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6W

讀後感是在認真看完一本書後而要記錄的文體,開始動筆寫讀後感之前,就要想好自己的寫作主題和思想,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8篇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篇1

我最喜歡《資治通鑑》這本書,裏面內容豐富,記載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讚揚了許多風流人物,讀了這本事,讓我受益匪淺。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不少人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歷史鉅著,歷時19年。宋神宗認為這部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便命名為《資治通鑑》,這就是《資治通鑑》書名的由來。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生動記載了1360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其中《將相和》令我深有感觸,講了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還給趙國,趙王很器重他,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要找機會給相如一點顏色看看,相如出門辦事,總躲着廉頗,人們問藺相如:“你為什麼怕一個老頭子?”。相如説:“秦王比廉頗厲害,我還怕他,我是為了國家利益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趙國,是因為文將有我,武將有廉頗。”這句話傳到廉頗那裏,廉頗很感動,揹着荊條到相如那裏請罪。這則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要先為國家利益,後為私人用情。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篇2

自從第一次讀這本書,就好像讓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這本書叫《資治通鑑》。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著作的,是一個史學鉅著。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資治通鑑”這個名字是宋神宗賜名的。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光是知道這本書的簡介,就讓我等不及了。

仔細看完這本書,裏面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尤其是裏面的商鞅。這個人呢可不簡單,正因才華橫溢,就被秦孝公看中,為國家獻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使秦國富強,讓百姓安康。裏面的荊軻也是一模一樣。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顧危險,為了兑現他對太子丹的承諾,十分有信用。但是最後卻沒有抓住機會,落到了秦王的手裏。華佗也是同樣,他醫術高超,為百姓造福,深受愛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邊,再也不能為百姓服務了,之後雪上加霜,又被關進了監獄,可依然沒有忘記百姓,但被曹操殘忍殺害…………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個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證明了華夏一步一步的足跡,公元前403年一向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氣憤的事蹟在那裏發生,正是這些人們,為華夏填上了一點光彩。

慢慢合上書,書中的情節還在我腦中湧動……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篇3

?資治通鑑》是多麼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彷彿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瞭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螢映雪”的故事讓我們無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藉助螢火蟲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讀書的。

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中歷史人物的記載,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著名的戰術家,其一生英勇善戰,善於帶兵,為劉邦出謀劃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可見其勇猛驍勇善戰、為國捐軀的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歎連連!我最敬佩人物的還有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着後人。還有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流傳至今的醫學鉅著《本草綱目》為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還有令我們痛恨至極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謙虛愛民,其實有着狼子野心,為了得到皇位,殺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討要玉璽,最後被人民推翻了。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思緒萬千,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與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們生活在戰爭頻發的時代,隨時都可能面臨危險,卻從沒有過怨言,他們三十而立,治國治家,統領大業!而我們呢?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過着養尊處優,盡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歲人還過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進取,很多學生還嫌學習任務太重、作業太多……到處發牢騷。相比而言,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篇4

“流水無弦萬古琴,《通鑑》無聲天下音”,讓我們去閲讀《資治通鑑》,瞭解其中的一個個歷史故事吧!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與《史記》並稱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在這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裏,發生了多少曲折動人的故事啊!比如:“戰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等,便是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掛書的李密、以死盡忠的豫讓、賢能勇猛的荊軻、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開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所編著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命名《資治通鑑》是因為它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只要我們認真閲讀它,便可以從中體會到烽煙四起的朝代戰爭,無數百姓處於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痛苦。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故事:李密小時候經常牧牛,可他卻每每帶上幾本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這樣便可以邊看邊牧牛了,後被瓦崗軍推選為“魏公”。為什麼他們在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自學成才呢?而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優越幾千倍,有什麼理由不更勤奮學習呢?

