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中班科學課教案模板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22W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中班科學課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參考。

中班科學課教案模板6篇

中班科學課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冬天的用具,知道他們給人們保暖或帶來温暖。

2、關心周圍的科技產品,學習用打勾的方式記錄自己家裏的家用電器。

3、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瞭解一些簡單的常識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筆

2、圖片:古老的碳盆、暖手爐、熱水袋、火爐、空調、電熱毯。

3、幼兒自帶冬天的用品。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出冬天的保暖用品。

1、天冷了,怎樣使自己的身體不冷?你身上那些東西是冬天用的保暖用品?

2、你還知道哪些冬天的保暖用品?他們使用什麼材料做的?

二、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

1、圖上有哪些冬天的用品?他們有什麼用處?

2、總結:棉衣、棉帽、圍巾具有保暖的作用。空調、火爐、取暖器有取暖的作用。

三、幼兒講述自己帶來的用品,進一步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冬天的用具。

1、它是什麼材料做的?怎樣使用?怎樣幫助我們取暖和保暖?幼兒示範方法。

2、引導幼兒瞭解各種取暖用具不同的發熱反覆法及不同的用法。

3、火爐用煤碳取暖;炭盆用木炭取暖;電熱毯用電取暖;熱水袋用熱水取暖。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

1、還見過哪些取暖用具?他們怎樣發熱?怎樣使用?

2、為什麼要使用各種各樣的取暖用具?你喜歡哪種用具?為什麼?

3、長大以後,你想發明什麼樣的取暖用具?

4、觀察圖表,打勾記錄。

五、初步建立自我保護意識,教育幼兒安全使用各種取暖用具,防止燙傷、燒傷,使用電器時要在成人的指導下使用。

中班科學課教案篇2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探索動物睡覺的祕密。

2、嘗試用動作表現不同動物的睡覺方式。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活動準備:

動物睡覺的課件、歡快、輕緩的音樂各一首活動重難點:瞭解不同動物的睡眠方式,並用動作表現活動過程:

一、照片激趣。

師:"小朋友中午睡覺了嗎?"幼兒:"睡了"師:"你們知道自己睡覺是什麼樣子嗎?"(幼兒互看笑着搖頭)師:"老師拍了幾張照片,一起看看。"(教師用電腦放幼兒午睡照片,引導幼兒觀看。)師:"人要睡覺,動物睡覺嗎?"(有的説睡覺,有的説不睡覺。)師並進一步激發:"你看過動物睡覺嗎?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幼兒a:"我知道馬站着睡覺。"幼兒b:"我家的貓會睡覺。"二、觀看圖片,交流經驗。

師:"老師準備了一些動物睡覺的圖片,你們和好朋友一起看一看、説一説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幼兒結伴欣賞動物睡覺的圖片,交流已有經驗。

師:"請小朋友説説:你知道哪些動物的睡覺方式?"三、觀看課件,瞭解各種動物睡覺方式。

師:"小朋友説的對嗎?我們看看課件。"點擊課件《動物怎樣睡覺》。

1、師:"動物睡覺的時間一樣嗎?"(幼兒搖頭)"我們看看。"教師點擊課件中的"白天""黑夜"。

師:"這裏,哪些動物白天睡覺?哪些晚上睡覺?"幼兒猜測完,教師"對嗎?我們試試。"點擊課件。歸納總結。

2、師:"動物睡覺的地點一樣嗎?"(幼兒説"不一樣")教師點擊課件,説説動物在哪裏睡覺。

3、師: "動物睡覺的姿勢一樣嗎?"教師點擊課件,請幼兒説説他們都是怎樣睡覺的。

4、師:"這些動物為什麼要這樣睡覺?"幼兒猜測,師幼共同交流:為了時刻注意外界動靜,提高警惕,保護自己。

四、遊戲:看誰學得像(1)教師設置情境交代遊戲規則:天黑了,有的小動物要睡覺了(播放抒情輕緩的音樂),小朋友模仿動物睡覺,睡覺時必須安靜。天亮了(播放歡快的音樂),小動物們趕緊起牀了。

