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孔乙己》讀書心得範文5篇 《孔乙己》:書籍中的友誼與温暖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1W

《孔乙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經典小説,由魯迅先生創作。通過描寫一個落魄的京劇丑角孔乙己的悲涼人生,作者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悲苦與無奈。本文將結合讀書心得,以感悟孔乙己的命運所藴含的人生哲理。

《孔乙己》讀書心得範文5篇 《孔乙己》:書籍中的友誼與温暖

第1篇

魯鎮的咸亨酒店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高大身材,青白臉色,皺紋夾傷痕。之乎者也,固執己見,落眾人笑柄。當他穿一件好似十幾年沒洗過的破布長衫出現在店裏櫃枱前,眾人都提了精神,因為人人都可以捻起這個讀書人的一點笑話作為談資,這時連空氣都變得快活起來。

他不過是沒錢吃飯喝酒,不過是説些叫人聽不懂的話,不過是又跑去偷竊被人給打了,在那樣混亂不堪,人人求自保的環境裏,這些算不得稀奇事兒,唯獨他在眾人笑裏來,笑裏走。窮人不笑窮人,人笑他窮而死要面子,十年如一日穿着的長衫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長衫,他不曾脱過,他不想脱,他也脱不掉。何以使他對長衫情有獨鍾?

店中人笑孔乙己臉上的傷疤,這一定又是偷盜被打了,他卻理直氣壯,讀書人偷書不能稱之為“竊”,這句極富諷刺意味的話至今仍被人品味。他是讀書人,讀書人哪個不穿着長衫?但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中,也沒有功名利祿,誰認可他讀書人的身份?

只有他自己。他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教條,他硬是要將自己塞進社會的上流。他以為穿長衫就高人一等,所以偷書也不能稱作竊,至於傷,倒像是值得炫耀的捍衞高尚人格的標誌。他既要做為人尊敬的讀書人,又難以將生活過得真正的亮堂,所以穿着長衫來麻痺自己,逃避現實,活在泡沫般的夢境裏。

幸運的是,他並不單純是個穿長衫,同街頭混混混為一談的人,長衫也帶給他為讀書人的原則和善良。來店裏,他從不賒賬,間或沒有現錢,他也會在小黑板上記一筆,不出一月便能還清。他教小孩子們認字,窮困潦倒的他買茴香豆,一顆一顆分給孩子們吃。咸亨酒店裏,多的是比孔乙己有錢的人,可是除了他,誰還給孩子們買茴香豆?當孩子們吃完,眼巴巴地望着他時,他笑眯眯地拿起書讀,一個和藹的老頭躍然紙上。或許是這身長衫,讓他在面對孩子和學問時,釋放出他壓藏已久的責任與擔當,重新喚醒他關懷天下的大情懷,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讀書人。

世人都説他迂腐至極,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恰恰以為,長衫又是他爭的一大證明。

沒有得到科舉的認可,所以長衫是他苦讀的唯一見證。平凡而貧窮的孔乙己如何能輕鬆放下科舉失利的悲痛,他不甘。他卑微地向社會討求最後一點自尊,無論如何不肯放下讀書人特有的清高本質。即使沒有經濟來源,也不願靠勞動賺取錢財,他寫字是為了做學問,而不是拿去賣錢。他當然明白自己的境況,長衫給他的幻境又能維持多久?當他飢餓疼痛地趴在酒店門坎上,渴求一杯温酒時,掌櫃的只記得他還欠着錢。孔乙己期盼用一身長衫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換來他人的尊重,拼命地在黑暗社會裏爭得自己的位置,可是連這點自尊也被蹂躪踐踏。終於他閉上了眼睛,不用再這麼疲憊。

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孔乙己的可憐。長衫給他帶來的,是令他不至於苟且的微弱自尊,是燃起他內心責任的火苗,也是世人的唾沫與嘲笑,還是捆綁他直至死亡的枷鎖。

《孔乙己》讀書心得範文5篇 《孔乙己》:書籍中的友誼與温暖 第2張

第2篇

知道魯迅先生的人,多少對他的作品有些瞭解,多少也知道一點兒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該知道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名字,出於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這並不是他的真實姓名。一個連真實姓名都沒有的人物,無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註定了孔乙己命運的“可悲”。

