,而是怫然大怒,並以天子之怒來威脅唐雎。

6、面對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嗎?他是如何進行反擊的?

*唐雎威然不懼。他以布衣之怒針鋒相對地駁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7、秦王最後是長跪而謝之,説明了什麼?這是從什麼角度來表現唐雎的?

*説明秦王害怕了。從側面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暴的精神。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不求統一。

9、文末説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並且請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嗎?為什麼?

*這是秦王的權宜之計,表現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雎“坐”,是坐下來談,不是放棄吞併。文中所説,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當時秦在軍事的佔壓倒優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

*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説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11、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你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二)、結論: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着“潛台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

*不能。秦滅六國,統一全國,是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弱小的安陵,最終還是抵擋不住秦的統一戰爭的步伐。

2、古往今來,有許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樣,為國家為正義不惜生命。請列舉出幾例。

*屈原直言敢諫,流浪之後憤而作《離騷》,抒發志向。最終投江而死,以身殉國。聞一多在敵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敵人的卑鄙罪惡行徑,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千古絕唱《最後一次演講》。

3、列舉我國曆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蹟。(2分)

4、當今中國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強國,我們在外交上又應當怎樣做呢?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將“伏十二人,沉着、鎮定、堅強無畏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兩者皆為動詞,前“使”:派遣;後“使”:出使)

3.夫專諸之刺王僚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1.非若是也(古:這樣,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斷詞)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換。今:容易,簡單)

5.雖然,受地於先王(古:即使這樣。今: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8.長跪而謝之(古:一種坐姿。今:雙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謝或凋落)

“且秦滅韓亡魏”--“滅”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動用法,使韓國和魏國滅亡,滅稍微牽強點,但亡是可以的。判斷使動主要是看這個詞是後面的賓語還是前面的主語的性質,這裏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為使動。

“請廣於君”--廣,可以看作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擴充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此處的意思是輕視。

“雖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為數量詞活用為名詞,千里的土地,但現在我們不這樣翻譯,其實也理解得通順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因為主語是天子,所以伏屍和流都可以理解為使動,使百萬人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屍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動用法,使……伏流,使動用法,使……流

“亦免冠徒跣”--免,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徒,光??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而存在的,他倆之間生死不容、脣槍舌劍的鬥爭,為作者充公分運用對比手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而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對比着來寫這兩個人物。

這突出地表現在用安陵君來襯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着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這種話只能出處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軟弱,更缺乏才幹,大敵當前,他有見識,會應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找不到走出險地的途徑。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厲內荏(rěn),只要掌握時機,就難一舉而戰勝之。但反過來説,沒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縱然渾身膽識,怕也難有用武之地。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面對一心要吞併天下的強秦,唐雎,這位安陵小國的使者,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國避過了一劫。唐雎確實不辱使命。我們要學習他為真理正義而鬥爭的凜然正氣。

部編版國中九年級下冊語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範文4篇 成功達成使命——部編版國中九年級下冊語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範文 第2張

第2篇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它要求教師從備課、上課到課外輔導,時時處處都應該胸中有學生,心繫其發展。這一道理很好理解,但在實踐中卻不易把握。

我在教授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時總想着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文言文,如何將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上成生動有趣的文言文。正好學校開學初在每個教室裏配備了大屏幕電視,於是我就利用這個直觀、感性的媒介物讓學生從更多的畫面中汲取營養,讓學生學得更豐富更精彩。

在導入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尼克松與周恩來的精彩對話,讓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就對如何得體、巧妙的説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當學生為周恩來機智的回答叫絕時,我順勢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連帶着介紹了課文背得。打鐵要趁熱,我這開頭一個高潮,讓學生覺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麼討厭,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無味的了。

學生都是好勝的,哪怕是成績很困難的學生,他也期盼能在課堂上答對一個問題,得到老師的微笑。接下來,我為後進生提供了一個平台,認真聽課文錄音,給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後考考大家的記憶能力,看看(屏幕上的生字)誰認得多。有了這個激勵,學生在聽課文錄音時就格外認真,這可是以前從未有的,看來這個電腦還起了不小的作用呢!就這樣,學生以空前的熱情走進了唐雎的世界。

