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送元二使安西》課堂教學實錄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實錄:深入解析詩詞內涵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W

本文是對於《送元二使安西》一文的課堂教學實錄,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展開,較為有深度地闡述了這篇詩歌的主旨內涵,使讀者對於這首千古名篇有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

《送元二使安西》課堂教學實錄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實錄:深入解析詩詞內涵

第1篇

1.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於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捨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裏,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麼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後註釋和插圖,反覆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1、 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麼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並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師:嗯,讓我們閉着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着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二)瞭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麼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裏。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於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説。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過……(師拖長聲音引學生説出重重山,萬條河)還可能要經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麼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啊!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願。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麼艱辛、危險,你為什麼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於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於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裏。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板書“勸”)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説説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説些什麼?師引導學生説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1)難忘當初,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嗎馳騁,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這一切美好的快樂時光一去不復返了,怎不讓人有種落花流水的傷感呢?罷罷罷,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後兩句。

(2)元二啊,你到了異地他鄉,言語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時的孤單又誰和你一起承擔呢?人生難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隨君遠去,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後兩句。

(3)元二啊,你這一走,我們再難相見,送君錢裏終須一別,就此分手吧,願我們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願你在安西那遙遠的邊疆建功立業,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乾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裏謝你了!

師:我實在捨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説啊!又有多少説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着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捨,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4.師:就這麼喝啊説啊,説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麼也不説了,什麼也不能説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裏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5.師:窗外,柳枝上那掛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6.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7.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後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説,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閲讀積累。

《送元二使安西》課堂教學實錄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實錄:深入解析詩詞內涵 第2張

第2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據説落成之後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説:“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懷着這份對“渭城”的嚮往,這份對“陽關”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攜走近了她,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師: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生自讀古詩,小組討論,比比哪個小組找到的依據多)

生:元二,這個名字很特別。聽起來非常親暱,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生:我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讀出了他們是好朋友。

生2:“更”説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可能還要喝許多杯,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生3:“盡”就是他們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詩中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主人的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勸酒辭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酒是離別的曲。”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後,教師情滿胸腔地採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藴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師: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為強烈。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賞析: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王國維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這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的象徵。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説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生:漢朝設置的邊關名,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朋友遠去不遠千里,朋友之間怎不留戀,況且古人説: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間風?

師: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

賞析: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總評:《渭城曲》以樸實的語言,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惜別之情,而被後人廣為傳誦。而根據此詩譜成的古曲《陽關三疊》,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在二次教學中根據詩歌特點,大膽地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歎,蕩氣迴腸。以“以講代讀”的魅力,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從而充分展示了優秀古詩詞的獨特魅力。

第3篇

1、會寫2個生字,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3、瞭解其他送別詩,培養熱愛祖國詩歌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們去認識一位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出示王維生平)從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維?為什麼他的這首詩流傳如此之廣,被世人傳唱呢?讓我們穿過時間的隧道,來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親臨那一個動人的場景吧!

1、出示古詩,請大家放聲朗讀整首詩,注意把生字讀準,注意詩歌的節奏與停頓。指名讀。

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找一找這首詩裏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陝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經的關口。(課件出示地圖明確地點)那你知道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嗎?沒有便利的交通,相隔這麼遙遠的路程,要再相聚談何容易!因此,當元二將要遠赴安西,王維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行。

1、蘇東坡説過,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大家再讀一讀,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什麼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早晨;浥:沾濕)板書:雨

(3)柳:怎樣的柳?(清新的、綠綠的……)“柳”是“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板書:柳

2、這些景物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看到的?(一、二兩句)我們來讀一讀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嗎?(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空氣變得潔淨清涼;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一片生機盎然。)如此的美景,王維有心去欣賞嗎?這細雨似乎也在暗中醖釀着離別的氣氛呢。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讀詩句。)

3、王維和元二是什麼關係?從詩歌哪個詞中可以看出?(板書:故人)

4、詩中哪幾句能讓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維確實是好朋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裏讀出他們是好朋友。)(板書:酒)那麼,“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嗎?你覺得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兩個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嗎?(不是)你從哪一個詞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來一杯。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課件顯示地圖。)(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達,從楊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風蕭瑟的秋天了。)那麼遙遠的路程,那麼漫長的時間,一路上又會發生什麼呢?作為好朋友的王維其實心裏是深有感觸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問將士,察訪軍情。大漠邊關,黃沙漫漫,烽火狼煙,長河落日,這一切都讓他刻骨銘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風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蒼涼,而出關以後,語言不通,更覺一種無法排遣的落寞。況且,什麼時候能回來,也是一個未知數,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經歷這一番別樣的生活,在這離別之際,王維有多少話要跟老朋友説啊!此時此刻,他可能會説些什麼呢?元二又會説些什麼呢?讓我們來寫一寫吧!