(2)教師組織遊戲,播放音樂。

五、教師教育幼兒從小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正確的睡眠姿勢。

活動延伸:幼兒回家後和父母一起模仿動物睡覺的動作,比比看誰學得像。

教學反思: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和動物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保護動物應該從娃娃抓起。基於此,我設計並組織了本次活動讓幼兒瞭解動物的生活習性,激發幼兒關心、愛護動物的情感。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作為孩子來説,動物是他們最喜歡的。因此我在選題上佔了優勢。活動開始我讓幼兒看一下自己是怎樣睡覺的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通過看課件瞭解許多動物的睡覺方式,並讓幼兒模仿感受。幼兒模仿的很形象。在活動中幼兒通過教師及課件清楚的知道了為什麼動物採取不同的睡眠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中班科學課教案篇3

設計思路:

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如果活動設計僅僅停留在讓幼兒瞭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着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逐漸減少,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活動設計既要為幼兒提供邊操作邊思考的機會,又要注重培養思考的有意性,培養幼兒先預測(思考)再操作。操作後讓幼兒多講述、討論,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

活動目標:

1、知識: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

(1)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實驗。

(2)能與同伴溝通、交流與合作來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情感:

(1)樂意參加探索沉與浮的小實驗。

(2)初步形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重點: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活動難點: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臉盆,盆裏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每組裝滿水和空礦泉水瓶各一個、橡皮泥、石頭、雪花片、樹葉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張記錄紙,一隻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它們就躲在你們的椅子下,找出來看看是誰呀?

幼:是鑰匙、小木塊、玻璃球?

二、實驗:沉與浮

1、教師示範:教師取一塊雪花片請幼兒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裏會怎麼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幼兒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教師指導:你們猜雪花片放在水裏會怎樣?你們每人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來的,那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你認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2、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幼兒按意願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

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後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3、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後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並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三、提升實驗

(一)怎樣使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

1、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頭寶寶是好朋友,他們想在一起在水裏做遊戲,讓我們來幫幫他們,好不好?幫幫瓶子寶寶,讓他沉下去。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小朋友們,同一個瓶子寶寶,不裝水時浮在水面上,裝滿水後,就沉到水裏了。為什麼呢?

4、教師總結:不裝水時,瓶子寶寶很輕,所以浮在上面;裝滿水後,瓶子寶寶變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麼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師:小朋友們,我們剛剛讓瓶子寶寶和石頭寶寶在一起玩了,他們玩得好開心。可是,還有一個物品寶寶需要你們的幫助,看,橡皮泥寶寶和樹葉寶寶是好朋友,他們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讓我們來幫幫他們!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現在橡皮泥寶寶能和樹葉寶寶一起玩了,他好開心。可他有一個問題想問小朋友們"我的體重沒變,當我團成球狀時,我沉在底下;當把我做成船的形狀時,我就會浮上來,為什麼呢?"

4、幼:……(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讓幼兒思考、交流和討論1—2分鐘。到時如果幼兒還回答不出,老師再加以引導。)

5、教師總結:當橡皮泥寶寶是球狀時,

活動延伸:

1、師:小朋友們,老師這裏還有一個物品寶寶,小朋友們看是什麼,小朋友們猜猜看——寶寶放到水裏是沉,還是浮呢?

2、幼:……

3、教師總結:老師也不知道——寶寶是會沉,還是會浮。其實,小朋友們,我們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大家不知道它們在水中是會沉還是會浮,小朋友們回去以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什麼東西在水裏是沉還是浮。

活動反思: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學生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特別是我們農村國小更是為培養學生科學科學素養和能力在不斷地探索。

就拿《沉與浮》這一課教學來説,在教學中我結合“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採用“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得出數據→得出結論→再運用到實踐中”這六個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得出的結論證實了有的同學的猜想是對的、有的同學的猜想是錯的。但是我感覺這個探究過程更像是驗證過程了。而且學生在彙報實驗數據時我只讓兩個小組上來彙報,沒有收集所有小組的實驗數據,這樣我在帶領學生進行數據分析時就不容易把數據轉化為證據。

整節課的環節是由學生先猜測,然後我們大家一起動手做實驗證實,從而發現物體沉與浮的祕密,通過各種不同的材質,讓學生不斷的大膽想象,最後再集體歸類總結,有哪些東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東西會沉的。

本次活動通過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説一説幾個步驟,經歷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樂趣中體驗,動手中發現,達到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活動中,學生做實驗的實間偏長,導致後來在做總結的時候就弄得有點倉促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合理安排整個活動過程。

中班科學課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到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

2、初步嘗試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3、激發幼兒對顏色的變化活動產生興趣,體驗探索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裝有紅、黃、藍顏料的礦泉水瓶每組一份;一次性透明杯人手四隻;裝有黃色顏料瓶一隻;紅、黃、藍、三原色顏料若干;色卡紙若干;演示記錄卡一份;操作記錄卡人手一份;棉籤若干;

2、經驗準備:認識顏色、熟悉葉子、橘子、茄子的顏色。

活動過程:

(一)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1、師:“小朋友魔術有沒有看到過?今天呀!老師也來當一回魔術師,給你們變個魔術好不好?”

