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十則人教七上5篇 《論語》與現代教育融合:人教七上倍受推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6K

本文將以《論語》十則人教七上為主題,介紹該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論語》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文化遺產之一,被譽為儒家經典之首。通過展現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我們可以深入瞭解道德倫理、教育思想等重要的價值觀念。本篇課文選取了十則語錄,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良好的品德修養。

《論語》十則人教七上5篇 《論語》與現代教育融合:人教七上倍受推崇

第1篇

①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説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鉅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着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並用多媒體展示: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説明理由。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温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②選作:課外閲讀《論語》,瞭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儒家學説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説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嶽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今天初步瞭解到關於《論語》的思想內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説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後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並板書:死而後已、温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後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裏常引用這本書裏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後已。◆知松柏之後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①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①背誦課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温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②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請同學自由發言,説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麼學習方面的道理.

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餘下的課文。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説明。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後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鑑、參考。

3.培養勤學好問、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國小學習已經七年了,關於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學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有關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1.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並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⑴通假字:①不亦説乎:通假字“説”,本字“悦”,愉快。

②由,誨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聰明,智慧。

①而:表順接關係,相當於“並且”等,如:“學而時習之”、“默而識之”、“温故而知新”。

錶轉接關係,相當於“卻、但是”等,如“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憑藉,如“何以謂之‘文’也”;用來,如“以思,無益”;因為,如“是以謂之‘文’也”

論:論語 樂:不亦樂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捨晝夜

⑷流傳至今的成語:温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讀完課文後,你感到最精彩的語句有哪些?請給大家展示一下,並説明你喜歡的理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學生理解不當的地方並適當點評)

敏而好學——好學不恥下問——肯問,善問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學而時習之——按時複習温故而知新——總結複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3.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讓學生自由談)

4.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5.“温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結束語]《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嶽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十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其中第四、六則是講學習態度,第二則、第三則講學習方法,第一則、第五則既講學習態度又講學習方法。

聯繫自己的實際,結合學習《〈論語〉十則》,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啟發。

《論語》十則人教七上5篇 《論語》與現代教育融合:人教七上倍受推崇 第2張

第2篇

3、理解詞句的意思。滲透學習要温故而知新,善於思考的行為品質。對中國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有一個大概的瞭解,並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產生興趣,由此產生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

故事引入: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猜猜,什麼意思。

探討學習論語的步驟。提示:可以參考古詩的學習方法。

多種方式檢查學生讀書。本班已經預習,有些小組已經檢查。重點落在朗讀的停頓、字音的檢查上。着重“罔”和“殆”的意思,同時記住這兩個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3篇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着“點讀”課文註釋。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説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説話,要説説為什麼喜歡它。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①用於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於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請同學自由發言,説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麼學習方面的道理.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餘下的課文。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4.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説明。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後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鑑、參考。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具體做法是在閲讀理解的基礎上,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分為作家作品、成語、名言警句難句翻譯等)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國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第4篇

① 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説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1、導入: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閲讀)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複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説明理由。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説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儒家學説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温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2、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第5篇

本課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語言簡練,含義深遠。學習時要熟讀,深思,牢記。

子②曰: “學而時習③之,不亦説④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學而》)

曾子⑦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⑾乎?傳⑿不習乎?”(《學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⒁,思而不學則殆⒂。”(《為政》)

子曰:“由⒃,誨女⒄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⒅。”(《為政》)子曰:“見賢思齊焉⒆,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⒇,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21)也。”(《子罕》)

子曰:“其恕乎(2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衞靈公》)

①〔《論(lún)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 551椙?/font>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zōuyì)(現在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⑦[曾子]即曾參(前505——前436),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 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孔子的學生。

⑩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⒀〔温故而知新〕温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⒃[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卞(現在山東泗水)人。

⒅[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

⒆[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齊,相同。

(22) [齊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一 看註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 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