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年《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1W

大家是不是讀着《如何閲讀一本書》這本書的同時,都收穫了不少人生知識了。那麼是時候都來寫一篇讀後感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2022年《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通用5篇

2022年《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

讀書,似乎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也是一件複雜的事,該如何讀書,我在《如何閲讀一本書》裏,找到了些許答案!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在強調這樣一個觀點:“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通過主動的閲讀,通過在閲讀中投入心思去不斷的思考,這樣的閲讀才會收效越大。閲讀的目標,是為了獲得資訊,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書中有這麼一段,説真正的閲讀,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是讀書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讓自己獲得“全新的或更高層次的啟發”,收穫我們自己想要的。“閲讀就是學習”,不但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還要用來進行自我發現。在閲讀的過程中,不但要讀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還要懂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閲讀不是在聽作者唱獨角戲,我們更需要把它當作一種與作者的對話,通過對話,更多的挖掘作者的思路與思想,從而獲取一種閲讀之外的東西。

作者將閲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四個層次是依次漸進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種層次的基礎上的。通過基礎閲讀,獲取一本書的內容;通過檢視閲讀,獲取一本書的架構和主題;通過分析閲讀,更深層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書;通過主題閲讀,對同一主題的數本書進行整體的分析與研究。

檢視閲讀,是系統的進行略讀,粗淺的明白書中所表達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閲讀的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應該依照讀物的性質和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閲讀,儘可能的避免在閲讀中出現停留或倒退。通過檢視閲讀,我們需要從基本架構上讀出作者的整體思路,但不要企圖瞭解作者每一句話或每一個字句的深層次含義。“粗淺的閲讀。是閲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在閲讀的過程中,作為讀者我們要學會向提問,在這本書的第五章中,作者列距了一個閲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無論我們讀什麼書,這幾個問題都是有意義的。同樣在這一部分,作者也給了我們教了幾種閲讀時做筆記的方法,以及三種做筆記的形式,這些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的閲讀中。

分析閲讀,是閲讀的第三階段,也是閲讀單獨一本書的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閲讀中,首先要對我們所閲讀的書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分類。只有明白了這本書的分類,才可以幫助我們較好的完成下面的'閲讀。在這一階段中,我們不僅要滿足知道作者在講什麼,還要能夠將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清楚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們要能夠對整本書進行拆解,擬出這本書的大綱,並能夠用自己的內容對大綱進行適當的充實。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就能夠很好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條理。這個過程是艱難而複雜的,但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能夠更好的更透徹的理解這本書。在這一部分,作者講到了一本書的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通過對這一關係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在成為一個“好讀者”的同時,也為我們能夠成為一名“好作者”打下一個基礎。

在分析閲讀的講解部分,作者總共列舉了他對於分析閲讀理解的十五條規則,這些規則在全書的第十一章有一個小的彙總,並對這十五條規則的聯繫進行了講解。這十五條規則之間,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全書。但如何更好的把這十五條融入我們的常規閲讀中,這還需要我們慢慢的在後續的閲讀中去理解、去體會。

在第十二章輔助閲讀部分,作者總結了他對於幾種外在輔助閲讀的認識和理解。在他看來,我們的閲讀,應該儘可能的保證獨立閲讀,排除他人的評論對我們的理解造成影響。儘可能的少利用導讀和摘要,或者在完成獨立閲讀之後再進行對輔助材料的閲讀。

第三篇中,作者列舉了多種類型圖書的閲讀方法,包括對實用型圖書、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等的閲讀方法的總結和概括。通過作者清晰的描述,我們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閲讀,以提高我們的閲讀質量。

在全書的最後一章,作者談到了自己對閲讀的理解和認識。在他看來,我們需要不斷的閲讀,但不是任何書或文章都要讀,我們要讀那些能夠提升我們閲讀能力的書,“閲讀超越你頭腦的書”,通過這樣的閲讀,才能夠增進閲讀的技巧,從而提高自己。

