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六年級數學圓教案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55K

教案是教師們用於開展教學工作的書面文體,教案的內容包括教學步驟以及時間分配,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六年級數學圓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六年級數學圓教案5篇

六年級數學圓教案篇1

教學內容:

冀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能力目標:讓學生認識直徑和半徑的關係,能找出圓的對稱軸。

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德育目標:讓學生養成在交流、合作中獲得新知的習慣。

教學重點:

探索出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及關係。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圓的特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課本的情景圖,動物設計的汽車,思考兔博士的問題。

學生回答

師:你想過沒有,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車軸又是安裝在哪兒的?又是為什麼?生答。

師:這一切,都跟圓的知識有關,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圓(板書:圓的認識)

(二)探索新知

1、師:説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圓。

生:一些圓形鐘面,鈕釦是圓形的,硬幣是圓形的.,球(球是立體圖形,把球從中間剖開得到的剖面才是圓形。圓也是一種平面圖形。)

師: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説過,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2、用一個瓶蓋或圓柱體在紙上描出一個圓,並剪下來。

學生獨立完成。

3按照書上的方法折一折,思考你有什麼發現?

小組同學討論,説出自己的看法。

教師進行總結。明確圓是軸對稱圖形,它有無數條對稱軸,同時介紹直徑和半徑。4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裏,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麼關係?

(4)你還有什麼發現?

師:説説你們小組的發現?

生彙報:

(1)同一個圓裏可以畫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

師:有沒有誰有不同意見?

生:沒有。

(師板書:半徑無數條直徑無數條)

(2)師: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生: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

師:你量出你畫的圓的半徑是多少?其他同學呢?量直徑的同學呢,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師:怎麼不相等?要使半徑都相等,必須加上一個前提條件。(板書:在同一個圓裏與等圓中)

(板書:都相等)

(3)你還有什麼發現?

學生彙報,教師適時引導並小結

(同一個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談話:你能用字母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板書:d=2r,r=d÷2)

(4)圓是軸對稱圖形。

師:為什麼?(因為將圓對摺後能完全重合)

師:它的對稱軸是什麼?(直徑所在的直線是圓的對稱軸。)

師:它有幾條對稱軸?(無數條)

三:課堂練習,鞏固深化。

師:同學們掌握得真好,下面讓我們來完成幾道挑戰題。

1、填寫下表。

2判斷練習,全班學生一起用手勢表示自己的意見。(正確的舉手,錯的不舉手)

(1)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

(2)要畫直徑是4釐米的圓,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4釐米。

(3)半徑2釐米的圓比直徑3釐米的圓大。

(4)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5)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2、畫圓。

3、解釋與應用

車輪為什麼做成圓的?車軸裝在什麼位置?為什麼?

師:為什麼車輪子要設計成圓形而不設計成方形或其它形狀呢?

把車輪做成圓形,車輪上各點到車輪中心(圓心)的距離都等於車輪的半徑,當車輪在平面上滾動時,車輪中心與平面的距離保持不變,因此,當車輛在平坦的路上行駛時,坐車的人會感覺到非常平穩,這也是車輪都做成圓形的數學道理.

四:結課。

師:數學中也有很多美,只要你認真探究,善於發現你就能感受到美。

板書設計:圓的認識

在同一個圓半徑-----相等、無數條

中直徑-----相等、無數條

d=2rr=d/2

六年級數學圓教案篇2

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複習:

師:什麼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麼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儘可能多的比例。並逐一板書,同時説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覆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並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並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麼兩個外項的積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麼。

(4)完整板書: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説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裏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麼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六年級數學圓教案篇3

教材分析

在學生認識了自然數、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認識正、負數,所以正、負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也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

學情分析

之前的數概念學習,學生較多的是在具象意義上認數,分數雖然是在抽象意義上認數,但藉助整體和部分關係,學生理解整體與部分關係用分數表示相對還比較容易把握,而正、負數的認識則屬於更高的抽象意義上的認知,所以學生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

教學目標

1、經歷正、負數的產生過程,感受數範圍不斷形成和擴張的生成發展過程。

2、結合現實生活理解正、負數的意義,會用0表示參照標準,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會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掌握正、負數的讀寫法。

3、結合實際情境經歷數軸的產生過程,在數軸上理解正數比0大、負數比0小。

教學重點

結合現實生活理解正、負數的意義,會用0表示參照標準,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會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難點

理解0的含義。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一、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材料感知,聚類分析,發現生活中的參照標準及其相反意義的量。

這些都是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以第①個為例,相對“始發站一個乘客也沒有”為標準進行比較,相反意義的量是“上來8名”和“下去6名”。你能像這樣説一説其它情境中都是相對什麼標準來説的`,兩個數量有什麼聯繫嗎?

