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4篇 核舟記:教學實錄與參考(40字)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02W

本文介紹了《核舟記》第二課時的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和教學重點。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經典名篇的內容,提高閲讀和寫作水平。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4篇 核舟記:教學實錄與參考(40字)

第1篇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並記憶。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歎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請大家運用字典並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閲讀面、閲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於文言文的閲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雲”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雲”;另外,斷句跟句法關係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後,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閲讀習慣等有關。閲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並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閲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範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種記敍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並熟讀之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藉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後提出,容同學課後查閲有關文章資料,並分小組討論。

《核舟記》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和教學參考4篇 核舟記:教學實錄與參考(40字)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註釋細讀課文。並隨時記下難懂的問題,等下節課解決。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工藝美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一篇介紹工藝小品的文章——《核舟記》(板書課題)。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

教師範讀課文,然後正音及解決疑難詞句。(可以聽錄音)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着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長着濃密鬍鬚的是蘇東坡。

④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結成小組,互相討論。

明確:本文結構屬於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説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大概的瞭解。初步領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組成。同學們都積極動口、動手、動腦,自行解決了不少問題,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找一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如數詞的使用,實詞中個別詞的變化等等。

1.本文開頭一段稱讚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這一段對全文有什麼作用?

朗讀課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讀,師讀齊讀等方式,對讀得好的同學給予鼓勵,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讀書力求使用普通話,尤其注意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的讀法,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3)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説明,作者怎樣説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第2-4段是一層,説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層,説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説明的。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②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麼?

突出王叔遠的“奇巧”、“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説明中心。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找三個男生分別扭作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讓他們按照課文中所述的情境實際演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為形象,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

教師點撥:“東坡”與“魯直”共閲一手卷,如有所語,“佛印”矯首昂視,屈膝盤坐,神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表演完畢後設計思考題如下:

②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麼?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説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③作者在説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這樣説明與主題吻合。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説明“珠可歷歷數也。”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説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讓兩名男生扮作兩個舟子,身邊放上一些道具充當“楫”、“壺”、“爐”“蒲葵扇”等物,模擬兩名舟子的神情動作,讓講台下的同學觀看並説出他們跟書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文字為具體形象。下一步,教師設計以下問題: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説“揖左右舟於各一人”,而後分説,從“居右者”説到“居左者”。

②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悦、輕鬆、活潑自樂。

③小結: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④請同學們發揮想像力,想像一下當時蘇軾跟他的朋友泛遊赤壁時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正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時,三個知心朋友暫時把身邊瑣事放在腦後,乘一葉扁舟盪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清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説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麼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歸納本篇説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

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裏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説明文。

第3篇

我將從教材、教學重難點和學情、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作業的佈置、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核舟記》的設計進行説明。

?核舟記》全文僅400多字,卻細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説明性很強的文言文。層次清晰、條理清楚。

抓一個詞:奇巧。 以奇巧為線,一線串珠,無論是核舟的構思還是雕刻技藝都體現出奇巧一詞。

抓一句話: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這句話具有總括性,在全文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抓一個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為例,説明王叔遠的雕刻技藝高超;

抓一處照應:首尾照應。開頭的能以徑寸之木……各具情態與結尾而計其長曾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相呼應,突出材料之狹小,雕刻者技藝之奇巧。

文言文教學要兩手抓:既抓言,又抓文。言,即文言詞彙、句式,文言語感;文,即文章的結構和藝術形式。

八年級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可藉助課下注釋初步瞭解文意。因此,我摒棄字詞串講,以誦讀為切入點,在反覆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及積累常用文言詞,領悟文章內容是教學重點。

學生已學過兩個單元的説明文,對説明文這種文體有了初步瞭解,因此,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説明,以及理清課文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是教學難點。