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結:“一本好書能叫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2022年《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2

本書感覺太過宂長,不知道是不是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給自己加了很多戲;且文章的結構條條框框要求太多,個人認為讀書不該有這麼多的限制和指引。

童年憑興趣讀了很多書,喜歡的書也會讀很多遍,厚厚的安徒生全集重的連當時的自己抬起來都費力,沒人指導,沒人要求,純粹依靠興趣,這樣的讀書和學習或許是更自然且效率更高的吧。

閲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其實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閲讀都不該死氣沉沉。

不管你學到的是有關這本書的知識或有關世界的知識,如果你運用的只是你的記憶力,其實你除了那些訊息之外一無所獲。你並沒有被啟發。要能被啟發,除了知道作者所説的話之外,還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為什麼會這麼説。

如果你問一位活生生的老師一個問題,他可能會回答你。如果你還是不懂他説的話,你可以再問他問題,省下自己思考的時間。然而,如果你問一本書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自己回答這個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本書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樣。當你提出問題時,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與分析之後,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

受教或是能學習是一種極為主動的美德。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或許他可以受訓練,卻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

2022年《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3

各位同學大家好,在昨天的一章中我們瞭解了,開始讀一本書之前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問自己四個問題,並對這四個進行回答,讓我們建立起這一本書的初步判斷。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分析閲讀的第二步,對這本書用自己的語言做一個簡要的概述,以下是我關於《如何閲讀一本書》的簡要概述: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一本實用性的讀物,它告訴我們如何使用不同的閲讀層次去閲讀不同的書籍,它能夠幫助那些想要自主學習的人更好的利用“閲讀”這一手段去學習知識、增進技能、提高理解,讓我們的閲讀更有效率,更有收穫,更快樂。它對閲讀的層次進行了分類,並每一層次都指明瞭實踐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實例,在書籍的最後還列出了自我測試的方法,以供讀者去強化在本書中學到的閲讀技能。綜上所述,它是一本提高人閲讀能力的偉大書籍,值得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記憶、研究、思考、分析它,因為它將提升你的閲讀層次,進而帶你更好的通過閲讀這一手段來了解整個世界。

請各位同學一定要注意:無論任何一本書籍,無論這本書是否有作者或其他人對這本書做過簡要概述,你可以去借鑑但一定要用你的語言去對你所讀的書籍再做一次簡要概述。

相信我這將是你提升對這本書認識的關鍵步驟,也是日後對你閲讀效果的一項有效檢驗,因為別人會問你“你説你讀過xxx書,它的講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如果你做過對書籍的簡要概述,我相信你會很容易回答他們的問題!

2022年《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4

美國教育學家埃德加·戴爾研究出的“學習金字塔”表明,閲讀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10%;而通過做報告等親身體驗能夠記住90%,因此思考和實幹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和目前我們所接觸的主流學習方式是很不同的,單純的閲讀,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優點僅是信息獲取的速度和數量。

在《如何閲讀一本書》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謂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發生,並不是我們讀書的.本質目的。我們會停留於自己已經擁有了這段知識的錯覺之中,並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捨和判斷。而且,即使我們已經多次閲讀,也無法在腦袋中留下過多的印記。我想,有過相關閲讀經驗的人,都會了解這種情況。

分享一個我的懶人筆記法:關鍵點截圖→關鍵字標註→回憶召回。這個方法花費時間極少,使用方便,具體方法如下:

閲讀電子書或紙質書時,遇到陌生的知識點、新穎的觀點、論證過程等,在看書的間隙,

①使用手機截圖(電子書)或拍照(實體書),注意圖片需要包含頁碼:

②截圖後可以標記簡介概要的關鍵詞,傳輸到微信“文件傳輸助手”便於記憶和查找:

③在需要時,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闡述和論證。而是通過查找關鍵字或翻看圖片,成為這一部分知識點有效的觸發鍵,主動召回記憶,這樣理解會更深刻。主動召回,意味着記憶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僅僅停留在重新閲讀段落之上,不過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紹的知識和觀點,不假思索地“吸收資訊”,是低效的讀書。而關鍵詞或關鍵圖片的有效信息查找,會真正做到對此段內容的融會貫通。材料和觀點,會在需要用到的時候呈現或調用,做到靈活運用。在標註出關鍵詞,讀後感以及此段觀點、素材以及可做何種思考之後,一切交付於大腦,它自會建構出錯綜複雜的思維網絡。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每一處觀點認真思考,主動建構出關聯性。如果單純做筆記,停留在記憶的層面,而不是被啟發、主動理解的層面,讀的書也不會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對單純的看書,更立體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大的長遠收益。讀書是學習,思考也是學習。讀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學以自審。讀書是一個吸取精華、丟棄糟粕的過程,而做筆記、思考、實踐是鞏固這些精華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徑。

2022年《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5

我想我是愛好閲讀的,喜歡通過文字與作者共鳴的感覺。摘抄下受觸動的句子,多年之後翻看,仍備受鼓舞,這似乎是我和書的聯繫。高中時雜誌上看到加繆一段很美的散文,身處困境卻充滿對革命的信仰。有一次我一個人在宿舍,坐在陽台地板上看他的《局外人》,樓下是馬路上的喧囂、人來車往,恍惚間覺得自己於這個歡快的世界也是個局外人,有一刻覺得自己落寞的心和作者很近。

我喜歡文學,喜歡聽解讀,雖然我總説不出個所以然。國小時候看《百家講壇》,大師們講文學講得很透徹,我覺得文學很偉大。讀大學時候,我儘可能地去聽文學課。課程中推薦的書目厚重、繁多,我不知如何取捨、如何深入。讀書的時候我總是注意情節、語言、作者的抒情議論,但不敢真正説讀懂了什麼。大學時光啊,我一直在找書看、感受,但是沒學會如何深入閲讀。工作後我曾嘗試閲讀《神曲》,英語原文難度不小,我讀得雲裏霧裏。看國外的公開課感慨教授解讀之深,隨之是一種熟悉的無力感,因此我下定決心看一本講閲讀的書。

一.閲讀原則

《如何閲讀一本書》作者是百科全書的編輯,書中介紹了閲讀的四個層次、讀者閲讀一本書時要解決的四個問題,再講針對不同類型書籍的閲讀原則,指出了閲讀的目的為了增進理解力。作者認為文字並無法完全地呈現思維,提倡讀者主動思考,揭開語言之後的思索。

我的閲讀層次大概屬於作者説的閲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閲讀的`階段。主要是識意、習得詞彙、消化閲讀觀點,大部分人國中或者國小畢業能達到。

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閲讀,目的是在短時間裏瞭解到書的表面信息。作者認為檢視閲讀能回答“這本書整體説了什麼?細節説了什麼、如何説的?”這兩個問題。通過目錄知道書的結構,通過引言、後記等找出作者的目的。這個原則啟發我不再是隻沉浸在書的細節中。翻看目錄,覺得有些書有着如建築一樣精巧、堅實的結構。我翻完《如何閲讀一本書》時發現,附錄中練習檢視閲讀這個方法的材料恰好是《神曲》的目錄。在題目的引導下,我花了一個小時多,從目錄中瞭解書的脈絡。

第三個層次的閲讀是分析閲讀。作者教我們如何找出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如何評價一本書。作者認為分析閲讀時讀者要思考“這本書是否真實?這本書和你之間的關係?”以非文學性的書籍為例,分析閲讀步驟是:列出文章的大綱;找出文章的關鍵字、作者的主要觀點、觀點的發展;在讀懂書籍的前提下再去評論這本書。這些指導使我理解文章時更有方向。