二、聯繫生活並用正、負數表示。

開始同學們閲讀了一些相反意義的量,你能用“0”來表示參照標準,用正、負數來表示參照標準兩端相反意義的量嗎?

以前計數時0表示沒有,測量時0表示起點,今天我們學習正負數中0又用來表示參照標準,0的作用真大啊。

珠穆朗瑪峯高於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約為8844.43米,吐魯番盆地低於海平面約155米,這裏以海平面為基準,是不是也產生了相反意義的量?怎樣用正、負數來表示?

暑假裏綿陽的最高氣温達到了38℃,和這麼熱的高温恰恰相反,珠穆朗瑪峯峯頂的温度由於海拔高度的關係卻只有-38℃,-38℃在-20℃的上面還是下面,比-20℃高還是低?

你還能列舉出生活中用正、負數來表示的例子嗎?舉例時想一想我們可以把什麼看作0,什麼為正,什麼為負?

小結:生活中凡是相對某一參照標準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都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

三、正、負數的應用

1、結合班級中的正、負數生成數軸。

師:同學們找找,我們班級裏有沒有可以用正、負數表示的地方呢?

師:如果以“o”同學為參照標準,用0表示,約定右邊為正,左邊為負,那同學們的位置是不是也產生了正、負數?右邊a同學的位置可以用什麼數表示?左邊b同學的位置呢?

小結:從0向右位置為+1,+2,+3的同學離0越來越遠,表示的數就越來越大。相反,從0向左位置為-1,-2,-3的同學離0越來越遠,表示的數就越來越小。

師:如果仍以“o”同學為參照標準,用0表示,約定向前為正,向後為負,那前邊c同學的位置可以用什麼數表示?後邊d同學的位置呢?

師:我們再以“o”同學為參照標準,用0表示,約定斜前為正,斜後為負,e、f同學的位置用什麼數表示?

小結:我們把剛才橫行、豎列、斜行的同學們的位置分別看做一條直線,參照標準用0表示,也就是數軸的“原點”;規定向東、向北、向右、向前為正,也就是數軸的正方向,畫上箭頭;那麼向西、向南、向左、向後就可以用負數來表示,每個人的位置都可以在直線上用正、負數表示,每兩個同學間的距離一樣,這個距離也就是數軸的單位長度。

師:比較一下,相對0而言,是-2更接近於0,還是+2更接近於0?

四、總結:正數和負數在0的兩側,它們具有相反關係,這一特點也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同學們課後可以再去找一找,體會一下。

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感受負數的意義。

體會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從直觀形象的温度計出發,幫助學生理解。

結合數軸、直觀形象的理解負數的意義。

在總結中提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六年級數學圓教案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第59頁及相關題目。

教學目標:

1、在前面所學軸對稱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圓的軸對稱特性。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加深對所學平面圖形的對稱軸的認識。

3、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提高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圓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

用圓設計圖案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規、直尺等。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一、複習導入

1、課件出示軸對稱的物體,想一想: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觀察圖形,找出這些圖形的特點。

師生共同回顧總結: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做這個圖形的對稱軸。

2、你能畫出下面兩個圓的對稱軸嗎?能畫多少條?學生嘗試畫出圓的對稱軸,並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彙報後師生共同總結:圓有無數條對稱軸,每一條過直徑所在的直線都是它的對稱軸。

3、導入:我們可以利用圓的這一特點去設計很多漂亮圖案來裝點、美化我們的生活。本節課我們繼續研究有關圓的知識。

二、預習反饋點名讓學生彙報預習情況。

(重點讓學生説説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麼問題)

三、探索新知

1、設計美麗圖案——花瓣。

(1)課件出示教材第59頁最上方的圖片。觀察思考:4個花瓣由幾個半圓組成,這幾個半圓的圓心分別在哪裏?半徑怎麼找?