?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言文字面障礙很大,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堂課裏掌握重點字詞句,這是一個需要教師仔細斟酌的問題。我在設計這個環節時是這樣考慮的:傳統的四人小組合作翻譯,然後學生講,教師評,已經讓學生練了兩年,如今九年級的學生未必喜歡發言,何不利用多媒體換種新鮮花樣。於是我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自己翻譯,然後屏幕顯示這一節的譯文,找出自己譯錯的地方,最後看着譯文試着背出原文。四個大組輪流背,這樣就等於讀了四遍,背了四遍,而且通過小組競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性。這樣,當我課文結束時,學生也能流利地背出課文了。原先在他們心中可怕的“老虎”已經變成了“紙老虎”。

在分析唐雎與秦王兩為個人物的性格時,我安排了擅長表演和朗讀的同學,303班的高鵬同學和徐高峯同學一個扮演唐雎,一個扮演秦王,他們對故事情節進行了合理的想象和誇張,等於對作品進行了二次創造。他們出神入化的表演,贏得了滿堂喝彩。一個老師不光要自己會教,還要學生會學,否則再優秀的老師也教不出好的效果。我想那堂課留給學生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場精彩的演出了。

這是我個人認為上得較成功的一篇課文,過後一個月,我依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反思一下成功的原因,我認為莫過於以下幾點:

1、教師首先要去掉虛浮之氣。備課時不要只考慮“我在課堂上怎樣才能生彩”,而應確立“我的課怎樣才能使學生學得精彩”的理念,把心中這一“念”自覺地偏到學生這邊。

2、教師從備課、上課到課外輔導,時時處處都應該胸中有學生,心繫其發展。就是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存在發展

3、教師要學會勤於反思。設計完一個問題或活動後,要站在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去考慮可能會碰到的問題或能收到什麼樣的效果。

當然,即使做好了這些,課堂上還可能會滋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我們心中這一“念”時時能從學生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角度去考慮,我想一切問題的結果都會向最好處發展。

第3篇

2、 培養學生朗讀、複述、翻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 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瞭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一、 導入:去年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曾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多方演繹。今天我們要學的是歷一個類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請大家自讀一下這篇出自《戰國策·魏策》的歷史短篇。

1、 自讀後,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其他學生判斷其讀音、句讀是否有誤。

3、 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四人一組,教師輪流指導)

4、 請學生複述故事大意。(其他學生從語氣、語態、是否流暢、描述是否準確生動等方面進行評價)

5、 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揣摩其語氣)

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之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使秦王折服,終不辱使命,這種勇氣和膽識是難能可貴的。而秦王正是在這份膽識的威懾下敗下陣來。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驕縱、虛偽、陰險——“不説”、“怫然怒”

1、 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了解《戰國策》(結合註釋瞭解)

2、 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注:1、《戰國策》又名《十二國策》,記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約二百三四十年的歷史,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國別體史書。(學生只要能瞭解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鮮明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即可。)

2、以上三方面資料大部分由學生講述,教師適當補充。

注:通過演出旨在考察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這是一篇情節性、故事性很強的自讀課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着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並組織學生通過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達到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把握。

從學生活動來看,他們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很高。且對唐雎這樣的歷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衝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投入排演課本劇的積極性也是很高的。他們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鮮明的性格。通過揣摩秦王與唐雎的性格反差,達到對課文主題的把握。

一部分學生還通過課下資料的蒐集,找到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文學常識。如有的學生蒐集到了課文中三刺客的詳細資料,甚至還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歷非常的刺客資料。有的學生則蒐集了有關課文出處的資料。這對教學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補充,同時也是對學生資料檢索能力的鍛鍊,更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4篇

?戰國策》是末年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着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併安陵,於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①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 ) ②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②“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③“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2.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能準確地

3.請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要求:在準確的前提下,能複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質。)

4.學生分角色讀課文。(敍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⑴演讀分兩組,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讀內容分別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讀地點設在講台。

⑷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為單位讀一段課文,每讀一句,翻譯一句,把握關鍵詞。

第二部分(第2.3段)寫與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這場鬥爭有兩個回合,可分兩層。

①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於好心嗎?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請恰當推測一下。 ③安陵君用什麼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①細讀秦王對唐雎説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麼態度?安陵君對他又是什麼態度?

④注意比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異同。

(三)請你仿照上面的問題,針對第三段第四段各設計兩個問題:

①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説明。 誇張: 排比: 對偶: ③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呢?

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説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①“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秦王的外強中乾;

②“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

這篇記敍文,寫了唐雎 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