列大綱的原則使我收穫良多。這學期我在晚自習的最後20分鐘讀《教學勇氣》,它介紹教師如何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並且把認同帶入自己的教學。在列大綱的時候我注意到一章內幾個小節的聯繫,發現作者是從現象講到世界觀,再深入到教學原則,再到教學中的實踐例子,這思維連貫、邏輯清晰。讀出這些對我來説是一個鼓舞。

二.主題研究

第四層次的閲讀是主題閲讀。這個原則與前面的原則相對獨立。前三個原則適用於能幫助我們閲讀偉大的書。而主題閲讀適用於利用不同的書來研究問題。此時的閲讀為研究的問題服務。主題閲讀有一些原則與寫論文的要求相似,如:用自己的詞彙、自己構建問題讓作者回答,而除了字裏行間的比較,主題研究還要求讀者能架構出這個主題下其他書本沒有提到的方面。如果寫論文開題報告時知道如何做主題閲讀,那麼寫論文時候更有可能更有價值。

寫論文時的我經常迷失在書海里,看到許多文段但不知如何處理,所以也很慶幸這本書能指導我閲讀文獻。方法有:把一個主題分解出幾個問題;讓不同文獻的作者來回答這些問題;通過調整問題的順序,使其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如果一個主題有爭議,可以按時間順序梳理。

三. 文學作品

四個原則之外,作者還講了不同種類的書籍對應的不同的閲讀方法。上述原則、問題對應的都是非文學性的書。文學性作品因為自己的特性,對應有所調整。對於一本書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是:這本書是否真實。論説性作品旨在傳達一個主旨,真實來自於論述是否有邏輯。作者認為文學是傳遞一種經歷,它的真實在於有時候涉及到潛意識方面的真實。經典的文學文學作品分析時常涉及到人性中的潛意識、文化社會中的潛意識。也許這是為什麼文學作品偉大得使我戰慄、使我享受的原因。

四.語言溝通

作者講到語言是思想的一種障礙,因其容易產生誤解。因此要學習邏輯、修辭使自己表達清晰。《如何閲讀一本書》指出作者在不同題材中如何串聯不同的元素傳達自己的思想。論説性的作品作者用關鍵字、論點、論述表達自己的思想;文學作品作者用人物、場景、情節傳遞自己的故事。這對生活中用到語言的場景,比如寫論文、教學,也許也有啟發。老師如作家,用各種能調配的元素突出重點、完成目的。課堂活動、任務、小結都是我們的創作,使我們傳達出的信息更清晰。

書籍也可理解為作者用語言與讀者溝通。本書提出評論一本書之前要充分地瞭解過這本書才有評價的資格,作者稱為“溝通的禮節”。而其實溝通、批評一個人也是這樣的。我想有時候在評價別人所作所為時,給出建議之前,應該要充分地瞭解這個人的背景、其考慮的事情,才有建議的資格。作者在書中反覆提到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看一本書時,不僅要知道作者在強調什麼,還有作者為什麼認為這很重要。也許平時教學中在告訴學生怎麼做的時候,還要多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有所啟發。

大四準備考研的時候,我讀《詩經》、《楚辭》,讀文學史教科書,方法只有讀、背、抄。文學史的教科書沒有辦法代替我閲讀、思考。我有自己的感性感受,卻沒有文本分析。我到介紹加繆的段落,我依然沒辦法對荒誕一詞做出更多的解釋。慶幸這段不成功的嘗試,它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閲讀是不成熟的。

儘管沒有天分與技巧,但是漁村出身的我,有一股蠻力和韌勁。也許這本書對於不善表達、不善思維的我是一個很好的指導。它改善了我的閲讀體驗,使我的思考更有條理。謝謝這位百科全書編輯,他果然知道得很多。

在奮鬥過程中,我是害怕寂寞又時時在獨處的。我喜歡作者對於詩歌的定義——孤獨敏感時燃燒的激情。獨處能激發自己內心的想法、使內心的聲音變得清晰。這其實是一個blessed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