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核舟記教案4篇 “探索核舟記:一份全面、深入的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W

核舟記教案是一份關於全球核戰爭預防的政策文件,由美國政府於1961年發佈。該教案詳細闡述了針對核武器敵對態勢的應對措施,成為了當時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核心。此教案對於引領全球核戰爭預防政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核舟記教案4篇 “探索核舟記:一份全面、深入的教案”

第1篇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這是一篇實物説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後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製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閲讀,便於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製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後,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文章除了説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閲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並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遊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後,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鑑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u)

2、學生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閲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1、疏通文意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麼?”“核舟上有什麼?”“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麼?”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製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製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後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製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複述課文內容。

明確: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説,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後(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後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後介紹船頭和船尾。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説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説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課文哪些地方説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説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閲一手卷”可知船行並不快;第二,從“舟尾橫卧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緻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藉助作者細緻的觀察。 看來,寫好説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緻觀察、精心構思。

(1)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範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脱不羣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脱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閒適心情,二人共閲一手卷,顯得那麼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緻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閒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悦的氣氛。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説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説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台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餘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説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説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隻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麼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着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着小小的窗户,左右兩邊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户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着花紋的欄杆正好相對,把窗户關上以後,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1)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於: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後,現代文的數詞習慣於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於定語後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後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麼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着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杆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塗染上色的。

請同學依據課文內容提示,用橡皮泥試着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注意:讓學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言稿。口頭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説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餘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核舟記教案4篇 “探索核舟記:一份全面、深入的教案” 第2張

第2篇

1、 認識我過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藝,增進對我過古代文化的瞭解,增強民族自豪感。

2、 學習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説明事物的寫法。

1、導入: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f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 正音:罔 貽 黍 糝 褶 篆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學習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起(1)翻譯(朗讀句子—逐字解釋—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2)概括第一部分的內容明確: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藝,並點明核舟的主題。

4、 學習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譯(方法同上)(2)思考:這4個自然段分別介紹了船的哪些部分,這是按照什麼順序來説明的?明確:空間順序:船艙——船頭——船尾——船背(3)細讀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與事物有何特點,找出依據加以説明。例如:“佛印絕類彌勒……神情與蘇、黃不屬”這句對人物的神態和外貌的描寫,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可見,雕刻者技藝的精湛。例如:“珠可歷歷數也”説明雕刻的東西精巧細緻。

5、 小結:作者對人物姿態、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説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藝,與開頭“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相照應。

6、情境表演 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演魯直、蘇東坡、佛印,並讓“觀眾”點評。

7、 學習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總結(1)翻譯(2)思考:課文最後一節是怎樣對雕刻家的技藝進行讚美的? 明確:通過把核舟之小與所刻內容之豐富作對比,來表現雕刻者技藝的。

(2)選擇核舟的某一部分畫出來,體味文章語言準確的特點。

第3篇

一學習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的描述的方法。

二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勞動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比較少數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二為了逐步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講完《石壕吏》以後佈置預習,要求學生能參看註釋。

查閲工具書,試作書面翻釋;上課時,抽查上、中、下三類學生的預習筆記,瞭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

三描述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是教學重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是教學的難點。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鈎、釣;椎、推;楫、緝、揖)。

解題:核舟記,即用文字記敍用桃核雕刻成的一隻小船。標題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寫的內容,是一篇描寫具體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學(約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現浙江省嘉興縣)人。小時候就刻苦學習,好寫文章,著有《茅檐集》。

通過對古代一件工藝美術品──核舟的介紹和説明,熱情讚揚了我國明代民間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正音:軒()、糝()、詘()、屬()、罔()、黍()、袒()、髯()、為()、髻()、虞()、篆()、嘯()、褶()、壬()、彌()。

(二)教師巡迴檢查學生預習筆記,瞭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對預習情況加以簡要講評,表揚好的,幫助差的,並且再次強調預習的作用。

明確:是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頭,用歸納作結,中間主體部分的描述,按船倉、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加以描述。

(三)提問:重點在哪裏?作者為什麼要以這個作為重點?明確:重點在第二段的第二層(第3節),這一層中,又以蘇東坡為中心,因為這是核舟雕刻的主題所在,這説明,寫文章一定要緊扣題目,圍繞中心,突出重點。

明確: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的效果更好。就來説,應當先抓整體,即首尾兩段為總説,中間四段為分説。至於每一節,也有背誦的規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背誦出來。這一點,放到講每一節時再來提示。

(五)指名學生翻釋第1節(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讀一句,然後逐字解譯,最後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下同)

