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十則人教七上4篇 《論語》學習指南:深入解讀十則人教七上,拓展思考視野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25K

本文主要介紹了教育教科書《論語》中的十則人教七上內容。《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以語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十則人教七上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孔子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準則,以及對於教育的重視。通過研讀這些內容,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教育思想。

《論語》十則人教七上4篇 《論語》學習指南:深入解讀十則人教七上,拓展思考視野

第1篇

本學期的課程以《先秦諸子散文》為主,《先秦諸子散文》的內容編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為主,對儒家思想的學習當屬《論語》最為重要。

上學期末,我們文科三人組便開始研讀《論語》選文,感慨於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於當前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以及“國學熱”的興起,我們決定在下學期的教學中,以學習儒家思想為主,將《先秦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選文列入教學計劃,其中《論語》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選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學期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啟發學生深入挖掘《論語》中孔子思想的時代意義是我們一直探討的問題。這七篇文章中分別涉及了孔子在從政、為人、處世、處事、教學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選文均是《論語》中的精華,且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學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難度,在理解文本內容、挖掘思想價值方面更是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一直處於探索的初級階段,課堂效果也未達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內涵”的程度。伴隨着新學期的教學改革,課堂進入了學生“發問、提問、釋疑、質疑”的新階段,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有問有答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推進了《論語》的教學工作。

經過七節課的打磨、交流,學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們引導的方向在轉變。學習的方向逐漸從探究字詞翻譯轉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內容以及聯繫當下的現實意義。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當下的課堂側重的是對《論語》思想的解讀,文言字詞積累放到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這兩個環節還有解決不掉的疑難字詞,這則是妨礙學生理解文本的重點字詞,則可以放到“展”環節展示,以待其他同學解答,對有些字詞我們甚至大膽放過,不去過分探究。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的《論語》選文,所有的譯文及關鍵字的釋義都在教材的課下注釋有所標註,因而不必字字落實地去翻譯,否則會讓自己陷入簡單重複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講解,過多的解釋字詞,解讀文本思想成為了課堂的雞肋,可有可無,或匆匆略過,點到為止,使語文課成為了功利化的得分場,而失去了學習語文、品味經典的意義。

學生對文本分析越來越深入,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有探討的價值,促使我們在備課時更為充分。為了能用精妙的語言點撥學生於困頓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語言更精煉、更深刻。我深深體會到了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便應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學生問道“克己復禮”的“禮”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禮”,那“禮”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呢?孔子談到“仁”,又談到“禮”,那“仁”與“禮”的具體關係是什麼呢?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的不僅是應變的能力,更是對自身文化積累的考驗與挑戰。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當是孔子,而《論語》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載體,是聖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第一代表,是無人能取而代之的"萬世之表"。然20世紀的中國,文化激進主義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響徹雲霄,孔子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文革”批林批孔,孔子進一步成為了保守、倒退、反動、復辟的總代表,是千古的罪人,傳統文化也逐步處於革滅殆盡之際。不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以來,讀《論語》的人越來越少,受儒家文化的薰陶並將之奉為生活準則與信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傳統在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斷層。因而,當《論語》出現在高中課堂時,在師生傳統文化根基都極其淺薄的情況下,師生能否重新重視學習《論語》的意義,並努力完善自身的傳統文化積澱,這是時代的要求,是文化的呼喚,是極其必要的。

在社會深刻轉型,各類思潮泛起,利益多元交織的今天,新一代的青年已經能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傳統文化的觀點,他們能夠取其精華,修身踐禮。國學文化不應成為政治的工具,而應以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去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論語》十則人教七上4篇 《論語》學習指南:深入解讀十則人教七上,拓展思考視野 第2張

第2篇

教學目標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積累成語、格言、警句。00教學重點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韻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

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

?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t;論語>十則》。

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

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整體感知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説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並用多媒體展示: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閲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温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作業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選作:課外閲讀《論語》,瞭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儒家學説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探究學習後五則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説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嶽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説出理由。

教師在學生交流後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並板書:

死而後已温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背誦課文作業

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3篇

2.學習古人勤學好問,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

第二課時,講評練習,教學第四、五、六則,總結思想意義。

2.在學習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進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教育。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50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經周遊列國、終不再任。晚年致力於教育,是第一個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還整理《詩》《書》,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説。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迷信鬼神的活動採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意義的見解。

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極大。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學而》) )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子曰”:子,古代用作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這裏可譯為先生、老師,指孔子。孔子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學了、學過,後面省略了學的內容;而,順接連詞;時,按時,時時;習,温習、實習;之,代學習的內容。學了(什麼),按時温習它,不也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裏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瞭解;而,轉折連詞;愠,惱恨、怨恨;君子,這裏指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別人不瞭解(我),可是我卻不惱恨(他),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這一層表明了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温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這一層表明了學須有友。《禮記•學記》中説:“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遠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於學業進步,自然成為樂事。這一層講的是朋友間虛心互學的學習態度問題。

這一層直接表明了個人修養的問題,其實也表明了學習態度的問題。《論語•憲問》篇孔子説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幫助體會這一層的含意。這一層含蓄地表明瞭學習要有不求人知、全在進德修業的正確態度。

5.教學第二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朗讀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温,温習;故,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以,把,後面省略了代詞“之”;為,作為、當作。複習舊知識,能夠領悟新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這一則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這裏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悟到新的內容,即知識的擴大。這裏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複閲讀,而是在不斷複習的過程中,思考探究,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6.教學第三則。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順接連詞;思,思考;則,就;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只是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闡明瞭學習與思考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係。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這見解是很精闢的。

7、教學第四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貢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以何。為什麼,憑什麼;謂之,稱他。子貢問道:“孔文子(諡號),為什麼稱他為‘文’呢?”“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敏;好(hào),喜愛;恥,把……當作恥辱;下問,問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因此(他的諡號)稱他為‘文’”。

這一則中,孔子對弟子進行了什麼教育?表明了學習上的什麼問題?

這裏孔子借回答子貢提出的問題,教育弟子既要勤學,更要好問,要敢於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表明了在學習上要有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的態度。韓愈在《師説》中説:“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意思是説,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請教官職的名稱,向萇弘請教關於音樂的事,向師襄學過彈琴,向老聃問過“禮”的知識。這些人的學識和個人修養都不如孔子。這正是孔子對子貢答話的很好的註解。8、教學第五則。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默默地;識(zhì),記住;之,它,代所學的東西;厭,滿足;誨,教導;何有,有何,有哪一樣;於,在;哉,歎詞。默默地記住學過的東西,對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誨人從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翻譯: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説:“對我來説,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説:“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裏説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説:“(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邊歎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衞靈公》)

翻譯:孔於説:“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第4篇

① 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説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1、導入: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閲讀)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複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説明理由。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説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儒家學説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温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2、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