2、師:“那你們先看看老師這有瓶什麼顏色的水?”(黃色)。“是黃色的哦,好了,小朋友仔細看清楚了,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咯!千萬不要眨眼睛喲!”“好了!我們一起來喊一二三,好不好?一,二,三,變成什麼顏色拉?”(綠色),教師搖晃瓶子,請幼兒觀察。

3、教師揭開謎底,將藍色和黃色混合就會變成綠色。

4、師:“誰看出魔術師是怎樣變魔術的呀?他怎麼變?最後怎樣?”(分別請幼兒來講述)

(二)幼兒第一次嘗試活動,自由探索顏色的變化。

1、師:“你們想成為魔術師嘛?你們想不想也去變一變呢?”“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請你們隨便選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看看,你選的兩種顏色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呢?”“不過當魔術師有個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顏料塗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2、幼兒分四組進行操作,每人取兩種不同的顏料少許,放在杯子中輕輕搖晃,觀察顏色變化。

3、和身邊的同伴進行交流自己的發現,相互比較各自變出的顏色。

(三)集中交流:我的發現,

1、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師:“魔術師們,誰來説説你變出了什麼顏色,怎樣變出來的呢?(幼兒講述)教師邊出示操作相應的塑料色卡,相重疊邊念兒歌:紅和黃手拉手,變出橘黃色畫橘子;黃和藍手拉手,變出綠色畫葉子;藍和紅手拉手,變成紫色畫茄子。

2、師:“還有哪些小朋友也變出了綠色?”同樣方法展示橘黃色、紫色的變化過程。

3、引導幼兒互相觀察,發現各自顏色的不同,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索活動的慾望。

師:“魔術師們,你們還想不想變呀!”,出示記錄卡提出要求:把自己變得結果記錄下來。

(四)再次探索操作,嘗試記錄。

1、幼兒再次回到小組操作,教師指導操作,並注意引導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2、把做好的記錄卡展示到“顏色變變變”的牆上,感受自己探索的喜悦。

中班科學課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嘗試利用替代物來構建紙橋。

2、探索使橋面牢固的方法,並進行記錄。

活動準備:替代物若干(如:厚薄不一的紙、積木、紙杯、書、紙盒、塑料瓶等)記錄表 筆 橋的圖片若干前期經驗準備:觀察並討論過橋,對橋的功用及種類有所認識

活動流程:

一、各種各樣的橋

和孩子一起回憶我們認識及看見過的橋。(對橋的構建部分、各種造法更清晰的認識,為後面的造紙橋做下鋪墊)

1.上次我們通過觀察、收集資料認識了許多橋,你們還記得嗎?(在老師象徵性的提問下,出示橋的圖片)如:有一座橋,橫跨浦西與浦東,橋面就象大旋渦,説説是什麼橋呀?-------南浦大橋

2.橋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我們更要感謝這些造橋的`人們,那今天你們想不想也來當一回造橋人呢?

二、造紙橋

1.介紹材料

看看我們造橋有些什麼材料,可以怎麼使用呢?(請個別幼兒説説自己的造橋想法)

2.鼓勵幼兒使用所提供的材料進行構建。

1)橋面要牢固,比比誰的橋面載重多。

2)根據記錄表記錄下實踐的過程及結果。

3)可嘗試使用不同材料構建,看看你會發現什麼小祕密。

3.交流與分享

1)請個別孩子來展示作品,並説説根據記錄的內容説説栽重量。

2)小結:你們看了小朋友的演示,及自己的實踐、操作,發現了什麼小祕密或小問題嗎?

A平面橋及弓形橋的載重量

b厚的橋面與薄的橋面的栽重量

4.大家來動腦,怎樣使薄的紙也和厚紙橋面栽重一樣呢?

