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核舟記教案範文彙總3篇 “探索與啟迪:核舟記教案範文彙編”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9W

本文集中整理了多份核舟記教案範文,旨在提供給廣大編輯們參考和借鑑。核舟記作為一種重要的公文寫作形式,其規範性和準確性對於文稿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通過詳細分析範文的優點和精華,本文旨在幫助編輯們提高寫作水平,更好地應對公文撰寫挑戰。

核舟記教案範文彙總3篇 “探索與啟迪:核舟記教案範文彙編”

第1篇

?核舟記》是一篇寫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的説明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再現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著成就。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時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藝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來及其主題。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敍述各部位的人與物的神情狀貌。這是全文的主體。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總括核舟上的人,物種類和數字,讚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藝。

層次分明、佈局精巧,細緻全面又重點突出。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給讀者一個總體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體,共四個自然段,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而以船頭和船尾五個人物的雕象為重點,其中又以船頭的三位主人公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蘇東坡的形象,以緊扣“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作者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借蘇軾《赤壁賦》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虛寫環境,引起讀者的創造性想象,以補充小舟四周環境無法雕刻,難以直接再現的不足,使人們看到的一幅立體的畫面。對核舟各個部分的描寫説明,先總後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程序。文章的最後部分,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合盤托出,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説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這樣,再以直接驚歎與贊詠作結,就使具體説明與議論抒情結合。使古代工藝家的精湛技藝和極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讀者眼前。

對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註明方位、數目、尺寸、大小,給人具體清晰的印象。例如:啟閉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歷歷可數的念 珠,細若蚊足的題字等等,都説明了作者觀察細微,毫髮不爽。對五個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樣,做到形神倍現,各具情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置身於長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核舟記》之所以寫得成功,除了歸功於作者的細緻觀察外,還得藉助於豐富的想象。核舟上 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憑肉眼一一辨認,但有些地方,卻非充分發揮作者的想象力不可。例如寫蘇、黃共閲一手卷,黃魯直“如有所語”,這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核舟本身並未直接説明。但是,就是這麼傳神的一筆,把蘇、黃二人親切交談的神情表現出來了。對二舟子的描寫,一若“嘯呼”狀,一若“聽茶聲”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舟子休息時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而且,從“嘯呼”上彷彿聽到了迴盪於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嘯呼聲;從“聽”字上使人彷彿也同舟子一樣隱約聽到茶壺裏的沸騰之聲。這些都是作者的主觀想象,然而卻都是在觀察客觀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因而又都是符合客觀現實生活的邏輯的。應該説,作品之所以如此傳神,如此形象、生動,給人以如此親切、自然之感,這是與作者豐富的想象分不開的。否則,文章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實的解説詞。

作者在描繪人物的神態狀貌時採用了粗線條的勾勒與細緻刻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魯直看手卷時的姿態是:“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見其人,而且聞其聲。“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徵,與讀書人蘇、黃迥然不同。寫舟子也寫出了他們的神情。

這些描述,顯示了作者語言的表現力量,使讀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使讀者深為讚歎。

課文中難句不多,註解又比較詳細,可以用談話方式來進行教學。要點有三。

1.用比較的方式啟發學生。例如將首段改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善雕刻。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將“旁開小窗……石青糝之”這段話改為“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較。

2.用提問方式揭示學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細節。例如問學生船頭中間坐的那個人何以見得是蘇東坡(“峨冠多髯’),蘇、黃共閲手卷表現出怎樣的情調(閒適、曠達),從什麼地方看出船是順流而下(楫橫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燒茶),如此等等。

3.在熟讀課文後,讓學生依次説説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自己的話説。

在敍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嫻熟和作者觀察的細緻。

本文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掃除閲讀障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體會文章的主要特色。兩課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做好引導、點撥工作。

以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2.,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wǎng)、貽(yí)、軒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糝(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 ,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i,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諾。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醫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o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③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舶的艙頂有着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工頂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説明了什麼?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説説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説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説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説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説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説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説明“珠可歷歷數也”。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閲一手卷。

(5)橫卧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説“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説,從“居右者”説 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悦。

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卧”,更加暗示出有輯同於無揖,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①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啟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武《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來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武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⑥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i,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給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核舟記教案範文彙總3篇 “探索與啟迪:核舟記教案範文彙編” 第2張

第2篇

1、能正確並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和默寫重點段落。

2、藉助工具書與註釋,能比較準確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能比較準確的説出課文重點段落的意思。

3、 理解和掌握課文中部分重點字、詞、句的含義;瞭解大綱中規定的基本課文的出處、作者及時代背景。

1、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的描述説明的寫作方法。

2、 理解課文的一些句子中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詞序特點,瞭解文章語言的準確、簡明。

3、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魏學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是一篇説明文,全面具體的介紹了“核舟”的形象,熱情讚揚了我國明代的民間工藝匠人的雕刻藝術和才能,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著成就。

四、檢查重點字詞理解情況,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不屬(zhǔ):不相關連詘:通“屈”,彎曲衡:通“橫”

1、這是一篇説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細的觀察基礎上寫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徵來寫的?(找出文中的一個詞)

——“奇巧”一詞(材料微小,工藝精細,題材生動,構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麼順序來説明“核舟”的?可分幾部分?