?資治通鑑》不僅為我們生動演繹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再現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還給了我們後人警醒。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篇5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青少版《資治通鑑》,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着韓、魏兩家説:“汾河、綘河原來可以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啊!”結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一定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為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後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卻是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鑑)中許多故事可以看出,為人處世謙虛,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尖子班。因為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果最後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為鑑,面對當今複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懷着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謝。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篇6

如水的月光打在素淨的白紙上,月光微涼,頃刻間就流轉在字裏行間。柔光輕輕盈盈的如蜻蜓點水般落在塵封的文字裏,落在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裏。

眼前,矗立起一個高大挺拔的身影。他站在銅鏡前,一件一件任由內侍為他穿上皇帝冠服,中衣中褲,羅縠單衣,玄衣降裳,襭夾,黼黻腰帶,通天冠——自此,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時代來臨。

我隔着五千年時光模模糊糊的看着他,我撫摸他,試圖喚起沉睡已久的他;我以眼淚祭奠他,祭奠他那驚心動魄、功齊三代的人生。

我看着那字裏行間的驚心動魄,似一幅潑墨山水,一筆一畫都驚心。曾幾何時,年少輕狂的他在不知不覺間成長為一個篤定威嚴的君王,並六國,奪九鼎,稱皇帝,統一天下;制郡縣,徵四方,修長城,力保疆土;度同制,整交通,開溝渠,發展經濟;書同文,行同倫,收客卿,進化思想……這皋牢百代的功業耗費了他的一生,我彷彿看到了他眼中朦朧間的絲絲晦暗,和手指尖暗淡的血色。三色堇開花了,它的身影搖曳在阿房宮冰涼的玉階上。燦爛如陽,妖冶如血。

愛江山更愛美人,有愛情的君王才更生動。我的眼前再次出現了他的身影,這千古一帝歷經狼煙,已然滄桑落寞。他站在阿房宮的玉階上,迎着夕陽,是在想念那善良美麗的阿房女嗎?遠方傳來了飄飄渺渺的歌聲,“日夜揹負着相思的重擔,讓英雄氣短就唯有愛,假如半生奔走最後留不住紅顏知己為伴,就算手握無邊江山也有憾。逞好強縱有淚不輕彈,酒一干滿懷苦心已酸,世間最難為鐵膽柔情男兒漢,難為男兒漢……”

秋風驟起,一夜間合歡落了滿地,當最後一抹血色的殘陽融進黃昏裏,阿房宮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燒燬了他的千古功業,雖然並沒有阿房女。

歷史匆匆,跨越千年,舊塋新墳,上演着功與過的悲喜劇。歷史,終究只有真正經歷他的人最清楚、。但是我看他,就如同看舊友,他就站在那,帶着五千年的風霜雨露,帶着五千年的毀譭譽譽,我尊重他,我敬仰他,我膜拜他,一直到天長地久!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篇7

自二○一二年以來,於今五年,《資治通鑑》算是囫圇吞棗般看了三遍有餘,但對於某些方面來講,還是猶如初讀。關於這套書的魅力我就不多説了,文筆優美,前人花心學而凝聚成的知識精華,我相信會一直流傳下去哺育後人,直到有更好的書籍代替它。

若總結我的感想,我是不吝讚美的。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此書可為君子鑑,可為小人鑑;可為官者鑑,可為百姓鑑;可為善者鑑,可為惡人鑑;可為智者鑑,可為愚者鑑。正如某位古人所説,此書為一條大河,我輩埋頭其中可以暢飲。進可以修身治國,退可以隱居遁世;君子可以學習治世,小人可以領會為惡;君子可以學習如何防範小人,小人可以學習如何羅織君子。君子小人各取所需,也難怪此書歷時千年而仍為眾人所推崇。

君子看他皮裏陽秋,小人學他權謀縱橫。悲哀啊,司馬温公當真有此意麼?

知易行難。司馬温公借修書而遠黨爭,有幸得到宋英宗、神宗成人之美,否則此書也難以成行。温公與其子司馬康,以及劉頒、範祖禹等專心修書以明其志,何其幸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司馬温公返朝,立廢新黨之政,捲起北宋後期新舊黨之爭,直至北宋滅亡。痛哭流涕啊,温公豈不知黨爭之弊,為害之深,但所行又何其相悖也?

可憐天下人,知其理者多,行其道者鮮,司馬温公猶如此,吾等小子又何敢自詡。

唐太宗曾説:“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恐怕未必!曹魏有鑑於漢朝宗室、外戚、宦官帶來的政權不穩定,於是採用弱宗室,廢除中常侍等宦官職位,改用散騎常侍等士人,並詔令外戚不得干政。人算不如天算,短短四十來年,司馬氏篡魏。西晉司馬氏又鑑於曹魏弱宗室,自己才能乘虛而入奪取大位。於是大封宗室,以為能鞏固司馬氏於萬代。誰知司馬炎剛入土,八王之亂就把朝堂搞的天翻地覆,自相殘殺,白骨遍地,最後中原政權也拱手送人,為他人做了嫁衣裳。所幸的是各民族經過南北朝大融合,成為一家人矣,如此局面又豈是前人所能預知?