常規的《核舟記》教學模式是:介紹作家作品—­—逐詞逐句串講——作內容分析。老師把翻譯放在第一位,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整堂課沒有學生的自行領悟和思考的時間,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出現了媳婦懶,婆婆勤的現象。教學的流程機械、刻板,言與文分離,缺少美感。

我認為,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學要回歸語言、迴歸文學,我設計的創新之處在於三個講究:

1、講究導入的趣味性。學生美術作品《大蘇泛赤壁》的展示和提問,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探知文本的慾望。

2、講究板書的新穎性。我的板書將文本內容和文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很好地體現了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強調言、文融合。

3、講究合作學習的高效性。英國作家蕭伯納説過兩個人在一起交換蘋果與兩個人在一起交換思想完全不一樣。兩個人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就同時有了兩個人的思想。我充分發揮我校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釋疑。

1.實物投影學生美術作品《大蘇泛赤壁》(事先請美術特長生將核舟上的內容畫出來)。

生在欣賞之餘,師順勢問:請你數一數畫上有幾個人、哪些物、多少字?如果將這幅作品上的全部內容刻到一隻桃核上,你覺得可以完成嗎?

(此設計讓學生參與其中,趣味十足,且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二)讀中思,思後讀,朗讀中促成理解(此環節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

2、小組合作:組內成員互讀,讀懂文意。不懂處組內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全班在教師引導下交流。

(此環節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人為我師,小組成員都是老師,合作學習中解決我的難點;同時我為人師,我組再給其它小組答疑。這個環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動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也突出了教學重點。)

1、小組合作:本文的説明對象是( ),它的特點是( )。

(此問題的設計旨在突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內容,各小組交流時互相補充,彼此完善。師提示學生注意《赤壁賦》裏的詩句、人物神情及舟楫的狀態)

2、對比閲讀。讀圖:學生畫作《大蘇泛赤壁》有沒有體現各具情態?

讀文:《核舟記》中各個人物各具情態體現在哪些地方?

思考:小小一核舟,卻雕刻瞭如此多的物、人,並且人物還各具情態,説明了什麼?用課文原句回答。(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對比中深切感受到核舟雕刻之奇巧)

3、全班誦讀2—5段, 5名學生邊聽讀,邊表演,大家點評。(此環節讓學生在輕鬆有趣的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強化學生對峨冠、比、詘、卧、屬等文言詞語的理解。)

1、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什麼?王叔遠雕刻之奇巧體現在何處?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王叔遠雕刻時因勢象形?

2、研讀末段,作者為什麼要統計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數目?

(此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

5、再讀課文,讀出驚奇、讚歎之情。(使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1、熟讀全文,背誦2—4段;(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落實教學重點)

2、比較《核舟記》和《口技》在結構組織和內容表達上的相同點。(旨在引導學生不要孤立地學習文言文,要學會總結歸納。)

?核舟記》————arr;核 舟————arr; 神態活 ————arr; 説

第4篇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閲讀使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的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本班級學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27人,全部為住讀生。優生約佔10%,基礎較差的學生約佔15%,中等生佔大部分。從班級整學生的知識體情況看:他們的語文閲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較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養。

?核舟記》選自蘇教版教材,中學語文八年級下冊,它是一篇説明文,它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一個的掌故--大蘇泛赤壁;課文細緻地描繪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現了核舟的“奇巧”,讚揚了雕刻家的高超藝術,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1、積累常見文言文常用實詞:貽詘屬等;積累常見文言文虛詞:之而等,初步認識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現象。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增強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瞭解從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1.讀想法。這是一篇實物説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後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的方法是讓學生繪製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閲讀,便於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製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後,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文章除了説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閲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重點:運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再現“核舟”的形象。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歎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魏學伊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罔(wng)貽(yí)有奇(jī)黍(sh)糝(sh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狹(xiá)

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橫:跟地面相平行的(跟豎直相對)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着椎型髮髻。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着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長着濃密鬍鬚的是蘇東坡。

④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着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遊覽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