(2)想一想,自己嘗試畫一畫。可參考課本第59頁的步驟。

(3)交流畫法。在講述過程中要重點説出:圓心的位置在哪裏,是如何找到的?半徑是如何找到的?學生講述,教師在黑板上畫。

小結:畫圖時首先要找出圖中包含的各個圓或半圓,找到它們的圓心、半徑。

2、設計美麗的圖案——風車圖。

(1)觀察圖案,想一想如果畫這個圖案,應按怎樣的步驟。

(2)在小組內交流後動手完成。展示自己畫出的圖案,並説一説畫圖步驟:

①先畫一個圓,在圓內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直徑。

②分別以這4個半徑的中點為圓心,以大圓半徑的一半為半徑向同一方向畫半圓。

③把所畫半圓塗上顏色。

3、設計美麗的圖案——太極圖。

指名説一説畫太極圖的步驟:

(1)畫一個圓,在圓內畫一條直徑。

(2)分別以組成這條直徑的兩個半徑的中點為圓心,以大圓半徑的一半為半徑,分別向上、下兩個方向畫半圓。把大圓分成上、下兩部分。

(3)把圓的一半塗上顏色,如圖所示。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第6題。

2、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第8題。

3、完成教材練習十三第9題。

五、拓展提升

觀察圖案,説一説下面兩個圖案的畫法。

六、課堂總結

讓學生説一説這節課的收穫。

七、作業佈置

教材練習十三第7題和第10題的第1、4個圖案。

畫一畫,看一看,想一想。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在小組內交流後再彙報。觀察圖案,找到各個圓、半圓的圓心和半徑。觀察圖案,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首先要對圖案進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麼來的。難度較大,可在課下完成。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思考、交流、討論等一系列活動,主動獲取知識,並且體會到探索之趣,經歷成功之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不足之處: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體現。教學建議:教學時,在學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創造,以張揚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六年級數學圓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用已學的圓柱體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滲透轉化思想。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轉化、測量和計算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實踐,讓學生在合作中建立協作精神,並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轉化前後的溝通。

三、教學準備

每組一個礦泉水瓶(課前統一搜集農夫山泉礦泉水瓶,裝有適量清水,水高度分別為6、7、8、9釐米),直尺。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做好鋪墊

1、板書:圓柱的體積。

問:圓柱的體積怎麼計算?體積和容積有什麼區別?

2、揭題:這節課,我們要根據這些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完整板書:用圓柱的體積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以及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繫和區別,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上的準備。

(二)探索實踐,體驗轉化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每個小組桌子上有一個沒有裝滿水的礦泉水瓶。

教師:原本這是一瓶裝滿水的礦泉水,已經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據它來提一個數學問題嗎?(隨機板書)

預設1:瓶子還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預設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氣部分。)

預設3:這個瓶子一共能裝多少水?(也就是這個瓶子的容積是多少?)

2、你覺得你能輕鬆解決什麼問題?

(1)預設1:瓶子有多少水?(怎麼解決?)

學生:瓶子裏剩下的水呈圓柱狀,只要量出這個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就能算出它的體積。

教師:需要用到什麼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數據?(底面直徑、水的高度)

小結:知道了底面直徑和水的高度,要解決這個問題的確輕而易舉。請你準備好直尺,或許等會兒有用哦!

(2)預設2:喝了多少水?

學生:喝掉部分的形狀是不規則,沒有辦法計算。

教師:當物體形狀不規則時,我們想求出它的體積可以怎麼辦?

教師相機引導:能否將空氣部分變成一個規則的立體圖形呢?

學生能説出方法更好,不能説出則引導:我們不妨把瓶子倒過來看看,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在瓶子倒置前後,水的體積不變,空氣的體積不變,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後空氣部分的體積,倒置後空氣部分是一個圓柱,要求出它的體積需要哪些數據?(倒置後空氣的高度)

小結:這個方法不錯,我們利用水的流動性成功地將不規則的空氣部分轉化成了一個圓柱體,得到所需數據後能求出它的體積。這樣一來,第3個問題還難得到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