6、老朋友啊,你將遠赴荒涼的安西,舉目無親,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許會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讓我再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讀詩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説不完的知心話,道不盡的離別情,千言萬語就

8、師:根據史料記載: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請大家站起來。

師:人生自古傷離別,相見時難別亦難。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關於送別這一主題,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讓我們來讀一讀,感受一番那種離別的情懷吧!師:歲月穿梭了1300年,王維的這首送別詩仍然以無窮的魅力影響着我們,讓我們來電視劇《大敦煌》中的一段詞:秦時明月雲天上,漢家宮闕在何方?陽關三疊,疊不走萬千惆悵。大漠孤煙,見證了百代滄桑。春花謝看秋霜,駝影飄渺映夕陽。悲歡聚散一杯酒,各自東西為情殤。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吧!這就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財富,同學們,讓我們去熱愛它,誦讀它!

1、創設了多個與古詩對話的角度,每一個角度都是比較新穎的、獨特的。閲讀的對話,基礎在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倘若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能夠“見人所之未見,發人之所未發”,無疑課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為主線構築對話的流程,給課堂注入了濃濃的人文色彩。語文課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融合,感情是一個不錯的平台。知識是浸潤着感情的知識,過程是流淌着感情的過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動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靈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詩面的信息”來重構學生情感,讓學生如何更主動地走進古詩,與詩人共呼吸,是否還有更適合與學生對話的切入點。

3、都説語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載體,是人的精神家園。那如何使自由個性的抒寫濃烈起來、真切起來呢。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薰陶感染,但薰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地學、自主地學、自覺地學。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讀中感,理在自己讀中悟,法在自己讀中明呢?

第4篇

1.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於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捨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裏,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麼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後註釋和插圖,反覆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1、 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麼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並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師:嗯,讓我們閉着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着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二)瞭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麼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裏。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於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説。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過…… (師拖長聲音引學生説出重重山,萬條河)還可能要經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麼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啊!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願。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麼艱辛、危險,你為什麼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於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於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裏。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板書“勸”)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説説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説些什麼?師引導學生説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1)難忘當初,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嗎馳騁,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這一切美好的快樂時光一去不復返了,怎不讓人有種落花流水的傷感呢?罷罷罷,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後兩句。

(2)元二啊,你到了異地他鄉,言語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時的孤單又誰和你一起承擔呢?人生難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隨君遠去,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後兩句。

(3)元二啊,你這一走,我們再難相見,送君錢裏終須一別,就此分手吧,願我們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願你在安西那遙遠的邊疆建功立業,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乾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裏謝你了!

師:我實在捨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説啊!又有多少説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着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捨,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4.師:就這麼喝啊説啊,説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麼也不説了,什麼也不能説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裏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5.師:窗外,柳枝上那掛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6.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7.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後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説,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閲讀積累。

教材安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送元二使安西》為一課,所以備課時,無形中,便將兩首古詩進行了對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屬於送別詩;前者詩人送友人去的是一個繁華的地方——揚州,以目相送;後者詩人送友人去的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

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説,由於離別在即,心情複雜,卻一時不知從何説起,因而,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離別飲酒,自不同於久別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的味道。但是這一斟一酌,情意卻格外重。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別的心情。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一杯。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課堂上,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數學生學生學的很好,能入情入境地朗讀,但有少部分學生課堂注意力不夠集中,我想可能是由於自己的語言激情不夠,沒能把學生完全帶入到詩的意境當中去.

人們都説講公開課,是一見非常勞心的事,確實如此,可在這備課的過程當中,我也成長了不少。

竇桂梅曾説過:“公開課是我成長最好的熔爐,上公開課相當於公共演出,準備演出的過程,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是很好的錘鍊。”每一次公開課後,都會有新的收穫,而把這些收穫和經驗積累起來,那會是一筆多麼寶貴的財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