政治是殘酷的,一旦陷入權力漩渦,至死方休。權力交替,鮮血滿地,參與之人,成王敗寇。其實對於失敗者而言,死乃其幸運,不幸者,族滅矣。且看看大唐盛世,從唐太宗開始,以至唐景宗結束,近三百年,皇權交接哪一次不是鮮血滿地?

崇尚道義,崇尚詐謀?這是一個悖論。我們常説詐謀只能行之一時,不能行之一世。然道義若不勝,又何從求存呢?或許有人説:“道義、詐謀只是行事的兩種方式而已。心中是惡,所行道義也是惡;心中是善,雖行詐謀亦是善。”那麼我想反問:“如何知道心中是惡是善?”這個問題恐怕自己都會嚇倒自己,又何從去讀懂他人之心!

人們常言:“讀史可以明智。”我看是大謬。若讀史能明智,辯黑白分是非,為何讀書人中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之人數不勝數?李林甫、蔡京、嚴嵩之流,一等一的讀書人,他們會不懂歷史?在人性慾望面前,明智就是一個屁話,隨風而散。

知易行難。人生一世,能活得明白,行明白事,就差不多了,何談其他奢望?我用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北邙山懷古》來做此篇的結尾吧!

資治通鑑分節的讀後感篇8

司馬光與周威烈王論禮,司馬光認為:所謂禮教,在於分辨貴賤,排比親疏,裁決萬物,處理日常事務。禮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來分別稱呼,用器物來分別標誌。禮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區分。由此以智家、韓家、趙家、魏家為例,智家之王智瑤有才而無德,最終遭到其他三家聯合滅族,由此得出治國治家者的確立,需審核德與才,以德為主,才為輔,由此方得長治久安。魏文侯作為一國之君,尊重遊士,善用人才,謙於受諫,於是國泰民安,各方遊士前來歸順,國立日益強盛,然至此,並未生野心,不接受韓、趙兩國任一方的請求聯合攻打他國,由此得到兩國尊重,成為三國之首。

我認為秦國的統一,前期有兩大貢獻者,一為商鞅,二為張儀。商鞅所實行的變法等等一系列措施,為秦國的統一提供了經濟和軍事基礎,而張儀,四處遊説,不懼死獨自進入楚國。張儀以之智謀瓦解了各國聯合抗秦的聯盟,並四處遊説,以逐個擊破,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期也有兩大能將,一為魏冉,二為白起。魏冉擁立秦昭王,為他除去隱患威脅;舉薦白起為大將,向南攻取鄢、郢兩城,向東開拓地界到齊國,使各國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能夠更加強大,都是魏冉的功勞。然而秦昭王聽信范雎添油加醋的讒言,使得秦國失去一員大將。白起自被啟用以來,屢立戰功,為秦國打下了半壁江山,可謂是秦國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而范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誘導秦昭王,使得白起不得已白死與外,令人惋惜。

周朝之滅亡,歸結於其軟弱,安於現狀以及其自負感。周王室從建立以來一直保持着統率諸侯,號令諸侯的權利,於是,周王室認為無論諸侯再怎麼互相吞併,征戰,兼併,也不會去威脅他自身的地位。於是,使得各國的能力日益強盛,而周王室日益衰微。正是因為周王室的放任自如,才使得秦國有機可乘。各國的滅亡,不能歸咎於某一任君主,每任諸侯都有每任諸侯的特點,整個王室之流傳,會在某一時段因為一個王而強大,也會在某一時段因為一個王而衰弱。善用人才,謙於聽勸諫的君主更能使民心歸順,國家強盛,他國就不敢輕易侵犯。而不聽勸諫的君主,往往會把過錯歸咎於士人的身上。荀況説:“國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權。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樂,大的榮耀,成為幸福的源泉。無道行的人主持,卻帶來大的危險,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還不如沒有。等到形勢極度惡化,即使想當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