第一部分(1):總述王致遠的雕刻技藝,引出“核舟”,點明題目。

第二部分(2——6):詳細具體的介紹“核舟”的內外形狀、結構和物態特點(先總寫後分寫)。

第一層(2——5):介紹船正面的佈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態特點。

2、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的描述説明的寫作方法。

1.第一部分(1):總述王致遠的雕刻技藝,引出“核舟”,點明題目。

2.第二部分(2——6):詳細具體的介紹“核舟”的內外形狀、結構和物態特點(先總寫後分寫)。

第一層(2——5):介紹船正面的.佈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態特點。

總體介紹核舟的概貌——介紹船艙——介紹船頭——介紹船尾——介紹船背——分類統計核舟上的雕刻內容

——第二段是總寫。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艙的位置、結構和裝飾。先總寫核舟的整體:多長多高。然後寫核舟的船艙:先外而內,後內而外。眉目清晰,層次井然。

——從船艙內“相望”的雕欄,從可起可閉並刻有東坡名句的八扇小窗來緊扣“奇巧”二字。

——從三人的姿態、神情各自的特點來介紹的。先交代三人所處的位置,然後逐一寫他們的動作、衣着、體貌、神情。

魯直:居左——黃庭堅,字魯直,宋代文學家,也是蘇軾的朋友。

神態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現左足,微側。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

三人同樣是閒暇安適,但動作神情各不相同。蘇黃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懷得失,陶醉與畫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學者風度。而佛印的動作、神態則超脱粗獷,儼然是個出家人。

寫蘇、黃二人,詳寫姿態,兼寫神情,筆調細膩;先寫上半身,後寫下半身,井然有序。寫佛印姿態、神情栩栩如生。先蘇後黃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較的方法來介紹,既顯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現出雕刻者在構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藝術情趣。

舟子神態、動作、神情刻畫細緻,動靜相兼,動靜對照,相應成趣,實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數語就準確生動地展示出了王叔遠“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絕妙的雕刻技藝,可見語言的準確、簡明。

——船背雖是略寫,也是先總寫它的形狀“稍夷”,再介紹上面的題字、篆章的內容、大小、顏色。

——“細若蚊足,勾畫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現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

——羅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數目以顯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計其長曾不盈寸”再次強調“核舟”體積之大,對比中突出了工藝之精細、奇妙。最後用“嘻,技藝靈怪矣哉!”的讚歎收束全文,點明中心。

全篇僅400餘字,卻緊扣“核舟”奇巧的特點,把上面雕刻的複雜瑣細的物態述説得精細詳盡,活靈活現,使人一目瞭然。不僅完美地再現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現出雕刻家王叔遠的聰明才智,絕妙技藝,表達了作者對他及其作品的讚美之情,足見文章結構的嚴謹、精巧和語言的準確、精練,不愧是古代説明文的精品。

3. 進一步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第3篇

1、解決本單元教學要求──段篇質疑中提出的幾個問題。

2、通過對説明文的學習探討作者如何選材組材為中心服務的特點。

圍繞學生課前質疑的問題展開討論,以便深入理解課文。

1、作者為何先寫船艙再寫船頭?引用蘇軾《赤壁賦》語句的目的何在?

一、課前3分鐘“介紹”。學生介紹《小王子》及作者,點評

罔不 貽 八分有奇 衣褶 矯首昂視 不屬 錐髻 虞山 篆章

其兩膝相比者 靠近 (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能以徑寸之木/以至鳥獸、木石(木頭──樹木,如“草木皆兵”)

東坡右手執卷端/其人視端容寂(邊──正,如“端正”)

能以徑寸之木/閉之/石青糝之/左臂掛念珠倚之(的──窗──塗──左膝)

前邊我們掃除了字面障礙,簡單明確了本文總分總結構及主體部分以空間方位(船艙──船頭──船尾──船背)為順序的説明順序,也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蘇軾及其《赤壁賦》,今天我們來討論同學們段篇質疑中提到的幾個問題:(幻燈片顯示)

1、作者為何先寫船艙再寫船頭?引用蘇軾《赤壁賦》語句的目的何在?

4、本文似乎是一篇簡單的説明文,好像沒表達什麼更深的感情,是這樣的嗎?

老師:首先請同學們來看問題1──作者為何先寫船艙後寫船頭?(同桌討論)

老師:齊讀一下課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總結一下作者筆下的核舟特點:

老師:請同學們邊看核舟的圖示(幻燈片顯示),邊思考──核舟的大小(長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釐米,高兩黍許,即兩個黃米粒高。這麼小的一個空間內王叔遠刻了什麼?

學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蓬;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三十有四。

老師:是不是刻畫東西多,刀法精細就可以稱為“靈怪、奇巧”?