教師補充:明:明朝。“有”:後面可以加上數詞“一”。奇巧:(手藝)奇妙精巧。曰:在這裏是活用,釋成“名叫”、“叫做”,不能釋成“説”。以:介詞,用。徑寸:直徑一寸。之:結構助詞,的。為:,動詞,做,在這裏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詞,沒有;罔不:沒有不,無不。因:動詞,順着、按照。勢(木頭的);樣子。象:動詞,模仿。形:名詞,(雕刻物體的)形狀。具:動詞,備、有。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譯成現代漢語是:沒有不順着木料原來的樣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狀來雕刻,使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態,嘗:時間副詞,曾經。餘;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單數,我。核舟一:一隻核舟,數詞放在名詞之後,表數量。蓋:句首發語詞。表示肯定語氣,譯成“原來是”。雲:句末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不必譯出。這一節是總敍,先介紹王叔遠是一位精於雕刻的手藝人,接着引出他送給作者的核舟,最後點明核舟的主題,注意這一節小層次的安排,有助於背誦。

開頭一句總寫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讀。奇:零數。黍:古代制尺以一個黍粒的縱長作一分的長度。這一句給人以整體感,並與上節“徑寸之木”相照應。接着分四層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層(第2節)先寫船倉。者:代詞,與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詞組。為:,是。之:代詞,指倉。這裏先寫船倉中部的外觀。然後隨着觀察視線的移動,依次分寫船窗、船欄、對聯。“旁開小窗……共八扇”點明窗的位置和數目。以上都寫舟外。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開。用一“啟”字又引導讀者從舟外到舟內。觀:集中目力看。

“閉之……石青糝之”。“閉”與上文的“啟”相應。用一“閉”字又從舟內回到舟外,上面寫窗,只概括點明它的位置和數目,這裏寫窗,卻細緻地介紹了窗上的文字。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之”代小窗,後一個“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問:窗上的對聯為什麼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明確:這十六個字是前、後《赤壁賦》中的名句:摘錄下來組成對聯,刻在小窗上,不僅與上節“大蘇泛赤壁”相應,非常切題,而且也可以啟發讀者聯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時,作者真切地將它們描述出來,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

歸納:第2節主要寫船倉。作者是按觀察順序依次來寫。以寫船倉為主。其次序是先寫倉,次寫篛篷、小窗,再寫欄杆,後寫對聯,其中又以寫窗和對聯為主。同學們按上述順序加以理解記憶,有助於背誦(這點也可視具體情況,啟發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

(七)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引導學生回憶第1.2節的層次(不看書),然後教師念一句譯文,學生朗讀一句原文(反覆兩到三次),再要學生合上課本,教師譯一句譯文,學生背誦一句原文。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以、曰、嘗、貽、蓋、雲、有、許、覆之、閉之、糝之。教師巡迴檢查以後加以補充糾正,要求學生課後謄正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一)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謄正情況,並加以講評。

第2節寫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寫物,第3節則是寫人。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姿態和活動。“船頭坐三人……魯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動詞“戴”。而:連詞,連接“峨冠”和“多髯”,表示並列關係。者: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的”,指人。這裏先總記人數,後分記三人姓名。在分記中,對於東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徵的肖像描寫,鮮明地突出這一主要人物,照應“大蘇泛赤壁”一句,緊扣核舟主題;對黃、佛,卻只點明他們的位置,行文有詳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兩組描述三個雕象。

先寫蘇、黃。“蘇、黃共閲一手卷……各隱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語:“所”和它後面的助詞“語”組成名詞性詞組,直譯成現代漢語是:好象在説話似的'。這裏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述,以“手卷”為界,先寫蘇、黃上半身。具體寫法是先總後分:先總寫蘇、黃的動態,後分寫時,則先蘇後黃。寫蘇、黃共閲手卷的狀態時,極其傳神,把兩人共同欣賞書畫的興味,情投意合的情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雕刻藝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寫活了。從“東坡現右足”起,轉為寫兩人的下半身,寫法正好與上面相反,是先分後合。“現”與“隱”正好相對,“微側”補述“坐”的姿態。兩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見刻工技藝之高,作者描繪之細。

次寫佛印,“佛印絕類彌勒……珠可歷歷數也”。絕:極。類:象。作者先寫外形,次寫神態,後寫次勢。寫佛印的“矯首昂視”與前面蘇、黃的共閲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對照,足見藝人的匠心獨運;寫神情不屬是由於僧俗不同,各具特色。這種區別,又是由他們各自的教養與身分決定的。這説明雕刻藝人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生活和各種人物的觀察很細緻,很深刻。“珠可歷歷數”,細緻至極,寫盡刻工的奇巧。