三、延伸:

我們將把這一問題帶入區域活動中進行探究解決。

中班科學課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交流有關西瓜的經驗和疑惑,對西瓜產生科學探索的慾望。

2.通過實地觀察和詢問,瞭解西瓜的一些生長習性,豐富感性經驗。

3.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養成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科學態度

活動準備

記錄表人手一張(分為疑問、答案、新發現三部分)、筆、和常樂西瓜種植地進行參觀前的聯繫。

活動過程

1.互相交流,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

師:西瓜是我們小朋友最喜歡的瓜果,那麼,關於西瓜,你們知道一些什麼祕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裏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黃西瓜、紅西瓜,還有無籽西瓜。

西瓜是長在地上,不是長在樹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劑,不好吃。……

2.鼓勵提問,瞭解幼兒想知道的。

師:你們説得真好!那麼,有關西瓜,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呢?

幼:西瓜有沒有根?

西瓜為什麼長在泥土裏,不是樹上?

為什麼西瓜裏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為什麼西瓜會有那麼多的汁?

西瓜的葉子是什麼樣的?

西瓜是怎麼長出來的?……

師出示記錄表,請幼兒用簡單的圖象、符號把自己的問題記錄在“疑問”一欄中。

3.參觀西瓜地,觀察詢問,豐富有關西瓜的經驗。

教師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安排專人進行集體介紹,然後請幼兒自由觀察農民伯伯(阿姨)的勞動,邊觀察邊提問。

邊觀察發現,邊完成記錄表的另外兩欄:答案和新發現。

專門的介紹員對他們的種植地(暖棚種植、西瓜的營養價值、西瓜的經濟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紹,幼兒邊聽邊做適當的記錄。然後請幼兒提問,介紹員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來我們來到大棚裏面,自由觀察,這是幼兒最投入、最喜歡的,在這裏,他們有了太多的意外發現和驚喜。

他們看到一個奶奶在剪枝,就連忙問:“綠綠的枝條長得這麼好,為什麼要剪掉呀?”奶奶告訴我們:“枝條太多了,會吸收掉很多的營養,所以要剪掉一些,這叫整枝。”這時,奶奶順手把一個比拳頭小一點的西瓜也摘了下來,正好被樂樂發現,奇怪地問:“西瓜怎麼摘下來了呀,它還要長呢。”另外的孩子也湊過來説:“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説:“一棵西瓜上可以結出許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能長得又大又甜。”

一位大媽手裏拿着花,正在那裏擺弄着,潔潔大叫起來:“哎呀,怎麼把花采下來了呀?”大媽一邊説一邊讓孩子們圍攏仔細看她:“這是人工授粉。”我假裝驚奇地説:“原來花也分爸爸和媽媽,讓他們相親相愛手拉手,才會結出西瓜寶寶來。”

當他們發現西瓜一個個吊掛在那裏,又爭論起來:“西瓜不是長在地上嗎,怎麼長到樹上了呢?”我引導孩子仔細看,到底是不是樹,他們發現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紹説:“這樣的西瓜長起來會很好看,而且不會被地上的蟲子傷害。”

在另外一個暖棚裏,幾個農民正在採摘、裝箱,我們趕緊跑過去,請他們介紹辨別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爺爺倒是很熱心,很仔細地介紹了辨別的方法,最後,我想,反正接下來還要用西瓜開展活動的,還不如在這裏買一些西瓜回家,於是,孩子們在這些農民的帶領下,都去親自彈瓜聽聲,採摘了一個西瓜,高興、圓滿地結束了這次參觀活動。

4.互動交流,分享各自探索發現的結果。

利用記錄表進行分組討論交流。

回放參觀時拍攝的照片,和幼兒一起回憶經歷,幫助幼兒梳理獲得的經驗。

教學反思:

讓幼兒説説關於西瓜的祕密和問題,幼兒就能更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因為經驗和問題是孩子對科學的興趣點,是科學情感體驗的開始,是對科學本身探索的.開始。

把幼兒帶到現實生活中去參觀、觀察、詢問,有利於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豐富他們多方面的知識,提高觀察的興趣,帶着問題、帶着記錄紙去參觀,使活動更具有目的性,這是一種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將更有利於開發孩子的潛能。

一次外出參觀活動,解決了幼兒心中的許多疑問。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思考,在觀察中學習,在探索中尋求答案。可見,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教育資源,開發幼兒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