老師:雕刻出來的材料多但不能説明精,充其量只能説明他技術高超而不能説明他藝術性強。如果作品缺乏主題也就缺了靈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題是什麼?

老師:王叔遠贈送核舟時明明確確告訴作者雕刻主題了嗎?

學生:船艙部分對聯的描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句子是《赤壁賦》中的句子。

學生甲:是蘇軾兩次遊覽赤壁的環境描寫,秋季和夏季。

學生乙:它交代了蘇軾仕途不得意時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在這樣的美好景色裏他才能忘卻憂愁。

學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鈷姆潭西小丘記》裏的環境和感情吧?

老師:很好,能聯想到剛剛學過的柳宗元,柳和蘇相似的經歷,相似的環境。《赤壁賦》中“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的環境與《鈷姆潭西小丘記》多麼相似。請同學們回憶“清泠之狀與目謀,瀴瀴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齊聲背誦)

老師:好,眼前有多少恬淡與美好,心中有多少塊壘之氣不能宣泄呢!那麼現在可以總結出兩副對聯的作用和作者先寫船艙的用意了吧?

老師:很好很好,有了這樣的背景,興趣相投而又神態各異的人物出場就合情合理了。

老師查過一些資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區,因為紋路比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內部,能用的材料萬中選一,明清只有極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遠也只雕出了兩三枚核舟。又因為傳説桃木能辟邪,一如我們學過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寫“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樣,所以桃核雕一般存於宮廷,貴於金銀。你覺得王叔遠把這麼珍貴的核舟送給作者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王叔遠覺得作者能讀懂他,能理解他的苦心吧。

老師:很好。知己。下面看作者怎麼樣讀懂王叔遠的。請同學們思考第2個問題──人物刻畫有什麼作用?

老師:音樂家通過音樂説話,舞蹈家通過形體説話,文學家通過語言説話,那麼雕刻家通過什麼來説話呢?

出示幻燈片──課文第三自然段。老師範讀,請學生上台表演三個主要人物的動作神態。注意人物的細微差別。

學生三人上台,分別模擬蘇軾、魯直和佛印。其餘同學互相提醒學生突出“執卷端,撫魯直背,如有所語,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詘又臂”等動作。

學生甲:三人都比較放鬆,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較好。

老師:對,寬鬆的氣氛裏能看出他們豁達的胸懷。但我們看過《赤壁賦》。裏邊交代過蘇軾與誰遊赤壁嗎?

老師: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來,王叔遠有意識地把仕途不得意、有退隱思想的蘇軾與好友魯直和皈依佛門的佛印請到了一起,可見他真是讀透了《赤壁賦》讀透了蘇軾。這樣的三個人物面對如畫的江月,很自然能產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思想。同學們再來看,三位主人公神態一樣嗎?

學生:不同。蘇軾和魯直更為謹慎一點,而佛印是目中無人了。

老師:對。前兩位並未退出官場,也未脱出紅塵,從他們“共閲一手卷”的如痴如醉可以看得出,而佛印已看破紅塵,所以能放浪形骸。

主人公如此,兩個舟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請兩個同學來模擬兩“舟子”的神態。

學生兩人上場,根據理解和老師的朗讀來做動作。學生互相提醒“錐髻仰面,攀右趾,若嘯呼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的神態刻畫。

學生:不是,應該也是一種襯托。船漿閒置不用,水手沒有在崗位上,一個仰天吹哨,一個平靜如水。可見真是“泛舟”,可見主人給他們的環境也是很輕鬆的。

老師:對,水手如斯,可見主人更是如斯。這樣愉悦的環境,這樣優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與自然溶為一體,物我合一,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我想兩個舟子也是王叔遠向主人公送去的會心的微笑吧。下面請大家再來看文章最後一段,思考最後一個問題──最後一段與核舟關係不大,能去掉嗎?

有蘇軾泛舟赤壁,方有了《赤壁賦》,有了《赤壁賦》,方有了核舟,有了核舟,方有了《核舟記》。一根紅線穿了幾粒明珠,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屬罕見。魏學洢看似在一板一眼地介紹核舟,但全文卻充實而又光輝。作為雕刻藝人,王叔遠捕捉並刻畫了瞬間的人物形象,讓人物的組合在默然無聲中説話,他讀懂了蘇東坡。而魏學洢又讀懂了王叔遠,他在審視核舟時聆聽了這種奇妙的“説話”,藉助了一系列的動詞來為人物添色。我認為他在構思本文時,胸中有赤壁的如畫江山,有蘇軾為之神往的人生佳境,有審視和讚賞“靈技”的靈感,有把這一切混沌起來加以昇華、融如自我的創造力。

(幻燈片)他在文章結尾處連用了九個“為”字,我們可以設想,他是怎樣掰着手指頭,如數家珍第一一點算。這裏邊有有朋如此的自豪,有對這一微雕精品的真誠而又熱烈的讚歎。同學們,魏學洢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一枚小小的核舟,他還教會了我們如何閲讀:不僅用眼睛看,還要用心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