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總述,後分述。

第4節寫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和活動。“舟尾橫卧一楫……若聽茶聲然”。橫卧:平放,説明不用“楫”;與首段“泛”字相應。居,站。若……狀;像……樣子,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呼:喊出高而響亮的聲音。“嘯呼”可以譯為“大聲呼叫”。撫:摸着。其:指示代詞,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樣子,然:句尾助詞,這一節的描述,用詞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嘯呼”,以動為主;居左者俯首“聽茶聲”,以靜為主。一動一靜,繪聲繪形,極寫核舟的奇巧。足見雕刻藝人之精工,體現了作者揣摩體會細膩入微。

這一切寫船尾,作者先寫船槳,便於描述兩個舟子的位置。他們以橫卧的(楫)為界,一個居右,一個居左。居右者在嘯呼,顯得活潑,居左者在烹茶,顯得很沉靜。

教師補充糾正後,要學生譽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四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3、4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

第4篇

?核舟記》是一篇寫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的説明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再現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著成就。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時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藝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來及其主題。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敍述各部位的人與物的神情狀貌。這是全文的主體。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總括核舟上的人,物種類和數字,讚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藝。

層次分明、佈局精巧,細緻全面又重點突出。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給讀者一個總體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體,共四個自然段,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而以船頭和船尾五個人物的雕象為重點,其中又以船頭的三位主人公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蘇東坡的形象,以緊扣“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作者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借蘇軾《赤壁賦》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虛寫環境,引起讀者的創造性想象,以補充小舟四周環境無法雕刻,難以直接再現的不足,使人們看到的一幅立體的畫面。對核舟各個部分的描寫説明,先總後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程序。文章的最後部分,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合盤托出,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説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這樣,再以直接驚歎與贊詠作結,就使具體説明與議論抒情結合。使古代工藝家的精湛技藝和極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讀者眼前。

對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註明方位、數目、尺寸、大小,給人具體清晰的印象。例如:啟閉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歷歷可數的念 珠,細若蚊足的題字等等,都説明了作者觀察細微,毫髮不爽。對五個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樣,做到形神倍現,各具情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置身於長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核舟記》之所以寫得成功,除了歸功於作者的細緻觀察外,還得藉助於豐富的想象。核舟上 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憑肉眼一一辨認,但有些地方,卻非充分發揮作者的想象力不可。例如寫蘇、黃共閲一手卷,黃魯直“如有所語”,這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核舟本身並未直接説明。但是,就是這麼傳神的一筆,把蘇、黃二人親切交談的神情表現出來了。對二舟子的描寫,一若“嘯呼”狀,一若“聽茶聲”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舟子休息時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而且,從“嘯呼”上彷彿聽到了迴盪於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嘯呼聲;從“聽”字上使人彷彿也同舟子一樣隱約聽到茶壺裏的沸騰之聲。這些都是作者的主觀想象,然而卻都是在觀察客觀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因而又都是符合客觀現實生活的邏輯的。應該説,作品之所以如此傳神,如此形象、生動,給人以如此親切、自然之感,這是與作者豐富的想象分不開的。否則,文章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實的解説詞。

作者在描繪人物的神態狀貌時採用了粗線條的勾勒與細緻刻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魯直看手卷時的姿態是:“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見其人,而且聞其聲。“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徵,與讀書人蘇、黃迥然不同。寫舟子也寫出了他們的神情。

這些描述,顯示了作者語言的表現力量,使讀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使讀者深為讚歎。

課文中難句不多,註解又比較詳細,可以用談話方式來進行教學。要點有三。

1.用比較的方式啟發學生。例如將首段改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善雕刻。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將“旁開小窗……石青糝之”這段話改為“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較。

2.用提問方式揭示學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細節。例如問學生船頭中間坐的那個人何以見得是蘇東坡(“峨冠多髯’),蘇、黃共閲手卷表現出怎樣的情調(閒適、曠達),從什麼地方看出船是順流而下(楫橫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燒茶),如此等等。

3.在熟讀課文後,讓學生依次説説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自己的話説。

在敍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嫻熟和作者觀察的細緻。

本文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掃除閲讀障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體會文章的主要特色。兩課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做好引導、點撥工作。

以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2.,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wǎng)、貽(yí)、軒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糝(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 ,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i,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諾。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醫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o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③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舶的艙頂有着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工頂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説明了什麼?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説説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説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説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説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説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説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説明“珠可歷歷數也”。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閲一手卷。

(5)橫卧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説“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説,從“居右者”説 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悦。

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卧”,更加暗示出有輯同於無揖,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①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啟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武《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來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武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⑥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i,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給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