從孔乙己出場,整篇小説就帶上了些諷刺和悲劇色彩,而且越往後,這種諷刺和悲劇就越明顯。一部優秀的小説,它的意義和價值是要靠讀者細細品出來的。孔乙己的“悲”也是讀者悟出來的。有人初讀這篇文章時,是笑出聲來的,所以全文一定會有一個“誤導”讀者的地方。《孔乙己》中,這個地方已經被提示得很明顯了:一個悲劇小説中,從頭到尾,各行各業人的笑聲。悲劇裏的笑,顯然有那麼些不自然,又是那麼刺耳,卻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我們不知道孔乙己年輕時的樣子,但至少,他現在是悲慘的。在無情的科舉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讀聖賢書”,而且書的數量還是有限的,也是由於科舉,導致孔乙己只重視課本,輕視勞作,甚至是排斥勞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懶做”的惡習,於是錢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為越來越多,被人們嘲笑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個死循環,最後困死在這個漩渦裏。我也無法判斷究竟是該斥責他,還是同情他。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這首歌,以笑聲開始,又閉幕於笑聲之中。“孔乙己總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回過頭,看看悲歌中的笑聲。老闆打趣孔乙己時,戳其軟肋,以尋求自己的快樂。由此,看來這個老闆並不高尚。而圍觀的羣眾,也是一個勁地起鬨。在這個勢利、冷酷的年代,是不會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宣揚正義的。他們的良知跟着笑聲灰飛煙滅。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們是天真無邪笑鬧無心的。這也是小説給人些許温暖的幾個地方之一。孩子們是可愛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們的身上。而敍述者“我”,也是一個孩子,同樣不乏同情之心。

再讀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來。因為雖然孔乙己的悲劇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為冷酷無情的社會和罪惡的科舉制度。但願這種笑聲我們永遠不再聽聞。

第3篇

孔乙己的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穿着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着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卻總能記起他,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去記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記它。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説是平易近人,也有那麼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為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罷,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眾?或是沒有空,正在忙着往腰包裏塞錢,或是根本不願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民,又怎能關心到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到別人了,但是,卻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帶來的是,是利還是必,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多,更不希望漠視人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越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第4篇

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又或許是命運的捉弄,選擇了你,成為最不幸的人,你是別人嘲笑的把柄,是科舉考試的僕人,是千千萬萬深受迫害的文人之一,你就是孔乙己,

為什麼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通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己“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知道,你其實是在欺騙自己,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麼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麼要捨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麼要為自己的“偷”而找藉口呢?你確實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麼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櫃”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悽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知道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同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為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註定?若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對你説:“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脱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麼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脱科舉對你的殘害?

但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説、去笑,儘管那使你難堪,難道面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後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願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希望你能永遠脱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彷彿遺憾什麼、惋惜什麼、又彷彿虧欠孔乙己什麼。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悽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醜陋的社會。

第5篇

結束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的教學後,頗有感受,課餘得些體會,筆錄如下,敬請各位老師斧正。

孔乙己者,不知何許人也。旁人常議,乃知其幼時天資聰慧,遂拜師於私塾,潛心苦讀四書五經,以求功名。然功名未得,卻迂腐之至。常以聖賢居之,不思營生,當婚未娶,孤寂一生,至死孑然。悲哉!

與之謀面,乃半百之人,天命定也。其生活窘迫,瀕臨絕境。常食不裹腹,衣不敝體,為求温飽,時有偷竊之舉而遭毆打,乃至遍體鱗傷,加之秉性不改,所謂舊傷未愈又添新傷。為解憂悶,常獨飲於咸亨酒店,飲罷,仰天長歎,留下之乎者也之語,飄然而返。長此以往,人已不人,鬼未為鬼,終不知所終。其命之苦、其終之悲,令人痛之。故父斥玩兒、妻婦相夫,皆以此為戒。嗟乎!典制止毒莫如此也,世人之愚焉有情乎?

然,餘觀孔乙己之境遇,豈不事出有緣哉?語曰:凡事因內外之因而變,外因者有相輔之效,而內因則具錘音之功。此理世人皆知也。而孔乙己怨天尤人、自甘頹廢,真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願世人明其理、衡其力、定其位、肩其責、平其心,不履孔乙己之覆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